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

    作者:黄河;吴迪;王义平;张国志

    目的报道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与体会. 方法应用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23例. 结果术后20例完全成活,3例因静脉回流障碍而部分坏死. 结论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多可直接闭合,是修复拇指远端特别是桡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 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位术

    作者:柳昊;叶澄宇;魏立坤;潘哲尔

    目的报道4种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术及应用效果.方法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头静脉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皮瓣(4例)、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和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大24cm×12 cm,小4 cm×3 cm.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因静脉栓塞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后,吻合1~2条浅静脉对皮瓣的顺利成活、肢体的静脉回流及皮瓣的超大面积切取具有积极的意义.

  •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吻合浅静脉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罗志平;边子虎;饶海群;谢建军;黄大江;曾剑文;廖洪跃;刘思海

    目的报道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吻合浅静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吻合头静脉的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4例,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踝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8例.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静脉通畅.随访3~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吻合浅静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转移范围大,切取容易,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较好地解决了同类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问题,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

    作者:王加利;赵春霞;陈仲华

    目的 探讨应用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8月,对5例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髂深动脉供血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包括足跟部足底区复合组织缺损2例,内踝下区复合组织缺损3例.术中修复皮瓣携带皮神经重建足跟部皮肤感觉,供区直接间断缝合. 结果 术后移植的皮瓣及髂骨全部存活,髂腹部供区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形满意,与足部皮肤色泽相似,痛触温觉恢复,感觉恢复至S2~S3,行走功能无影响.髂腹部供区线形瘢痕形成,色素沉着. 结论 应用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可同时修复足跟部皮肤与骨质缺损,且能恢复足跟部保护性感觉,供区隐蔽,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探讨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谢松林;刘俊;宋达疆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感觉重建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5例,依据前期对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的解剖和截面形态研究结果,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外侧皮神经,感觉重建采用股外侧皮神经预制成形与跟内侧神经缝合14例、跟外侧神经缝合2例,采用神经束膜结合外膜缝合法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跟内侧神经缝合3例、跟外侧神经缝合3例,采用小间隙缝合法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跟外侧神经缝合3例,全部病例均选择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下5~7cm的平面与跟内和(或)外侧神经起始部缝合.术后测试皮瓣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和两点辨别觉,了解患者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溃疡发生. 结果 25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S3+5例,S310例,S2 10例,感觉恢复优良率为60%,负重和行走能力获得恢复,无一例发生溃疡. 结论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时,注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及变异情况,选择合适的受区皮神经和吻合部位,依据神经截面的不同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神经缝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恢复.

  • 骨间前血管前臂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柴益民;林崇正;陈彦堃;邱勋永;王清

    目的报道改进前臂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腕背以远的皮肤缺损创面,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血管蒂,沿前臂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轴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结果临床应用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累及前臂主要血管,适于修复虎口、腕背及手背等处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 四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礼荣;丁任;蔡仁祥;王伟;李峻;张燕;刘迎曦;王平;吴容

    目的报道四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用带桡神经拇背尺侧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及第一掌背皮神经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拇指、手背、手腕部软组织缺损10例;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4例;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腕掌部软组织缺损1例,皮瓣大面积18 cm×10 cm. 结果15例中10例完全成活,5例均因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但皮下组织均成活,经植皮而愈,经随访皮瓣的质地、外观及功能尚好. 结论此类皮瓣动脉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有的具有重建感觉的条件,可顺、逆行移位,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有些部位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应用得当,效果满意.但静脉回流障碍的防治、蒂的长度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小腿浅静脉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

    作者:李泽龙;黄宾;蔡习炜;丘立标;陈庆洲;唐丽

    足远端创面修复多较繁琐复杂,我院自2003年6年至2008年1月应用小腿浅静脉皮神经皮瓣修复同侧足远端创面13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 利用浅筋膜蒂改善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

