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贫血这样的营养性疾病往往被忽视,直至病情恶化影响到健康才引起重视.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龄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提供依据. 方法 入选2000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始规律腹膜透析的所有透析龄≥3个月的资料完整的患者.以血红蛋白100~120g/L为目标范围评估患者透析各时间点血红蛋白达标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52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本组患者透析前的血红蛋白达标率为14.8%,腹膜透析1、6、12、24、36月的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36.3%、40.7%、43.8%、42.1%、42.6%,与透析前相比,腹膜透析后血红蛋白达标率均明显升高(1月x2=207.112,P<0.001;6月x2=230.008,P<0.001;12月x2=189.613,P<0.001;24月x2=162.607,P<0.001;36月x2=168.074,P<0.001).各时间点血红蛋白≥10g/dL的比例分别为16.7%、72.2%、73.1%、77.1%、78.9%和78.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磷(β=0.104,P=0.023)、血清白蛋白(β=0.167,P<0.001)、空腹血糖(β=0.110,p=0.016)、转铁蛋白饱和度(β=0.482,P<0.001)和残肾功能(β=0.127,P=0.006)是腹膜透析1月时血红蛋白的独立相关因素.腹膜透析36月时,转铁蛋白饱和度(β=0.494,P<0.001)和残肾功能(β=0.182,P=0.001)是血红蛋白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达标率较透析前显著增高,但总体达标率仍不理想;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残肾功能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独立因素.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及其达标率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及其达标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规定血清铁蛋白>500 u g/L为铁蛋白过高,血清铁蛋白13~500 u g/L为铁蛋白正常,将MHD患者分为铁蛋白正常组和铁蛋白过高组.HGB110g/L~130为HGB达标.比较2组MHD患者①人口统计学及一般资料;②HGB水平;③HGB达标率. 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MHD患者110例,铁蛋白正常组50例,铁蛋白过高组60例,男性64例(58.181%),女性46例(41.818%).①铁蛋白过高组患者透析龄明显长于铁蛋白正常组(120.960±68.148比73.920±61.104,t=3.780,P<0.001),但年龄小于铁蛋白正常组(54.300±13.421比62.180±12.110,t=3.204,P=0.002);②铁蛋白过高组患者HGB高于铁蛋白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300±14.575比107.060±18.323,t=1.033,P=0.304);铁蛋白过高组患者的HGB达标率也高于铁蛋白正常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6.667%比70.000%,x2=0.624,P=0.429).结论 MHD患者血清铁蛋白过高(>500 u g/L)不能提高HGB水平及达标率;应合理应用铁剂,避免铁蛋白过高.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状况的评价
目的评价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铁状况.方法选取52例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前取血测定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在透析后取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C).结果Hb 9.67±1.75g/dl,HCT 29.15±5.23%,RC 1.290±0.763%,SF 307.56士226.81ng/ml,TSAT 0.225±0.097%.绝对性缺铁占48.1%,功能性缺铁占15.4%.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口服补铁的患者铁缺乏占55.3%,不用EPO及铁剂患者铁缺乏占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服补充元素铁达到每天200mg的患者铁缺乏占41.7%,达不到200mg的患者铁缺乏占61.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较为普遍,口服补铁效果欠佳.
-
NKF-K/DOQI慢性肾脏病贫血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原理(指南5~8)(接上期)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20%以及血清铁蛋白在100~700 μg/L,可出现在功能性铁缺乏或炎症/铁阻滞的情况下(尽管炎症状态时血清铁蛋白可能更高一些).因此临床上常需鉴别.在前一种情况,血清铁蛋白水平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时候下降,但仍维持在一个升高的水平(大于100 μg/L).
-
慢性丙型肝炎铁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铁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其次是肝脏。在血液中其通过转铁蛋白转运,并以铁蛋白形式贮存于肝脏,血清中仅含有少量铁蛋白。铁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参与氧的储存和运输、参与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防止上皮组织受损、维持正常造血功能[1,2]。铁代谢异常不仅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或铁沉积症,而且还与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慢性肝炎、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晚期肝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子[3]。丙型肝炎是散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人数大约为1.7亿,占世界人口的3%,每年新发丙型肝炎例数大约为3.5万[4]。而有关调查显示30%~40%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及铁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5]。近年来随着铁代谢研究的深入,对CHC发生肝铁蓄积以及铁对CHC治疗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
-
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参数在鉴别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中的作用
在对老年人贫血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常面临的问题是当出现轻度贫血时,是否提示可能存在潜伏的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性贫血在红细胞形态、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的水平上与缺铁性贫血不易鉴别(水平存在重叠区),因此诊断上常常易与缺铁性贫血混淆[1].
