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枯否氏细胞肉瘤1例

    作者:王勇;郝玉芝

    患者女,42岁.健康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来诊.一般状态佳,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肾功、乙肝六项、AFP均阴性.超声显示:肝右前叶见一约3.9cm×2.9cm不均质回声区,边界尚清,周边呈稍强回声,中心呈不规则无回声及强回声;CDFI显示其内血流丰富多为低阻血流,无回声区内未探及血流,余肝脏未见占位病变.考虑:肝良性病变.CT增强扫描示:肝右叶约3.5cm×3cm大小肿物,周边见环形强化,内部为不规则低密度区.考虑:肝肿物性质待定,结核或转移瘤.

  • 肝移植体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子粼;张云生;俞金龙;高毅

    植体的保存是肝脏移植的三大支柱之一,获取高质量的供肝是保证肝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近10 a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肝脏的保存损伤机制及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肝保存的安全时限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就肝移植体保存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促肝细胞生成素治疗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陆江;石岳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成素治疗肝炎后肝硬变的症状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79例肝炎后肝硬变随机分为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组42例,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4岁;对照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平均年龄57.2岁.两组在病程、病情、肝功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综合支持治疗和促肝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综合支持疗法.疗程均为2mo.疗程结束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症、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对照组经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促肝细胞生成素对活性肝炎后肝硬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作者:姜慧卿;张晓岚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本质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两者失去动态平衡,致使过多ECM沉积于肝内引起肝纤维化.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及肝组织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随同肝细胞、血小板和窦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脂质过氧化产物等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使之激活转变为肌纤维母细胞,发生表型及功能改变,通过旁分泌及自分泌机制,使肌纤维母细胞增殖,合成大量的胶原和蛋白多糖等ECM.其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细胞因子及其分子水平的调节.

  • 甘氨酸抑制脂多糖介导的鼠枯否细胞激活的时相选择及机制探讨

    作者:刘作金;游海波;李旭宏;陈先锋;刘海忠;彭勇;刘长安;龚建平

    目的探讨甘氨酸抑制脂多糖介导的鼠枯否细胞激活效应相关机制和甘氨酸的佳用药时机.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分为内毒素组、预防组、早期治疗组和后期治疗组,每组10只.分离培养枯否细胞后,内毒素组加入脂多糖(10 mg/L),预防组、早期治疗组和后期治疗组分别在加入脂多糖前24 h、加入后0和4 h加入甘氨酸(1 mmol/L),分别在加入脂多糖后0、1、2、6和12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印迹法测定枯否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枯否细胞的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培养上清液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脂多糖刺激后,预防组的IRAK-4 mRNA和蛋白表达、NF-κB活性的相对峰值分别为3.64±1.13、34.54±10.31、0.47±0.10,TNF-α峰值为(1780.70±210.17)pg/ml,与早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内毒素组和后期治疗组比较,各峰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前或者在脂多糖刺激的同时应用甘氨酸,能有效抑制脂多糖介导的枯否细胞激活效应,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为抑制IRAK-4的表达.

  • 联合应用甘氨酸和甲强龙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枯否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钢;汪洋;关福兰;任广城;王玉芝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枯否细胞的功能变化以及联合应用甘氨酸和甲强龙对枯否细胞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休克组(仅进行手术操作但不放血诱导休克)、休克组、甘氨酸组、甲强龙组和联合治疗组(甘氨酸+甲强龙),每组10只.大鼠经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随后用自体血和生理盐水回输进行复苏.复苏后2 h,行肝脏枯否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细胞培养24 h后分别用1、10、100和1000 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测定细胞内Ca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枯否细胞内Ca2+在20 min左右开始大幅度增高,大约27 min达到高峰,同时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呈现LPS剂量依赖性.联合治疗组细胞内Ca2+浓度和TNF-α含量明显低于休克组以及低于甘氨酸、甲强龙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联合应用甘氨酸和甲强龙比单一制剂更有效抑制失血性休克后枯否细胞内Ca2+升高、抑制枯否细胞的激活,抑制TNF-α的过度产生和机体炎症反应.

  • 细菌内毒素对枯否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的影响

    作者:张宇;蒋建新;吉善和;单佑安;朱佩芳;周继红

    为阐明LPS诱导全身炎症反应失控的信号转导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PS刺激对枯否细胞 ERK、JNK、p38 MAP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LPS刺激后,枯否细胞内ERK、JNK、p38 MAP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其磷酸化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刺激后5min即明显升高,并分别于30、45、20min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2h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以p38 MAPK变化快且变化幅度大.LPS浓度在10pg/ml~100ng/ml范围内时,ERK、JNK、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与LPS刺激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提示ERK、JNK、p38 MAPK均是LPS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其中p38 MAPK在LPS所介导的枯否细胞早期反应中可能较ERK和JNK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作者:

    关键词:
  • 大黄对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作者:陈德昌;杨兴易;景炳文;李新宇;李红江;林兆奋;赵良;严鸣;乔林;杨建东

    本成果属于创伤外科领域.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胃肠功能衰竭是导致创伤后SIRS失控的重要病理环节.严重创伤后由于剧烈的应激反应,肠粘膜屏障破坏,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经门静脉侵入肝脏,肝脏内主要的炎症效应细胞即枯否氏细胞在清除肠源性细菌和毒素的同时,自身被激活,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使创伤反应加剧,SIRS首先可能在肝脏内被"增强",富含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的肝静脉血以及来自胃肠道的淋巴引流回流至肺,肺组织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激活,积极参与全身炎症反应,来自肠、肝的创伤反应"信息"可能进一步被肺"放大",肺经循环血又反馈于肝、肠,形成"肠-肝-肺-循环血病理生理反应轴".

