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Indana Pouch)家庭护理指导
近年来全膀胱切除后流路改道手术有很大的进展,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Indana Pouch)是利用一段升结肠建成贮尿囊(人工膀胱),开口于腹壁,由患者自行间歇导尿.既可控制排尿,也可抗尿液逆流,但不足之处是仍需腹壁造口.
-
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肠肌动力学和尿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完整肠管、间断去带及全去带3种情况下贮尿囊壁肠肌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的尿动力学特征及机制. 方法将18头猪随机分成3组,分别施以完整肠管可控盲结肠膀胱术(A 组),间断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B 组)和完全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C 组),测定3种贮尿囊压力与容量的关系,3种贮尿囊壁环、纵形肌收缩曲线的变化. 结果 A、B、C 3组贮尿囊大容量平均分别为(356.67±30.17)、(430.00±20.98)、(515.00±28.11)ml.C组容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容量同为300 ml时,C组囊内压(27.2±3.0)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低于A、B两组(P<0.001).C组贮尿囊壁环、纵形肌收缩振幅和频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 结论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较完整肠管和间断去带贮尿囊有更好的尿动力学特征.
-
回结肠膀胱贮尿囊腺癌并结石一例报告
患者,女,69岁.因持续性、无痛性肉眼血尿2周,发热1周于2006年4月7日入院.14年前因膀胱肿瘤(T2 G2)在我院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查体:体温38.9℃.造瘘口未见异常.实验室尿细胞学检查阴性.血清癌胚抗原(CEA)19.5μg/L(正常值<4.0μg/L),SCr 123μmol/L.CT平扫示右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贮尿囊右后壁有一团块状实质性均匀占位;右侧壁有一结石,长径约1.5 cm.
-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贮尿囊结石的防治
我院1995年以来治疗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6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40~65岁,平均52岁.均为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及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患者.手术平均截取升结肠30 cm,截取回肠15 cm作为补片.术中以链霉素及灭滴灵混合液肠腔灭菌.术后间断导尿,间隔时间3~7 h,平均5.5 h.每次尿量400~700 ml.6例术后尿中均有粘液.术后贮尿囊反复感染5例,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粘液增多、血尿、尿白细胞增多,4例尿培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生长.实验室检查:高血氯性酸中毒4例,尿素氮、肌酐、钾、钠正常.B超测定剩余尿10~30 ml,平均20.5 ml.6例均经B超及KUB检查发现贮尿囊结石.1枚结石3例,2枚结石2例,3枚结石1例.结石小0.5 cm×0.5 cm×0.9 cm,大3.5 cm×4.0 cm×4.5 cm.术后至发现贮尿囊结石时间17~48个月,平均30个月.
-
39例可控性膀胱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膀胱全切除术是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主要手段.在行膀胱全切除术的同时需要用盲升结肠去带重建贮尿囊.盲升结肠去带可控性膀胱术分为两种术式,一种是腹壁造口可控性膀胱术,另一种是原位可控性膀胱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取代了传统采用回肠或直肠代膀胱术永久佩带尿袋所带来的麻烦,使尿流改道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对39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膀胱术治疗,术后贮尿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28例,1~5年,除2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
可控性尿流改道
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机制是当贮尿囊内贮存一定量尿液后,蠹内压力仍然低于流出道内的压力,使尿液只有在插管后才排出,同时要求囊内压力不致于使尿液返流.所以可控性代膀胱术中,输尿管的植入、贮尿囊的制作、流出道的设计三者在方法上有独立的一面,在总体手术要求中又密不可分、相互联系.
-
两种原位新膀胱术相关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观察比较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和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相关并发症.方法:65例膀胱癌患者,IN 40例,SN 25例.结果:65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IN组大贮尿量较SN组多;膀胱充盈压及膀胱排尿压均较SN组低.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2.0%;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0%,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漏尿4例,排尿困难2例,术后感染2例,粘液堵塞2例,尿失禁1例,肠梗阻1例;勃起功能障碍6例,吻合口狭窄4例,慢性尿潴留3例,上尿路积水2例,盆腔转移1例.结论:回肠新膀胱可以达到足够的贮尿量和较好的尿流动力学改变,控尿满意.回肠是优先选择的新膀胱材料.