-
铁剂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机体铁缺乏时,铁蛋白减少,继而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形态改变.缺铁性贫血几乎均为后天获得,去除病因和(或)补铁治疗后,贫血可很快得以纠正.亦有少数患者例外.1981年,Buchanan和Sheehan[1]报告同一家庭3例严重缺铁性贫血患儿,他们无铁摄入不足及消化道失血,但口服补铁治疗无效.对其中2例患儿进行口服铁剂吸收试验,服用铁剂2h后,血清铁无明显升高;静脉补铁治疗后,血清铁蛋白虽有升高,但贫血和红细胞参数改善轻微.Brown等[2]和Finberg[3]也报告了类似病例,并证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第267例——脾大、面部红斑、水肿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因发现脾大5年,面部红斑2年,腹胀及双下肢水肿1年,于1999年9月13日入院。1994年因右腹部饱胀,B超检查示脾脏肿大,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减少(具体不详);血清转氨酶升高,但乙型病毒性肝炎指标及甲、丙、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均阴性,外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1997年患者面部出现暗红色斑;1998年10月始,患者劳累后常出现眼睑水肿及双下肢水肿,尿蛋白(+++),血白蛋白(ALB) 26 g/L,B超示微量腹水。1999年5月腹水明显增多,尿量较前减少;同年7月,开始用泼尼松50 mg/d,7 d 后尿蛋白转阴,自行快速减药,每3 d 减 5 mg,减至30 mg 时复查尿蛋白阳性。既往曾3次做人工流产,否认有肝炎、结核病及输血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40/98 mmHg(1 mmHg=0.133 kPa),双面颊见色素沉着斑,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蛙状腹,腹围88.5 cm,脐周未见曲张静脉,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肋下未触及,脾大,甲乙线(左锁骨中线左肋缘至脾下缘距离)8 cm,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远距离)12.5 cm,丁戊线(越过中线的脾右缘与前正中线距离)2 cm,质硬,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胫前可凹性水肿。辅助检查:白细胞(WBC) 1.8×109 /L,血小板(PLT) 58×109 /L,Hb 100 g/L; 尿常规:蛋白 5 g/L,RBC 250 /μl; 尿沉渣:红细胞20~25/PF,异常形态90%。血生化:ALT 382 U/L, AST 124 U/L, ALP 374 U/L, LD 224 U/L, GGT 402 U/L, ALB 24 g/L,TP 47 g/L, 总胆红素正常, BUN 52 mmol/L,Cr 88.4 μmol/L;血清铁蛋白122 μg/L,总铁结合力2 700 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9%;总补体<40 U/ml, C3 294 mg/L; 抗核抗体(ANA)1∶160, dsDNA Fam法6.7%, 抗SSA抗体 1∶64;抗EB病毒抗体(-)。
-
肝移植与胰腺原发性血色病一例
患者男,39岁,乙型肝炎史12年.实验室检查:铁蛋白4201.0 μ g/L(正常值<300μg/L),血清铁>32.22 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65%,丙氨酸转氨酶100 U/L,谷草转氨酶256U/L,总胆红素697μmol/L.肝移植术证实为结节性肝硬化伴重度淤胆.术后7月复查血清铁9.23 mol/L( 10.6-28.31mol/L)、总铁结合力45.9( 46.4~69.5)和铁饱和度20% (35%~40%)均在正常值范围.除术中输血3600ml外,术前、术后无输血、出血和糖尿病史.术前CT平扫示胰腺密度略高于肝脏密度(图1),术后半月MRI平扫(T1WI、T2WI),胰腺信号一致性减低(图2,3).肝移植术后7月复查CT,胰腺密度恢复正常,MRI信号逐渐好转(图4~6).
