首页 > 文献资料
-
6 002例孕妇RV、HCMV近期感染的调查分析
风疹病毒(RV)属于披膜病毒科,为单链RNA病毒.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敏感,人是风疹病毒的唯一宿主.人巨细胞病毒(HCMV)属疱疹病毒科,为双链DNA病毒,在人群中HCMV大多引起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缺损者和先天性感染患儿中可引起严重的疾病.妊娠期发生RV和HCMV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新生儿中枢神经的损害等不良后果.
-
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按湿温病辨治一例
肾移植术后病毒感染多见于术后6个月内,发病率可高达90%,并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常见,易反复发生.临床上免疫缺损的患者病毒性肺炎往往比较严重,有持续性高热、心悸、气急、紫绀、极度衰竭,并且由于出现肺泡间质和肺泡内水肿,故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
-
美国1997~1999年肠道病毒监测
美国每年约有1 000万~1 500万肠道病毒(EV)临床感染。目前已鉴定出66个EV血清型,其中包括3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血清型,很多疾病与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有关,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新生儿肠道病毒病、心肌炎、心包炎、免疫缺损者的慢性感染、类脊灰疾病、手-足-口病、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疾病。本报告总结了美国国家肠道病毒监测系统(NESS)的资料,描述了美国1997~1999年报告EV的时间变化趋势。
-
隐孢子虫病病原分类及虫种
1976年Nime及Meisel等[1,2]首先报告人的隐孢子虫病.此后证实隐孢子虫可致急性肠道感染,临床特征是腹泻.免疫正常人群感染呈自限性,免疫缺损者特别易感,可引起严重的慢性腹泻,并可发生胃肠道外感染甚至可导致死亡.目前已经证明,隐孢子虫病是一人畜共患疾病,分布广泛,世界上已有六大州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发现隐孢子虫病流行.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20%与4.0%~20%[3],是致儿童和免疫缺陷病人腹泻的重要的病原.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 000万5岁以下儿童感染.在一些工业化国家中,隐孢子虫病的水源性暴发流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4].目前隐孢子虫病被列为世界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内.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AIDS)的怀疑指标之一[5].至1998初,我国共调查44 789人,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938例,其中14个省(区、市)对20 977例腹泻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共449例,各地感染率为0.9%~9.7%,平均感染率2.14%[6].近年来国内对隐孢子虫病的报道不少,但对其病原之介绍甚少.现将隐孢子虫的分类及虫种作一简述.
-
AIDS消瘦患者的治疗
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患者的一个突出症状是消瘦.由于耗能增加,能量摄入减少,利用不充分以及激素因素等原因,终导致机体功能的减退及死亡.消瘦可分轻度(体重下降5%以下)、中度(6%~10%)和重度(超过10%).治疗强度可根据消瘦的严重程度来调节.体内细胞量及体重的下降大约为5%时,即提示需要考虑消瘦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营养疗法、运动锻炼等,现分述如下.
-
汉氏巴尔通体研究进展
汉氏巴尔通体(B.henselae)是猫抓病的病原体,猫抓病是良性自限性疾病,偶然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和乏力,症状迁延,播散性感染不常见.免疫缺损者发生非典型猫抓病病原体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应引起有关专业医师的注意.本文仅就汉氏巴尔通体病原学、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用药作一综述.
-
松针油体外抗腺病毒作用研究
腺病毒是引起人类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腺病毒感染人类可引起许多疾病,如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暴发性眼结膜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损疾病,脑炎,脑膜炎以及婴幼儿胃肠炎等,而其中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是高的.
