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神经走行特点与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瞿佐发;汤桂成

    目的为自体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尸体(男12,女3) 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皮神经走行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多走在肢体的屈侧或内侧;②位置表浅.③多与静脉有伴行关系;④变异少,位置较恒定 . ⑤走行部位附近有明显的体表标志.结论根据皮神经特征,每条皮神经都有两个可靠的手术获取部位.

  • 上肢皮神经营养皮瓣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何精选

    自Tayar和Ham在1976年介绍了吻合血管的桡神经浅支游离移植以后,许多学者对人体皮神经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方面的研究.1991年,Bertelli等[1]对前臂内侧及外侧皮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皮神经皮瓣这个概念.1992年,他又报道了手背部神经皮瓣及其临床应用[2].此后,来源于不同供区的神经皮瓣相继出现,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新型皮瓣,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上肢皮神经营养皮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 跟内侧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任家伍;刘俊;刘洋波;罗令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和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出现率为95%;跟内侧神经于内踝尖平面上3.3 cm 自胫神经发出,在内踝尖平面下0.3 cm 发出前、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 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 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 mm. 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关键词: 足跟 皮神经 解剖
  • 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柏士平;孙菊妹;叶礼岳;王史辉;郑金满;潘君太;林邦长

    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位置进行了观测.结果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包括颈升动脉肌皮支、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胸廓内动脉穿支、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与肩峰支皮动脉,其穿深筋膜点外径分别为 :0.75mm、1.12mm、1.36mm、0.70mm及0.79mm;它们穿深筋膜点位置相对恒定,节段性地分布于锁骨上神经,为整段皮神经提供营养.结论可以上述节段动脉为蒂, 设计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 指固有神经转位端侧吻合修复指端感觉

    作者:田培文;朱明祥;王文玲;马洪光

    手掌掌侧损伤所致指端感觉丧失临床较多见.作者受手背皮神经转位修复指端感觉及神经损伤端侧吻合后侧支发芽的启发.自1998年以来,对12例38指掌侧损伤所致指端感觉丧失,采用患指指固有神经转位与手背皮神经端侧吻合修复指端感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手背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解剖

    作者:邱卫红

    目的 探讨手背浅静脉、皮神经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手背静脉穿刺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18具36侧成人手背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 手背皮肤较薄,平均厚度1.2 mm,在皮下组织内,皮神经行于浅静脉的深层,血管与神经的行程有三种情况:①阶段性伴行,占34.52%;②前后交叉,静脉在前、神经在后,占45.18%;③不伴行、不交叉,占20.30%.手背浅静脉横断面内径的横径大于纵径.结论 在静脉穿刺时,快速刺入皮肤和血管,并从血管上方进针,可避开与血管伴行或交叉的神经干,以减轻疼痛;针尖斜面应向上刺入血管,以与血管横径相适应,可避免斜面刃边对血管壁造成再损伤.

  •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任家伍;刘俊;谢松林;刘洋波;夏小丹;李匡文;黄雄杰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 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启旭;乔群;陈宗基;严义坪;刘志飞;赵振河;殷凤仪;王亚荣

    目的: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 20 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行性.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 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余国荣;奚翠萍;覃松;陈秀清

    目的:为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上肢所有皮神经都有来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在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除营养神经外,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结论:以上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建明;郭峰;刘云鹏;华国军;骆宇春

    目的:报道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7年1月~2007年3月应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组织缺损108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共70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共20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8例.结果:移位皮瓣成活95.4%(103例),完全坏死1.9%(2例),部分坏死2.7%(3例).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覃松;余国荣;陈振光;陈秀清;奚翠萍

    目的: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其汇合点在外踝上12.7±3.7 cm,腓肠神经沿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外踝上12.6±3.4 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腘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段起始部外径0.6±0.1 mm,下段距外踝上6.7±1.6 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吻合支外径0.6±0.1 mm,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 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及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作者:张萍;侯之启

    目的:了解手背浅静脉与皮神经的解剖位置关系,为提高手背静脉穿刺质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肉眼解剖12例24侧成人尸体手背标本.结果:发现皮神经行程较静脉直,成袢现象少,且恒定地走行于浅静脉深面;手背浅静脉主要形成4支较粗大的掌背静脉,分别位于四个掌骨间隙处;第1、4掌骨间隙处的静脉与皮神经呈伴行关系,但第2、3掌骨间隙处的静脉与皮神经呈交叉关系.结论:①由尺骨茎突、桡骨茎突和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乏神经区";②由尺骨茎突至第3、4指蹼和由桡骨茎突至第1、2、3指蹼的连线为掌背皮神经的体表投影;③注意这些解剖学关系,在静脉穿刺时可减少病人痛苦.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1 Complications of Chiari and Salter osteotomies: a cadaver study K.Birnbaum, A. Pastor, A. Prescher and K.-D. Heller Chiari 和Salter 截骨术的并发症:1例尸体标本研究 Chiari 和Salter截骨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已屡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标本上展现每一手术步骤来说明相关解剖标志和手术潜在的危险.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上做9例Chiari截骨术和5例Salter截骨术,手术步骤连续进行以评估各血管和神经被损伤的危险程度和指出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两种术式中,前入路方式都易损伤股前外侧皮神经 ,但只要保证带股前外侧皮神经的皮肤被推向内侧就可避免损伤发生;阔筋膜张肌牵拉过度可损伤其营养血管;骨膜下入路时不适当的使用Hohmann牵引器可压迫和刺激坐骨神经, 臀上动脉和臀上神经也可能被损伤;在内侧使用Hohmann牵引器不当可导致闭孔神经损伤 .在Chiari截骨术,支配部分腹侧髋关节囊的臀上神经关节支易受损,太靠内侧插入克氏针易伤及内斜肌.在Salter截骨术,过度牵拉髂腰肌可导致股神经综合症.截骨术的方式在暴露髋关节过程中可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鉴于解剖通路与截骨区域之间狭窄的空间,截骨术中应严格地进行骨膜下解剖并小心应用牵拉器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22:225-233)