-
微炎症状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代谢指标与C 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微炎症状态对血清铁蛋白(SF)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8 例.其中男性97 例,女性60 例;平均年龄(57.9±16.6)岁.病例入选标准:(1)规律血液透析6 个月以上;(2)年龄和性别不限;(3)近3 个月内无出血或输血史,(4)SF≥ 200 μg/ L.病例排除标准:(1)各种严重感染;(2)严重营养不良;(3)严重心力衰竭;(4)活动性系统性疾病.根据CRP 值分为A组(CRP ≤ 8 mg/L)和B组(CRP > 8 mg/L),应用t 检验比较两组间血清铁(Fe)、TSAT、SF和血红蛋白(Hb)水平差异;根据SF 值分为组1(SF < 500 μg/L)和组2(SF ≥ 500 μg/ L),应用t 检验比较两组间CRP 和Hb 水平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分析全部患者的CRP 水平与Fe、TSAT、SF 和Hb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患者SF 水平显著升高(t = - 1.908,P = 0.049);TSAT、Fe 和Hb 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t = 22.422,P <0.001;t = 3.192,P = 0.002;t = 1.616,P = 0.047).(2)与组1 比较,组2 患者CRP水平显著升高(t =- 3.536,P = 0.000);Hb 水平(t = 1.524,P = 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Fe、TSAT 和Hb 水平与C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SF、TSAT、Fe、Hb 水平受炎症状态水平的影响,联合检测SF、TSAT和 CRP有益于正确评估铁代谢状态.
-
慢性病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又称为炎症性贫血(anemia of inflammation),指在慢性感染(如结核、肺脓肿)、慢性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肿瘤或是近有重症创伤或外科手术者出现的轻到中度贫血,其特点为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降低、贮铁常正常或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不增高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水平增高[1],肠道铁吸收受到抑制.
-
铁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
铁介导的氧自由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非蛋白结合铁(NPBI)的改变和新生儿HIBD尸检脑组织铁分布的变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和方法 出生后48 h内的足月儿,共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A组):健康新生儿;单纯窒息组(B组):不伴神经系统表现窒息新生儿;HIE组(C组):其中8例由头颅CT证实,HIE临床分度:轻度6例,中度9例,重度HIE不纳入本研究。尸检6例,均为足月儿,分为对照组和HIE组。对照组2例,临床和病理诊断均无神经系统异常;HIE组4例,均符合HIBD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检测3组新生儿血浆NPBI浓度、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用3′,3-二氨基联苯胺(DAB)加强的普鲁士兰染色方法对6例尸检新生儿的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组织进行铁的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
缺铁性贫血与用药
1什么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缺乏,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尿毒症患者铁状态的观察
自1989年以来,由于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应用,使尿毒症患者的贫血明显得以改善.但近年来发现部分患者尽管给予足量的rHuEPO,其肾性贫血仍然不能纠正,使学者们再次关注尿毒症患者铁状态问题.但至今肾性贫血患者体内铁状态如何,国内报告甚少,并且对反映铁状态的指标,如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与尿毒症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关系亦未见报告,本文对此进行观察及分析如下.
-
第318例疲乏-性功能低下-肝硬化-糖尿病-关节痛
病历摘要
患者男,3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喘5年,加重2个月”入院。10年前全身皮肤颜色逐渐加深变黑,口唇、舌头、四肢明显发黑,曾胸透检查发现心脏扩大,未予以重视。5年前出现纳差乏力,皮肤颜色呈暗褐色,当地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肝硬化”,予保肝治疗。糖尿病5年,胰岛素治疗。2个月前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出现胸闷气喘,全身发绀严重,不能平卧,腹胀,下肢浮肿,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肌病,心功能Ⅳ级”。既往病史:否认外伤及输血史。婚姻史:结婚10年,不孕,性欲逐渐减弱。家族史:父母体健,患者哥哥有类似皮肤改变病史。体检:体温36.5℃,脉搏12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65 mmHg (1 mmHg =0.133 kPa )。精神差,全身皮肤呈暗褐色(图1),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怒张,肝颈返流征阳性,两肺少许湿性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 HR)120次/min,律不齐,二、三尖瓣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平软,肝脏肋下6 cm,有触痛,移动性浊音阳性,阴毛、腋毛缺如,阴茎、睾丸偏小,两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两手关节畸形(图1)。血常规:白细胞(WBC)6.2×109/L,血红蛋白( Hb )153 g/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BPC )48×109/L,分类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101.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3.4 g/L,红细胞压积0.4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2 U/L,谷氨酰转钛酶61 U/L,前白蛋白131.3 mg/L,尿素氮10.36 mmol/L,肌苷107.7 mmol/L,血糖25.36 mmol/L,肌钙蛋白0.37μg/L,红细胞沉降率( ESR)5 mm/h,睾酮0.35(1.75~7.81)μg/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0(0~46) pg/ml,铁蛋白>2000(30~400)μg/L,促甲状腺激素( TSH ) ;7.76(0.34~5.6) mIU/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均正常,抗可溶性抗原( ENA )抗体谱阴性,抗组织线粒体抗体,抗组织平滑肌抗体,抗磷脂抗体均阴性。