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探讨

    作者:黄建华;彭树进;熊传芝;魏加强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26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后壁骨折1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4例,横行加后壁骨折3例,T型骨折5例,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2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 分别采用加压螺纹钉、重建钢板或螺钉钢丝内固定等方法,术后进行良好的功能锻炼.结果 26例病人平均随访17个月,根据赵炬才等提出的疗效评定标准 :优18例,良4例,尚可3例,差1例.结论正确的诊断分型对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关节的重建,确保良好的功能恢复.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

    作者:万智勇;张帆;陈初勇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严重粉碎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应用改良Bastiani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47例,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治疗22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7例,并将其术后随访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根据病人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关节面平整度及检查患者快速行走200m(100m/min),再登50级楼梯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其他不适的严重程度评价疗效.其优良率为: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为74.5%,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治疗为57.1%,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为56.2%.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理想、固定较牢固、应力遮挡小、手术操作简单、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病人.

  • 新型迭形接骨板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朱建民;方浩;陈新刚;曾明;沈金根;王云方;王桂荣;王维才;顾利华;沈超

    目的改进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克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接骨板的一些缺陷,观察新型迭形接骨板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汽车钢板弹簧结构和原理,依据等强度梁力学原理,研制一种新型迭形接骨板,进行有关力学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结果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该接骨板较好地克服了普通接骨板应力集中和高刚度等问题.临床上基本不发生螺钉和接骨板断裂现象, 手术后大多不需外固定,并发症少,骨折愈合良好,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接骨板具有如下优点:①结构新颖,由多层薄片钢板重迭而成;②应力分布非常均匀(接近1∶1);③应力保护作用小;④高强度、低刚度;⑤可组合性;⑥使用方便,容易推广.该接骨板较好地改进了四肢长管骨(尤其是下肢)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技术 ,值得推荐.

  • 阿胶对骨愈合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作者:高云;董福慧;郑军

    目的:揭示阿胶在骨愈合过程中对6种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了解阿胶的调节靶点,探索建构中药基因组学的途径.方法:通过在大鼠胫骨打孔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干扰模型,并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阿胶组,每组50只,分别在实验的第4、7、14、21、28天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变化.结果:阿胶在骨愈合早、中期可促进Ⅰ、Ⅱ、Ⅲ型前胶原的mRNA、TGF-β1mRNA的表达,阿胶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而BMP-2mRNA及VEGFmRNA的表达量在骨愈合过程中无明显改变,在骨愈合早、中期阿胶组和模型组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结论:在骨愈合早期、中期,阿胶可加强巨核细胞的聚集及增强其活性,并可促进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合成活性,加快软骨内骨化,促进骨愈合;而对血管形成无明显作用.

  • 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治疗

    作者:孔令英;刘瑞波;白音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0年我院手术治疗的727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平均年龄7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12例,根据骨折的类型、病人的健康状况选择手术方式.本组中有并存症610例(83.9%).主要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术前对并存症做适当治疗.术后3周内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腹泻,其中大部分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康复.死亡6例(0.8%).结果 315例股骨颈骨折中290例(92%)恢复到伤前状态,25例(8%)没有达到伤前功能状态.4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74例(91%)例恢复到伤前状态,38例(9%)效果差.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 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和原则

    作者:杜宁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治疗骨折的方法和原则: 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四大原则,这一方法和原则现在仍然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在处理骨折时,不能强调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双方相互矛盾斗争而又彼此联系依存.以动静结合为例,固定应从肢体能以活动的目标出发,而活动又应不干扰骨折的固定为限度,有效的固定是肢体能以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活动又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治疗骨折时,应弄清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和相互依赖的必要条件,根据不同部位各种骨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配合恰当的功能锻炼,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1].

