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研究(附28例临床报告)

    作者:魏志强;王晓丹;李新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症(TOB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鉴别、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表现符合基底动脉尖端梗死,并经CT或MRI证实的患者.结果 TOBS临床表现以瞳孔异常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的中脑受损的症状伴有意识和行为障碍,尚有丘脑、小脑、颞叶和枕叶梗死的症状.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中脑背侧和双侧丘脑(蝴蝶征)缺血性异常信号,以及部分小脑、颞叶和枕叶的缺血性表现.经过及时急性期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结论 TOBS是基底动脉末端领域的非孤立性梗死,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对受累部位和范围,以及确定受累血管和受累程度,对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极大,并需要与影响到双侧旁中央丘脑的疾病鉴别.溶栓和支架等治疗手段颇有前途,但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TOBS患者预后差,但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恢复期的康复,对改善TOBS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的分析

    作者:王兰桂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早期诊断等问题.方法 观察1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头颅MRI改变,以及2例全脑血管造影(DSA)改变.结果 10例患者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和偏盲等,头颅MRI显示双侧丘脑、脑干、小脑、枕叶等处多发脑梗死灶,2例DSA结果示在基底动脉顶端血管狭窄.结论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早进行头颅MRI扫描对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DSA有确诊价值.

  • 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和联合机械取栓的差异性研究

    作者:赵伟;侯延伟;张合亮;郭再玉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和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12 h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3例,家属知情同意下予2种治疗分为静脉溶栓组10例,根据患者体质量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联合机械取栓组13例,给予rt-PA 20 mg静脉溶栓同时送至导管室,进行机械取栓,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 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再通10例,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2例(92.3% vs 20.0%,P<0.05);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6.5(4,12)分、溶检后14d为2.5(1,8)分、溶栓后90 d为0.5(0,8)分,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5(8,16)分、6.5(2,12)分、4(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07、0.019).联合机械取栓组溶栓治疗后14 d Barthel指数评分为82.5(40,95)分、溶栓后90 d为100(40,100)分,静脉溶栓组分别为47.5(20,85)分和62.5(20,100)分.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7例,静脉溶栓组2例(53.8% vs 20.0%,P<0.05).结论 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既可以实现治疗启动迅速,又能得到高的血管再通率,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行静脉溶栓的患者.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

    作者:吴洪喜;刘军;杨伟;曲元明;谢基彦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 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 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脑梗死病灶分布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作者:林琅;陈文军;濮捷;崔敏;吴非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磁共振所见脑梗死灶分布情况.方法 对17例经磁共振检查和临床表现证实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磁共振影像研究,所有患者都接受了磁共振T2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患者不同区域的梗死灶数目行数据分析并对梗死区域行叠合处理.结果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后患者的梗死灶常呈多发散在分布,脑桥基底部、中脑基底部、小脑半球为梗死好发区,而丘脑、延髓和枕叶受累相对较少.结论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有独特的梗死好发分布范围和形态,这种特征可能与基底动脉的血供解剖相关.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凌志鹃;曹海涛;朱沂;党辉;沙晶;艾山江;李建;景燕

    目的 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方法 选取头颅MRI提示有明确PCCI病灶的患者356例(PCCI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另选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853例(ACCI组),比较2组病因分型的差异.结果 PCCI患者临床症状中占前3住的分别为言语不清105例(29.5%),头晕/眩晕98例(27.5%)、肢体无力86例(24.2%);远段梗死是PCCI常见的梗死部位(45.8%),累及部位常见为丘脑20.2%;PCCI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较ACCI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CI的临床表现复杂,PCCI常见的梗死部位为远段,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为PCCI常见的发病原因.

  • 脑桥梗死与基底动脉分支病

    作者:刘扬;高旭光

    脑桥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干梗死,有关病例报道国内外屡见不鲜,但对其机制分类的认识及研究报道并不多见.

  • 特殊类型永存三叉动脉伴多发脑梗死一例

    作者:王佳楠;王翠玉;曲鑫;张雄伟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称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属罕见的胚胎遗留血管,在成年人脑血管造影中发现率为0.1%~1.0%.现报道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特殊类型PTA伴多发脑动脉狭窄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合并头晕和周期交替性眼震一例

