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迟发性尺神经炎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54岁,近6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前臂远端尺侧至环、小指感觉麻木,右手内侧肌萎缩.X线检查示:右肘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病.肌电图示:右小指展肌收缩时运动单位减少、右尺神经肘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感觉传导电位消失.超声检查:右肘部尺神经沟处探查,局部尺神经内径增宽,约0.34~0.49 cm,长度范围约3 cm,内回声减低、欠均匀,可见少量片状高回声(图1);CDFI显示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肘部尺神经沟处尺神经内径增宽、回声减低不均,考虑肘管综合征.患者行右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术中见尺神经受压增粗水肿约0.5 cm,颜色变黄,触之变硬(图2).显微镜下将神经彻底松解,前移固定,以防尺神经脱回尺神经沟.
-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临床又称为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2.5%-74.1%[1-2],发生机制至今不清楚.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是神经损伤后常用的检查手段,用来检查躯体感觉传导.本实验旨在发现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讨论其发生的机制及意义.
-
成牙本质细胞在牙感觉传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成牙本质细胞(OD)在牙髓组织中位置特殊,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处于牙髓组织感受外界对牙齿刺激的前沿.但目前OD在牙感觉传导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初步研究发现,OD细胞膜上表达机械/温度敏感的瞬时感受器电位(TRP)、Na+、K+、Ca2+通道,具有初级纤毛等感觉相关细胞器.这些离子通道以及初级纤毛可能共同参与了OD的感觉传导过程,因此本文现将近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TRP通道在牙齿感觉传导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离子通道蛋白是被广泛接受的人体物理和化学刺激的分子感受器.已有研究表明TRP通道的一些家族成员在牙齿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及成牙本质细胞表达,并推测其在介导和调控牙齿感觉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这些离子通道内在的调控机理目前仍不清楚.本文将对TRP通道蛋白在牙感觉传导中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慢性复发性轴索性神经病合并维生素B12缺乏(附一例报告)
以轴索病变为主的慢性复发性周围神经病首先由Pollard在1983年进行了描述,因临床表现为慢性缓解复发病程,曾被认为是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的一个亚型。1995年Chroni提出了慢性复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CRAN)的概念,进一步的电生理和神经病理研究提示此病为一种不同于CIDP的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我们报道1例与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慢性复发性轴索性神经病,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以反复出现发作性四肢无力、麻木3年入院。3年前在劳累受凉后出现四肢无力,以双下肢为重,2~3天内发展至不能行走,伴手足麻木和足底踏棉花感,同时出现阵发心慌、胸闷、气短、怕冷、多汗、纳差、腹部不适和轻度腹泻。给予青霉素、维生素输液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此后反复3次出现腹泻后发作性四肢无力,伴随症状同前,持续2~3周,经对症治疗减轻。病情逐渐加重。缓解期精神不振,双下肢行走时发沉,手足对寒冷敏感,工作能力下降。入院前6周病情再度反复,症状持续4周后缓解,缓解后仍感手足麻木。既往:6年前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后遗留右侧轻面瘫。5年前被诊为慢性胃炎。无长期饮酒史和毒物接触史。家族史无异常。查体:右侧轻面瘫,其他颅神经无异常。双膝关节以下音叉振动觉消失,关节位置觉存在,双小腿以下痛、温觉减退。双足皮肤干燥、无汗和脱屑。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肌萎缩,步态正常,Romberg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辅助检查:外周血及骨髓象显示轻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 64pg/ml(正常为200~950pg/ml),血沉、血糖、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尿本周蛋白阴性,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球蛋白无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胸部X线均未见异常。头颅及脊髓MRI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耳Ⅲ~Ⅴ间期大于Ⅰ~Ⅲ间期。视觉诱发电位: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体感诱发电位:正中神经刺激,双侧N9、P14潜伏期长,余各波分化不良;胫神经刺激,周围及中枢各波均分化不良。肌电图:下肢远端肌呈神经源性损害;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运动传导速度肘至腕减慢19%,腋至肘正常;腓肠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骨小头下至中踝减慢20%,腓骨小头上下减慢33%,远端潜伏期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分析无传导阻滞或一过性离散;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延长。
-
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神经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神经电图特点.方法对50例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进行常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分析其神经电图的异常形式及特点.结果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神经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下降,个别可伴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轻度减慢,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未见异常.结论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变多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其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轴索变性.
-
中国古人关于经络认识的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学会了用砭石治疗疾病.国内考古工作者多次发现过古人治病用的骨针和金属针.经络,是在针刺引发的线状感觉传导的基础上,揉和了原始的解剖知识和古典哲学思想而形成的.
-
健康人周围神经刺激阈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健康人周围神经刺激阈值的正常值范围,初步探讨年龄、性别对周围神经刺激阈值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志愿者12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9.3岁.采用Keypoint workstation肌电图及诱发电位仪,带通20 Hz~10 kHz(运动传导检测)或1 Hz~2 kHz(感觉传导检测),扫描速度每格5 ms,灵敏度每格5 mV(运动传导检测)或每格20μV(感觉传导检测),刺激频率1 Hz,刺激时限0.2 ms.检查时室温27℃~30℃,保证健康志愿者皮肤温度在30℃以上.在神经传导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测量法分别对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支进行检测,得到各神经不同年龄组的神经刺激阈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将健康志愿者按照年龄分为6组,即20~29岁组(A组)、30~39岁组(B组)、40~49岁组(C组)、50~59岁组(D组)、60~69岁组(E组)、≥70岁组(F组),每组20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刺激阈值F组与A组、B组、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腓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支刺激阈值F组与A组、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支神经刺激阈值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增大趋势,尤其高龄组(≥70岁),其神经刺激阈值明显高于低龄组(20~40岁组).不同性别间同名神经刺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下肢比较发现,下肢神经刺激阈值明显高于上肢.结论 采用双向测量法检测周围神经刺激阈值是可行的;年龄对神经刺激阈值的影响虽然微小但的确存在,尤其对于老年人;性别对于神经刺激阈值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点尚需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上下肢神经刺激阈值的差异可能与其生理功能差异、神经纤维长度有关.