-
原位回肠新膀胱与乙状结肠新膀胱早期贮尿囊功能的比较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大贮尿量为(485±60) ml,较SN组的(350±52) 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输出道脐部造口术的术中护理
膀胱肿瘤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其中80%以上为无浸润的浅表性癌,初次治疗后复发率高达70%[1],为进一步降低膀胱癌的死亡率,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即用回肠或盲肠做成贮尿囊,用另一段做成具有活瓣功能的输出段并行腹壁造口.
-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贮尿囊冲洗的观察与护理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以升结做贮尿囊、因升结肠分泌肠粘液,粘液易堵塞尿液流出道.用冲洗液冲洗贮尿囊,抑制贮尿囊的分泌,保持尿液流出的顺利.
-
贮尿囊壁外隧道作为输尿管抗反流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介绍一种抗反流可靠、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的输尿管与贮尿囊再植新方法.方法:对1 7例可控性尿流改道患者采用双输尿管分别在W形贮尿囊壁外隧道或双输尿管末端合并为一根在U形贮尿囊或W形贮尿囊壁外隧道潜行3~4 cm,然后与贮尿囊壁端侧吻合作为输尿管抗反流的方法行可控性尿流转向术;对3例回肠通道术后(Bricher术)患者采用保留原输尿管回肠吻合口、缩窄远端回肠后在贮尿囊壁外隧道潜行作为抗反流的方法行可控性尿流转向术.结果:贮尿囊造影示输尿管无反流;静脉肾盂造影示肾盂无积水,输尿管无扩张,蠕动良好.结论:贮尿囊壁外隧道是一种抗反流可靠、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的输尿管与贮尿囊再植新方法.
-
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7例报告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方法:采用W形贮尿囊及球形贮尿囊代膀胱作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治疗因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除术患者17例.结果:随访0.5~2年,经代膀胱造影、测压和IVU检查,效果满意,仅5例术后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治愈;术后膀胱容量达240~560 ml,膀胱静压为2.44~4.68 kPa.结论:本术式代膀胱内压低、容量大、抗反流效果好,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无水电解质紊乱,是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
-
改良VIP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疗效评价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的高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尽管大多数膀胱癌发现时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仍有约40%的患者发现时即为肌层浸润性[1]。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经典的全膀胱切除并发症多,术后处理复杂,尿控效果不佳[2]。VIP 原位回肠膀胱术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报道[3],其方法的主要特点为截取末段回肠40 cm去除肠管化,回肠双重折叠作为贮尿囊。该术式在意大利泌尿外科中心开展较为广泛[4]。我们在经典的 VIP 原位回肠膀胱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代膀胱的功能,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共行改良 VIP原位回肠膀胱术10例,手术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
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尿动力学的研究
目的比较不去带、间断去带及全去带三种情况下贮尿囊尿动力学特征,探讨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的尿动力学特征及其机制.方法将18头猪随机分成3组,分别施以完整肠管可控盲结肠膀胱术(A组),间断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B组)和完全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C组),分别测定3种贮尿囊压力和容量的关系,测定3种贮尿囊的半径和长径.结果全去带贮尿囊半径和长径均增加,容量增加.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容量较大压力较低.结论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较不去带和间断去带贮尿囊有较好的尿动力学特征.
-
人用人工膀胱基本结构与造型的研究
在对可控性全替代式人工膀胱的选材、制作工艺、结构、性能、植入手术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我们研制成实验用隔膜型人工膀胱.在体外与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人用人工膀胱总体设计及其贮尿囊结构及造型研究,并对研制样品进行流体力学性能测试和人体盆腔内原位置入实验,以评估人工膀胱行使人体膀胱功能的可能性和原位植入的可行性及合理性[1].
-
利用阑尾治疗尿失禁
Mitrofanoff于1980年首先报道利用阑尾作为腹壁皮肤与贮尿囊间的管道,经此管道行清洁间歇导尿(CIC)治疗尿失禁.Mitrofanoff的方法是:切取一段带有系膜的回盲部肠袢(乙状结肠或回肠袢均可).在肠管对系膜缘纵行切开后,横行折迭缝合成一个新的贮尿囊或与原膀胱吻合以扩大膀胱.
