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性ICU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初探
随着新的现代诊疗技术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种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在6%~17%不等.ICU患者常因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接受多种有创性检查治疗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等高危因素而使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普通病房[1],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前瞻性调查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ICU深部真菌感染情况,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
院内真菌感染与中医药干预对策
机体免疫受损使真菌感染机会增加,特别是住院病人继发真菌感染问题已日益严峻,抗真菌西药的毒性和耐药性更是棘手.长久已来,中医药在抗真菌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为日后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以中医药干预院内真菌感染,或许具有良好的前景.
-
氟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研究进展
临床上如果患者年龄大、病种多、免疫力低、消化器官功能衰减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取决于肺内真菌的致病性、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目前,临床上肺部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氟康唑是临床常用的抗真菌感染药物,口服吸收效果较好,不受同时摄入食物的影响.它是广谱抗真菌药,对人和动物的真菌感染都有治疗效果,目前市场上有片剂、粉针剂和注射液等剂型.通常认为,氟代三唑类氟康唑抗菌效果比酮康唑强.其作用机制大致为抑制真菌细胞膜必要成分麦角甾醇合成酶,破坏一些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抑制一些真菌生长繁殖.有报道,抗真菌药物注射液连续注射后97%患者达到临床有效的稳态浓度,这对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来说有重大意义[1].更有报道氟康唑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参数基本相同,有很高生物利用度,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2].
-
乙肝性肝硬化合并院内真菌感染51例回顾分析
在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乙肝本身及其主要并发症(肝硬化和肝衰竭)都可导致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微生态环境失衡,加之患者往往住院周期较长,合并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继发真菌感染的概率显著增加.由于该类患者的肝脏储备能力明显下降,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后预后较差,病死率明显增高.
-
念珠菌菌血症22例临床分析
近20年来,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递增.美国感染病学会报道念珠菌血液感染的发病率达7.6%,仅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之后,是第4位常见医院内血液感染致病菌[1].台湾的资料显示,院内真菌的感染率由1981年的0.9‰增加至1993年的6.6‰[2].大陆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资料,但临床工作者在工作中均有体会,真菌感染的比例不断增加,真菌尤其是念珠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我们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年至2003年的念珠菌血症22例,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病死率及可能影响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念珠菌性菌血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及建议.
-
短期应用抗生素致院内真菌感染4例调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治疗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我院2006年5-11 月500余份医保患者病历审核过程中,发现4例出现短期应用抗生素致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报告如下.
-
小儿深部真菌病的诊治
近20年来,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尤其在ICU内)明显增多,占院内感染病例的12.16%[1],其上升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病原体,而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发病为肺炎、血液病、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重度营养不良及慢性腹泻等.半数以上为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真菌感染常为临床致死原因.因此,临床医师应对院内真菌感染给以足够重视.
-
院内真菌感染52例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为了解院内真菌感染与药物应用的关系,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对我院的2002年1-12月出院病例中发现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近十年来,由于极度免疫损害患者人数增加,真菌感染的频率及人类病原真菌的种类急剧增加,抗真菌药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是长时间地应用,导致抗真菌剂的耐药菌株或种群增加,使真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多为条件致病性真菌的内源性感染。本文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月115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院内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继发感染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手段在肝病中的广泛应用,使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
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控对策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和免疫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应用使高危因素增多,使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增成长趋势,因此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院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
婴幼儿院内真菌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要幼儿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3158例中的院内真菌感染患儿101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婴幼儿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
院内感染标本分离的260株念珠菌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增加,真菌感染日益增多,院内真菌感染仅次于革兰阴性杆菌,已居院内感染的第二位,念珠菌在住院患者的真菌感染中为常见[1].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又使真菌的耐药现象出现,因此开展真菌(尤其是念珠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C念珠菌鉴定板及ATB-FUNGUS念珠菌药敏板,对260份念珠菌引起院内感染标本进行念珠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如下.
-
院内真菌感染结果分析
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即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引起真菌性感染日益加重,治疗较棘手,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及各级部门的重视.现就2003年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分离得到的206例真菌菌珠作分析说明.
-
ICU病人并发真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真菌已经成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美国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NNIS)的研究表明,1980年-1990年的10年间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2倍,1/4~1/2的念珠菌血症发生在ICU,其中以外科ICU病人的发生率增加明显,约增加了124%.在1990年-2000年系统性真菌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多.
-
院内真菌感染易感因素分析
真菌感染是目前临床在治疗慢性疾病过程中较易出现的问题.随着老年性疾病及肿瘤患者的不断增加,侵入性操作和导管插管的普遍开展,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越来越常见[1,2].本研究对我院46例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及药物治疗情况分析,加强医务人员对真菌感染的认识,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真菌感染,降低发生率.
-
中药漱口方防治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漱口方预防及治疗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院内真菌感染高危人群的住院患者共70例,用药前常规检查咽拭子真菌培养,阴性者归入预防组,阳性者归入治疗组,两组均随机分组为中药组和对照组,预防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泰漱口液对照.1周后复查口咽拭真菌培养.结果:①中药漱口方对预防院内口腔真菌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其1周后发病率仅为12.50%,而未预防组1周后发病率为68.42%,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中药漱口方对治疗院内口腔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效果,其1周后转阴率为58.82%,略高于口泰治疗组的43.75%,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漱口方能够显著降低高危人群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率,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25例的检验和治疗的分析
肺部是真菌感染的好发部位.据统计,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占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病例的50%以上[1].目前,有资料表明,医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也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它极易被误诊、漏诊,而治疗时机的延误,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所以,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对2001~2002年度中内科呼吸病房的住院患者中的25例院内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
-
肝脏疾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507例
据了解,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了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原因是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因为机体免疫力降低,肝脏病患者易引起真菌感染,预后较差,高死亡率.我们为了了解院内抗菌药物应用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并且提供数据给临床使其合理用药,于是对1900年6月到2011年1月接收的507例肝脏病合并抗生素应用与院内真菌感染患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统计,内容分析如下:
-
抗生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逐年上升,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甚至威胁其生命.此类研究既往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COPD下呼吸道真菌感染48例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抗生素致真菌感染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