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门脉高压症处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代外科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特别是近50年才有了真正的发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中亦有充分的体现.从1877年Eck在该领域中首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狗身上建立了第一个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腹水,到各种选择性及区域性分流;从本世纪二十年代直接在曲张静脉的食道下段、胃底区进行手术,到经胸食道横断、食道下段及经腹胃近端去血管化的新术式.多少年来,各种术式被发展、利用.然而近十多年来由于内镜的快速发展,已使手术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重要位置降为内镜治疗失败后的一种补充手段.介入放射学也异军突起,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即使如此,手术在外科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多年来的外科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使我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和探讨.
-
食管胃交界腺癌——一个值得病理学家关注的问题
食管胃交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是指食管远端和胃近端--贲门的交界处,是一非常短的解剖学区域.食管胃交界腺癌是指横跨食管和胃交界的腺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和西欧国家食管胃交界区域腺癌的发生率出现惊人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胃癌的发生部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远端胃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则呈明显增高的趋势,其原因尚不十分明确[1-4].
-
十二指肠球部穿孔126例治疗分析
对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2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3例,女23例,年龄13~86(平均51.3)岁,有溃疡病史3~35a.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外科学 消化性溃疡穿孔/外科学 迷走神经切断术 胃近端 -
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断流术加脾大部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普外科33例行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全脾切除的病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治疗组72 h胃液总引流量为(1 525±30)ml,对照组为(2 130 ±40)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发生腹水3例,对照组8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治疗组体重增加8例,对照组3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年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率为15%,对照组为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5年上消化道出血率为28%,对照组为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近期并发症少、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好.
-
扩大的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效果
目的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979-2004年我院239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施行EPCV术后胃酸分泌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和VISICK分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239例中随访到203例,随访率为84.9%.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脾损伤4例(1.7%),粘连性肠梗阻6例(2.5%),突发性腹泻3例(1.3%),进食后上腹胀满18例(7.5%).术后远期并发症有:偶尔上腹痛、返酸16例(7.8%),粘连性肠梗阻4例(1.9%),十二指肠球变型39例(18.2%),慢性胃炎21例(10.3%),复发性溃疡6例(2.9%).术后3~10年基础酸分泌量、大酸分泌量、高峰酸分泌量分别下降为84.7%、60.0%、58.0%(t=36.584),P<0.01.结论EPCV术式降酸显著,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溃疡复发率,做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胃近端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68岁.主因上腹部灼痛不适3个月,经上消化道造影诊为胃体癌收住院.入院后纤维胃镜检查:贲门下至胃体小弯粘膜凹凸不平,质脆,易出血,表面附有黑褐色污物.病理活检为胃粘膜增生坏死伴有黑色素物质.临床诊断:胃体贲门癌.采取全麻下左后外侧开胸术,见肿瘤位于胃体贲门处,约8cm×7cm×5cm大小,沿小弯侧浸润.
-
胃近端切除术后小弯溃疡穿通心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65岁,24年前因贲门胃底癌经胸行胃近端切除、胃癌根治术,15个月前因上腹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吻合口下方胃小弯处有一溃疡直径约1cm,未发现有肿瘤复发,后未经系统的内科治疗,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约100~200ml,共3次,急诊以"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入院,入院30min 后突然发生呕血约1500ml,色较新鲜,血压75/45mmHg,脉搏触不清,心率120次/min,加压输血800ml后,血压升至90/60mmHg,在输血期间血压又再次下降,考虑出血量较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紧急行开胸探查手术,术中见残胃高度膨隆,胃小弯处有一瘢痕和心包紧密粘连,原吻合口处未见病变,于胃前壁近瘢痕处取纵行切口约5cm切开胃壁后,有鲜血从切口涌出,夹带有少量陈旧性凝血块,手指于瘢痕处探查,触及一小孔,直径约0.5cm,压迫后活动性出血停止,吸净积血,可见胃腔内有大量陈旧凝血块约800ml,吸除血凝块仔细探查发现瘢痕处小孔为一溃疡穿孔,穿通胃壁和心包与左心室相通,沿瘢痕周围切开喂壁,将瘢痕组织旷置于心包,将心脏上小孔交锁缝合后,碘酒处理溃疡瘢痕处粘膜.