    关键词: 骨折 骨折愈合
  • 骨折不愈合的医源性因素分析

    作者:王步云;贾云飞;陈小利

    1994年6月1998年12月收治医源性因素导致的骨折不愈合病人74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74例,男55例,女19例,年龄19~73岁,平均34.3岁,受伤时间8~26个月,平均11个月.开放性骨折26例,闭合性骨折48例.治疗方法:石膏或支架固定4例,骨折间隙骨髓血注射14例,梯形加压钢板内固定6例,AO加压钢板内固定24例,矩形钉内固定13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3例,除感染性骨不连外,均行自体髂骨移植.结果:66例骨折愈合,8例不愈合.治愈率90%.

  • 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微动观

    作者:张元民;王志彬

    小夹板治疗骨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骨折治疗方法,是一种能动的,相对的弹性固定形式.近年来,众多文献证实,骨折断端微动可以促进骨痂形成与钙化,是一种有益于骨折愈合的活动[1-3].

  • 管状骨骨折直径对位与面积对位一见

    作者:孙成林

    人体的管状骨如上肢的肱骨,下肢的股骨等,它们的横断面近似圆形,但在X线片上,不论正位、侧位都只能反映它的直径,不能反映断端的面积.然而,放射科医师及骨科医务人员在分析骨折对位时,习惯说某骨折对位3/4或错位、移位1/4等等,这种对位的概念,实际是用骨折两断端的直径进行比较而得到的,我们不妨叫它"直径对位”.笔者认为,不能只有直径对位的概念,而且还应该有"面积对位”的概念,即骨折两折端断面与断面的对位.因为面积对位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骨折愈合的快慢及预后,"断面接触大则愈合较易,断面接触小则愈合较难”[1],张安桢、武春发在论述解剖复位标准时也要求"断端接触面大,骨折愈合快,愈合后符合生理要求,功能好.”[2]然而直径对位的多少不等于面积对位的多少,如某骨折正位无错位,侧位对位1/2时,面积对位仅是39.1%;正位、侧位均对位1/2时,面积对位仅是18.2%;正位、侧位均对位2/3时,面积对位仅是42.3%.

  • 神经肽与骨折愈合

    作者:王军海;夏仁云

    骨折愈合即断端的组织修复反应,包括组织修复与纤维组织转化为骨组织等过程,是在一系列细胞因子参与调控下的复杂过程.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概念

