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置换救治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护理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以血小板明显降低,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以及一过性、多变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达54%,血浆置换是治疗TTP的有效的方法.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一种技术,血浆置换术是通过膜式血浆分离器,将患儿静脉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血浆与血细胞,血细胞回输入人体,血浆弃去,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一定容量的晶体溶液,其机制是补充血浆中的缺失因子和去除致病因素.本科于2004年7月收治一例TTP患儿,采用PE技术抢救该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的临床分析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溶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变性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及非感染性发热为特征的内科急诊病,本院血研所1995年1月~2003年6月诊治10例,现将其临床特征、诊治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
血脂和内皮功能异常在微血管性心绞痛发病学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血脂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在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发病学中的意义.方法测定21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并同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其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24例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1)微血管性心绞痛组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和脂蛋白(a)[Lp(a)]明显升高(P值均<0.05);(2)微血管性心绞痛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内皮舒张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4.7±1.9)%比(12.8±3.7)%,P<0.001],而两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9.7±8.1)%比(21.2±6.6)%,P>0.05];(3)微血管性心绞痛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血清LDL-C和Lp(a)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r=-0.512 5和-0.427 1,P均<0.001).按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将两组合并后分为A、B两组(A组≤4%,B组>4%),结果显示:A组LDL-C水平升高显著[(4.09±0.65)mmol/L比(2.59±0.49)mmol/L,P<0.05].结论 (1)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血脂异常以TC、LDL-C、ApoB100和Lp(a)升高为主,同时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提示血脂紊乱和内皮功能异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LDL-C和Lp(a)是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的主要脂质影响因素;血脂紊乱可加重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九例临床分析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ostpartum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PHUS)是一种少见的综合征,是指主要发生在产后,以微血管性病理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约25 000例分娩中发生1例~([1]).
-
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为表现的甲基丙二酸尿症
患儿,男,25d,因"喉中痰响、咳嗽气促3 d"人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反应可,呼吸促(60次/min),皮肤、巩膜无黄染,头颅无畸形,前囟1 cm×1cm平软,口周发绀,颈软,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吸气性喉鸣及痰鸣音.
-
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研究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15例微血管性心绞痛(MA)患者和20名正常人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并测定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旨在了解MA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并探讨其在MA发病中的作用.
-
血浆置换术救治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 topenil purpuraTTP),为一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受累等,以往本病的预后差,病程短,死亡率达80%~90%.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分离机引进,血浆置换术是治疗此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2002年,笔者采用血浆置换(plasma,exchonge,PE)辅助治疗法,成功治愈2例重症TTP患者,现报告如下:
-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部分小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由于TMA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未完全明确,预后较差,但是随着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研究的不断进展,TMA预后大为改观.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ET-1、NO、CRP等血清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5.00%,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00<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能够有效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病症,促使患者更快恢复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6例报告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种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临床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三联症为特征的综合征.1990~1998年我们共收治6例HUS,报告如下.
-
血糖异常老年人的心血管病:ADA与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比较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空腹血糖标准主要以微血管性眼病及肾病的流行制订,它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标准间只有一定程度相关.本研究比较了这两种诊断标准所确定的心血管病流行率与发病率.
-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进展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1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微血管阻塞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性或肾脏内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机械性损伤直至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Syndrome,HUS)两种,前者于1924年由Mosch-cowitz先报道,微血栓呈全身性分布;后者于1955年由Gasser首先报道,微血栓主要分布于肾脏.在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发热即五联征时称为TTP,否则称为HUS.目前认为,TTP与HUS实质上是一种疾病,在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方面有共同之处,感染、多种毒素、抗内皮细胞抗体、药物等因素使内皮损伤是发病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TMA的发病机制及诊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此做一系统介绍.
-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进展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于1955年由Gasser首先报道,其临床特点是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如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发热构成五联征时,则称之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ic purpura,TTP).HUS与TTP两者在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方面均有共同之处,统称为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但仍有所区别,见表1.近年来TMA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39例临床分析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以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但如能及早诊治,预后大有改观[1],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近10年来笔者所治HU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山莨菪碱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对HU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措施作粗浅的探讨.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诊治进展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于1955年首先由Gasser报道.它是一种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1].本文就近年来HU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氯酸钾致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2例报告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一个临床经过比较凶险、预后较差的疾病[1],它的临床特点是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三联综合征[2]其病因是多方面的[3],现报道2例(母和其子)服用氯酸钾所致的急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
二例成年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因探讨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是以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可能与感染、免疫、药物等因素有关,儿童多见,成年患病者女性多于男性。我科在1年内遇见两例成年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例1,患者男性,39岁。因腹泻、寒战、少尿、尿呈酱油色1d于1999年1月27日住院。病人于1d前出现腹泻,在家服用肠炎灵4粒,服药后约2h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经休息及输入葡萄糖500ml约3h后好转,当天夜间全身无力、酸痛,尿呈酱油色约100ml,以为尿色是肠炎灵所致,未引起注意。第2d早饭后又服肠炎灵4粒,约1.5h后,病人……
-
出血性大肠杆菌致溶血尿毒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问题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为一组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1955年由Gasser等首先报道.HUS在人群中总的发病率大约为2.1/10万人,其中<5岁儿童为高发人群,发病率约6.1/10万人.目前认为该综合征是婴幼儿及学龄儿童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1].本病几乎发生于世界各地,中国、阿根廷、印度、加拿大、法国、美国病例较多,日本在1975~1985年的10年间发现HUS患者233例,而在1986~1990年的5年间发现583例,增加4倍[2].
-
141.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TMA
1.疾病概念血栓形成性微血管病(TMA)是细小血管内皮细胞障碍引起的表现为缺血性脏器损伤的疾病群,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TMA的代表性综合征.Pettitt等提出了骨髓移植相关的TMA作为骨髓移植后重要的并发症,包括已知的HUS、TTP、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AHA)、环孢菌素(CsA)脑病等的概念,明确了其临床表现、预后和危险因素.其中的早期发病是多灶暴发型(multifocalfulminanttype)和神经毒型(neurotoxicity type)预后极其不良.
-
血浆置换术救治6例急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cytopenic purpura,TTP)为一少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及时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90%以上可以存活[1]。本文报告6例急性TTP,具有三联征(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或五联征(三联征+神经系统和肾脏受损),符合TTP的诊断标准[2],经PE治疗后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实验室材料 见附表。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COBE Spectra[1]血细胞分离机为患者行PE治疗,ACD-A抗凝,与血液流速为1∶10,用新鲜冰冻血浆(FFP)为置换液,双臂肘静脉穿刺为血液出入口,全血流速为40~60ml/min,血浆置换量为2000~3000ml/次,视病情1次/d或1~3次/周。PE治疗后,用内科常规治疗维持治疗,巩固疗效。2 结果 6例TTP患者,经PE治疗后均近期痊愈出院,除未随访6个月外,其他均符合国内规定的疗效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