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壁浅静脉与精索静脉吻合治疗重度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199 4年7月~1999年7 月,我们采用腹壁浅静脉与精索静脉吻合治疗重度精索静脉曲张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末节断指再植术后可控式"闸门"放血的护理体会
行末节断指再植时,对断指的静脉损伤严重或无合适静脉吻合者,常采用仅吻合一条动脉,不吻合静脉的方法进行再植,术后采取可控式"闸门"放血处理.因此,有效、精心、正确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9~2004年以来,采用可控式"闸门"放血的方法护理末节断指再植37例42指,存活38指,成活率达9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痔处理方法的选择
痔是常见病、多发病.自"肛垫"这一概念提出以后,痔的处理方法的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肛管齿状线以上有1.5~2.0cm环状紫红色的"肛垫",其黏膜下富有纤维结缔组织、纤维肌性组织、Treitz肌和动、静脉吻合.
-
"开放灌注四牵三缝二横一拉"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Kamada等创建的双袖套法是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的经典方法,其难点在于要充分显露手术野、快速高效地进行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有不少学者对双袖套法进行了改进[1,2],我们采用"开放灌注四牵三缝二横一拉"法行大鼠肝移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髂内静脉闭锁患者的肾移植二例
我们于2000年在肾移植术中发现2例受者的右侧髂外静脉闭锁,一例采取供肾静脉与髂内静脉吻合,另一例供肾静脉与髂总静脉吻合,手术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
移植肾功能超长时间延迟恢复一例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问题已引起移植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报告1例肾功能恢复延迟达107*!d者.患者,男,20岁,因慢性肾炎尿毒症接受同种尸体肾移植术.供肾移植于右下腹,供肾动、静脉与受者的髂内动脉和髂外静脉吻合,手术历时2*!h.供肾热缺血时间8*!min,总缺血时间20*!h.术中无低血压发生,血流恢复后,移植肾色泽良好,质地稍软,3*!min开始泌尿,但尿量较同一对供肾的另一只肾少.
-
应用新技术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
针对目前大鼠肾移植模型中静脉吻合及原肾切除方法存在的不足,我们设计了带临时内支架的供、受体肾静脉吻合以及受体原肾肾血管体外延迟结扎两项新技术,用其建立了更为简便、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模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麻醉供、受体均采用近交系雄性Lewis大鼠,共46只,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供、受体对。以10g/L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 2.供体手术:取左肾作为供肾。开腹后,于髂血管分叉上方钳夹腹主动脉及腔静脉,结扎远端后,紧贴血管钳下方切断血管,将腹主动脉及腔静脉近心断端提起,将其两侧分支逐一结扎至左肾静脉水平。于右肾前方结扎、切断肠系膜上动脉,显露右侧肾蒂及其上方之下腔静脉段。结扎、切断左肾上腺静脉,游离左肾。于左肾动脉上方紧贴右肾动脉下方结扎、切断腹主动脉并在右肾静脉上缘结扎、切断腔静脉后,立即用冰屑覆盖左肾,松开夹闭腹主动脉及腔静脉的血管钳,剪除夹损的血管,从腹主动脉断端插入钝针头准备灌注。在右侧肾蒂肾门端1/3处剪断后,用4℃肝素生理盐水2~3ml灌注左肾至淡黄色。逆行游离膀胱及左侧输尿管。供肾置于4℃灌注液中。 3.供肾体外处理:在4℃灌注液中将供肾置入肾袋内,将肾蒂及其相连的血管原位牵出。将一外径1.5mm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从供肾腔静脉远端向上插入,从右侧肾静脉断端穿出约1cm,用丝线在腔静脉远端结扎固定导管。 4.受体手术:开腹后,结扎左肾动脉,近腔静脉处暂时夹闭左肾静脉,于肾门端1/3处剪断肾蒂并摘除左肾。静脉吻合:将供体右侧肾静脉内支架管插入受体左肾静脉内,在手术显微镜下用9-0针线两定点连续缝合供、受体肾静脉。先缝吻合口右侧壁,然后调换两端缝线位置将吻合口扭转180度,再缝吻合口左侧壁,每侧缝5~6针。缝合完毕后抽去支架管,在供体左肾静脉下缘用9-0针线缝扎远端腔静脉。以Fabre法缝合供、受体腹主动脉。缝合完毕后去除肾袋,再通肾血流。用7-0针线连续缝合供、受体膀胱。预置原肾肾血管体外结扎线:用一根4号丝线置于右侧原肾肾血管腹侧,用直针分别将丝线上下端紧贴肾血管上下缘从腰大肌外缘穿出背侧皮肤,在丝线松弛状态下将两线端在体外打结,以防线端缩入皮肤,然后关腹。 5.原肾肾血管体外延迟结扎:肾移植术后3~5d,在受体活动状态下固定其头尾部,将其右侧背部结扎线拉紧并打结。结扎后第3 d剪断结扎线,剪除其体外部分,使线端缩入体内。
