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花泥在预防针刺伤中的应用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云南省有三个地区是艾滋病的高发区,红河州就是其中之一.2002~2003年我院被针刺伤者达100余名,其中被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的医护人员有10名,而护士就占了8名.
-
化疗相关口腔炎的自我护理
口腔炎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还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另外,如果因为口腔炎带来进食和营养问题,还可能因此延误抗肿瘤治疗或限制药物用量,因此,化疗期间的口腔问题不容忽视.
-
高频电刀包皮环切术后护理指导132例
包茎包皮过长是男性外生殖器较常见的问题.由于包皮过长包裹龟头,不利于生殖器发育,同时包皮过长容易潜藏包皮垢,潜在感染的风险,如龟头炎.目前手术是解决预防的好方法.术后出血、水肿、粘连是包皮环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们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共做132例包皮环切术,对包皮术后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指导,每位患者坚持观察1周,对出血、水肿、粘连等并发症的控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随意髂骨皮瓣临床和实验研究
前臂尺、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常合并大面积瘢痕和潜在感染,治疗十分困难,我们应用自行设计的随意髂骨皮瓣治疗13例尺、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全部获得一期修复、一期治愈的满意结果.
-
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
由于急诊抢救患者起病急,病情重且复杂,急诊抢救工作往往都在相关化验或检查结果 没有出来之前就开始进行,各种侵八性治疗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这直接导致惠者的自然屏障受到损伤.在急病危重-睛况下,挽留住患者的性命是急诊医师抢救患者的主要目的,由于抢救时操作的仓促、就诊医师的流性动大及诊室环境的设施不完善,对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往往不及时,导致了患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易引发感染.由此可见,导致患者继发院内感染及影响救活率的因素中,医源性因素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因此我们应该对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感染的特点和性质做出相应措施,提高抢救生存率,挽救惠者的生命.
-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感染相关死亡率高.因此,临床医师应当了解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和如何使用抗菌药物.199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南,并于2002年和2010年进行了更新.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不明原因发热治疗指南.由于主要病原菌、可用抗菌药物和(或)医疗相关经济状况的差异,制定针对中国患者的实践指南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以上述指南为参考,结合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观察和经验总结,我们制定本指南,以期为国内的临床医师尤其是血液和肿瘤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420例巨大儿血象特点及其与临床关系
目的:比较420例巨大儿与正常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探讨巨大儿血象特点与临床关系.方法:420例巨大儿为实验组,同期出生5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血象特点.2组均在出生后12-24h行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WBC)>30×109,中性粒细胞分类>70%的新生儿行CRP筛查,并于24~48 h再次复查血常规.2次血常规WBC、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及CRP增高,考虑潜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比较无高危因素巨大儿出生后前3天血常规特点及2组新生儿WBC、中性粒细胞及CPR增高比例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巨大儿组WBC及中性分类高于对照组(P<0.05),但淋巴细胞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考虑有潜在感染患儿79例(18.8%),对照组27例(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出生时间推移,第2和第3天巨大儿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逐渐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儿易发生早期感染.建议尽量将胎儿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抗生素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
我院自1996年10月以来,对有潜在感染的剖宫产妇开展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有效的方法,术后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术后严密的监护及高质量的护理,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效果[1].但冠心病多见于老年人,而老年人肺部储备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有长期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潜在感染等因素,术前动脉氧分压多处于正常临界水平,加之麻醉和体外循环对肺部的影响,此类病人术后多发生低氧血症,严重影响机体恢复,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现将我科12例CABG后并发低氧血症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
心脏瓣膜置换术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免疫功能在术前、术后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处于一种易感染的状态,同时心脏瓣膜置换术还具有特殊的手术过程:体外循环、机械膜瓣异体植入、手术时间长及围术期各种侵入性操作多的特点,共同构成了术后潜在感染危险的病理基础.
