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90例
笔者于1996~1999年3年间用逍遥散加减合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囊性增生9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90例均为问诊患者,其中<20岁22例,21~40岁56例,>41岁12例;已婚者64例占71%,其中56例有生育史;病史长3年,短2月.临床以乳房胀痛为主症,66例于经前、经期加重,8例乳头有淡黄色、血性溢液,60例双乳发病.查体可触及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包块、质韧、界不清、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皮肤及乳头正常,双腋下淋巴结无肿大.病史常伴有心烦易怒等情绪因素.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的高频超声所见
患者女,18岁,未婚.因左侧乳头间断性、自发性血性溢液1年来诊.查体:左侧乳腺内上象限近乳晕处触及一4 cm×2 cm的肿块,质软,无明显边界,活动度差,触痛不明显.
-
彩超诊断少女右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
患者女,14岁.发现右侧乳腺肿块2年余,迅速增大伴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胸廓无畸形,右乳房弥散性肿大,乳房皮肤静脉较显露,无桔皮样改变,张力及皮温高,轻压痛,可触及囊性感及结节感肿物,乳头内陷,有少许血性溢液,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侧乳房未见异常.X线:心肺未见异常.
-
全数字乳腺机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就对本院5月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乳腺疾病患者中,87例确诊为乳腺癌,这87例乳腺癌患者的X线表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女性,其中20~29岁3例,30~40岁20例,40~49岁29例,50~59岁30例,60~80岁14例,平均年龄50岁.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乳房肿块,血性溢液,局限性腺体增厚,乳头凹陷等.
-
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患者女,60岁.右侧乳房乳头间歇性少量血性溢液15天.查体:右侧乳房未见乳头偏向收缩或内陷,挤压乳晕区,可见乳头单孔微量淡粉色液滴,乳晕区未扪及包块.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ESAOTE BIOMEDICA AU4彩色超声诊断仪,10MHz线阵探头,在右乳距乳头6.0mm处,主输乳管内,可见一纵径2.62mm,横径3.25mm,中等回声结节.结节形态欠规整,略呈椭圆形,表面不平滑,界限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均未显示彩色血流.结节有蒂与主输乳管管壁相连,蒂稍粗,宽径1.20mm(如图).用力挤压乳晕区,结节体积略缩小,纵径1.97mm,横径2.38mm,结节回声略增强.彩超诊断:右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
双侧同时性原发性男性乳腺癌一例
患者男,61岁,因双乳房肿块伴乳头溢液2年于2007年12月入院.查体:两乳对称,右乳晕内上方可触及0.8 cm×1.3 cm肿块,质硬,呈结节状.边界尚清,活动度差,有乳头有血性溢液,右腋下未及肿大淋巴结.左乳头外下方触及肿块1 cm×1.5 cm,质硬,活动度差,表面光滑.B超:右乳内上象限见数个低回声光团,较大者0.5 cm×0.4 cm,界清,无明显血流信号,提示右乳多发小结节,左乳外下象限1.4 cm×1.0 cm低回声光团,无明显血流信号.