-
基于受体肝内下腔静脉吻合的新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探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APOLT)存在的原肝和移植肝之间的门静脉血流竞争问题,需要建立理想的大动物模型.既往不少模型需完全阻断肝上下腔静脉,借助离心泵维持循环稳定,手术复杂、操作费时[1,2],难以在普通动物实验推广应用.而体位转流[3]或简易三通人工转流装置[4]的效果尚未得到公认.我们用家猪建立了一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其主要特点是将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肝内下腔静脉吻合,在实验中可模拟或替代APOLT,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内支架法原位端-端吻合大鼠移植肾静脉
目的 建立一种省时、高效的大鼠肾移植静脉吻合方法.方法 建立同种异体肾移植动物模型.根据移植肾静脉重建方式不同进行模型分组:实验组(n=32):内支架法原位端一端吻合;对照组Ⅰ(n=25):原位端.端吻合;对照组Ⅱ(n=22):cuff管套扎法吻合;对照组Ⅲ(n=20):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比较各组移植肾静脉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供肾静脉切取用时同对照组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8±0.88)main比(12.07±0.88)min,P<0.05];修整用时与对照组Ⅱ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7±0.58)win比(8.14±0.64)min,P<0.05];对照组Ⅱ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同实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7,P<0.05);实验组静脉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低,同对照组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P<0.05).结论 应用内支架法行移植肾静脉端.端吻合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可有效解决大鼠肾移植静脉重建的问题.
-
右肾巨大畸胎瘤并下腔静脉严重移位一例
患儿:女,12岁。因右上腹渐增无痛性包块11年余,以“右腹膜后巨大畸胎瘤”入院。11年来包块逐渐增大凸起,患儿感害羞和活动不便,入院时消瘦,体重30kg。结膜色淡,胸式呼吸为主,胸横径增宽,腹部高度隆起,以右腹为甚,包块不移动,上至右肋缘下,下至右下腹,向左越过中线。CT扫描报告:腹腔内巨大畸胎瘤。肾分泌造影报告:腹部畸胎瘤,右肾不显影。甲胎蛋白低于20ng/ml。入院第4 d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腹膜后包块,多囊性,表面光滑。上抵肝右叶,左推十二指肠、胰腺,下达盆腔入口,后压腹主动脉和脊柱,与以上脏器组织粘连不紧,易分离。有右肾动脉进入包块,而未见右肾。下腔静脉及部分髂静脉移位于包块右侧走行,壁薄而质脆、内膜钙化。术中分离时造成破损。包块切除后行下腔静脉吻合修复。离体包块重4 kg,大直径27 cm,横径24 cm。可触及内骨质及囊液感。术后病检,镜下见大量脂肪组织、表皮样组织、毛发、骨、软骨等组织,未见完整形态的肾脏组织。诊断为:右肾巨大畸胎瘤。现已痊愈出院。
-
腹膜大隐静脉吻合治愈小儿乳糜腹二例
例1 女,7岁.以腹部进行性膨隆1年,加重两月入院.患儿出生后家长即发现其左侧面部及左上、下肢肿胀.至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进行性腹胀,经当地医院给利尿剂及中西药结合治疗无效.入院前两月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体检:体重21kg.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单静脉吻合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仅吻合1根静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5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颈部重建中的移植,所有皮瓣均仅吻合1动脉1静脉.术后观察分析皮瓣存活情况.结果:51例皮瓣全部移植成功,未出现皮瓣术中或术后血管栓塞,血管危象率为0%.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移植中,吻合1根静脉可能足够提供皮瓣所需的静脉回流,且简化显微操作过程.
