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硅油在涎腺导管吻合成形术中的应用
涎腺导管结石及损伤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的疾病,因导管阻塞或断裂导致涎腺排除异常,可伴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涎腺炎症。涎腺导管结石一经确诊,除少数较小者用保守疗法如催唾及按摩促排外,大多数需手术摘除涎石,如术区切口处置不当,仍可导致涎腺逆行性的感染。导管损伤断裂常采用空心胶管端端吻合术或改道术、移位术,术后伤口处可因瘢痕挛缩引起导管狭窄或阻塞等并发症[1]。本研究采取涎腺导管吻合成形术联合硅油治疗涎腺导管结石及损伤断裂,并以空心胶管导管吻合术为对照,以研究其在导管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与评价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规律;取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例,行肱动脉插管灌注贺斯墨汁混合液并测量皮肤染色面积.临床设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并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来源于骨间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 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吻合.其穿支穿出深筋膜后外径分别为(1.0±0.3)cm、(0.9±0.2)cm和(0.6±0.2)cm.墨染面积达13 cm×7 cm.临床11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无青紫、明显肿胀、水泡等,创面I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和外形优良.结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
-
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止腱长)1.1±0.2)cm,肌蒂游离长度为(16.8±0.9)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0.2)mm,长度为(5.6±0.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可设计艺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锁骨不连、锁骨肩峰端及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
肩胛上血管肩峰支肩胛冈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手术配合
舟、月骨骨不连和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仍是临床骨科难题之一,采用掌侧入路的骨间前血管前臂远侧骨膜瓣移植,已被证明疗效可靠[1-2].我院自1999年开始从背侧入路,采用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尺桡骨骨膜(骨)瓣[3],逆行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18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
彩超诊断腺性膀胱炎1例
患者,女,56岁.于1994年9月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尿中带血丝症状,并时有膀胱痉挛性疼痛.膀胱镜检查诊断为:右肾积水,腺性膀胱炎.进行膀胱局部电烧并右输尿管移位术.但术后上述症状多次反复发作.行超声检查示:右肾重度积水,呈花瓣样,皮质厚0.5cm.左肾中度积水,膀胱三角区壁增厚,为0.4cm,三角区附近见1.7cm×1.1cm乳头样低回声隆起,其下方膀胱粘膜完整,未见明显肌层浸润.膀胱镜示:膀胱粘膜充血,粗糙不平,以三角区为主,双侧输尿管口未显示,近颈部两侧明显乳头样隆起.此后患者于1997年及2001年因反复左肾积水,两次行左输尿管膀胱再植术.2001年6月复查超声示:右肾重度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呈调色板样,皮质变薄约0.6cm,输尿管上段宽0.9cm;左肾大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壁增厚,以三角区处为主,厚0.5cm,其两侧可见直径1.0cm的中低回声乳头样隆起,膀胱壁连续完整;彩超显示移位后的左输尿管口可见排尿.诊断为:①右肾重度积水;②膀胱壁增厚伴乳头样隆起(符合腺性膀胱炎改变);③左输尿管移位术后,可见正常排尿(图1).