-
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乳腺癌在我国妇女中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就维吾尔(简称维族)、汉族乳腺癌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对象选择:共选146例为1989年7月至1998年10月间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其中汉族95例,维吾尔族51例,均为女性。按我国乳腺癌诊断规范中病理诊断进行分类。按国际抗癌联盟TNM分类(1988年)进行临床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试剂为法国IMM UNOTECH公司研制提供。 首发症状:在51例维族乳腺癌患者中,首次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腺为无痛性肿块者占96 .08%(49/51),疼痛性肿块者占3.92%(2/51)。而在95例汉族患者中,则分别为84.21%(80*9 5)和10.53%(10/95),但尚有5.26%(5/95)的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血性溢液。 临床分期: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构成不同,维族患者主要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其比率分别为43.14%(22/51)和25.49%(13/51),而汉族患者则以Ⅰ期和Ⅱ期常见,其比率分别为27.37%(26/95)和47.37%(45/95)。(P<0.05)。 淋巴结转移情况:经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结果显示:维、汉族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维、汉族乳腺癌患者分别为52.94%(27/51)和32.63%(31/95)的乳腺癌患者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P<0.05) 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依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主要表现为单纯癌其比例分别为41.18%(21/51)和58.95%(56/95),浸润性导管癌分别为31.37%(16/51)和26.32%(25/95),其它分型分别为27.45%(14/51)和14.73%(14/95)其病理分型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受体测定结果分析:维族患者以ER(+)PR(+)和ER(-)PR(-)模式为主,分别为25.49%(13/51) 和58.83%(30/51),汉族患者则ER(+)PR(+)和ER(+)PR(-)模式更为多见,分别为38.95%(37/9 5)和29.47%(28/95)。两民族间受体测定模式构成存在有明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全世界每年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死于乳腺癌。目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乳腺癌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有关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报道极少,本文对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首发症状均以发现肿块为常见,伴有乳腺疾病症状者汉族患者略高于维族患者,其中伴有血性溢液者汉族患者高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常见,维族患者以Ⅱ期、Ⅲ期为主。提示人们对乳腺癌疾病的认识,影响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即影响着乳腺癌的预后。维族患者经术后病检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汉族。证实了首次就诊和诊疗时间的早晚对乳腺癌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乳腺癌的诊疗中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以提高乳腺癌的疾病认识,普及肿瘤科普常识,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以单纯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无明显差异性。维族患者受体测定以ER(+)PR(+)和ER(-)PR(-)为主,汉族患者受体测定以ER(+)PR(+)和ER(+)PR(-)为主。受体测定对乳腺癌如何有效地进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也预示着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
匕首鼻腔、筛蝶窦、海绵窦穿通伤1例
患者男,33岁.因左面部被刀扎伤6小时伴鼻孔血性溢液收入院.入院6小时前被人用刀扎伤.刀柄脱落丢失,匕首从左侧鼻根部斜向右进入颅内,深约10cm,伤后未昏迷,但局部出血较多,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目前患者诉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
-
乳头溢液的诊治体会
非哺乳期乳头溢液占乳腺疾患的5%,乳头溢液的患者多有恐惧心理,尤为血性溢液的患者担心是乳腺癌的症状,其实医院就诊的乳头溢液患者95%为乳腺良性病变引起.所以对它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
纤维乳管镜精确定位诊治病理性溢液乳管内病变临床分析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明确乳头溢液的病因于临床至关重要,因为这牵涉到不同的治疗方案.纤维乳管镜(FDS)因其诊断准确,定位可靠,对乳头溢液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无色单孔溢液以及黄色或血性溢液的单、多孔溢液的患者均应行FDS检查.
-
乳头血性溢液11例治疗体会
乳头血性溢液是乳腺疾病重要的表现之一.1996~1998年,我院共收治乳头血性溢液11例, 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全部为女性,年龄30~64岁之间.经病理证实良性病变平均38岁,恶性病变平均49 岁.病变部位及肿块大小,均为单侧.左乳4例,右乳7例;内上限3例,外上限4例,外下2 例,乳头部2例.合并乳腺肿块4例.其中:恶性肿块2例,大小在1.5~3.0cm间;良性肿块2 例,大小在0.5~1.5cm之间.
-
乳头溢液与早期乳癌关系初探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某些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依据之一,明确其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搜集了1987年以来以"乳头溢液"就诊的病人资料512例,现整理和分析如下.
-
血性溢液性乳癌42例分析
目的:研究血性溢液性乳癌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血性溢液性乳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0岁36例;均为单侧病变;溢液为紫红色及陈旧性暗紫色液体,溢液或乳管冲洗液的涂片细胞学检查42例,确诊30例;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30例,确诊26例.手术42例,其中改良根治术15例,全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3例,其余24例均作根治术.结论:对年龄较大的乳头溢血应及时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和CEA检测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手术方式可根据组织学、临床分期等综合考虑.
-
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49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常见的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其发生于大导管者多为单发,发生在终末导管者多为多发,称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导管癌也是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一种.本文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完整资料的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49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54岁.以肿块首发11例,以乳头溢液首发38例.乳头溢液发现短为1d,长为2年,溢液性状:血性(咖啡色)、淡黄色、清亮液体,其中血性溢液多见,21例,占55.3%(21/38).