    作者:赵维彦;李炳万;李锐;梁丽荣

    逆行岛状皮瓣是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如桡动脉、胫后动脉、甚至皮神经营养动脉)而形成的岛状皮瓣,皮瓣利用远端的动脉吻合支、动脉弓或动脉环而逆行供血.皮瓣的存活受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两个因素影响,静脉回流尤为重要.临床上,静脉危象常是造成皮瓣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们通过术中保留逆行岛状皮瓣蒂部浅层的条形筋膜,皮瓣通过血管蒂动脉逆行供血后,经过浅筋膜内的浅静脉及动脉伴行的深静脉两套静脉回流,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手部骨间背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刘伟;李崇杰;王春渤;高文

    我院从1996年6月~2000年1月设计了手掌背动脉和手背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共18例.术后恢复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18~42岁.病因:急诊外伤12例,瘢痕挛缩5例,感染致皮肤坏死1例.创面均有骨关节或肌腱外露,或贴骨瘢痕,其中第一骨间背侧逆行筋膜皮瓣2例,第二骨间背侧逆行筋膜皮瓣6例,第三骨间背侧逆行筋膜皮瓣3例,第四骨间背侧逆行筋膜皮瓣7例,皮瓣切取约(1.3~2.8)cm×(3.0~6.5)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8个月,所有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13 mm.

  •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

    作者:明立功;明立德;明新杰;明新广

    自1993年以来,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踝部严重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20例,全部成活,效果良好.体会:该皮瓣供区隐蔽,厚度适中,切取面大,有感觉神经,血管恒定,管径粗大且蒂长.血管吻合时应用移植静脉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桥接,可改善因吻合皮瓣血管而失去一条主要血管而造成的患肢远端血供差的问题,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吻接股外侧皮神经,利于感觉运动恢复,提高了皮瓣的质量,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严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手背皮神经转位修复指端感觉

    作者:田培文;陈金殿;刘丙锐

    自1996年以来对12例35指,手背、手指保持完整,手掌部各种原因损伤所致指端感觉丧失后,于行急诊或二期修复指端感觉时,如局部修复条件欠佳,采用手背皮神经在指根部转位与损伤指体固有指神经吻合,解决了修复过程中许多难题.该手术操作简单,经随访结果满意.

  • 股外侧皮神经和跟内、外侧神经的截面形态观察与神经纤维计数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吴梅英;罗令;宋达疆

    目的 为临床开展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提供指导. 方法 选择7具成年男性标本,分别于股外侧皮神经髂前上棘下5 cm、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主干起始段切取神经样本.经固定、梯度脱水、包埋、修块定位和半薄切片后,以甲苯胺蓝染色.以MOTICMED6.0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摄取图片,观察神经截面形态、神经纤维束组数目和排列,计数神经纤维和测定神经纤维密度.采用photoshop 7.0选区面积计算软件测量和计算神经纤维束组面积;应用photoshop网格功能测量和计算神经纤维密度. 结果 股外侧皮神经、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的平均神经束组数分别为4束、3束和4束,束组面积分别为114.28 μm2、126.92μm2、102.76 μm2,纤维密度分别为11.43束/μm2、6.47束/μm2、10.08束/μm2,神经纤维束分别为987束、862束、570束. 结论 跟内侧神经和跟外侧神经第一支具有与股外侧皮神经较为相似的截面形态特点,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时,适宜选择跟内侧神经或跟外侧神经第一支与股外侧皮神经吻合来重建皮瓣感觉.

  • 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特点及其在皮瓣设计中的意义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汤少明;吕端远;廖进民

    目的: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标本前臂内侧皮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 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动脉筋膜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肘部、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 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及临床观察

    作者:张少成;郑旭东;修先伦;李全华;赵杰;于金国;禹宝庆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吻接术和脊髓神经根桥接术等方法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但脊髓损伤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的周围神经和其支配的感觉、运动效应器官是否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样随着时间延长而溃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 带感觉神经的足背动脉蒂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缺损

    作者:胡勇;王增涛;朱小雷;孙文海;许庆家;朱磊;刘志波;吴昊;王德华

    目的 探讨前足皮肤缺损的修复及感觉功能恢复的方法. 方法 在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用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跖底神经吻合,足外侧供区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17例跗外侧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感觉、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 结论 跗外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

  • 蒂部宽度与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金玉丹;陈杰明;王绥江;梁杰

    目的 探讨蒂部宽度及其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模型,设计7种不同蒂宽,观察术后7d皮瓣成活率.结果 组6(蒂宽0.5cm,蒂部含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网)、组7(蒂宽1.0cm,由组6蒂部两侧各旁开0.25cm)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两组间皮瓣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包含浅静脉、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完整蒂部是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关键.

