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糖核酸治疗小儿乙肝临床观察
乙型慢性肝炎发病机制普遮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因此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研究,便集中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方面.
-
感染抗氯喹疟原虫小鼠辅助治疗的效果观察
云南边境地处亚热带山岳丛林,是我国恶性疟主要流行区,目前恶性疟抗氯喹株波及面广,抗性程度日益上升,如何治疗抗氯喹恶性疟是疟疾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除伍用抗疟药物或寻找新抗疟药物外,探讨抗氯喹恶性疟的辅助治疗也是一个新领域.本实验先建立抗氯喹伯氏鼠疟模型,然后分别给予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或大剂量鱼肝油,作为感染抗氯喹疟原虫小鼠的辅助治疗,观察疗效,探讨临床上作为抗氯喹恶性疟辅助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
抗狂犬病免疫核糖核酸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初探
目的 探索一种抗狂犬病免疫核糖核酸(iRNA)的制备方法 ,为狂犬病病毒暴露后的免疫治疗开辟途径.方法 用狂犬病病毒免疫马,从抗体阳性血清的马匹中分离肝脏,依次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苯酚、三氯甲烷、乙二醇单甲醚、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乙醇等提取总RNA.结果 提纯品经理化性质检测,得到的iRNA占肝脏总重的0.15%,其中DNA含量为2.86%,蛋白质含量为1.26%.大吸收峰位于258 nm;A_(258)/A_(280)为2.0;RNA鉴别试验呈阳性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13.7×10~3;增色效应50.67%.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 显示,白细胞黏附抑制率为41.73%.动物保护率为50%,生命延长率为31.62%.结论 实验提取的抗狂犬病iRNA,经用国家颁发的iRNA质控标准对照检测,结果 相同.为狂犬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室基础.
-
tuftsin研究进展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除了含有大量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K细胞、NK细胞、LAK细胞等免疫细胞外,还能分泌促吞噬肽(tuftsin)、补体、免疫核糖核酸(iRNA)、TNF、IL等免疫因子参与机体特异或非特异性免疫[1].tuftsin作为脾脏特有的体液因子存在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
如何看待脾脏的抗肿瘤功能
脾脏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并调节血液、免疫、内分泌系统的运转,绝非可有可无.脾脏是人体大在的外周免疫器官,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尤其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脾脏拥有大量重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参与肿瘤免疫,如T细胞、B细胞、K细胞、巨噬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因子包括促吞噬素(tuftsin)、备解素即P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免疫核糖核酸、环磷酸鸟苷、内源性细胞毒因子、调理素和补体等.
-
胰免疫核糖核酸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渗液体会(附4例报告)
2001年6月~2002年8月我科共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14例,其中4例手术后腹腔渗液较多,经应用胰免疫核糖核酸素(BP素)等方法治疗得以及时控制痊愈出院,现总结报道如下.
-
肌注抗胃腺癌免疫核糖核酸致过敏性休克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72岁,门诊以胃癌于2001年4月22日收入院.查体:T 36.4℃,P 68次/min,BP17/10kPa,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未扪及包块.胃镜示:胃腺癌.经过充分术前准备于2001年4月2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甲硝唑、青霉素及输液治疗,均无不良反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免疫核糖核酸预防新生儿巨细胞包涵体病疗效的追踪观察
巨细胞包涵体病(CID)是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瘀斑、小头畸形、脑钙化、耳聋、智力减退等,严重威胁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如何防治CMV感染和CID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用抗CMV免疫核糖核酸(抗CMV-iRNA)防治新生儿CMV感染及CID,并追踪3~5年,观察CMV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的CID患病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对内毒素诱导的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EIU)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E.Coli)免疫家兔后,提取特异性iRNA,将其用于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模型,通过生化检测、细胞计数评价其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结果:在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及3 h,分别经腹腔注射iRNA,可以使EIU的发生推迟3 h,炎症的严重程度明显下降,尤其表现为炎症高峰期,前房内白细胞渗出量下降27.62%,蛋白渗出量减少58.34%。结论:特异性iRNA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趋势及思考
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疗法,上溯千余年,在中医药中有"扶正祛邪、软坚散结、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利用中药来治疗癌症的治则.19世纪末,西方提出Coley毒素治疗癌症,现代肿瘤免疫治疗概念的建立始于1953年,动物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的发现--肿瘤免疫学的诞生,此后至1983年多种非特异性生物制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的大量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为人类的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科学基础.20世纪中叶,伴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重组的细胞因子的出现,第一例肿瘤病人自体CTL过继性免疫治疗的问世,Bosenberg oldham等提出BRM概念,建立了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树立了肿瘤生物治疗新的里程碑.