    作者:顾云伍;韩慧;尚天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由过去的以中医为主配合有限的西医治疗发展到中西各半相辅相成的治疗方式,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由以往的以中医理论解释深入到利用现代医学的高新技术对其机理进行分析,使其更具有科学性。1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基本概念转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起源于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功能锻炼的整体原则。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可配合骨牵引治疗,持续牵引对位满意后行夹板固定,但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开放性损伤、多发性损伤已在骨伤科中占主导地位,单纯靠闭合复位和夹板固定已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故原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概念必须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主要分为三步。1.1 开放性创伤患者不能采用夹板固定,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在治疗中开始采用外固定支架 这种改变是由原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无血疗法向有血疗法的转变,较多的西医治疗成分开始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之中。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指外固定支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允许、骨折对位稳定后(纤维连接、软骨骨痂连接),去除外固定支架改为夹板固定,此种治疗方式可缩短患者带架时间,减少感染发生,有利于患者功能锻炼。1.2 复位固定支架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始方法卧床时间较长,与AO系统卧床时间相比较已明显显示出这一大不足,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克服这一弊病,复位固定支架在原外固定支架基础上被发明应用。此种支架大特点为既有固定作用又有复位作用,部分支架可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利用生理应力使骨折复位(即固定过程中的复位)。此种疗法卧床时间明显减少,将复位和固定融为一体,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能在骨折断端产生一定的生理应力刺激,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复位固定支架包括平衡固定牵引器,抓髌器,锁骨固定带鹰嘴钩,踝钳复位固定器等。1.3 有限手术的融入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已接近系列化,但对于特殊部位的骨折,单靠手法复位、外固定已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有限手术配合手法治疗开始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中,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产生了质的飞跃,并使其更具有特色。  跟骨骨折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损伤。骨折后慢性疼痛率高达80%以上,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跟骨宽度的变化及Bohler′氏角的改变是跟骨骨折治愈后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现采用经皮撬拨复位配合跟骨靴固定、弹性踏轮练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是一种兼具中医“金针拨骨”和“西医内固定”的有血疗法,是有限手术的体现。利用此种方法治疗的骨折还包括桡骨小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内踝骨折并发翻转移位等关节内骨折。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基础理论研究2.1 骨折愈合模式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愈合过程被归为二期愈合,即大量外骨痂形成,并把大量外骨痂形成原因考虑为相对固定所引起。近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实验采用血管灌注、电镜观察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大差别在于切开复位组早期由于骨皮质外侧血运的破坏,产生外侧近1/4的骨皮质萎缩,这种皮质萎缩的修复往往需要5~6周,基本上与骨折愈合同步,而骨折周围血肿因无成骨细胞进入而形成纤维疤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组则无皮质萎缩,骨折周围血肿依靠骨外膜的成骨细胞侵入形成外骨痂,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骨折愈合模式应定义为无外侧骨皮质萎缩的情况下伴有大量外骨痂形成。2.2 中药机理研究 国内骨伤科及海外华人群居区有大量的骨伤方剂的应用现已超过3000种,这些方剂广为民间所接受。通过对不同方剂抽样观察动物实验发现,所有方剂治疗骨折均有一共同特点,即早期促进骨折周围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速血肿的机化;中期促进成骨细胞的生成及转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为血运增加、供氧量增强所致。可将各种方剂分为两大类:①温和型。此种剂型挥发性及渗透性均较弱,作用起效慢,但持续时间较长,对皮肤刺激性小。②强力型。此类剂型挥发性及渗透性均较高,起效快,患者感觉强烈但持续时间短,对皮肤刺激性较大。  开放感染骨折的煨脓长肉研究。生肌膏对感染创面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表明:①生肌膏的抗感染作用不在于直接杀菌、抑菌,而是调动机体的局部免疫功能;②生肌膏激活巨噬细胞,加强其趋化性,抑制其移动,增强其吞噬作用,这是生肌膏启动了巨噬细胞表面的膜受体后引起的。该研究方法先进、数据完整、科学性强,而且对其作用原理提出了新论点,可初步作为中医“煨脓长肉”学说的机理之一

  • 双针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张蒲;顾志华;孟和;吕喜增

    双针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结构简单、固定稳定、损伤小、便于应用和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经200余例临床统计,术后平均一周可下床活动,愈合率高于95%,头坏死率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三个月左右.证明疗效是满意的,随访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结论.本文从生物力学观点做一初步分析.

  • 股骨颈骨折三钉固定法佳布局及其力学分析

    作者:齐振熙;张爱平;陈日齐

    采用三根鳞纹钉交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多方向固定的特点,故抗旋抗扭力强.其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低,可谓目前国内外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较新而优的方法之一.基于三钉固定法确切的临床疗效及其固定特点,为了寻求三根鳞纹钉的佳组合方式与布局,探明其力学机理,本文采用电测法研究三根钉在不同体位与不同组合方式下的应力状态,同时,应用机械测试方法测定各种条件下股骨头的垂直位移量,以探析其力学性质.

  • 长骨骨折支架骨外固定与第三种骨折愈合方式

    作者:邱如诚;张碧煌

    1989年徐莘香[1]报道应用梯形钢板治疗长骨骨折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发现并提出第三种骨折愈合方式的新概念,认为这是一种优化的骨愈合方式,按此方式骨折修复为理想.我们自1993年10月~1996年10月应用于仲嘉式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长骨骨折62例,从X线片及临床均发现这一现象,报告如下.

