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进展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常见病,欧洲和北美报道成人年发病率达0.5~1.2/万,美国每年约有CAP患者400万例,其中80%在门诊治疗,其余20%需住院(包括ICU)治疗,因医疗卫生和社会因素不同,各国CAP住院治疗的比例在22%~42% 之间.CAP是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尽管抗生素药物不断发展,但患者的病死率仍高,门诊治疗者病死率为1%~5%,住普通病房为5.7%~12.0%,而住ICU者则高达50%.为提高对CAP的诊疗水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分别制定有关CAP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后并不断加以修订和再版.如美国胸病协会(ATS)[1-3],美国感染学会(IDSA)[4],加拿大胸病学会(CTS)[5,6],英国胸病协会(BTS)[7] 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等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指南,集中反映了诊治进展信息,规范治疗行为.各国和地区的指南虽有相仿的基本内容,但亦反映各地特殊情况和地区差异."指南"的修订和再版则反映CAP诊治研究的进展,尤其是病原体(包括耐药性)的演变和新药的发展和应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更强调循证医学原则在CAP诊治中的应用.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12一16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总称,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产生抑菌效应.其抗菌谱覆盖了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常见的致病原,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仅限于阿奇霉素及克拉霉素等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原,具有组织穿透力强、肺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价格相对便宜等特点,在CAP的治疗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 初始治疗中的抗菌药物选择问题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初选择的抗菌药物恰当与否对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预后和总体诊疗费用均会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
老年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多伴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获得性肺炎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医院感染致病菌的变异和耐药率的增加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老年人获得性肺炎分离出的致病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
导致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繁多,病原学诊断对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而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均为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早期敏感指标.我们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收治的122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PCT检测和CRP联合检测,以探讨PCT和CRP在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诊断中的作用.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和肺炎旁胸腔积液特点
老年人容易患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延误诊断,故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疗水平,我们对近2年收治的老年CAP患者与同期收治的青、中年CAP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
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诊治难点和对策
吸入性肺炎是指吸入食物、口咽分泌物、胃内容物及其他液体或固体物质引起的肺化学性或合并细菌性炎症.吸入性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发病多,因临床诊断的困难,其确切发病率尚不明.有报道一般人群中的社区获得性肺炎5%~15%是由吸入引起的,有学者以同位素示踪检查法研究发现,71%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为隐性吸入,有脑基底节梗死的老年患者吸入肺炎的患病率高达60%~90%,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有报道达40%~60%.在社会逐渐老龄化的今天,该病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但关于其诊治还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
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及其临床意义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的致病菌,同时也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脓毒症的主要致病菌.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兼有抗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等)活性,特别是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有很好的耐受性,又增强了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被推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一线用药.随着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的迅速增加已引起普遍关注[1-4].
-
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
一、莫西沙星是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理想药物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RTI)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AECB)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等[1].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是本病主要致病菌,“非典型”病原菌,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杆菌也可导致本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对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口服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性的肺炎链球菌菌株日益增多,对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也有报道,肺炎支原体等细胞内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不敏感.因此,开发一种能有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抗生素已迫在眉睫.
-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炎误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以“右侧胸痛、咳嗽伴气短4d,发热3d”于2014年9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9月23日在吸入烟雾后出现右侧胸痛、咳嗽、胸闷、气短,胸痛性质为持续性钝痛,无放射痛,咳嗽为干咳,活动后加重,并伴有头痛、头晕、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无恶心、呕吐、呃逆,无心悸、喘憋,无腹痛、腹胀、腹泻、黑便等症状.遂就诊于当地社区服务中心,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克林霉素、头孢菌素、利巴韦林”等治疗,治疗1d后上述症较前加重,并伴有发热,体温38.5℃,2014年9月25日胸痛、胸闷、气短症状进行性加重,体温高达39.2℃,故来我院胸外科门诊就诊,胸部CT检查(图1)示:①右肺感染、右侧胸腔积液;②左肺上叶点状钙化灶、左肺纤维索条影.