-
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静脉留置针输液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输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但在输液过程中,需要用头皮针反复穿刺肝素帽,带来潜在感染的危险[1],输液后需定时肝素液冲管,又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尽管有采用不同浓度肝素液封管[2],或者改变活塞夹闭部位的做法[3],但仍出现管腔内不同程度的回血、堵塞,达不到佳临床效果[4].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在静脉留置针尾端连接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观察其对输液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在小伤口冲洗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居民饲养宠物的人逐渐增多,由于人们对犬的管理意识较弱,犬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多.在我院门诊换药室经常有犬咬伤换药的患者,大多数被犬咬伤的伤口外口直径较小,伤口常呈较深的窦道状态,窦道内的分泌物无法清除,有潜在感染的危险.为彻底清创伤口,预防伤口感染,我院2006年5月-2008年4月用改制的针头连接管代替冲洗管冲洗窦道伤口21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体温监测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判断意义
任何手术都有潜在感染的可能,手术后切口感染不但给病人增加痛苦,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病人情绪,对手术后疾病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
-
40例经肝组织活检诊断为早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反复发作或HBV的潜在感染均可能导致肝硬化.对于代偿期肝硬化,治疗目标是延缓和减少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1].
-
126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凡入院时无显性或潜在感染,入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称为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医院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慢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慢重肝)的医院感染状况较少报道.本文就收治的126例慢重肝病人的医院内感染情况作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探讨防治对策.
-
结核分枝杆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预防控制策略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通常是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主要病死原因[1].研究表明HIV可促进Mtb潜在感染的复燃,并加快Mtb自然感染后临床症状的出现[2].活动性TB的发生加速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与死亡[3].两病相互促进,互为影响,给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核分枝杆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5].
-
急诊科观察室医院感染因素调查与分析
急诊科观察室人员流动性大,难以严格地按照住院病房模式进行管理,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导致其环境污染严重,成为危重患者抢救中重要的潜在感染因素.2007年11月~2008年4月,对我院急诊科观察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对同时期急诊观察室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控制急诊科观察室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
骨科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现状及展望
随着组织工程学、生物医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快速发展,骨科植入物材料品种的不断增多,其用途也逐渐专一,同时各种材料需使用其配套工具,以满足各类新型手术开展的需求,因此外来器械作为固有名词出现[1]。外来手术器械也称租赁器械,指非医院自行采购、由厂家或经销商按需要以即时供货形式提供给医院手术室临时使用的手术器械,如脊柱内固定手术器械、关节置换手术器械等,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2-3]。骨科外来器械在各医院间周转快、频率高,护士对器械验收标准把关难,易造成潜在感染隐患等问题,给手术室器械管理增加难度。2002年4月1日《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医疗侵权诉讼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和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纠纷在逐渐增加[4]。因此,骨科外来器械的科学管理应引起社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目前骨科外来器械人员管理、库存管理、清洗灭菌管理和追溯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综述,为降低骨科外来器械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帮助。
-
检验巨细胞病毒的重要性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我国孕妇中巨细胞病毒感染率高达80%~100%,多数人病变呈静止的潜伏状态,临床上也无症状.但孕妇在妊娠期新感染巨细胞病毒或以前潜在感染病变活动时,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危害极大.巨细胞病毒通过胎盘途径、产道分泌物、乳汁和飞沫进行传染,引起儿童发病.
-
先天性心脏病术中修补材料的研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中经常需要使用修补材料.如永存动脉干的患儿需要管道连接肺动脉与右心室;许多法洛四联症的患儿需要跨瓣补片来扩大流出道等.自身材料是理想的,但体内能提供的材料非常有限.而目前使用的材料如异种心包、同种带瓣管道(homograft)、涤纶(dacron)、聚四氟乙烯(Gore-Tex)等,虽近期效果较让人满意,但普遍存在缺乏生长、塑形潜能,随年龄增长不少儿童需再次手术更换,且存在吻合口内膜增生、钙化、血栓形成、动脉瘤的形成、抗凝引起的出血、长期存在体内、潜在感染可能等问题.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应用.材料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们寻求一种理想的材料:它与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好(非炎性、无毒、不致癌、无免疫原性)且有生物稳定性;有一定的力学强度,能耐受血管的压力或心脏的收缩;其腔内衬里能抗血栓;能适应变化的血流条件;制作过程相对较短,规格齐全.对儿童而言,更需要能为正在成长的患儿提供具有增长能力的材料[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