-
膀胱重建与原位排尿术的进展
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与尿流改道术是目前泌尿外科研究重点之一,原位排尿术较异位排尿术进一步受到重视,组织工程学材料或人工膀胱等作为膀胱替代也取得了进展,有着广阔的前景。1 胃肠道新膀胱术 采用去管化的小肠或结肠肠段、胃瓣经过适当的成形术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与贮尿囊作粘膜下抗反流吻合,贮尿囊与尿道残端吻合,由腹压及尿道括约肌协调控制排尿。此类新膀胱具有低压、容积大、保护肾功能、顺应性好、原位排尿等特点,临床上运用已越来越多,比较符合生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尿道吻合口狭窄、夜间遗尿、排尿感觉差等常见并发症,对术前合并有尿失禁、尿道狭窄、尿道肿瘤者不宜采用。令人关注的是尿道残端肿瘤复发问题,Tobisu等[1]报道膀胱全切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率为3.5%~17%,如无前列腺侵犯,则尿道复发率为4%~10.6%,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率为0.7%~12%[2]。因此,术前常规作后尿道镜检再决定具体术式是明智的。2 组织工程学材料在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组织工程学就是人工制造具有活性及功能的组织取代人体中的病变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器官病损或缺损所致的功能障碍或因此丧失的治疗问题[3]。1995年Atala等[4]用PLLA作为动物体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支架,并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等[5]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证实了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199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异体兔膀胱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6]。 聚羟乙酸(PGA)及聚乳酸(PLA)是目前组织工程学常用的多聚体(Polymer),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可塑性,与天然材料相比,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分子量,降解时间及其它性能[7]。Oberpenning等[5]以PLA及PGA共聚物塑形的膀胱作为支架,以狗的自体膀胱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支架上并进行膀胱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膀胱容量为术前的85%~110%,膀胱顺应性无变化。组织学检查证明,组织工程化的膀胱形成如正常膀胱组织的结构,无感染、结石及梗阻等并发症。然而在目前的实验中,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均存在体内吸收过快、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等缺陷,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
可控性膀胱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晚期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需同时进行永久性尿流改道术,过去常行回肠膀胱或直肠膀胱术,均需从腹壁收集尿液或粪便,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去管重建贮尿囊的多类型肠可腔性膀胱[1].尿囊可在体内贮存800 ml尿液,然后由病人自己通过插入导尿管定时排尿,术后免去了配带尿袋或粪袋的麻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远期效果较好.我院自1996年7月至2000年2月行可控性膀胱术22例,效果良好,其中2例患者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经精心护理与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回结肠原位膀胱术病人的护理
现就我院2003年11月~2004年12月膀胱肿瘤病人行回结肠原位膀胱术9例的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9例,男6例,女3例,年龄41~68岁,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7例为移行上皮癌,2例为腺癌.手术方法:取回结肠25~30cm,纵向剖开彻底清洗后,U形折叠缝合肠壁,形成一大的贮尿囊,双侧输尿管及尿道分别与贮尿囊吻合.
-
可控膀胱结石1例
患者,男,55岁.2000年11月因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及回结肠人工可控膀胱术,取升结肠缝合成贮尿囊(代膀胱),取末端回肠及回盲部套叠成输出道腹壁造口.术后恢复顺利,患者自行导尿,日常生活可自理.自2004年6月以来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阵发性发作,患者未予重视,未就诊.于2005年5月,患者症状加重入院.腹部B超示:右下腹代膀胱处可见一强回声影;KUB+IVU检查示:双肾功能正常,显影清晰,右侧输尿管未见异常,左侧输尿管轻度扩张,代膀胱内可见高密度影,体积较大,约5.0cm.膀胱镜检查:自可控膀胱腹壁造口处置入膀胱镜,可见较多肠道环形皱襞,膀胱镜置入7cm后折向后内侧,可见贮尿囊,容积大,约900~1000ml,贮尿囊内有较多粘液絮状物,于贮尿囊底部可见巨大结石1枚,大小约5.0cm×4.5cm,视野内未查见新生物,双侧输尿管开口无法查见.患者可控膀胱结石诊断明确,于硬膜外麻醉下行代膀胱切开取石,放置18F三腔尿管引流.术后第6天发现切口感染,分析原因为回肠切口处漏尿所致,将18F三腔尿管更换为18F肛管,经换药处理1周后,切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