-
30例腕管综合征的神经传导检查分析
2003年1月至12月我科对临床有双手或单手麻木疼痛,重者手无力伴大鱼际肌萎缩的30例患者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挠神经的节段性运动和感觉传导检查,现报告如下:
-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
阿片类药现已广泛用于疼痛治疗.本文就临床所用阿片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受体机制进行讨论,后对阿片类药的成瘾性研究以及实验性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开发加以介绍.一、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和位点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吗啡和其它作用于μ受体的阿片激动剂选择性的抑制多种伤害性反射,当鞘内给药或局部脊髓背角滴注时,镇痛效果显著,其它感觉传导通常不受影响.其机制至少包括三个以上:①抑制位于传入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所介导的神经递质释放,如P物质;②吗啡也拮抗外源性P物质,通过对中间神经元突触后抑制;③对脊丘束上传神经元的抑制所致[1].
-
恒河猴下牙槽神经感觉传导测试方法研究
目的寻求测试恒河猴下牙槽神经感觉传导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对16只恒河猴68次下牙槽神经感觉传导的测试,比较口内进针法及口外进针法,找出记录感觉动作电位稳定的测试方法.结果其中3只恒河猴用同心针电极口内进针法记录到的感觉动作电位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且操作困难.16只恒河猴采用口外进针法均可得到清晰、稳定的感觉动作电位.结论采用同心针电极口外测试猴下牙槽神经感觉传导的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
水通道蛋白1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sl,AQP1)是参与水分子跨膜转运的重要膜通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在机体物质代谢和水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AQP1在哺乳动物各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及其参与脑脊液的产生、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调节和感觉传导等方面相关功能的研究现况和进展作一综述.
-
口腔颌面外科学(1)口腔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未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域疼痛消失,但其他感觉依然存在,患者保持清醒的神智,该定义主要强调的是局部痛觉的暂时性消失.
-
糖尿病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常并发慢性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一氧化氮(NO)缺乏导致周围神经供血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感觉传导异常可能与之有关[1].但对于中枢神经是否参与感觉障碍?与糖尿病时感觉传导异常的关系如何,仍有许多未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关键结构[2],其背外侧区富含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元,参与感觉信息的传递,并介导内脏伤害性刺激的传导[3].本实验观察糖尿病大鼠PAG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试图了解PAG内NO是否参与糖尿病时感觉障碍的发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特征分析
本研究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测,观察其变化情况及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
人三叉神经感觉传导的调节机制
三叉神经是人体粗大的一对脑神经.它既是头面部的主要感觉神经,也是咀嚼肌的运动神经.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们广泛地研究了人体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然而,三叉神经感觉传导的调节机制尚未明确.由于口腔健康维护的需要,尤其是无牙颌种植体的使用在牙周病学、口腔颌面部疼痛的控制和口腔修复学等领域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结合临床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三叉神经躯体感觉和颌骨运动功能的调节作一综述.
-
正中神经腕部断裂晚期修复一例
患者女,10岁,1995年10月6日右腕被刺伤,来院诊断为右腕正中神经损伤,于2001年2月12日入院.检查:右腕横行瘢痕,局部隆起压痛,拇外展中度受限,大鱼际萎缩(+++),拇指、示指、中指、环指桡侧半感觉障碍.肌电图检查显示右拇短展肌正尖波+++、纤颤波+++,大用力时募集反应为单纯相;神经传导速度测定(MNCV):右正中神经自腕部及肘部刺激于大鱼际记录,远端潜伏期(Lat)延长,传导速度(NCV)减慢,波幅(NAP)衰减明显;感觉传导速度测定(SNCV):右腕部至拇指:潜伏期(Lat)及波幅(NAP)均在正常范围,但传导速度(SCV)减慢,腕至示、中指潜伏期(Lat)明显延长、传导速度(SCV)减慢、波幅(NAP)衰减明显.
-
正常儿童的神经电图检测报告
目的:利用神经电图检测技术,获取不同年龄期正常儿童的有关神经电生理数据,以便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提供其详细、有效的判断依据.方法: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405名儿童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F波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FML).此405名正常儿童按年龄分15组,每组25~40人,分别检测双侧肢体,取单肢结果统计制表.结果:各年龄期各检查项目波形引出率100%.MCV、SCV随年龄增加而增快,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除胫后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外,其余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NAP波幅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F波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F波响应率无明显年龄规律,但各神经中以胫神经响应率高,腓总神经响应率低.结论:不同年龄儿童MCV、SCV、F波、FML的测值与年龄的增长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参照相应年龄期正常值作出判断.
-
中医针炙治疗经络疼痛100例的临床分析
经络现象是通过运用某种特殊的刺激方法,如针刺、按压、电刺激及一定的诱发等外界手段作用于人体的有关穴位,而出现的一种沿人体经络循行路线扩散的特殊感觉传导现象.如沿经络路线出现的酸、麻、胀、重、困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