-
浆细胞性乳腺炎22例报告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少见,易误诊误治.1990~2000年我们共收治本病患者22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41.2岁;病程10天至8年.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14例,肿块位于乳晕区8例,非乳晕区6例,直径1.0~7.5cm,平均3.4cm.肿块与皮肤粘连3例,伴有橘皮样改变,与胸壁无固定;脓肿形成或脓肿切开引流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6例;乳头溢液(淡黄色或陈旧性血性溢液)9例;乳房疼痛(胀痛或轻微触痛)15例;乳头回缩1例.首诊为乳腺癌6例,乳腺纤维腺瘤4例,乳腺炎3例,乳管内乳头状瘤4例.仅5例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确诊后行乳腺肿块切除10例,乳腺单纯切除3例,乳房皮下腺体切除1例,脓肿引流3例,瘘管切除2例,乳腺区段切除5例.
-
乳腺纤维腺瘤内癌1例报告
患者女,79岁,因发现左乳肿块3个月余,于2013年10月5日入院。入院前有甲状腺手术史10余年,术后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体格检查:左乳晕下方扪及一肿块,约1 cm ×1 cm,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有触痛,挤压乳头未见血性溢液。 B超检查:左乳2点钟方向见低回声结节,约4 cm ×2 cm。术前诊断:左乳房纤维囊性乳腺病。手术治疗中见左乳晕下方有一1.5 cm ×2 cm 的结节性肿块,实性,与周围无粘连,沿肿块周边1 cm将肿块完整切除,切除肿块约3 cm ×3 cm ×1 cm,切面见一结节(直径0.5 cm,质韧)。肿块切片镜检:大部分为纤维腺瘤图像,纤维组织增生显著,腺管受压、伸长、弯曲,呈狭长的分支状裂隙;灶性区域见乳腺导管上皮实性及筛状增生,增生的异型上皮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圆形、深染。肿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乳腺导管内增生细胞 E-cadherin 阳性、p120阳性,部分导管上皮p63、CK5/6、CK14、SMA、CK阴性,提示为导管内癌(图1)。病理诊断:乳腺(左)纤维腺瘤伴低级别导管内癌,小叶癌化。术后未实施放疗和化疗,随访2 a,未见肿瘤复发。
-
血性乳头溢液49例细胞学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疾病发生乳头血性溢液的主要病因。方法对长葛市人民医院49例乳腺有乳头血性溢液的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与术后组织学进行对照,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49例有乳头血性溢液的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占71.4%,乳腺增生占8.2%,导管扩张症占6.1%,导管原位癌占8.2%,浸润性乳腺癌占6.1%。结论血性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主要是导管内乳头状瘤,血性乳头溢液的乳腺癌多为导管内早期癌和浸润性乳头状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性药物灌注治疗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扩张症造影X线影像特征特点,以提高其认识.方法:分析3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造影X线征象,与病理结构对照分析.对经溢液病理涂片、泌乳术测定排除肿瘤性病变,并确保无禁忌症,经临床保守治疗疗效不显著的导管扩张症病例,在造影引导下,选择溢液乳孔注入药物灌注治疗.结果:37例造影X线诊断与手病理相符,其中2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符合率可达94.9%.经溢液乳孔注入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92.8%.结论:经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的程度及病变范围;对于具有适应症的导管扩张症,采用造影引导下的药物灌注治疗,疗效显著,本组研究成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优化乳腺导管造影技术 血性溢液 乳腺导管扩张症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1例
患者女,61岁,自述发现右乳肿块20年,伴疼痛1年.患者于20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乳一约枣核大小肿块,无痛,无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乳腺纤维瘤",未经药物及手术治疗.近1年发现肿块逐渐增大并伴疼痛.查体:双侧乳房大小对称,皮肤无异常改变,表面无静脉曲张.右乳外下象限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5 cm肿块,质硬,压痛(+),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轻挤乳头有淡红色血性溢液,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乳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约20 ml,涂片中找到少数核异质细胞.
-
乳头溢液的诊治体会
非哺乳期乳头溢液占乳腺疾患的5%,乳头溢液的患者多有恐惧心理,尤为血性溢液的患者担心是乳腺癌的症状,其实医院就诊的乳头溢液患者95%为乳腺良性病变引起.所以对它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