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73例高龄离退休老干部心房纤颤抗栓治疗分析

    作者:常连庆;赵香芳;刘乃琴;吕春雷;王仙花;邵卉;王秋岩

    目的 分析近5年离退休老干部发生心房纤颤(Af)及抗栓治疗后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 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及门诊患有Af的离退休老干部患者273例,记录其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选择及5年内血栓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73例患者中共发生血栓栓塞事件60例,严重出血事件6例,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32例,随访期间停用华法林5例,阿司匹林治疗107例,氯吡格雷治疗95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5例,抗栓时间平均在3个月至3年;华法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相比抗栓效果显著(P<0.01),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事件明显低于单用阿司匹林组或联用氯吡格雷组(P<0.05),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龄心房纤颤患者,在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情况下,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患者获益更大.

  • 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168例临床分析

    作者:鲁皖晋;刘小英

    我国目前约有1千万心房颤动(AF)患者,AF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增加其5倍的发病率[1]。A F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高发病率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2]。抗栓治疗是AF管理的重要措施。对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危险分层,对采用不同的抗栓策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 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采用危险分层后进行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和治疗效果。

  • 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刘香君;樊彩云

    目的 探究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A、B及C组,各30例,A组予以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B组予以华法林治疗,C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出血事件、血栓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总出血率比较:A组>C组>B组(P<0.05).三组患者总栓塞率比较:C组>A组,B组>A组(P<0.05);C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对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予以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章艳艳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结果:从治疗6 h开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治疗7 d时,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积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抗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 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18例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新华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收治心房颤动患者118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1.7%)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98例(83.1%)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8例(15.2%)未采取任何抗栓措施,无一例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结论:住院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华法林、NOAC应用率极低,临床医师治疗策略是影响房颤规范化抗栓治疗的主要因素.

  • 老年房颤及合并脑梗死住院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分析

    作者:韦灵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用于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栓治疗用于老年房颤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 非瓣膜病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

    作者:卢文琴

    目的: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房纤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为永久性房颤.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及抗栓治疗.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非瓣膜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华法林2.5mg/日,另一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1年后统计其发生卒中及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5.0%,阿司匹林组25%,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病例不良反应为出血,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在慢性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能有效减少卒中及栓塞风险,价格便宜,掌握好药理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治疗后抗栓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出血危险因素

    作者:李江;任燕龙;刘文娴;康云鹏;盛瑾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AF)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抗栓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影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某医院诊治的≥60岁老年AF合并ACS患者389例,根据抗栓方案将患者分为2组,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组简称TT组112例和华法林+氯吡格雷二联抗栓组简称WC组277例.随访18个月,评估2组患者抗栓治疗后出血风险和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389例患者中男性174例占44.7%,女性215例占55.3%,平均年龄为77.6±11.8岁,2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平均随访17.8±2.1个月后,发现2组的INR值和INR达标率均无明显差异,TT组严重出血和中度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WC组,但2组间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高龄(OR=1.57,95%CI:1.26~1.88,P=0.007)、高HAS-BLED评分(OR=2.14,95%CI:1.46~2.77,P=0.037)和三联抗栓(OR=2.24,95%CI:1.73~2.51,P=0.012)为中重度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老年AF合并ACS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对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二联抗栓治疗在不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情况下可降低严重和中度出血风险.高龄、高HAS-BLED评分和三联抗栓为中重度出血的危险因素.

  • 浅析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在脑梗死中的治疗价值

    作者:陈超云;黄小良

    目的:分析研究辛伐他汀联合抗栓药物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各5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记录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脂指标及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74.51%)(P<0.05);观察组患者的TC水平(4.45±1.46)及TG水平(1.07±0.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TC水平(5.12±1.58)和TG水平(2.36±0.45)(P<0.05);观察组的炎性因子水平(6.43±3.27)明显比对照组(9.55±2.87)(P<0.05)低.结论: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辛伐他汀和抗栓药物的联合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帮助患者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作用,值得推广.

  • 脑心通胶囊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治疗27例临床研究

    作者:郑约保;张娅;李灿东;陈慧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栓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取行PCI成功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术后规范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连续使用1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0天气虚证、血瘀证积分及远近期抗栓疗效,同时评估安全性.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0天气虚证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0天血瘀证积分、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纤维蛋白原(Fg)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趋明显(P<0.05);对照组3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治疗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服药期间均无主要出血事件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明显降低PCI术后10天气虚证、血瘀证积分,抑制血小板活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且不引起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等药物不良反应.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对抗栓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娅;陈慧;李灿东;吴红霞;林云钗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123例PCI成功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规范抗栓治疗,同时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组49例和非气虚血瘀组74例,7天后所有患者采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 a(GP Ⅱ b/Ⅲ 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纤维蛋白原(Fg),运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PCI术后1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CI术后气虚血瘀组MPA、vWF、GP Ⅱb/Ⅲ a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而PLT、F1+2和F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气虚血瘀证仍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损伤,是PCI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皮下出血风险管理在冠心病监护室抗栓治疗患者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于漫;袁彬彬;张庆伟;杨巧芳

