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CD和CTA对基底动脉延长扭曲的对照研究

    作者:谢萍;刘可夫;刘毅;裴少芳;惠品晶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BA)延长、扭曲对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B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颅脑CT血管成像(CTA)并评价BA延长、扭曲,同时行TCD检查的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以CTA为诊断标准对BA延长、扭曲进行分级,其中144例有BA延长和/或扭曲,9例无BA延长和/或扭曲.TCD检测的BA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MF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分析BA延长、扭曲分级与TCD检测的BA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TCD检测的BA血流动力学参数(PSV、MFV、EDV、PI、RI)在延长分级各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且与延长分级之间无显著统计学相关性.②TCD检测的BA血流动力学参数(PSV、MFV、PI、RI)在扭曲分级各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两组间比较,发现BA血流动力学参数(PSV、MFV、PI、RI)在BA扭曲0级与3级之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BA血流动力学参数(PSV、MFV、EDV、PI、RI)与扭曲分级之间有显著统计学负相关性.结论 BA扭曲明显时可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而BA延长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 永存三叉动脉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海玲;王之平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 PTA)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血管,又名原始三叉动脉或持续性三叉动脉,属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以往的临床诊断及分型主要依赖于脑血管造影和尸检.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中大多为个案报道,且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诊断PTA的研究报道也较少.

  • 间断性头高位对抗尾部悬吊大鼠脑动脉血管反应性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乐宁;曹新生;马进;张立藩;吴兴裕;吴燕红

    目的间断性人工重力被认为是对抗长期失重下心血管系统脱适应的有效、合理措施之一. 本实验拟探讨其对抗模拟失重下大鼠脑基底动脉血管反应性改变的影响. 方法每日给予3 wk尾部悬吊大鼠不同持续时间(2 h或4 h)的头高位倾斜(HUT),测定大鼠离体基底动脉血管环对KCl的收缩反应性. 结果悬吊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对 KCl的大反应(7.07±0.49) mN较对照组(4.83±0.36) mN显著升高(P<0.05 );HUT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对 KCl的大反应[HUT4: (4.78±0.51) mN; HUT2: (5.56±0.28) mN]较悬吊组显著减弱( 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采用头高位作为人工重力刺激可对抗模拟失重对大鼠脑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 尾部悬吊对大鼠基底动脉收缩与舒张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张乐宁;马进;张立藩

    目的尾部悬吊可导致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本实验拟探讨尾部悬吊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反应性变化机制中是否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方法 2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拟失重组(SUS)与同步对照组(CON),每组各10只. 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影响. 利用离体基底动脉血管环测定其对KCl的收缩反应性和乙酰胆碱(Ach)及硝普钠 (SNP)的舒张反应性. 结果悬吊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对KCl的大反应(7.15±0.53) mN 较对照组(5.37±0.27) mN显著升高(P<0.05);而对Ach或SNP的舒张反应性在悬吊组[Ac h: (45.46±3.61)%; SNP: (96.58±4.37)%]和对照组[Ach: (47.75±5.78)%; SNP: (92.65±5. 62)%]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尾部悬吊可导致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收缩反应性显著升高,但其内皮一氧化氮舒张功能无显著变化.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素受体(ETA/ETB)不平衡表达在大鼠基底动脉痉挛中的作用

    作者:孙雷涛;宋锦宁;杜洪澎;王晓红;李勐;李泽福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各层中内皮素受体(ETA/ETB )的表达水平变化在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二次注入枕大池建立 SAH 后 CVS 模型,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并运用免疫荧光染色动态检测 ETA/ETB 受体表达变化。结果SAH 模型组基底动脉截面积在2 d 开始下降,到3 d 时到达低,以后逐渐恢复至正常。免疫荧光显示 SAH 后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层中 ETA 受体蛋白表达在2 d 开始增多,3 d达高峰,持续到14 d,而 ETB 受体蛋白3 d 时内皮细胞层中表达显著增多,7 d 时平滑肌细胞层中表达达高峰,持续到14 d。结论两种 ETA/ETB 受体的差异性表达在 SAH 后 CVS 中起重要作用。ETB 受体亚型在脑血管各层中具体表达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 自发性基底动脉夹层一例