-
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胫前软组织缺损
小腿严重外伤易致骨外露和软组织缺损,继发感染。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覆盖创口与一期或二期中厚皮片移植,治疗共2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34岁;交通事故18例,重物砸伤5例;清创固定后直接行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二期游离中厚皮片移植6例,因初期清创内固定缝合后胫前软组织坏死,骨或内固定物外露,而二期行带蒂比目鱼肌瓣移位术17例,其中12例合并胫骨缺损而同时予以自体髂骨植骨及游离皮片移植;创口缺损面积大14 cm×12 cm,小6 cm×4 cm。
-
左侧肾静脉移位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2例体会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是指左侧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处受挤压而引起的一种不易被诊断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等.该病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和左侧肾静脉移位术等.近来我们采用左侧肾静脉移位术治疗NCS 2例,效果满意,现就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颌下腺移位术:一种预防放射性口腔干燥症的新方法探讨
-
巩膜灼烙和结膜瓣移位联合治疗复发性胬肉
我院对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以下简称胬肉)病例采用翻转式放大镜(4倍)下行胬肉切除灼烙联合结膜瓣移位术,效果佳.现报告如下:
-
外直肌麻痹的肌肉移位术(附2例报告)
外展神经在颅内走行较长,无论颅内病变的早期或外伤、炎症等,皆易影响外展神经,故外直肌麻痹较多见,后天性外直肌麻痹,在早期由于双眼单视突然被破坏而出现复视.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痊愈,也有的麻痹肌功能部分恢复.一般认为如半年至1年内不能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我院2000年对外直肌麻痹2例行肌肉移位术,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肌止端部分移位治疗直肌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由于其特殊性,其手术效果较共同性斜视差,手术方式较复杂,效果也较难预测,因此,全世界眼科手术医生在手术方法方面一直在探索和改进,Hummelsheim提出的部分肌止端移位手术,Helveston报道的肌肉移位手术,Jensen等使用肌联结手术,国内张方华、赫雨时等报道的肌连接手术及肌移位手术,Schilinger kneep的整个直肌附着点移位术等方法对麻痹性斜视的治疗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2].我们从1996年以来对32例完全性直肌麻痹性斜视作了部分肌止端移位手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 1996年6月至200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手术的完全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2例,小年龄7岁,大年龄47岁,平均年龄21.5岁.神经源性及肌源性麻痹29例,外伤性直肌麻痹3例.外直肌麻痹23例,上直肌麻痹4例,其中1例合并轻度上睑下垂,内直肌麻痹3例,下直肌麻痹2例,均为单根肌肉麻痹.斜视度小为45△,大为110△,平均斜视度77△.所有病例均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好转趋势,病程短6个月,长2年,平均9.5个月.
-
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手术技术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疾病[1].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2-5]、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重叠缝合[3,6]、胫骨结节内移截骨[7]、股内侧肌止点移位术[8]等.近来,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对于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9-16].本文针对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特点和MPFL的解剖、等长性、重建手术方法进行回顾.
-
兔颌下腺移位术防治放疗后口干燥症
颌下腺移位术防治放疗后口干燥症取得良好的疗效[1,2].由于临床上无法获取移位和未移位颌下腺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为此,我们选择兔作为实验对象,探讨兔颌下腺移位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瓣逆行移位修复舟骨骨折
目的 报道应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瓣逆行移位修复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骨折.结果 临床应用94例,随访6个月~2年,在术后1.5~2个月均达到骨愈合,腕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修复舟骨骨折.
-
胫前肌腱劈开移位治疗姿势性脑瘫内翻足
近年来,我们应用改良Hoffer胫前肌腱劈开移位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姿势性内翻足17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儿童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移位术96例体会
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小儿腹股沟斜疝多由解剖因素和(或)胚胎发育因素引起.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间共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247例,其中采用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移位术96例,占40.3%.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应用Illizarov技术治疗小儿胫骨大段缺损致过度生长一例报告
患儿女,8岁.因左胫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于1年前在本院行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术后复发,于1999年3月22日再次入院.9 d后行病段骨切除,胫骨上段延长移位术.于胫骨上、下端各穿入2枚直径2.5mm克氏针,再于胫骨上段正常骨内平行穿人2枚2.5 mm克氏针,分别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于胫骨前方中下段做弧形切口,骨膜外显露病段胫骨,切除长11cm的病段骨及骨膜.
-
胸小肌移位术加强后期产瘫患者的屈肘功能
虽然显微外科神经修复手术的开展使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的预后得到很大改善[1],但仍有部分患儿因手术疗效欠佳或错过早期手术时机而遗留屈肘功能障碍.对于这种后遗症,主要采用肌肉移位术进行屈肘功能重建.由于产瘫发生机制及病程演变的特殊性,患儿屈肘肌完全瘫痪的可能性很小[2],多数功能重建手术的目的是加强屈肘肌的力量.Spira(1957年)首先采用阔筋膜加长的胸小肌移位术恢复屈肘功能,以后,有关此手术成功地改善产瘫患儿屈肘功能的报道逐渐增多[3,4].近年来,我们应用胸小肌移位术(部分通过游离肌腱移植)加强产瘫患儿的屈肘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膈神经移位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上严重的创伤之一,临床治疗困难.我院自1998-2004年对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病人经术前筛选,行膈神经移位术治疗12例,经连续跟踪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