  • 浅静脉干对前臂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吕端远;金玉丹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n=5)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5×1.5 cm),比较蒂部结扎头静脉组(实验组)与不结扎组(对照组)的成活面积.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早期皮瓣远端肿胀.家兔10个皮瓣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无不利影响.

  • 皮神经浅静脉筋膜皮瓣的命名探讨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侯春林

    皮神经与皮肤血供的密切关系,虽然解剖学家Quenu和Lejars(1892)及Salmon(1936)早有描述,但临床上强调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对皮瓣的供血作用,却是皮瓣外科近10多年的新认识,由Bertelli等[1](上肢,1991)和Masquelet等[2](下肢,1992)首先报道,英文称neurocutaneous flap(神经皮瓣).1994年国内张世民和宋建良分别进行了介绍.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12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笔者[3~5]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合和评价,现结合近年的新认识,仅就这类皮瓣的命名做一探讨.

  • 四肢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强;钟展芳;战国强;姚明昌;岑庆君;李伙新

    目的探讨四肢各类型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分别应用了5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的实践.皮瓣大面积15cm×10cm,小面积3.5cm×2.5cm.结果8例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Ⅰ期愈合,经6~12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四肢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舒衡生;张铁良;马宝通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1997年 6月~ 2002年 3月,对 13例小腿中下段、踝关节周围及足跟、跟腱等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面积大 15cm× 9cm, 小 5cm× 6cm.结果 13例腓肠神经皮瓣中 11例皮瓣全部成活,一期愈合. 2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 3个月~ 4年,皮瓣质地满意,有保护性感觉恢复.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 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即使在下肢血管条件相对较差的患者也可成活,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关节周围及足跟、跟腱等处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庄蕾;黎晓华;丁宝志;王惠东;张世民

    目的 根据小腿腓肠神经、隐神经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各自解剖特征,临床研究结果,探讨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佳适应证及方法学.方法 本组病例时间自2006年7月至2016年5月,均为肌腱、骨或钢板外露以及感染或骨髓炎创面,经1~3次清创或封闭负压引流,细菌培养阴性后,选择并设计腓肠神经、腓浅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之一修复.结果 本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21~82岁,平均46岁;采用腓肠神经皮瓣23例,隐神经皮瓣6例,腓浅神经及其分支皮瓣8例.其中远端蒂37例,常规结扎浅静脉干;保留皮神经7例,未保留30例;带腓肠肌皮瓣2例,未带肌肉的皮瓣35例.皮瓣面积4cm×4 cm~ 15 cm×22 cm,皮瓣全部成活30例,部分皮肤坏死需要植皮修复的7例,完全成活率81.1%(30/37),不完全成活率为18.9% (7/37).随访时间2~ 36个月,其中1例因术后踝关节感染,出院后3个月在其他医院截肢;3例术后5~8个月行皮瓣修薄术,其余33例皮瓣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 根据创面的部位、大小、是否伴有动脉、皮神经及深、浅静脉损伤,以及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或肌皮瓣解剖特征上的差异性,灵活选择、设计皮瓣,或组合移植,以确保皮瓣成活.避免术中反复变换体位,减轻皮瓣静脉回流障碍,降低坏死率,提高皮瓣修复的安全性,简化手术,减少损伤.能满足大部分的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及感染骨髓炎创面的修复,并提出佳选择适应证.

    关键词: 皮神经 皮瓣 足踝 修复
  • 应用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外露创面

    作者: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王建炜;肖学军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小面积跟腱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跟腱外露的创面进行清创后,平外踝尖平面、以跟腱瓣缘至外踝后缘连线中点为皮瓣的旋转点、足背外侧皮神经体表投影为皮瓣中轴线、在足背外侧设计并切取包含轴线两侧各1~2 cm宽筋膜、形成以腓肠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柬为轴心的顺行岛状皮瓣,将皮瓣转位修复跟腱外露创面,临床应用13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经术后3~18个月随访.13例中除1例边缘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16 mm.结论 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顺行岛状皮瓣,因创伤较小、成活可靠、能恢复满意感觉,可有效修复小面积跟腱外露创面.

  •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粹业;马世前;梁军;李郁享;仇继任;唐国能

    目的报告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胫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和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0例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5例皮瓣表皮剥脱,4例略显臃肿;经3~16个月随访所有皮瓣质软耐磨,效果满意.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胫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手术操作容易、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200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