    作者:高亚军;薛艺东;李海军;屈永才

    动脉夹层(artery dissection,AD)是由于遗传、创伤、感染、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导致动脉内膜破损,从而使血流从血管破损处流入血管内膜与中层之间或血管中层与外膜之间所致的血管性病变,前者常见,可导致血管狭窄,后者导致夹层动脉瘤[1].脑动脉夹层可累及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据统计,在4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当中,夹层占10%~25%,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卒中发生的第2位病因[2].颅内动脉夹层常见发生在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而基底动脉夹层却很少见,多为椎动脉夹层扩展而来[3].本例患者发病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见双侧椎动脉血流缓慢,基底动脉出现不规则的血管增粗与变细交替出现,即所谓珠线征(pear land string).该病例在国内文献罕见报道,因此我们报道1例基底动脉夹层患者,旨通过本例报道,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56例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检测分析

    作者:周文霞;温永枝;刘会平

    本文对156例眩晕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系统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检查,结果显示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明显不足,且与年龄、临床症状成正比.同时表明TCD是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安全、可靠和有效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 小剂量溶栓治疗慢性脑血管病1例报告

    作者:刘晓靖;陈士良;王小冬;武效宏

    患者,女,70岁.阵发性眩晕、左下肢行走无力半年入院,眩晕每次发作持续约几分钟可自行缓解,左下肢无力为持续性,需扶拐杖缓慢行走,行走十几米即感吃力.查体:BP120/80mmHg,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半年,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病史3年.入院后查TCD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基底动脉提示严重狭窄;进一步查颈部及头颅MRA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信号截断,考虑血管闭塞,右侧椎动脉增粗,起始段狭窄,左椎动脉入颅段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明显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斑块形成.头颅MRI示: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经血栓通注射液、凯时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治疗后,眩晕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左下肢无力感持续不能缓解;故在无溶栓禁忌证,并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后,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注射液先后3次静脉溶栓治疗,每次持续5~7d,每天20~30万U,每次累计150万U停用,两次溶栓间隔1~2周.治疗期间患者症状逐渐好转,眩晕至今已5月未在发作,左下肢无力逐渐减轻并消失,目前可连续行走2 000m无不适.

  • 小脑梗死致双耳突发性耳聋1例

    作者:贺宏印;李春霞;杨禄萍;王琼

    患者,男,65岁.因突发眩晕伴双耳听力下降1d于2009-06-18入院.既往有大面积脑梗死(左侧颞、枕叶)及高血脂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史,入院头颅CT左侧颞、枕叶软化灶,电测听示双侧神经性耳聋.查体:体温36.7℃,脉搏70/min,呼吸18/min,血压150/9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颈软,心、肺、腹均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无震颤,粗测双耳听力下降,双侧Rinne短阳性,Weber居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跟膝胫试验(+).入院后经扩血管改善供血、抗纤溶等内科治疗,患者第2天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不能行走.头颅CT示右侧小脑大面积脑梗死,左侧小脑下部梗死,第3天突然出现呼吸停止,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 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石向群;杨金升;侯雪媚;张志强;尹榕;杨军;张晓燕

    目的:探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8 - 01~ 2010 - 08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9例临床资料,分析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9例,年龄53~68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0.8月;技术成功率为90% (9/10),围手术期出现1例无症状性枕叶梗死事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新发卒中及死亡病例事件.结论: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的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但围手术期存在一定的脑梗死事件风险.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作者:周庆九;付强;更·党木仁加甫;成晓江;卡合尔曼·卡德尔;杜郭佳;汪永新;刘波;栾新平

    岩斜区脑膜瘤由于位置深在,邻近脑干、基底动脉、Ⅲ-Ⅻ颅神经和海绵窦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1].随着颅底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岩斜区手术入路朝着微侵袭方向发展,成功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报道日渐增多[2,3,4,5].作者自2005年6月~2012年10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Trans-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supramertal approach,简称TSRSA),切除岩斜区脑膜瘤24例,并对其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 黄芪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作者:彭志国;刘凡军

    1 临床资料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80岁,平均55岁.对照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2~79岁,平均54岁.两组病人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并伴肢体、面部运动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同向偏育,复视,眼球震颤,构音障碍,恶心呕吐,但无耳鸣耳聋;Romberg征阳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均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低于正常频谱.全部病例无高血压病史,并经CT检查除外脑卒中及颅内占位等.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对颅内动脉的评价作用

    作者:杨静;王培福;刘海超;单勇;姚昕璐

    目的 研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中颅内动脉成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TCD或MRA或CTA筛查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可疑狭窄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的正常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对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相应部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获得血管成像,分析病变动脉血管管腔、管壁及斑块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获得31支符合标准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大脑中动脉26支,基底动脉3支,椎动脉颅内段2支;病变血管轻度狭窄3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9支,闭塞8支;病变性质包含:动脉夹层4支,动脉炎性改变6支,动脉瘤样改变1支,先天性变异2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变18支;其中18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中进一步区分斑块性质:纤维斑块10支,脂质核心斑块4支,斑块内出血4支.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的观察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准确测量血管壁厚度;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并可根据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中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判断斑块内部性质,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详细的颅内血管信息.