-
杂交瘤细胞核糖核酸抗病毒作用
目的:从分泌抗狂犬病毒糖蛋白单克隆抗体(IgM)杂交瘤细胞中提取核糖核酸,研究其抗狂犬病毒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该种核糖核酸4 w后用狂犬病毒CVS株进行颅腔攻击.结果:该核糖核酸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结论:该核糖核酸对狂犬病毒且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
旋毛虫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旋毛虫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不同剂量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ICR小鼠、家兔和山羊,ELISA检测抗体效价达1:1 024的低免疫剂量确定为佳免疫剂量,同时取各实验动物肝、脾和淋巴结,制备旋毛虫iRNA,并进行鉴定.以不同剂量iRNA接种BALB/c小鼠,并在不同时间接种SP2/0肿瘤细胞(试验分为先荷瘤和后荷瘤进行).在荷瘤20 d时,处死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并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佳免疫剂量分别为:ICR小鼠:300 μg/只;家兔:2 mg/只;山羊:20 mg/只.制备的旋毛虫iRNA各项指标均合格.各试验组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相应的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试验组小鼠的CD3~+,CD4~+及CD4~+/CD8~+比值较相应的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后荷瘤试验组中,1 mg组抑瘤效果好;在先荷瘤试验组中,4 mg组抑瘤效果好.结论 旋毛虫iRNA对BALB/c小鼠体内SP2/0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严重烧伤病人PMN CD11b/CD18受体表达及特异性iRNA对其调节作用
本文探讨了严重烧伤对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CD11b/CD18受体表达的影响及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对其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严重烧伤病人PMN CD11b/CD18受体表达率明显下降,至伤后第10天时,分别只有正常的67.1%和68.9%,且其下降程度与烧伤面积成正比;(2)伤后早期应用特异性iRNA可明显提高烧伤病人PMN CD11b/CD18受体表达率;(3)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伤后刨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脓毒症及菌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该结果为临床应用特异性iRNA防治烧伤后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烧伤 免疫核糖核酸 中性粒细胞 CD11b/CD18受体 -
国产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初步观察
本文采用国产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以中大剂量,单独或联合细胞免疫增强剂免疫核糖核酸(iRA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探讨干扰素剂量、疗程及个体免疫状况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
皮下注射免疫核糖核酸引起红斑型药疹1例
患者男,59岁.因"双小腿出皮疹伴瘙痒2年"以湿疹收住我科.入院后除使用抗组胺药外,选用免疫核糖核酸(中澳合资杭州澳亚生物技术公司生产)治疗,每次10mg,加注射用水2mL行上臂内侧皮下注射,隔日1次.第8次注射约10h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现象.
-
分光光度-白细胞黏附抑制法测定免疫核糖核酸的活性
目的建立免疫核糖核酸活性测定方法.方法细胞浓度在2×106~2×107,波长415 nm处吸收值与细胞浓度呈线性关系,可用吸收值测出细胞浓度,求出免疫核糖核酸的黏附抑制率.结果此法与细胞计数-白细胞黏附抑制(LAI)实验有良好的相关性,r=0.96,P<0.01,重复性实验结果为:板内RSD值为6.3%,板间RSD值为5.4%,不同实验次数RSD值为9.4%,灵敏度0.4 mg/ml并能反应出免疫核糖核酸的抗原特异性.结论此法特异、简便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可以作为免疫核糖核酸的活性测定方法.
-
无环鸟苷联合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引起的角膜感染,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已占角膜病致盲的首位.HSK病情迁延,易反复发作,终使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单独用一种抗病毒药易产生耐药性且复发率较高,大量研究已表明HSK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关,细胞免疫在HSK的发病中发挥主要作用.我院采用无环鸟苷联合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治疗43例HSK患者,并与对照组42例HSK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
不同来源的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乙肝保护抗体抗-HBs产生机体外周淋巴细胞iRNA(h-iRNA)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与目前单用HBsAg免疫动物来源的抗乙肝iRNA(a-iRNA)相比较.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h-iRNA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淋巴细胞HBV抗原特异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在HBsAg刺激组中,h-iRNA、a-iRNA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HBsAg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皆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作用;但HBcAg刺激组中,h-iRNA对慢性乙肝患者HBcAg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增强作用,与a-iRN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HBV感染后保护抗体产生机体外周淋巴细胞iRNA具有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对HBV抗原的特异增殖反应,对主要靶抗原HBcAg特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增强作用,有利于清除肝内HBV.目前单用HBsAg免疫动物的抗乙肝iRNA,不具有对HBV其它抗原的免疫信息,尤其是不能对免疫细胞识别肝细胞内HBV的主要靶抗原HBcAg产生有效免疫作用,可能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原因.
-
免疫核糖核酸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3~5年反复呼吸道感染患病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巨细胞病毒-免疫核糖核酸(抗CMV-iRNA)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3~5年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将CMV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抗CMV-iRNA 3 mg/次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连用3 d,对照组不用.结果治疗组RRI患病率3~5年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抗CMV-iRNA可降低CMV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3~5年内RRI患病率.
-
保护性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制备及质量评价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肿瘤免疫核糖核酸(iRN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方法:从接种了H22细胞的小鼠腹水中分离肿瘤细胞,裂解后加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制备成免疫原,接种于小鼠,1个月后取小鼠的免疫器官提取核糖核酸,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并检测理化特性.结果:提取的肝、脾iRNA为RNA纯品,iRNA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大于30%,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得到保护不易被破坏.结论:该方法提取并制备的iRNA纳米粒携带供体肿瘤特异性免疫信息,并得到良好保护,能提高抗肿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