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素结合蛋白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导致血管渗漏的细胞因子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在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病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评价HBP水平对ARDS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前瞻性调查研究共纳入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患者67例,根据是否出现ARDS分为ARDS组及非ARDS组.收集患者明确脓毒症诊断2h内动脉血,留取血清ELISA法检测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以及HBP水平,统计中性粒细胞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根据方差齐性进行t或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IL-6、IL-8、中性粒细胞水平以及HBP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检验对HBP与其他三项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以分析HBP对脓毒症相关ARDS的预测价值.结果 ARDS组患者(32例)与非ARDS组(35例)患者比较,IL-6(t=4.25,P<0.01)、IL-8(t=10.10,P<0.01)、中性粒细胞(t=3.47,P=0.000 9)以及HBP(t=0.022 5,P=2.336),IL-6(r=0.535,P=0.002)、IL-8(r=0.419,P=0.017)以及中性粒细胞(r=0.419,P=0.017)均与HBP呈正相关.HBP预测脓毒症相关ARDS曲线下面积为0.796.结论 脓毒症相关ARDS发生时HBP水平升高,并与IL-6、IL-8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相关.HBP对预测脓毒症相关ARD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HBP可能在脓毒症相关ARDS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IL-6、IL-8等炎症介质激活中性粒细胞,进而中性粒细胞释放HBP导致血管渗漏的病理过程可能ARDS是发病机制之一.
-
麝香壮骨膏的新用途
静脉抽血、输液患者常常会发生血液从血管渗漏到皮下组织间隙中,造成皮肤青紫,使穿刺部位的血管遭到破坏,既影响血管的再次穿刺,又因为影响美观使患者难以接受.我们采用麝香壮骨膏能促进皮肤青紫的消退和血管的恢复.
-
首诊于眼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患者女,14岁.双眼视力下降20 d余,于2006年1月15日来我院眼科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0.1,矫正未提高.双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后查眼底:双眼视乳头颞侧较鼻侧色稍淡,边界清楚,杯/盘比值0.3~0.4,静脉轻度扩张、迂曲,动、静脉比例约2:3,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后极散在大量棉絮斑及少量小片状出血(双眼相似)(图1,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左眼后极部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轻度扩张,小血管亦扩张,距视乳头1 PD各方向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约6 PD)及少量放射状低荧光区(出血),后极部血管渗漏明显,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图3);右眼颞上、颞下距视乳头1 PD处小血管未充盈,余大致同左眼(图4).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漏诊1例
患者,女,26岁。主因“右眼出现斜视二十余年”来诊。患者诉右眼自幼视力差,不伴眼痛、复试等不适症状,一直未治疗。半年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诊为“右眼废用性外斜视、弱视”。今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斜视。正常产,无吸氧史。局部检查:右眼视力指数/眼前,左眼视力0.6,双眼矫正视力不提高。眼位:左眼注视,右眼外斜35o,右眼不能固视,右眼内转鼻侧角膜缘距内眦约4mm。双外眼正常,双眼球前节正常,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双眼玻璃体有点状混浊和条索状增殖,右眼视盘颞侧边界不清,上下血管弓及视网膜被牵拉偏向颞侧,黄斑向颞侧移位,并可见黄白色渗出,颞侧周边部可见新生血管。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亦可见向颞侧移位,颞侧上下血管弓受牵拉向中央聚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管向颞侧移位,分枝密集,颞侧周边可见不规则高荧光,周边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异常血管渗漏。进一步询问家族病史,其有一哥一姐,姐姐自幼视力差,五年前因视网膜脱离曾行手术治疗,但疗效不佳。诊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假性外斜视。治疗:双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
七叶皂苷对高原低氧暴露下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抗渗漏机制
高原脑水肿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危害大,病死率高.但针对高原脑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的治疗措施不多,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救治效果.因此,寻找有效改善高原缺氧环境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研究显示,七叶皂苷可能对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提示可能对高原脑水肿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此深入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
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心脏手术患儿急性血液稀释后血管外渗漏的发生情况
目的 评价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心脏手术患儿急性血液稀释后血管外渗漏的发生情况.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或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48例,性别不限,年龄2~12岁,体重12~53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n=24):学龄前组(2岁≤年龄≤6岁)和学龄组(6岁<年龄≤12岁).2组患儿气管插管后经中心静脉以0.5 ml·kg-1·main-1的速率输注10%血容量的6%羟乙基淀粉130/0.4行急性血液稀释.分别于输注羟乙基淀粉前即刻(T0)和输注结束后15min(T1)、30 min(T2)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和血红蛋白(Hb)浓度.同时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T1和T2时血浆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测定T2时尿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学龄前组T1和T2时血浆Hb浓度降低,学龄组T1和T2时血浆Hb浓度降低,COP升高(P<0.05);2组间各时点血浆Hb浓度及C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2组T2时血浆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降低(P<0.05).与学龄组比较,学龄前组T1和T2时血浆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降低(P<0.05).2组间尿6%羟乙基淀粉130/0.4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心脏手术患儿急性血液稀释后会发生血管外渗漏,学龄前患儿更明显.