-
痰热清预防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疗效观察
白血病本身及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细胞和体液免疫缺损及皮肤黏膜屏障破坏等,使其易于感染.因此临床常联合应用抗细菌、真菌和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本院采用痰热清单药作为预防用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干扰素治疗瘢痕增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瘢痕增生,严重影响机体的功能及外形.近年来,关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患者免疫缺损方面的研究进展,提示这些纤维增生紊乱可能与许多免疫紊乱相类似,辅助T细胞(Th)选择性释放某些细胞因子,产生病理反应[1].许多体外研究证实细胞因子干扰素(IFN )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的合成以及激活胶原酶的活性[2],起到拮抗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干扰素防治瘢痕增生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心理因素与HIV/AIDS
人类免疫缺损病毒,类型1(HIV-1)是获得免疫缺损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的主要原因.HIV属于慢病毒的一个亚类,其感染过程的特征是从感染到严重症状开始发作之间有很长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为病毒提供入口的CD+4细胞,逐渐变得失去战斗力和死亡.健康的CD4(T辅助)细胞通常为其他细胞,如细胞毒素 T和B细胞发送信号,增强免疫反应.当血液中的CD4数降到500/mm3以下时,免疫系统贮备的一半被破坏.这时,小的感染(如单纯疮疹病毒)和菌类感染(如阴道念珠菌病)开始出现.一旦CD4数降到200/mm3,威胁生命的感染和典型癌症会出现.AIDS——HIV疾病发展的后阶段,被定义为CD4数少于200/mm3或出现严重威胁生命的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或癌症(如Kaposi肉瘤).近年来,人类在探索HIV/AIDS的生理病理机制的同时,对于心理因素与HIV/AIDS的关系也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精原干细胞
近年来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研究有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进展,一个进展是从新生小鼠[1]和成年小鼠睾丸[2]生殖细胞通过分离、基因分选、培养的SSC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培养条件下获得ESC特征,在离体条件下具有自发形成3个胚层的分化能力,在皮下注射这些细胞至免疫缺损小鼠,可以形成畸胎瘤;另一个进展是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通过基因挑选和改变培养条件可以衍生出具有精原干细胞和精原细胞分子特征的生殖细胞[3].
-
突变型和野生型MBL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采用PCR技术,从质粒pMBLm52、pMBLm54和pMBLm57中分别获取含CGT52TGT、GGC54GAC和GGA57GAA点突变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突变体全长编码区cDNA序列,将其分别插入质粒pcDNA4/HisMax C中,构建成相应的3种真核表达载体.将各突变型MB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和野生型MBL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分别转染COS7细胞.72 h后,以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检测各细胞培养上清中目的蛋白的含量分别为0.980 μg /ml、0.971 μg /ml、0.900 μg /ml和1.047 μg /ml;用One-way ANOVA分析这些目的蛋白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MBL结构基因的点突变并不影响MBL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
阴道毛滴虫遗传学特性研究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是Donne于 1836 年从脓性阴道分泌物和男性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首次发现, 1916 年被确认为妇女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1957 年发现了有效的治疗药物甲硝唑(metronidazole).1962 年临床首次报道阴道毛滴虫对甲硝唑具抗药性.新资料表明, 人体感染阴道毛滴虫可增加对其他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易感性, 感染免疫缺损病毒(HIV)的机率增加 2~4 倍, 促进HIV在人群中广泛流行 [1] .
-
急性白血病与感染——346例次分析
对免疫缺损患者发生的感染,尤其是院内感染已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分析我院346例次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及其有关因素和防治对策.
-
非外科手术预防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指南(三)
4 需预防用抗感染药物的一些暴露场合4.1 职业性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职业性暴露于人免疫缺损病毒(HIV)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HIV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感染HIV的情况[1].现有资料表明,医务人员由于针头或其他医疗器械的皮下损伤,职业性暴露于HIV,造成的HIV血清转化风险约为0.3%[2].
-
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检测与CD34+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相关性
目前,已有许多疾病可应用干细胞(stem cells)来治疗,而由于脐带血中的干细胞(cord blood stemcells)是属较后期、功能限制在一个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因此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血液恶性病、先天性代谢缺陷以及免疫缺损病变,以及用来恢复因化学治疗或放射线治疗受伤害的骨髓功能.因此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来检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我们这次将评价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检测功能.
-
临床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是指把遗传物质(DNA或RNA)引入到患者的细胞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分子治疗"手段.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Freuch Anderson [1]博士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他成功地用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治疗了一位因ADA基因缺陷导致严重免疫缺损(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的4岁女孩,从而在全世界掀起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热潮.然而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的深入,表明在认识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还应正确审视基因治疗的局限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加强对其临床研究的审批和监管力度.
-
市售传统豆制品中大豆皂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大豆皂苷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天然生理活性物质,可以增加SOD的含量,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和降低过氧化脂质,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对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及其他病毒感染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正因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可能开发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品和食品以及化妆品添加剂.本文就传统豆制品中大豆总皂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予以报道.
-
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艾滋病(AIDS)又名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Acquired Immu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能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免疫系统)、以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由于目前尚无法治愈,亦无用于预防的疫苗,故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生物学基础
一、什么是造血干祖细胞佳的移植物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SPCT)用于治疗造血干祖细胞缺陷性血液病、先天性免疫缺损、先天性贫血、各类自身免疫病等,也用于实体瘤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或细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