-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窦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术(SV+A)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远期疗效.方法 1977年11月~2001年11月采用SV+A治疗19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中顽固性溃疡28例,溃疡伴出血112例,溃疡伴幽门梗阻41例,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12例. 结果 SV+A术后及术后随访基础胃酸分泌(BAO)、胰岛素刺激后胃酸分泌(IMAO)、五肽胃泌素刺激后胃酸分泌(PMAO)和血清胃泌素显著下降,壁细胞呈现分泌抑制的特征;术后1~10年和11~24年的随访,患者属于Visick Ⅰ、Ⅱ级分别占95.60%和96.61%,Ⅲ级分别占(4.40%)和(3.39%),无溃疡复发. 结论SV+A降酸显著而特久,无溃疡复发.该术式是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溃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或三联疗法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目的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proximal gastric 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153例,行修补术联合PGV;B组176例,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5~8年,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获得随访301例,A组142例,B组159例.按Visick分级,A组Ⅰ级97例(68.3%)、Ⅱ级19例(13.4%)、Ⅲ级13例(9.2%)、Ⅳ级13例(9.2%);B组Ⅰ级31例(19.5%)、Ⅱ级28例(17.6%)、Ⅲ级24例(15.1%)、Ⅳ级76例(47.8%),2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Z=-9.818,P<0.01).HP检测,A组阳性130例(91.5%);B组阳性94例(59.1%),2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1.438,P<0.01). 结论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因素之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仍起重要作用.
-
近端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的Meta分析与综合评估
胃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首位,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每年死亡人数超过25万人[1].手术是治疗胃近端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两种术式的选择仍有争议.因此对两种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评价以指导医生,对临床实践非常有意义.
-
贲门癌全胃切除的外科治疗
我科1988年以前对贲门癌患者绝大部分实行胃近端大部切除.近年来根据贲门癌大小、病理类型、侵及周围脏器、浆膜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开展了全胃切除手术.自1989年1月~1999年9月共行该术式111例,占同期贲门癌总数的31.2%,现报道如下.
-
Dieulafoy病的诊治进展
Dieulafoy病是指消化道恒径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多位于胃近端.1884年Gallard首次报道了Dieulafoy病,于1898年由法国外科医生GeorgesDieulafoy命名[1].由于病灶小,位置隐匿,导致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既往病死率较高.我们检索了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共收集了关于本病的论文共814篇,其中1994年以前我国关于本病的报道较少,而国外报道的较多,从1994年以后我国关于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其原因主要与近几年由于对消化道出血病变急诊内镜的广泛开展及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致使该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病死率较前比也明显下降.本文就结合所检文献对该病的诊治进展加以简述.
-
根治性胃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预后分析
本文对196例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对行根治性胃瘤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具影响的预后因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并经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19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42例、女54例,年龄23~78,平均54.6岁;其中肿瘤位于胃远端1/3处者96例、位于胃中间1/3处者48例、位于胃近端1/3者48例、超过胃体2/3者4例;行全胃切除40例、行胃大部切除156例;根据JCGC分类,行DI清扫78例、行D2清扫109例、行D3清扫9例;患者在初住院期间或外科治疗后1月内无死亡,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量均大于15个.
-
贲门癌手术方式的探讨(附1069例分析)
我院1984年6月~1997年12月共施行贲门癌手术1069例,现对贲门癌的手术方式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069例中男性915例,女性154例,男女比例为5.9∶1;年龄27~82岁,平均59.4岁.1069例中肿瘤切除965例,切除率90.3%,其中根治性切除821例,144例属姑息性切除.386例行胃近端大部分切除,食管胃端端吻合术;534例行端侧吻合术;全胃切除45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72例延伸为左胸腹联合切口.
-
经腹全胃切除根治近端部进展期胃癌58例分析
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科对58例胃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施行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用吻合器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orr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保留幽门的次全胃切除、回盲肠代胃术9例报告
我科自2000年1月~2003年6月,对9例近端胃癌病人施行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回盲肠代胃术,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1~72岁,平均58岁.术前均行胃镜、钡餐造影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近端腺癌,并经CT、B超、X线检查除外远处转移及临近脏器侵犯.
-
门脉高压大出血急诊门奇断流32例体会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临床采用手术治疗大致分为分流和断流两类.但对急性大出血掌握适宜的时机,选择急诊断流术即食管下段及胃近端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断流术),是救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首选方法之一.我科自1986年以来,对32例不同类型的门脉高压急性大出血者,采取急诊断流术,近期止血效果良好,无1例死亡及肝性脑病,现介绍如下.
-
食管乳头状套入式吻合预防贲门切除后反流
贲门癌、胃近端癌及胃体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以病变食管或食管胃切除、食管胃/肠吻合为主.贲门切除后,很多患者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作者采用食管乳头状套入式吻合预防贲门切除后反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洛赛克治疗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40例疗效分析
机体在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外科手术,严重感染和休克等严重应激状态下,胃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发生胃近端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或溃疡的病理改变,引起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本文总结本院普外科近12年间腹部手术后发生急性胃粘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40例,报告如下.
-
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术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27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穿孔149例,十二指肠穿孔124例.134例行腹腔镜穿孔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研究组),139例行剖腹穿孔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出血少,肛门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术后半年检测胃酸分泌量、大胃酸分泌量、胃酸分泌量/大胃酸分泌量平均值均正常.结论:腹腔镜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离断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安全、微创、可靠、复发率低等特点,与内科规范化治疗密切结合,条件允许时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