-
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46例疗效观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使患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微血管渗漏及腺体分泌增加.因此,目前治疗哮喘应从改善炎症及扩张支气管两方面进行,我们采用联合雾化吸入方法,观察布地奈德及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治疗哮喘急性发作46例的疗效.报告如下:
-
Ang-1/Tie2系统与病理性血管形成的关系
血管生成素1(Ang-1)是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家族包括Ang-1、Ang-2、Ang-3、Ang-4四种分子.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目前对Ang-1/Tie2系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成熟、抑制血管渗漏及炎症的作用研究相对深入,在创伤后修复、缺血后再通、肿瘤、糖尿病并发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等多种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例1 男 4岁汉族因"偶然发现左眼睑裂小、视力差20天"就诊.患儿为独生子,足月顺产,无吸氧史,其母在孕产期无患病及用药史;左侧额部3月前碰伤并左侧鼻腔出血,未作特殊检查和处理.查体: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视力:右眼0.6,左眼FC/40 cm,双眼前节正常,右眼玻璃体透明,右眼底:视盘边界清,颜色正常,黄斑区视网膜前可见玻璃纸样反光,上下血管弓处血管受牵拉向中央聚集;左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正常,左眼玻璃体有血性混浊物漂浮,下方视网膜前有少许积血,视盘颜色蜡黄,颞下方边界不清,自视盘颞下缘沿下方血管弓至5点周边部有一增殖条索,牵拉视网膜血管变形,附近视网膜无高起,牵拉黄斑区向颞下方移位,黄斑区血管向中央密集,下方赤道及周边部视网膜增殖膜形成,血管迂曲,视网膜有片状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左眼黄斑区血管向中央聚集,与视盘相连有一条增殖条索向颞下方延伸,呈高荧光,下方及鼻下、颞下方视网膜前大片出血荧光遮蔽,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异常血管渗漏.
-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阻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很多细胞参与该炎症过程,其病理基础是多种炎症性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及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相互调控下释放炎症介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微血管渗漏,黏液腺分泌增加以及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甚至剥脱,并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的病理基础,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气管哮喘的特征.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厚度检测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内外屏障的破坏导致液体积聚黄斑水肿是引起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眼底检查和荧光素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黄斑水肿和血管渗漏,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是一种激光扫描的可以快速无创获得后极部视网膜的厚度信息的仪器.
-
4-苯基丁酸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渗漏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渗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观察给予4-PBA后大鼠的肺血管通透性、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如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78, 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94, GRP94)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 CHOP)表达的变化。培养大鼠肺静脉内皮细胞,观察给予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和4-PBA对细胞应力纤维( F-actin)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大鼠肺血管通透性显著升高,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 GRP78、GRP94、CHOP)的表达增高,4-PBA预处理后,脓毒症大鼠肺血管的通透性下降,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表达下降。与正常肺静脉内皮细胞比较, LPS组肺静脉内皮细胞应力纤维增多,细胞呈收缩状态。而4-PBA预处理组肺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则近似正常。结论4-苯基丁酸可能通过抑制应力纤维形成,改善细胞收缩状态,降低脓毒症大鼠肺血管的通透性。
-
血管内皮细胞在DHF/DSS中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调控
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感染可以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等多种疾病.出血和血管渗漏与DV感染密切相关,当出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然而由DV感染所致的出血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学说如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等[1],但均不足以解释临床上DHF/DSS中突出的特征-血管渗漏、出血[2].由于内皮细胞在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平衡方面起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已经注意到血管内皮细胞在DV感染过程中分泌与凝血和纤溶相关分子失调,这对更深入认识DHF/DSS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DV直接和间接诱导内皮细胞在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方面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静脉留置针在表柔比星化疗中不留置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表柔比星( EPI)化疗中非留置针的应用对降低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EPI化疗患者20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静脉留置针每日穿刺,输液后不予保留;对照组采取静脉留置针保留至72 h,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的发生率。结果:2组静脉炎和继发性血管渗漏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在EPI化疗中不留置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的发生率。
-
一氧化氮、内皮素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作用及其治疗价值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存在嗜酸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微血管渗漏,粘膜水肿,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粘液分泌增加,气道反应性增加.已经证实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对哮喘的起因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此类研究不断证实哮喘过程中总伴有血浆的内皮素(ET)升高和一氧化氮(NO)升高及NO/ET的变化为临床探讨对哮喘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不断探索外源性NO及吸入低浓度NO及使用ET1、受体拮抗剂治疗哮喘的新途径.
