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为了研究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在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我们分别采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3种角蛋白抗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7例大肠癌患者术后的淋巴结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CK20 mRNA在胃癌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外周血中CK20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70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以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作阳性对照.结果 CK20 mRNA术前阳性表达率为32.9%,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TNM分期、肿瘤的部位、病人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CK20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术前(P<0.05);20例健康志愿者无一例阳性表达,胃腺癌细胞株BGC-823均为阳性表达.结论 CK20 mRNA作为标志物用于检测胃癌的血循环微转移是可靠的;手术操作可促使肿瘤细胞释放入血.
-
临床不典型肺结核1例临床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女,28岁,患者于2个月余前始无明显原因出现阵发性咳嗽,咳少量黄色黏痰,无发热,无盗汗、咯血,无心慌、胸痛,无呼吸困难,院外应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剂量等不详),效果差,门诊行双肺CT示左下肺实变并左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左肺炎"收入院.患者往体健,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入院后行血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未见异常,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血沉9mm/小时,鳞癌细胞抗原(SCC)0.28ng/ml,血清肿瘤相关物质143.11U/ml,甲胎蛋白0.00ng/ml,癌胚抗原1.19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1.71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断5.68ng/ml,其双肺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狭窄,故不排除肺癌伴阻塞性肺炎,向其家属交代病情后行气管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镜下示左肺下叶基底段管口狭窄,管腔内有新生物,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在此活检并刷检,病理结果示送检坏死组织,见多核细胞,考虑结核,刷检到抗酸杆菌,其左肺结核诊断明确,患者目前在当地防疫站抗结核治疗.
-
年轻肺癌1例临床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女,26岁,未婚.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阵发性咳嗽、胸闷、憋气,夜间明显,有时影响睡眠,伴有咽痒,咳少量白黏痰,无发热,无胸痛、咯血,无其他不适,在外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效果差,并且2天前出现咯血1口,为鲜血,无血凝块,以后未再咯血,遂来我我院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入院后行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肿大,首先考虑结核性,不除外肿瘤.后行相关辅助检查示结核抗体、血沉均正常,痰中未查到抗酸杆菌,且无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表现,排除肺结核,行血肿瘤标志物检查示细胞角蛋白19片断4.80ng/ml,鳞癌细胞抗原(SCC)0.41ng/ml,甲胎蛋白0.00ng/ml,癌胚抗原1.52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10ng/ml,亦未见异常,经家属同意给予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示右主支气管近端,距隆突约2cm处,后壁新生物突入管腔,黏膜皱襞中断,新生物质脆易出血,于此活检、刷检,刷检到癌细胞,病理结果是鳞状细胞癌.目前已行手术治疗.
-
尿膀胱癌抗原作为膀胱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为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诊断价值,采用ELISA法对53例BTCC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BC检测,并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1)BTCC患者UBC平均含量为26.26±28.49μg/L,与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相比(9.41±9.63μg/L、1.73±0.79μg/L),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以7.5μg/L为适临界值时,UBC诊断B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76.3%,与尿细胞学检查(32.1%、97.4%)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UBC具有简便、敏感和无创的特点,可作为辅助诊断BTCC的尿肿瘤标志物.
-
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在硬化性胆管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在硬化性胆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SC)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10例临床送检肝穿诊断为硬化性胆管炎组织标本,分别进行CK7染色、Masson染色和CK7+ Masson套染,对比观察分别染色和套染对病理医师诊断的影响.结果 对硬化性胆管炎病例采用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具有定位准确、结果稳定可靠、制片效果好、便于病理分析与判断等特点.结论 免疫组化、特染套染技术在硬化性胆管炎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更便于病理医师观察病变组织胆管及其周围纤维化程度,为病理医师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尿CYFRA21-1的测定及其与膀胱癌相互关系的探讨
CYFRA21-1是从癌症患者血清中发现的细胞角蛋白19片段,是一种酸性细胞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000道尔顿,单抗BM19-21和KS19-1能特异性识别该片段;它由MCF-7免疫小白鼠而获得,反应于简单的上皮细胞,免疫组化证明CK19位于单层和复层上皮肿瘤细胞的细胞浆内[1];细胞死亡时它以溶解片段的形式释放于血清内.CYFRA21-1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这已成共识.既然CK19源于上皮肿瘤细胞,那么95%以上是上皮性肿瘤的膀胱癌会不会有所表现呢?据国外报道,血清CYFRA21-1的测定由于灵敏度低,特异性差而未被用于膀胱癌的诊断.鉴于此,本文对正常人、膀胱癌患者及其它泌尿系疾病患者三组尿CYFRA21-1的样本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相互关系作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
CEA与CYFRA21-1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良恶性胸液鉴别较为困难,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片段(CYFRA21-1)都是意义较明确的肿瘤标志物.本文联合检测胸液CEA与CYFRA21-1,旨在探讨其对良恶性胸液的鉴别诊断价值.