-
心胸外科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临床观察心胸外科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获得性肺炎患者,采取随机分配方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方式治疗,观察组采取支气管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心胸外科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选择支气管镜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疗效,加快病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
药师干预前后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目的 探讨和分析药师干预前后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研究选择2015年3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4例当做研究对象,遵循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47例.在临床路径的抗菌药物使用中甲组患者实施药师干预,而乙组患者不进行药师干预,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 甲组患者的抗菌药物花费、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都优于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路径中,药师干预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减少患者的花费,应推广使用.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77例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大环内酯内抗生素的治疗疗效.结果 儿童获得性肺炎在春夏季节的发病率较高,学龄期的儿童更加明显.肺炎支原体的发生率为总发生率的28%,各年龄段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多数轻中度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肺炎支原体患者的C反应蛋白的增高率显著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患者,根据肺部影片显示,约96.61%的患儿为单侧病变,接受阿奇霉素和乳糖红霉素治疗的患者中,总有效率高达93.79%.结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时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性反应,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且于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是威胁人群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特别是老年患者,如不及时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1].C反应蛋白(CRP)是临床常用的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2].降钙素原(PCT)是一种新型的感染指标[3,4].健康人血浆PCT含量极低,体外稳定性很好,特异性高.本研究中对70例老年CAP患者进行PCT及CRP的检测,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在老年CAP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
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总结分析2009-2012年208例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为25.9%,在获得性肺炎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吸烟、低肺功能、术后非硬膜外镇痛、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患者应做好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减少食管癌术后并发症能有助于减少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经验治疗分析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社区中心就诊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生的肺炎。 CAP患者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初始抗菌药物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和总体诊疗费用均产生很大的影响。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是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光谱青霉素,属氨基青霉素类。系通过与细菌主要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起作用特点是光谱,不耐青霉素酶。舒巴坦本身抑菌作用较弱,是一种竞争性、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与氨苄西林联合应用后,可增加氨苄西林抗多种β内酰胺酸降解的能力,对氨苄西林产生明确的增效作用。左氧氟沙星是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断DNA复制,防止细胞体、细胞核的分裂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起到杀菌作用。其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有效覆盖CAP的主要致病菌即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而且对厌氧菌、分枝杆菌等也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我社区中心自2011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 CAP成年患者100例,年龄20~70岁,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的成年CAP诊断标准,无心、肝、肾、造血系统合并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例,对照组头孢替唑钠注射液5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费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43例老年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社区获得性肺炎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特征不典型,其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的上升,重症肺炎发生率逐渐增加,易导致呼吸衰竭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多脏器受损,且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心胸外科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心胸外科手术后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36例心胸外科手术后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情况 ,分析其手术时间、手术类型以及病原菌 ,数据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胸外科患者手术后发生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一秒用力呼气容积70% ~80% 、手术时间20~179 min、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及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别占69 .45% 、55 .56% 、47 .22% 和44 .45% ;铜绿假单胞菌术后5~7 d发生感染的占61 .11% ,且>50 .00% 的患者均为中重度感染 ,病死率达5 .56% .结论 对于心胸外科患者手术后进行围手术期预防与治疗 ,可有效避免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发生.
-
神经外科系统疾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系统疾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荟萃分析对2001-2009年神经外科相关疾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每个危险因素的综合OR值.结果 检索2001-2009年文献,共有17篇符合该次调查范围,17篇文章共统计9386例患者,其中2490例发生HAP,发生率为26.53%;有12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机械通气、意识障碍、鼻饲、吞咽困难、肺部疾病、使用H<,2>阻滞剂、住院天数、气管切开、糖尿病、年龄、吸烟史、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发生相关因素的感染率在22.89%~65.94%.结论 机械通气、意识障碍、鼻饲、吞咽困难、肺部疾病、使用H<,2>阻滞剂、住院天数、气管切开、糖尿病、年龄、吸烟史、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是神经外科系统疾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
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状态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总结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700例老年获得性肺炎患者分5组:45~59、60~69、70~79、80~89、≥90岁组;治疗1周期间,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等指标,对比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结果 经过1周抗菌药物治疗,D-二聚体、TNF和IL-6,低龄组(45~59、60~69岁)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组(70~79、80~89、≥90岁组)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组的IL-10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TLR-2各个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死亡率较高,为9.0%.结论 早期诊断D-二聚体、IL-6和TNF,HLA-DR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