-
硫酸镁联合地塞米松及冰敷在双源CT造影渗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地塞米松及冰敷在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渗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40例发生血管渗漏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渗漏相关因素,建立可行有效的常规硫酸镁溶液联合地塞米松湿敷外加冰敷流程方法.结果: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渗漏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医护技术、穿刺部位、输液工具等有关,在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渗漏患者中使用硫酸镁联合地塞米松及冰敷后,患者依从率达97.5%,有效率达95.0%,问卷调查患者满意率达92.5%,未发生严重医疗纠纷,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结论:分析血管渗漏的相关因素,通过常规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湿敷+冰敷的方法,找出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所致造影剂外渗造成软组织损伤的合适治疗方法,为临床相关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渗漏 硫酸镁联合地塞米松 冰敷 护理技术 -
视乳头血管炎56例诊治分析
2004~2008年,我院收治视乳头血管炎56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诊治体会.资料分析:本组56例(69眼),男31例,女25例;年龄34~52岁,平均43岁;Ⅰ型44眼,Ⅱ型25眼.视乳头FFA检查:血管渗漏69眼,动脉阶段性充盈26眼,静脉充盈迟缓24眼,黄斑区渗漏11眼.视力:0.8~1.0者10眼,Ⅰ型8眼,Ⅱ型2眼;0.5~0.7者38眼,Ⅰ型21眼,Ⅱ型17眼;<0.4者21眼,Ⅰ型4眼,Ⅱ型17眼.视野:生理盲点扩大10眼(均为Ⅰ型),与生理盲点相连呈扇形或弓形视野缺损25眼(均为Ⅰ型),其他视野改变34眼.
-
参苓白术散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8例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眼底疾病。本病病程常达数月,易反复发作,影响视力。可单眼亦可双眼受累。过去认为是由视网膜血管痉挛引起通透增加造成血管渗漏而发病。然而近年来大量文献和研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提出免疫反应及代谢障碍等学说[1],但对其发病的真正原因和病机仍未明了。因此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方法。激光光凝封闭渗漏点可缩短疗程,但因光凝后残留有永久性暗点和可能发生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而使这一疗法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2]。我们应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南风Ⅰ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住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南风Ⅰ号组(20例)、喜疗妥组(15例)和如意金黄散组(15例),各组采用上述不同药物治疗.南风Ⅰ号主要由紫草、丹参、大黄、蜂房炭、冰片等按比例组成;喜疗妥、如意金黄散采用市售成药,3组均外敷损伤部位.结果治疗14 d,南风Ⅰ号组疗效显著优于如意金黄散组(P<0.01).南风Ⅰ号组、喜疗妥组、如意金黄散组治疗7 d后显效病例中红肿消退时间分别为(4.4±1.5)d、(5.3±1.2)d和(5.5±1.3)d.结论南风Ⅰ号具有明显促进化疗药物外渗损伤修复的作用.
-
云南白药乙醇对长春酰胺血管外渗的防护作用
为了探讨长春酰胺(VDS)静脉外渗的防护方法,将16只新西兰白兔制作成VDS静脉外渗模型。注射部位用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与50%硫酸镁湿敷作对照,前者效果显著优于后者(均P<0.01)。证实云南白药乙醇的防护效果后,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应用于临床15例VDS静脉外渗的肿瘤病人(观察组),与1996年1月至1997年6月采用50%硫酸镁湿敷的6例VDS静脉外渗者(常规组)对比。结果常规组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提示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对VDS静脉外渗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