  • 人体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柏士平;罗少军;汤少明;吕端远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cutaneous neurovacular flaps)是一类以皮神经血供为其成活基础的新型皮瓣,1992年由Masquelet[1]首先提出.此后,Bertelli[2]、Taylor[3]经解剖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密切关系,并设计了皮瓣应用于临床.此类皮瓣血供可靠、有重建感觉功能的条件,可顺行或逆行转移,有些部位还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术式颇多,研究发展较快.

  • 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形式与分类

    作者:梁大宁;罗少军;汤少明

    1992年Masquelet首先提出皮神经伴随营养血管轴型皮瓣的概念[1],随后Bertelli等分别报道了手和前臂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研究[2,3],国内宋建良等[4]于1994年也开始研究其应用.由于此型皮瓣不牺牲肢体的主要动脉,有良好的覆盖和感觉功能,血供稳定,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因此迅速得到推广,并且在四肢的基础上开始向躯干发展.但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大部分局限于人体四肢的某个部位或某一条皮神经上,且均未作系统的和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特点也不明确,各家说法不一.皮神经的血供来源和形式的规律无固定的模式可循,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就是利用神经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又营养皮肤的特点,制成以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能否在躯干开发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目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皮神经的行经、分支、营养血管有关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皮神经 血管 分类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新营;罗少军;汤少明

    二十世纪90年代初,Bertelli等学者通过对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关系的研究,发现围绕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对皮肤血供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神经皮瓣(neurocutaneous flap)[1]的概念,同时也为临床设计应用长皮瓣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神经皮瓣这一名称并未反映出此类皮瓣的血管或血供特点。钟世镇(1999)[2]认为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neurocutaneous vascular flap)的命名较为恰当。此类皮瓣的血供可靠,有重建感觉功能的条件,可分别以近、远端为蒂来设计,有些部位还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近年临床应用的术式颇多,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就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皮神经的血供形式及其与皮肤血供的关系 Taylor[3~6]通过对人体及脊椎动物体被组织(integument)(包括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的解剖研究,发现每一皮神经均有一动脉和静脉相伴随。神经行程为直线,而血管行径曲折,多呈襻状和弓状。Taylor将皮神经的血供分为两类:(1)主要动脉型,为一口径较大的动脉与皮神经共同穿过深筋膜后,动脉伴随神经行程较长,如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伴行血管和下肢隐神经的动脉;(2)血管网型,为皮神经的节段性横向小动脉之间通过链式吻合形成的纵向血管网。Taylor强调这些小动脉之间的吻合是不减小口径的真正吻合,而不是逐渐减小口径的闭塞性(choke)吻合。Masquelet[7]通过对小腿皮神经血供的研究,指出尽管这些穿支小动脉本身的供血范围有限,仅营养神经的一段,但许多穿支小动脉通过分支的相互吻合,形成纵向的交织血管网,可明显扩大供血范围和距离,能对长段皮神经进行营养。 Bertelli[8~11]通过对上肢皮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描述了神经旁血管的特征。神经旁血管口径0.2~0.5 mm,多在皮神经周围5 mm范围内伴随,纵向走行,连接营养皮神经的穿支血管,形成丰富的神经旁血管网。此神经旁血管网较深筋膜血管网粗大,且发育好。当神经出现分叉时,此血管网也随之分开,血管分支的口径大小与神经分支的大小相匹配。神经旁血管网在行程中多次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实质,与纵向的神经内血管网相吻合。神经旁血管网还间歇性地发出分支到附近的浅静脉干,在静脉壁表面形成血管丛。神经旁血管网亦发出分支与深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血管网相沟通。Bertelli[8~10]观察到多数神经旁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直接回流入皮肤浅静脉或引流入深静脉。

    关键词: 皮神经 血管 皮瓣
200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