  • 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

    作者:陈宇丹

    原发性桥脑出血占急性出血性卒中的6%~22%,平均10%左右.病灶多位于脑桥中部的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出血源动脉主要为基底动脉旁中央支,该支由基底动脉主干发出后突然变细,血流方向与主干相反,易受血压波动的影响而破裂,故名桥脑出血动脉.桥脑出血75%以上是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其临床特点为:症状与体征多样化,因可累及外展神经核、内侧纵束、双眼侧视中枢,以及向上累及中脑的动眼神经核,所以眼部运动障碍为多见,表现为双瞳孔针尖样缩小、眼球震颤、霍纳征、单眼外展不能、双眼垂直注视麻痹、一个半综合征、双眼向病灶对侧注视、眼球摆动等.

  •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多脏器衰竭的护理体会

    作者:董红梅;张金艳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原因,除少数大量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于脑疝;部分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和进展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于中枢衰竭外,更多的患者是死于原发病以后出现的重要脏器并发症,终发展成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救治困难,导致患者死亡.

  •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与脑梗死灶相关性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刘丹青;蔡剑鸣;马林;蔡幼铨;曹向宇;王庆军;韩旭

    目的:通过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初步探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轴位分布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灶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DSA、颅脑MRI及基底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根据DSA对所有患者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组,颅脑MRI对脑内的缺血软化灶进行统计.统计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的层面斑块在4个90°扇形角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斑块分布特点,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病变的斑块分布.结果:轻度及中度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的患者有12例,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者为主,而重度管腔狭窄者有8例,斑块分布差异不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区MRI异常的患者有9例,斑块出现在腹侧多.结论:轻度及中度管腔狭窄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梗死灶者的基底动脉斑块较多分布在腹侧.

  • 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附2例报告)

    作者:张兵;孔军;孙敬熙;吴睎;孙淼;丰育功

    1998年以来,我科采用介入疗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法治疗基底动脉瘤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67岁。5d前无诱因感头晕、行走不稳,逐渐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进食呛咳,口角歪斜。外院CT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瘤并蛛网膜下隙出血转入我科。查体: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左鼻唇沟浅,口角向右歪,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DSA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瘤位于左右大脑后动脉分叉处,大小约3.5cm×1.5cm.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术,术中共放置机械弹簧圈13个,其中150mm×9mm大小10个;150mm×7mm大小2个;150mm×5mm大小1个。术毕DSA全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术后5h病人出现头痛伴进行性吞咽困难、舌麻痹,7.5h后出现发绀、血压升高、意识障碍、双侧瞳孔散大、消化道出血,7d后病死。

  • 益肾熄风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30例观察

    作者:高永坤

    笔者自拟清眩汤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 乙醇对家兔脑基底动脉零应力状态影响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奎;闫红涛;王雷;程文婷;廖志钢

    目的 探讨乙醇对家免脑基底动脉零应力状态的影响. 方法通过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家兔血液乙醇浓度梯度的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家兔局部脑微区的血流灌注量;并通过测量血管张开角的方法测定各组家兔脑基底动脉的零压力状态. 结果家兔灌酒后局部脑微区血流量值明显增大,至30min后,各组家兔脑血流量基本恒定;血液乙醇浓度持续增高,灌胃后1.5~2h,血液乙醇浓度达到峰值.灌酒后局部脑微区血流量值和血液乙醇浓度与灌酒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各组家兔酒精灌2h后基底动脉张开角均明显降低,各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灌胃量的增大基底动脉张开角降低越大.结论 家兔基底动脉零应力状态随血液酒精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 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刘世长;宋宗让;吴起宁;郝定均;杨明;尹新华;胡雄科

    寰枢椎不仅拥有较大的旋转范围,在肿瘤、炎症或外伤时,可能对寰枢椎稳定性造成很大破坏,严重可伤及脊髓或椎-基底动脉.因多种诱因造成寰枢椎结构被损坏,于生理载荷下即可产生过度或异常活动,被称为寰枢椎不稳.寰枢椎解剖部位深在,结构复杂,因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脑梗等残疾、呼吸心跳骤停或猝死.从1910年Mixter报道用丝线固定寰枢椎以来,经过1个世纪的发展,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几年寰枢椎不稳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很大进展,本文对就近年来的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及新出现的技术做一综述,讨论各自的优缺点、适应症及并发症.

546 条记录 27/28 页 « 12...2021222324252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