    作者:林永强;梁燕玲;刘子凡;许治强;区艳梅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扩张、扭曲、延长为特征的血管病[1].尽管目前没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但血管造影术和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其总体发病率<0.05%[2].H本一项健康人群常规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研究数据显示,无症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发病率是1.3%[3].头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年龄>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达30%,而年龄>8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达50%4.自发性眼震的性质往往可以区分中枢性头晕和外周性头晕,为头晕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在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在疾病早期往往被忽略,合并周期交替性眼震更为罕见,且在国内少有报道.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作者:雷静;高培毅;林燕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荆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 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 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 基底动脉发育不全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道培;许予明;张洪涛;张淑玲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头颅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8例,根据诊断分为BAH组27例和无BAH组301例.其中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79例,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评估基底动脉直径(BAH定义为直径<2 mm)、椎动脉V4段发育不全(V4AH)及胚胎大脑后动脉(FTP)情况.结果 BAH组后循环梗死、动脉发育不全(单侧V4AH、双侧V4AH、单侧FTP、双侧FTP、双侧V4AH和FTP)比例明显高于无BAH组(P<0.01).79例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BAH 24例(30.4%),其中脑桥穿支动脉梗死15例(62.5%),后循环其他部位穿支动脉梗死9例(37.5%).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合并BA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BAH的比例(62.5% vs 12.7%,P<0.01).结论 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患者多合并V4AH和FTP.

  • 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影响

    作者:张道培;张淑玲;张洪涛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位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供血范围的梗死患者91例(梗死组),分析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和它们的方向性关系,另选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多因素分析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结果 梗死组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P<0.01).76例患者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呈反方向(P<0.01).脑桥梗死发生于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小脑后下动脉梗死发生于非优势椎动脉侧(P<0.01).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基底动脉弯曲分级及右侧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椎动脉直径是预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惟一预测因素(OR=2.70,95% CI:1.22~5.98).结论 椎动脉流速不对称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血流动力学因素,这增加椎基底动脉连接部的脑梗死.

  • 老年人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成功一例

    作者:白抚生;徐婉姣;胡黎立;郝久宽;李国政

    患者男性,78岁.因突然跌倒、呼之不应2 h于2002年5月4日人院.既往有右侧膈肌麻痹、高血压、冠心病及双肾结石等病史.查体:体温36.2℃,心率102次/min,血压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30次/min,中度昏迷,面色、口唇、甲床严重紫绀,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 mm,对光反射消失,去脑强直,四肢瘫痪,给予疼痛刺激无逃避反应,双侧Babinski征阳性,Chaddock征阳性.头颅CT,除外脑出血.

  • 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例

    作者:李运刚;于学荣;刘建民

    例1,男,66岁.因发作性头晕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个月于2002年3月23日入院.患者3个月来出现发作性头晕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视物成双,持续数s至10min,无肢体抽搐,无意识障碍,约1周发作1次,服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治疗,症状无好转.有高血压史6个月,间断吸烟,喝白酒史20年,每天250ml.查体:血压140/100mmHg,意识清,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胆固醇4.91mmol/L,甘油三酯3.44mmol/L,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左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左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80%,基底动脉1.5cm长的狭窄段,狭窄60%.

  • 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活体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初探

    作者:娄昕;姜卫剑;马林;杜彬;马宁;高峰

    目的 观察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SSIS)活体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的初探结果.方法 用3.0T MR扫描仪对5例SSIS患者进行HRMRI检查,盲法分析影像资料.结果 3例管壁呈典型的粥样硬化改变,呈偏心性增厚、大的脂质坏死核心、纤维帽破裂、不均匀强化.2例管壁为非粥样硬化可能性大,1例管腔内可见斜形隔膜与轻度增厚的管壁相连,增强后呈均匀强化;另1例管壁向心性明显增厚,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SSIS的活体HRMRI成像是可行的,能够提供狭窄处的管壁信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应用价值.

  • 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赵宇;金旻;刘奇;刘迪;陈洁;杜彬

    目的 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治疗策略为采取多模态影像(头颅MRI或CT、CT或MRI灌注、高分辨MRI斑块分析、脑血管造影)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30 d内任何卒中或死亡,随访期内供血区卒中复发情况和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5例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术前及术后狭窄率为(83.0±10.1)%和(28.1±8.9)%.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均为0.随访期为(10.6±7.9)个月,随访期内仅有2例(5.7%)出现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随访期大于6个月的30例患者中,有17例(56.7%)接受了脑血管造影复查,3例(17.6%)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中1例发生TIA,再次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结论 长期随访结果表明,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卒中复发.

  • 后循环缺血

    作者:曹勇军;刘春风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1].但近年来,由于相关临床研究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

  •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 6例后循环脑梗死死亡病例分析

    作者:孟军鹏;刘蔚玲

    后循环脑梗死是指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阻塞引起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后部等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累及脑干、小脑时,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管事件,死亡率极高.现收集本院6例后循环梗死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况

    作者:闫明;王超;王圣林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椎动脉与颈椎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的横突孔保护着椎动脉,但颈椎的的病损也可以危及椎动脉.随着颈椎外科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或内置物置入过程损伤椎动脉是椎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1-3],尤其在椎动脉有变异的情况下,损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546 条记录 3/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