骨髓象示:增生活跃,粒红巨三系均增生,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内铁>4%,细胞外铁+++。B超: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垂体MRI:垂体信号改变,双侧肾上腺CT未见异常,胸部CT: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心影增大,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增大,腹腔积液,肝脏密度增强(图2),心电图:房颤,频发室早,24 h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心房扑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性逸搏,心脏彩超:符合“右室心肌病”改变,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心包积液(轻度),射血分数( EF ):35%。诊治经过:患者皮肤变黑,关节畸形,肝功能损害,高血糖和糖尿病,性功能低下和结婚多年不能生子。先证者Ⅱ7和其兄Ⅱ2的铁蛋白>20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分别为65%和50%,肝脏CT显示密度值明显增加,符合遗传性血色病( HH)的诊断标准,给予放血、胰岛素和强心利尿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先证者Ⅱ7回家后突发心律失常而猝死,其兄Ⅱ2现仍在放血治疗及随访中。由于家族有类似患者,故做家系分析(图3)。本病案家系基因突变分析显示:被采血的14位家系成员中均未发现 C282Y, H63D 和 S65C 突变, HAMP、TFR2、FPN基因未检测到突变,而先证者Ⅱ7及其母亲Ⅰ1、一个哥哥Ⅱ2(另一患者)和一个姐姐Ⅱ3检测到HJV基因的Q6H,C321X杂合突变(图4)。 -
第107例面色苍白-乏力-皮肤淤斑-下肢水肿-贫血-胸膜炎和心膜炎
病历摘要患者女,25岁.因面色苍白、乏力4个月余,皮肤淤点3 d于2005年9月15日收入院.4月余前患者自觉面色苍白,活动后易疲劳.于2005年6月21日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8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别为51.5 fl、14.3 pg、279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血清铁2.0 μmol/L,铁蛋白9μg/L,总铁结合力(TIBC)77.1 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ISat)2%,符合缺铁性贫血(IDA)诊断.
-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终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种贫血.营养因素所致的铁缺乏在小儿时期比较常见.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少及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贫血,是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
肝移植受者术前铁代谢情况对ICU住院时间的影响
目的 评价肝移植受者术前铁代谢情况对术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120例成人肝移植受者.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础资料、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入院24 h内铁代谢指标、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中临床指标,如手术时间、出血量、红细胞和新鲜冷冻血浆输入量、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尿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按照术前铁缺乏标准将患者分为缺铁组(血清铁蛋白<100μg/L,或者血清铁蛋白100~3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0.20)和非缺铁组(血清铁蛋白>300μg/L,或者血清铁蛋白100~3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0.20),比较两组患者铁代谢指标、入院基本资料和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ICU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缺铁组比较,缺铁组血清铁浓度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铁浓度(μmol/L):3.50±1.62比14.50±2.31,血清铁蛋白(μg/L):67.00±31.54比315.00±36.73,均P<0.01〕,术中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显著增多,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6.5±2.4比3.3±0.5,P<0.01),而两组转铁蛋白饱和度、CRP等其他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水平与ICU住院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768,P<0.001).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缺铁会导致术中输血量增加,ICU住院时间延长.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及转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3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铁、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并应用超声定量肝脏脂肪含量技术测定肝脏脂肪含量.结果 病例组血清铁、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分别为(18.04±5.05)μmol/L、(2.27±0.35)g/L和(36.02±12.08)%,对照组分别为(14.54±5.24)μmol/L、(2.10±0.51)g/L和(31.41±11.93)%.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铁在病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将肝脏脂肪含量等分为四分位组(Q1~Q4),Q1组血清铁水平(14.09±4.89)μmol/L,Q2组(14.15±4.70)μmol/L,Q3组(18.97±5.38)μmol/L,Q4组(20.21±5.40)μmol/L,Q1组与Q3组、Q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铁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升高,血清铁的水平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