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狭窄基因治疗
颈动脉狭窄主要是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高龄所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在美国,脑卒中成为第三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仅次于恶性肿瘤,是城镇居民第二位死因.关于颈动脉狭窄统计数据尚不全而,已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急性脑梗死中有颅外颈动脉狭窄者占了大约30%至40%[1].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16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防治颅外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循证医学证实[1].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11年5月完成CEA手术122侧,现报道如下.
-
自膨式颈动脉支架的临床评价与选择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意义重大.随着血管外科向"腔内"发展的整体趋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的颈动脉支架一般分为球扩式和自膨式2种,由于后者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和更好的贴壁性能,近年来已有逐步取代前者的迹象.
-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手术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作者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在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研修期间参加了56例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现报道如下.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现状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用来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已有50余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本文就CEA手术适应证及与手术相关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954年Eastcott完成并报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外科手段干预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在国际上确定.
-
局部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体会
缺血性脑卒中是主要致死及致残的疾病之一,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狭窄造成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死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手术治疗特别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1~3].本研究就我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2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CEA治疗期间的手术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
对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几点看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首位导致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以上,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颅外颈动脉狭窄,随着介入治疗材料及产品的改进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采用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开展,必将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方面扮演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
-
冠心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目的观察可疑冠心病者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的发生率,评价致EC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后作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据CAG结果分正常及冠心病组,后者分为1、2、3支病变组;据DSA结果分为无ECCAS及有ECCAS组,后者分为轻、中、重度狭窄;危险因素与ECCAS的关系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ECCAS发生率(36.5%)明显高于对照组(6.3%)(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ECCAS程度显著正相关(rs=0.431,P<0.01);老龄(OR=1.183,P<0.01)、高血压(OR=5.456,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OR=1.799,P<0.05)是EC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时行CAG和颈动脉DSA显示,ECCAS多见于有高血压的老年严重冠心病患者.
-
1例完全闭塞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恢复颈动脉血流与脑部供血,恢复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从而避免或缓解了脑卒中的发作.颈动脉血管的疏通日前成为神经外科亟待破解的难题.CEA手术技术要求高,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隐藏极大风险的手术,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日前,我院神经外科联合发挥多学科优势,完成了沪上首例完全闭塞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获得成功,病人术后顺利出院.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
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背景:颈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介入治疗方法,对于身体基础状况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有意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5-78岁,进行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及CT检查;随访3-12个月,复查凝血指标及颈动脉B超。
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为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完全闭塞,经治疗仅颈外动脉管径恢复50.0%,其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成功率为97%。29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颈动脉病变血管长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6个月复查时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3%。表明经皮血管成形联合生物材料支架置入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颅外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治疗选择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欧美白种人中,15%~20%的中风由颅外颈动脉狭窄引起;而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病人中颅外颈动脉狭窄者占22%.
-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颅外颈动脉狭窄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是诊断颅外颈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血管造影有一定的危险性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各种无创伤性影像技术开始应用于颅外颈动脉的检查中.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A,DCE MRA)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与流动及相位改变无直接关系,避免以往非增强磁共振检查时间长、复杂血流造成信号缺失等缺陷[1],成为显示颅外颈动脉形态的理想手段.
-
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测量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比较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严重颅外颈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波形变钝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用来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已有50余年的历史.
-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 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 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 结论 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加强围手术期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头颈部3D-CTA与3D-DS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颈动脉狭窄诊断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与CT血管造影(CTA)的比较研究,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94例做过CTA且在2w内做过DSA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CTA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7.0%,正确指数(Youden's index)为94.1%;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2.结论 3D-CTA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同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探究治疗措施及其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03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严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变化多样,血糖异常者多,卒中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偏多,合并颅内主干血管狭窄居多,影像学上显示分水岭梗死和多发性梗死发生率偏高,易发生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简易智能评分较差.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是较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期间应密切观察症状的临床特点,强调调个体化治疗,积极调控血压、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以利疾病尽早恢复.
-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02-2015-07收治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病死率和卒中率,比较2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病死率和卒中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血管情况,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