  • 白细胞介素10抑制枯否细胞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研究

    作者:冷希圣;魏玉华;彭吉润;张佑彬;吕建锋;杜如昱;翁山耕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对与枯否氏细胞(KC)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激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肝脏离体胶原酶灌注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分离培养HSC和KC; 将原代培养2 d的HSC和KC分为HSC单独培养、KC单独培养和HSC与KC共培养3大组,分别加2 n g/ml和20 ng/ml的IL-10 处理.2 d后,分别采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 掺入法检测HSC的增殖,Western印染法检测HS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结果 IL-10对单独培养的HSC的增殖(P>0.05)和α-SMA 表达(P>0.05) 无明显影响.共培养组HSC的增殖和α-SMA 表达分别增加了2.4倍和6倍;2 ng/ml和20 ng/ ml的IL-10分别使共培养组HSC的增殖降低了23%和33%,α-SMA 表达降低了35%和49%,均呈浓度依赖性,和HSC单独培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HS C单独培养组未检测出TNF-α;共培养组的TNF-α量比KC单独培养组增加了74%(P<0. 01);2 ng/ml和20 ng/ml的IL-10分别使共培养组的TNF-α量降低了27%(P<0.01) 和36%(P<0.01),使KC单独培养组的TNF-α量降低了29%(P<0.05)和42%( P<0.01),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IL-10通过抑制KC分泌细胞因子而抑制KC诱导的HSC激活,在减轻肝纤维化中发挥作用.

  • 失血合并内毒素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

    作者:尹文;虎晓岷;袁静;扬剑虹;张金山;裴建明;罗雁军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血症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家兔可能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失血合并内毒素损伤诱发MODS家兔模型,用原位杂交(ISH)和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分别检测肺泡巨噬细胞(PAM)以及肝枯否氏细胞(KC)中I-κΒ激酶-β(IKK-β)mRNA表达和核因子κB(NF-кB)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种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进行动脉血气、血生化及肺、肝、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诱发MODS家兔PAM和KC中IKK-β mRNA表达(0.15±0.03,0.17±0.04)、NF-κB活性(1.49±0.30,1.72±0.36)和上清液TNFα的含量[(279.74±25.91)ng/L和(300.05±30.86)ng/L]均较正常动物[IKK-β mRNA表达0.03±0.01和0.02±0.01,NF-κB活性0.25±0.06和0.31±0.10,TNF-α含量(137.33±6.09)ng/L和(134.85±12.09)ng/L]明显增高(P均<0.01);血尿素氮(BUN)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氧分压下降,内脏组织出现明显炎症病理改变.结论:IKK-β、NF-κB、TNF-α在休克合并内毒素诱发MODS的炎症病理改变中有重要作用.

  • 白头翁体外对TNF、IL-1、IL-6产生的影响

    作者:杨昆;李培凡;肖向茜

    目的:观察白头翁对抑制脂多糖(LPS)刺激肝枯否氏细胞(K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大鼠KC培养24 h后,加入24孔板内(细胞终浓度为1×106个/ml)静置4 h.分4组:空白对照组:KC培养液+RPMI 1 640.LPS组:KS培养液+LPS(终浓度为20μg/m1)+RPMI1 640.白头翁I组:KC培养液+LPS(终浓度为20μ.g/m1)+白头翁(终浓度为100,ug/m1).置37℃、5%CC2孵育箱中培养2、4、6、8、12、24 h后取上清液,分别测定TNF、IL-1、IL-6的活性.结果:白头翁能明显抑制LPS刺激肝KC分泌TNF、IL-1和IL-6,且这种抑制作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并与药物浓度有关.结论:白头翁可能通过抑制LPS刺激肝KC分泌TNF、IL-1和IL-6而发挥抗炎作用.

  •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作者:曹俊;高鹏飞;王宗铁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是形成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肝纤维化的形成机理目前多数认为是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HC)损伤,引起肝枯否氏细胞(KC)激活,分泌多种细胞因子(CK),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SEC)和肝细胞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某些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LCs),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ECM的分泌增加,降解减少,以致其在肝内大量沉积,肝纤维化逐渐形成[1].