-
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评价
迄今所应用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胚胎抗原,天然自身抗原,糖类抗原,细胞角蛋白,肿瘤相关的酶,激素以及某些癌基因等,下面予以扼要介绍.
-
细胞角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K19、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甲状腺病变中CK19、CK20蛋白的表达.结果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26/27,经典型)和83.3%(5/6,滤泡变异型),且多为强阳性表达;结节性甲状腺肿(0/23)和甲状腺腺瘤(1/15)基本不表达或仅弱阳性表达.与CK19相比,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率低且其阳性病例CK19也均阳性.结论CK19阳性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滤泡变异型具有辅助诊断作用,并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有鉴别诊断作用.而CK20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价值则有限.
-
细胞角蛋白在淋巴结固有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在淋巴结非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以阐明用角蛋白染色检测微转移的特异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AE1、AE3和CK8在肠梗阻和Crohn病患者肠系膜淋巴结的表达.结果AE3和CK8染色中分别有29枚(45.3%)和64枚(100%)淋巴结出现阳性细胞,AE1/AE3和AE1染色中均未观察到阳性细胞;同时CK8染色中血管内皮细胞也出现阳性表达.结论淋巴结的纤维型网状细胞也可出现细胞角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微转移时AE1/AE3是可选择的抗体,但同时需结合细胞的组织形态学.
-
滤泡型乳头状癌中细胞角蛋白的不同表达-一项免疫组化研究及其诊断用途
乳头状癌是高分化甲状腺癌为常见的一种,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是乳头状癌中常见的一个亚型,以滤泡的生长方式作为乳头状癌的核特征,可局灶或多灶出现,并不一定为弥漫分布,因而有可能误诊为良性滤泡结节.有报道认为细胞角蛋白,尤其是CK19有助于鉴别良性或恶性的滤泡成分.作者使用CK5/6/18,CK18,CK10/13,CK20,CK17及CK19对常规处理的组织进行染色,包括26例多灶分布有乳头状癌核的FVPTC,10例乳头状癌的通常亚型,1例Warthin肿瘤样乳头状癌及2例柱状细胞癌.CK19普遍强阳性,且呈弥漫分布;FVPTC的乳头状癌核区域为强阳性,在没有乳头状癌核特征的区域有强至中等的阳性;多数病例瘤结节周围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有局灶阳性,而远离瘤结节的区域则不着色.10例乳头状癌通常亚型,1例Warthin肿瘤样乳头状癌及2例柱状细胞癌CK19均为普遍阳性,而周围正常甲状腺均不着色.CK17及CK20也一样,但染色较弱一些.对照组为滤泡性腺瘤、滤泡癌及增生结节,CK19阴性. 作者认为在诊断多灶分布有乳头状癌核特征的FVPTC时,CK17、CK19及CK20可作为一组检测性单抗有助于诊断,并设想临近非肿瘤性组织CK19阳性,有可能预示着由FVPTC分泌或产生的一些因子导致了周围滤泡上皮细胞角蛋白的表达.
-
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一例
患儿男,9岁。2014年5月16日因左上腹疼痛12 h入当地医院就诊,次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前壁近胃窦肿物,直径约3 cm,表面糜烂,有活动性出血,行远端胃大部切除。送病理检查的肿瘤组织大小为3.5 cm ×3.5 cm ×0.8 cm,破裂伴出血,切面呈灰红至灰褐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为:CD117、DOG-1阳性,Ki-67阳性指数20%,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局灶阳性,细胞角蛋白( CK)、S-100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CD3、CD20阴性,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核分裂象>50/50 HPF,考虑高度侵袭转移危险性。6月17日患者家属携带病例材料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一步诊治。追问病史,本例临床上无Carney三联征或Carney-Stratakis综合征,辅助检查未示患其他肿瘤的征象。对送检蜡块进行重新切片,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和分子病理检测。
-
伴玻璃样间质的透明细胞癌二例
例1男,76岁.因双下肢浮肿2个月余,声嘶1周于2000年3月12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差,左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约2 cm×2 cm大小,血生化检查提示肾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后因呼吸困难作气管插管时舌根部见一菜花状肿瘤约3.0 cm×2.5 cm大小,行颈淋巴结及舌根部肿瘤活检术.术后1个月患者死于慢性肾炎所致肾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病理检查:切除淋巴结大小2 cm×2 cm,切面灰白色,质硬.舌根部肿瘤大小3.0 cm×2.5 cm,表面呈菜花状,切面灰白色,质硬.镜下观察:舌根部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排列呈互相吻合的小梁状、岛状或片状.巢间有大量玻璃样变的纤维性间质.瘤细胞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质透亮,核居中,染色质粗,核仁可见,核分裂象偶见.送检颈淋巴结结构大部被上述肿瘤组织取代(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 (CK)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蛋白阴性.瘤细胞胞质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阳性,黏液卡红染色阴性.