  • 接骨紫金丹对家兔骨折愈合期间几种金属元素的影响

    作者:孙之镐;刘向前;祁开泽;刘蔚东;黄献平;覃纯初

    目的研究中药接骨紫金丹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只家兔造成桡骨中段3mm缺损的实验性骨折并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在术后7、14、21、28、35和42天,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检测骨痂中锌、铜、锰、镁等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用药组家兔骨痂中几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并在某一时相点形成一定的峰值.结论接骨紫金丹具有促进家兔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和调节骨痂中金属元素分布的作用.

  • 硒对家兔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影响的病理研究

    作者:卫建平;芦汉生;杜爱平;薛华新

    目的研究硒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应用40只家兔做成双侧肱骨中段实验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常规饲料;实验组每日加饲微量元素硒0.6mg.术后2、3、4、5周取材,进行骨痂横截面积测量,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2~4周骨痂内的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及基质的变化较对照组出现早,且功能活跃.结论饲料中加硒可促进兔骨折愈合,这可能与硒刺激软骨细胞的蛋白合成有关.

  • 肌肉动力与断端显微位移的动态观察

    作者:关继超;钟红刚;董福慧;尚天裕;丛铁民

    目的: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肌力和位移的变化,探讨肌肉动力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肌力和位移传感器,测试夹板固定下兔胫骨干闭合骨折后的肌力与位移变化,计算机同步数据采集.结果:正常肌力5.04kg,伤后第一天肌力1.87kg,位移0.87mm;7天时肌力3.35kg,位移大为1.02mm;14天时肌力接近正常5.01kg(P>0.05);21天时肌力恢复正常,位移下降至0.28mm;35天时位移仅为0.035mm,骨折愈合.结论:肌肉动力为骨折端提供间歇性生理应力为骨折愈合所必需,骨折愈合的佳应力是该部生理状态下所承受的肌力.在功能活动时允许断端一定范围的纵向活动,能促进骨折愈合.

  • 中药接骨丸促进肾虚骨折愈合的生物化学研究

    作者:冯坤;刘月桂;郭建刚;毛书歌;陈宝龙

    目的研究中药接骨丸对肾虚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方法 24只种兔造成桡骨中段0.7cm缺损并分成三组,对照组和用药组用强的松造成家兔肾虚模型,空白组不用激素.用药组口服中药接骨丸,另两组自然饮食,术后第3、6周取材,观察中药接骨丸对肾虚模型动物骨折修复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动物骨痂修复指标均低于空白组和用药组,中药接骨丸有拮抗强的松、抑制骨折修复的作用,表现在实验组动物的修复骨痂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痂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接骨丸对肾虚性骨折的愈合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消瘀接骨散对骨折愈合相关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周正新;丁锷;李保泉;曹日隆

    本实验用健康雄性家兔15只,以直接撞击法造成左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并将动物随机均分为三组:实验组外敷消瘀接骨散;药物对照组外敷七厘散;空白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骨折后1、2、3、4周,分别经耳缘静脉或膝外侧静脉抽血,行血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血钙、磷含量检查,观察消瘀接骨散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消瘀接骨散能够增加血AKP活性、降低血钙、升高血磷和钙磷乘积,从而说明消瘀接骨散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而且作用强于七厘散.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史炜镔;杜宁;符诗聪;程枫;张凤华;金晓龙

    目的从分子水平认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地高辛(DIG)标记寡核苷酸探针的原位杂交方法,光镜观察成年新西兰白兔桡骨中段骨折愈合过程中,TGF β1、mRNA在骨痂区各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骨折愈合早期,可见少量TGF β1表达阳性的单核细胞、间充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膜内成骨期,TGF β1在成骨细胞内有显著表达,尤其是多角形丰满成骨细胞.在成软骨期,较成熟软骨细胞内有较高表达.在软骨内成骨期,成骨细胞内有高表达,而在肥大的软骨细胞内几乎无表达.结论 TGF β1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细胞分化、增殖与成熟以及基质的形成.

2170 条记录 7/109 页 « 12...45678910...10810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