  • 枯否氏细胞的结构功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者:李跃林;崔俊峰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枯否细胞的功能状态可加重或减轻酒精性肝病的肝损伤,在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为此,枯否细胞的功能状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 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损伤的比较

    作者:宋燕;孙振涛;张弓;李捷;郑守华;张水军

    目的:冷保存及再灌注损伤是决定移植物功能及受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枯否细胞的活化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比较不同冷保存再灌注时间下供肝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①实验于2005-12/2006-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选用Wistar大鼠63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7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另外56只平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两两配对后再分为供肝冷保存3 h,6 h,8 h和12 h组(每组供、受体各7只).各冷保存组用4 ℃ Euro-collins液灌注和保存供肝,之后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③于受体门脉复流后15,30,60 min检测各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指标血清透明质酸、枯否细胞激活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肝细胞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观察受体门脉复流后60 min移植肝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63只大鼠均顺利完成模型建立,术中无异常死亡.①各冷保存组在门脉复流后15,30,60 min血清透明质酸、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并且随冷保存时间延长依次升高.②各冷保存组在门脉复流后15 min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门脉复流30 min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③冷保存3 h及6 h组肝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冷保存8及12 h组出现结构变化;而各冷保存组中,肝窦内皮细胞均有损伤并较肝细胞为重,枯否细胞均有激活表现.结论:供肝冷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枯否细胞的激活明显早于并重于肝细胞损伤.

  • CD24分子调节百日咳毒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玉霞;葛睿;吴丽媛;戴钰;张学军

    目的:探讨CD24分子对百日咳毒素诱导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百日咳毒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模型,观察anti-CD24中和抗体(200 μg/mouse)和百日咳毒素(200 ng/mouse)联合注射组小鼠的生存率,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损伤,血清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的生化指标,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流式细胞仪分析anti-CD24中和抗体对百日咳毒素诱导小鼠kupffer细胞(存在于肝脏中的巨噬细胞,KC)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一定剂量的anti-CD24中和抗体和百日咳毒素联合注射组(实验组)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H&E染色观察实验组小鼠肝出血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ALT、AST等肝功能生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实验组小鼠血清中TNF-α明显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anti-CD24中和抗体导致小鼠kupffer细胞坏死百分数增加.结论:CD24分子抑制百日咳毒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 白细胞介素18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免疫效应分析

    作者:冷建杭;张立煌;姚航平;曹雪涛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肝脏枯否氏细胞产生,其前体须经白介素-1β转化酶(ICE也称caspase-1)的酶解,才能分泌出胞外,发挥生物活性[1-3]。研究表明IL-18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目前就IL-18对巨噬细胞作用的报道甚少,我们尝试将自发分泌mIL-18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对巨噬细胞某些免疫效应功能的影响。

  • 氯化钆对阿霉素诱导大鼠肝脏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海山;张海霞;马淑荣;房学东;张学文;张德恒

    目的研究枯否氏细胞抑制剂氯化钆(GC)对阿霉素(DOX)诱导亚铁血红素氧化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7~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N):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DOX):尾静脉注入阿霉素(10 mg·kg-1);实验组(GC+DOX):在注射阿霉素前1、2天腹腔分别注射0.2%的氯化钆溶液(8mg·kg-1).注射阿霉素后24 h,3组大鼠主动脉采血检测ET-1和TNF-α含量,切取部分肝脏用蛋白电泳的方法检测HO-l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肝脏组织HO-1表达量很小,对照组HO-1表达是正常组的34倍,实验组HO-1比对照组下降了42%.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ET-1和TNF-α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血清ET-1和TNF-α比对照组略高(P>0.05).结论枯否氏细胞功能抑制剂氯化钆可以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O-1表达,枯否氏细胞是肝细胞表达HO-1不可缺少的细胞成分.

  • 隐性TGFβ结合蛋白

    作者:毕青

    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β)是促进肝纤维化生成的诸多因子中重要的因子.它可以调节肝细胞增生和转化,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肝细胞的凋亡[1].肝脏的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s)和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dls)是产生TGFβ的主要细胞[2].这些细胞在表达TGFβ时部分呈一种大的隐性复合体的形式.TGFβ复合体的组成是由一个25kD TGFβ蛋白以非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到前体蛋白(隐性相关蛋白latency associatedpeptide LAP)的N端部分(75kD),这种小的复合体再以二硫键连接到隐性TGFβ连接蛋白(1atentTGFβ binding protein,LTBP)(120kD-160kD)上.这种复合体形式通过不同的机制,譬如蛋白酶水解作用的增强,pH的变化,氧化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使TGFβ由隐性状态转为激活状态,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现将有关LTBP的主要内容做一综述.

  • 内皮素在肝硬化中的作用

    作者:朱飞燕;钟庆平

    内皮素(ET)是一组具有21个氨基酸的多肽,包括ET-1、ET-2和ET-3三种.ET受体有三种亚型,ETA受体为ET-1选择性受体,ETB受体为非选择性受体,ETc受体目前尚未克隆.ET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肝脏中所有主要类型的细胞上均存在ET受体,包括肝细胞、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T在肝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