-
细胞角蛋白34βE12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作为良性病变的标记物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有随访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的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资料:良性病变50例, 包括非增生性病变30例和增生性病变20例、导管内癌10例和浸润癌30例,对其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作34βE12的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βE12在良性非增生和增生性病变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34βE12在良性病变和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显著性,34βE12在癌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66.7%和63.3%的病例表现为完全阴性或散在1+的肿瘤细胞胞质阳性;在良性病变组中, 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100%和78%的病例表现为2+至3+的细胞阳性,且在石蜡切片中34βE12表现为完整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强阳性,与癌中阳性标本之细胞质颗粒状阳性为主的表达特点不同.(3)34βE12在细胞分化较好的筛孔型、乳头型和实性型导管内癌中为完全阴性和散在细胞胞质阳性,而在细胞分化较差的粉刺型导管内癌中为阴性至3+的细胞阳性. 结论 34βE12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良性病变的标记物, 上皮细胞出现34βE12表达缺失时高度提示为癌;大量上皮细胞表达34βE12,且为细胞膜强阳性时,则应多考虑为良性病变.
-
乳腺干细胞研究进展
人类乳腺组织含有两种不同的上皮细胞:即腺腔内层的腺上皮细胞和外层的肌上皮细胞,前者表达细胞角蛋白(CK)8/18/19,而后者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往人们常常用它来解释正常乳腺组织的发育以及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认为乳腺肿瘤均来源于腺上皮细胞,而乳腺癌中肌上皮细胞减少或消失,并以此来鉴别是否有浸润或癌变.
-
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一、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0~2003年间外科手术切除膀胱副神经节瘤6例及1例会诊病例 .HE染色,光镜观察.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行网状纤维染色.1例行Perls普鲁士蓝染色.2例行PAS染色.5例行Fontana银浸法染色.7例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广谱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A (CgA)、S-100、突触素(Syn)抗体及LSAB试剂盒均购自Dako公司,染色前切片经微波处理,抗原修复,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已知阳性切片进行阳性对照.
-
细胞角蛋白在皮肤附属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细胞角蛋白(CK)在上皮细胞内的表达随不同病变而有所变化,但特异性的CK组型仍保持相对不变,具有某种上皮性结构分化特点的肿瘤仍可能保持相应的CK表达.皮肤附属器肿瘤类型繁多,组织形态复杂,有时鉴别诊断困难.研究不同CK在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表达,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组实验选用了近年国外对皮肤上皮性肿瘤研究使用较多的7种CK抗体对皮肤附属器肿瘤进行观察研究.
-
子宫颈蓝痣的病理学观察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2000年11月~200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子宫平滑肌瘤而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660例,其中发现9例宫颈蓝痔,年龄分别为39岁(1例)、40~47岁(5例)和51岁(3例).所有全切子宫标本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Masson-Fontana法、Perls法染色,光镜观察;并行S-100蛋白、HMB45和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DAB显色.以细胞质或细胞核着棕褐色为阳性.
-
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与弹力纤维双重染色在评估肺癌侵犯胸膜中的应用
1988年Hammer[1]首先建议用肿瘤是否突破脏层胸膜弹力纤维层作为肿瘤是否侵犯胸膜的依据,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弹力纤维染色是一种帮助判断肺癌胸膜侵犯与否的重要病理技术手段。 Travis等[2]直接建议以新版Hammer分级作为评估脏层胸膜浸润的病理学依据,并推荐当HE难以判断时加做弹力纤维染色帮助判断。但在部分病例的实际应用中,由于传统弹力纤维染色中的肿瘤细胞与胸膜中增生的纤维背景较难区分,故有时对于肿瘤是否突破弹力纤维层的判断仍然存在争议。我们在日常的实践和探索中,摸索了一种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 CK)染色后加染弹力纤维的方法,降低了判断的难度,保证了TNM分期的准确性,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