-
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病例,游离皮瓣移植后静脉采用微血管吻合器行端端吻合,动脉采用手法端端吻合,选取32例同期手法吻合血管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的静脉吻合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血栓形成及皮瓣成活率。结果:应用吻合器行静脉吻合平均用时(6?32±0?86)min,明显低于手工吻合平均用时(19?21±4?52)min;均无血栓形成,与手法吻合血栓率6?25%(2/32)无明显差异;吻合器吻合组1例静脉成角,回流不畅,皮瓣挽救成功,与对照组皮瓣成活率96?88%(31/32)无明显差异;血管吻合术中所有游离皮瓣静脉吻合口均未出现漏血、脱落、撕裂、血栓形成等情况。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静脉吻合操作简单、快捷,吻合质量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排螺旋CT对门脉高压分流侧支循环血管的研究
门脉高压形成时,门静脉系统的血液通过门体静脉吻合的侧支血管回流入体循环,由此形成了多条离肝性的侧支循环通道.在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特别要考虑到这些血管的情况,无意的血管损伤破裂将导致大出血[1].多排螺旋CT提供了更窄的准直器宽度、更快的扫描速度及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可在不损害Z轴方向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获得更长的解剖覆盖,提高了对血管的显示能力,同时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有利于血管起止、走行的连续追踪和毗邻关系的清晰显示[2],特别有助于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影像学显示和诊断.
-
双侧腹股沟淋巴管淋巴结大隐静脉吻合治疗乳糜尿
我院1991~1998年经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管淋巴结大隐静脉吻合治疗乳糜尿4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就其有关资料探讨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43~57岁。出现乳糜尿时间:其中3例10~14年,1例仅7天。患者乳糜尿均逐渐加重,严重时伴有乳糜块及血尿,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4例均行泌尿系平片及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膀胱镜检查见双侧输尿管口喷乳糜,逆行肾盂造影未见淋巴造影剂返流。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
-
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护理体会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血透患者的寿命也逐渐延长,标准动静脉内瘘的长期穿刺使用或保护不当,难免会因各种并发症而致内瘘狭窄或堵塞,或部分患者前臂血管条件差,标准内瘘无法建立.近3年来,我院采用上肢肱动脉一肘正中静脉或肱动脉一贵要静脉吻合即高位内瘘进行血液透析,取得满意效果.现将高位内瘘的穿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胎儿静脉导管及肝静脉注入部位变异1例
胎儿时期的营养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动脉血经脐静脉注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共同注入右心房~([1]).肝左、中、右静脉在腔静脉沟处注入下腔静脉.我们在制作胎儿血管铸型标本中,发现静脉导管及肝静脉注入部位变异1例,较军见,现报道如下.
-
吻合静脉及切口减张修复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
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治疗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临床难题,若处理不妥常导致撕脱皮肤坏死、创面感染及深部组织裸露,严重影响手的修复及功能恢复.我院自1997年2月~2006年1月采用静脉吻合及切口减张的方法对21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进行修复,患者手部功能与外观均得到良好恢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头颈部受区静脉逆向吻合在游离皮瓣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显微皮瓣手术中单条静脉近、远端同时做为受区血管进行吻合的手术效果. 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8月,共15例行游离皮瓣移植,其中头皮和颅骨缺损5例,颈部Ⅲ度以上瘢痕挛缩4例,乳腺癌手术后组织缺损6例.头皮和颅骨缺损采用旋髂浅动脉皮瓣和旋髂深动脉髂骨瓣的双蒂复合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采用双蒂组合的肩胛皮瓣和背阔肌穿支皮瓣修复,乳腺癌乳房扩大切除术后用双蒂的DIEP修复.15例均采用两套静脉系统,即同1条静脉的远端和近端同时作为受区静脉进行吻合,以确保皮瓣血液回流通畅.其中受区利用颞浅静脉2例,颞中静脉3例,面静脉4例,胸廓内静脉6例.结果 术中吻合静脉开放后血流通畅,皮瓣颜色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饱满而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未见静脉淤滞、血管异常扩张等情况.结论 单条静脉近、远端同时应用虽然使一端受区静脉逆向吻合,但不影响皮瓣的成活,且缩短了手术时间,临床效果良好.
-
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四肢血管损伤患者74例,依据微血管吻合不同的方式随机分为手法吻合组(手术显微镜下手法吻合血管)及吻合器吻合组(采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各37例,对比动脉吻合时长、静脉吻合时长及缺血再灌注时间,统计分析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动脉吻合时长、静脉吻合时长吻合器吻合组明显低于手法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P<0.05;t=6.361,P<0.05).缺血再灌注时间吻合器吻合组低于手法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4,P<0.05).手法吻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8/37),吻合器吻合组为5.41%(2/37),手法吻合组明显高于吻合器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96,P<0.05). 结论 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对四肢血管损伤进行修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是安全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