    目的 对冠心病监护室抗栓治疗患者接受动静脉穿刺后实施皮下出血风险管理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7月7日-8月7日和2016年8月21日-9月2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冠心病监护室70例接受有创护理操作的抗栓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n=35)和干预组(n=3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皮下出血风险管理小组,并完善皮下出血风险识别及分级、规范化有创护理操作流程.皮下出血风险管理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严重程度得分及护士抗栓风险相关知识得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出血率为1.59%,皮下出血严重程度得分为(1.00±0.85)分,均低于对照组(χ2/t值分别为5.239、12.348;P<0.05);干预组动脉穿刺后皮下出血率为4.85%,皮下出血严重程度得分为(2.00±0.93)分,均低于对照组(χ2/t值分别为3.982、16.493;P<0.05).皮下出血风险管理实施后护士关于抗栓风险相关知识得分为(94.68±12.84)分,高于实施前的(87.12±10.43)分(t=2.044,P<0.05).结论 对冠心病监护室接受有创护理操作的抗栓治疗患者实施皮下出血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也会提高护士抗风险相关知识得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张筠婷;王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人类危害极大,需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对ACS患者短期预后(30 d 或者院内)有预警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全球ACS事件注册(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研究是世界上各种关于ACS预后判断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该危险评分及其发展对全球ACS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巨大,指导着我们对ACS患者进行抗栓治疗,然而任何抗栓治疗都存在着出血风险,如何评估强化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这无疑是ACS治疗的又一困惑,基于此,国外学者又提出了一种基线评估出血风险的评分系统---CRUSADE评分系统,那么,如何准确预测缺血与出血的风险,这二者权衡利弊,对ACS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GRACE评分和CRUSADE评分在AC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周忠江;侯玉清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后续并发症的重要致病环节,也是冠心病的始作俑者,抗栓治疗尤其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基石.近年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抗血小板制剂在ACS综合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3].

  •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栓

    作者:柏豫

    病人需有“抗栓”意识,糖尿病患者怕并发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5倍,脑梗死风险增加2.5~3.7倍.这些高风险的主要“推手”之一就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栓,而血栓是心血管疾病、脑梗死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积极采取抗栓治疗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病的发生,降低心梗、脑梗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优化研究

    作者:柳景华;吕昀;吕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但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之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栓栓塞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ACS的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促纤溶3方面[1-2].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

    作者:田晋帆;葛长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治疗大多数冠心病的首选方法,然而,支架作为异物在血管壁内诱发血小板黏附和活化凝血过程,以及支架置入过程中高压扩张和非顺应性球囊的扩张使血管受到的损伤更大,为抗血栓治疗提供了基础[1],其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 北京市社区医师对抗血小板血栓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作者:王锦纹;左惠娟;王淼;刘静

    目的:评价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抗栓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3年8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10城区各选择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属的社区服务站的医务人员进行血栓防治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07份.知晓外周动脉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血栓性疾病的医师有65.7%和68.6%.知晓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医师比率为76.3%.知晓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痛风、脑出血的医师分别占43%和56.5%.8.7%的医师不知晓如何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结论:所调查社区医师重视心血管疾病的血栓防治;但尚需通过培训提高社区医师抗栓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

  • 社区就诊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左惠娟;刘军;王淼;王锦纹;刘静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在社区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实践中的应用,评价阿司匹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方法: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13年8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10城区各选择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问卷调查,收集1个月内到社区就诊的具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抗栓治疗信息.结果:共收集研究对象465例,男性281例(60.4%),女性184(39.6%).年龄30~89岁,平均年龄(64.5±10.3)岁.冠心病患者170例(36.6%),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9例(34.2%),同时伴有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7例(16.6%).阿司匹林服用例数为377例(81.1%),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服用例数为143例(84.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例数为137例(86.2%).男性阿司匹服用率为84.3%(237例),女性为76.1%(140例),男性阿司匹林服用率高于女性(x2=4.938,P=0.026).就诊时317例处方阿司匹林,占总例数的68.2%,没有处方阿司匹林的患者中,60例(40.5%)因为尚有存药,45例(30.4%)因为禁忌症、或曾发生副作用而不适合用药.43例(29.1%)医生认为不需要服用.348例(98.6%)阿司匹林处方剂量为100mg.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18例对服药时间进行回答,165例(51.9%)餐前服药,153例(48.1%)餐后服药.结论:在社区就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中阿司匹林的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使用剂量合理.

  • 血栓形成机制和临床抗栓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斯达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脉内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中急性冠脉事件的主要发病机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新型抗凝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的部分缺点,但其安全性、实际疗效仍有待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国际权威组织已逐渐将新型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列入指南推荐.本文概述了血栓形成机制和临床抗栓策略的理论基础,介绍了新型和传统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列举了相关的研究证据,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354 条记录 1/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