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分子肝素钙、阿斯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是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Q波心肌梗死的一组病症,在诊断和病理生理上是一连续体.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一临床急症,若未及时治疗,其中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本院在2004年1月~2008年6月间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并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口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阿司匹林抵抗的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和高三酰甘油发生率增加
阿司匹林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然而有很多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活性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n)".本研究通过603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观察,研究高血糖和高三酰甘油与AB之间的关系.
-
阿司匹林可用于糖尿病患者CVD一级预防吗?
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与几个经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外,糖尿病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的进展,进而促使CVD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旨在降低缺血风险的抗血小板治疗,被认为是糖尿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asprin,ASR)作为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该药可使环氧化酶-1(cycloxygenaze-1,COX-1)多肽链的第529位丝氨酸残基乙酰化而导致不可逆失活,从而抑制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的合成,导致PGD2、PGE2、PGF2、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合成减少,进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在规律使用ASR的情况下,仍有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种情况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asprin resistance,AR)[1].现就关于AR的定义、发生机制、监测方法及临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
阿司匹林性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一例
患者男,60岁.反复鼻塞、流涕39年,喘憋、咳嗽36年.患者21岁时出现鼻塞、流涕,24岁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后1 h内发作喘憋、咳嗽、咳白黏痰,此后8年间因反复发热服用NSAIDs后引起上述症状10余次.33岁时查X线鼻窦相示左上颌窦窦腔缩小,黏膜增厚,考虑为左上颌窦炎.诊断为阿司匹林性支气管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AIA),严格避免应用NASIDs,并给予倍他米松、丙酸培氯松及氨茶碱等治疗,症状缓解.
-
2009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新建议简介
心血管疾病是美国首位死亡原因,2002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明确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的预防,2009年USPSTF回顾了近年发表的新文献,颁布了新的建议书,主要是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预防可能的获益与风险,并按性别予以不同建议.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正在迅速赶超美国等发达国家,积极采取一级预防有效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has the lagest disease burden in China.Aspirin is the most promising ag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ASCVD in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for its easy availability and relative effectiveness,although its use in primary prevention is still a subject of debate.The joint task force has reviewed the current evidence of aspirin use in healthy population and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cute coronary syndrom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roke and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The consensus statement provides a practical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hose at a high 10-year ASCVD risk,with more than or equal to 10%,who may benefit from aspirin use.Recommendations for aspirin u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SCVD in Chinese,as well as its safety and "resistance" issues,are also stated.
-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atherothrombosis )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SCAD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外周动脉疾病(PAD)等[1]。为规范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中的应用并提高我国广大临床医师对于阿司匹林的认识,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牵头组织心脏病学、内分泌学、神经病学、血液病学、消化病学与肾脏病学相关专家,在“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2]的基础上,回顾近1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3-23]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指南/共识和建议[24-46],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充分讨论并更新形成本共识。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例,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 +尤瑞克林0.15 PNA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7~14 d.治疗期间针对性地给予抗血小板制剂(Aspirin 100 mg/d)以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 14例患者治疗7~14 d后,平均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71.42%.结论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重型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阿司匹林不耐受
水杨酸盐(salicylate)是乙酰水杨酸的衍生物,存在于植物、药物、香水和防腐剂中.人体摄入正常剂量的水杨酸盐出现不良反应,称为水杨酸盐不耐受或水杨酸盐敏感症.根据水杨酸盐来源的不同,水杨酸盐不耐受可以是食物不耐受或药物不耐受的一种,其中为常见的是阿司匹林不耐受( aspirin intolerance,AI),又称为阿司匹林敏感症(aspirin sensitivity).1897年8月10日,德国化学家Hoffmann成功合成可用于临床治疗的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ASA,水杨酸盐药物),2年后上市,命名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抗炎、止痛、抗凝、预防心脏病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疼(头)痛、发热、骨骼肌病变等[1].
-
阿司匹林不同剂量、剂型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影响的探讨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在分析了2002年以来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研究后,推荐鼓励45~79岁的男性和55~79岁的女性使用阿司匹林,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益处大于引起胃肠道出血的潜在危险[1].新的研究再次肯定了阿司匹林在广大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和地位.
-
氨酚咖匹林片
本品含对乙酰氨基酚(C8H9NO2)和阿司匹林(C9H8O4)均为标示量的95.0%~105.0%;咖啡因(C8H10N4O2.H2O)为标示量的90.0%~110.0%.
-
阿司匹林肠溶片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例
病例:患者,男,72岁,因"发现血压升高伴眼眶胀痛8天,加重1天"于2009年3月1日入院.入院时神智清楚,精神可,语言清晰,查体合作,面色潮红,主述头晕及眼眶胀痛不适,血压(BP)240/120mmHg(1mmHg=0.133kPa),心率(HR)84次/分,体温(T)36.7℃,呼吸(R)18次/分,其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WBC)5.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68.5%,红细胞(RBC)4.5×1012/L,血红蛋白(Hb)127g/L,血小板(PLT)189×109/L,诊断为"高血压急症",有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急予硝普钠静脉泵入,血压逐渐下降,后改为口服氨氯地平5mg,1次/天,控制血压于稳定水平,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晚,首剂300mg,患者病情好转,于2009年3月11日出院.
-
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ovel aspirin nanoparticles loaded suppositories
-
CHARISMA试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对照研究
CHARISMA(Clopidogrel and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thmmbotic Events)试验旨在比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疗效.有26个国家参与了该项研究,共纳入15 603例≥45岁受试者,均符合下列条件: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或具有明确的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阿司匹林(75~162 mg/d)+安慰剂组(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75~162mg/d)+氯吡格雷(75 mg/d)组.
-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丌始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目前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
-
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1 绪论阿司匹林(Aspirin缩写为ASP)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是目前世界上使用多、使用时间长、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它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合成、释放减少,从而恢复体温中枢的正常反应性,使外周血管扩张并排汗,使体温恢复正常.应用于临床已有80多年的历史,除了它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以外,近百年来,国内外诸多医药学者对该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ASP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旨在对ASP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
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临床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中,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复发.但临床发现,有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再发血管事件,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也有学者称之为阿司匹林无反应现象.
-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其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
As2O3联合Aspirin对615小鼠移植性前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
[目的]观察As2O3和Aspirin联合应用对615小鼠前胃癌侵袭、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前胃癌淋巴道移植瘤模型,用As2O3、Aspirin单独及联合作用后,测量各组小鼠体重、瘤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计数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与NS组相比,各治疗组615小鼠移植瘤生长均受抑制,Aspirin组抑瘤率为15.4%,As2O3组抑瘤率为43.8%,减半联合组为45.6%,联合组为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内瘤组织转移抑制率As2O3组为22.4%,减半联合组和联合组分别为28.6%和50.0%.联合治疗组与减半联合组、Aspirin组、As2O3组及NS组相比,LMVD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与Aspirin联合应用可抑制小鼠前胃癌移植瘤的生长、侵袭和淋巴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