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肾功能不全70例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是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技术,其特点是血液动力学稳定,持续稳定控制液体平衡及电解质平衡,持续清除血肌酐、尿素氮及多种毒素,可床边操作等[1,2],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血液净化技术的缺点.本院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应用床边血液净化系统行CBP治疗重症肾功能不全70例,现报道如下.
-
冠心病介入中患者的X射线防护评价
冠心病介入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同时,由于需要X射线的介导,具有曝光量大、时间长、需要床边操作,患者和术者接受的辐射量都比较大,患者放射性损伤率较高.因此,加强冠心病介入中的放射防护工作十分必要.笔者通过给机器增加剂量报警装置,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者剂量水平研究
介入放射学在心、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等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展[1].由于介入操作技术的特殊性,致使在床边操作的人员町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相当一部分人的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有的甚至超过50 mSv[2].
-
介入放射治疗中医师的辐射防护评价
介入放射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是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X射线透视与造影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曝光量大、时间长、床边操作等特点,施术医师不可避免地受到X射线的照射.在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中,加强放射防护十分必要,国内外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1].
-
床上管X射线机介入诊疗的防护装置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介入诊疗操作技术的实施具有曝光量大、曝光累积时间长、需近距离床边操作的特点.导致医师与患者均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根据目前基层医院多利用普通床上管X射线机开展相关介入诊疗的实际,笔者自制了一种简易防护装置.现介绍如下.
-
PDA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国内很多医院已经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PDA小巧、方便,操作简单,让医护人员可随时查阅患者的病情,实现了床边操作的模式.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分析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它可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延缓或阻止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促进脑功能改善和恢复.同时,勿需搬动病人,床边操作,实用性强,故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好、创伤小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2年来使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30例,临床中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的护理体会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操作简单、方便、用时短、出血量少、可在床边操作,避免手术室搬运.这种技术是以导丝引导带螺纹的锥形扩张器旋转扩张气管前软组织和气管壁,形成窦道,而后置人气管套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8月~2007年8月共18例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
儿童腹部影像学诊断第7讲儿童先天性食管和胃肠畸形影像诊断(二)
(上接2005年第6期第383页)5 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结肠病变,是肠壁肌层和黏膜下神经节细胞缺如、稀少或异常所致.临床上凡有机械性肠梗阻的新生儿和有便秘的儿童,必须首先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目前诊断本病的方法主要有钡灌肠、直肠内压测定及直肠组织活检.其中直肠内压测定主要用于鉴别精神性便秘和低位巨结肠;直肠组织活检主要用于术前检查,不需麻醉,床边操作即可,诊断可靠、准确;钡灌肠作为常规首选检查,具有筛选、诊断、鉴别诊断三重作用,下面着重介绍之.
-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oy,PDT)是在Seldinge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法大大降低了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可在床边进行,尤其适合ICU中危重病人的床边操作;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自2005年10月~2007年9月对20例ICU患者进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均为已施行气管插管病人,于插管后一周左右进行,具有时间短、出血少,患者缺氧时间短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28例观察与护理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近几年在头颅CT简易定位基础上开展的新技术.它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疗效确切,适合于床边操作.1999年2月~2003年2月我院应用此项技术治疗各种颅内血肿28例,取得满意疗效,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多普勒超声对尿毒症病人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脉冲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痛、可在床边操作的心功能检测方法.1985年,Keren等[1]首先应用该技术检测正常人肺静脉的血流特征,此后,有关二尖瓣血流(MVF)和肺静脉血流(PVF)的特征与心功能的关系[2]以及年龄[3]、疾病[4,5](如冠心病、房间隔缺损[5])等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作者采用经胸脉冲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尿毒症病人MVF和PVF的形态及其血流速度等客观指标,用以综合分析、评价其左室舒张功能(LVDF).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患者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amy,PDT)是在Seldinge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法大大降低了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可在床边进行,尤其适合ICU中危重患者的床边操作.
-
药剂科开展全肠外营养的优势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指通过胃肠外途径提供机体代谢过程所需全部营养的支持方法.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七大营养要素按一定比例、一定程序混合于一个输液袋中即成所谓的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 AdmixtureTNA).使用TNA可以减少治疗性干预,减少护士过多的床边操作等,与传统的输注方法相比较具有更科学、更安全、更经济、更便利的优点,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床边快速血糖检测的操作及护理
目的:为了使初学者更好更快地掌握床边快速血糖检测法.方法:对2 950例次病人进行床边快速血糖检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一次性操作成功2 922例,成功率99%,其测得结果能反映血糖浓度.结论:床边快速血糖检测有以下优点:对病人刺激性小,出血少;采血部位多,需血量少;等待时间短;操作简便易掌握;结果准确;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与分析
介入放射学是70年代末兴起的放射学的一个新领域,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共同特点是医生必须在床边操作,暴露于X射线下工作,且操作时间长,散射线分布广,医生的个人防护及X射线机的防护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部分操作人员未经过基本的放射防护培训考核,因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普及,其防护问题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ST段抬高类型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梗死面积及出院时左宣功能的预测价值
心电图检查具有简单、无创及可以在床边操作等特点,使其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关于使用病人入院时心电图预测心肌梗死面积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统计有ST段抬高的导联的数目或ST段抬高的幅度.Aldrich等人发明了一个关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面积和有ST段抬高导联数目之间关系的公式!但是,Yusuf等人认为这两者的关系很小.Hack-worthy等人报导了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ST段抬高的程度与梗死面积的直接关系,但其它的一些研究者否认了这一关系的存在.而且这些研究都是在再灌注治疗前进行的,即使成立的话,也不会适用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病人.Birnbaum等人报导了入院时病人心电图出现的QRS丛终末部分的扭转是病人溶栓治疗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一研究是在心电图还没有出现异常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的.以往的研究没有涉及ST段抬高的类型和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室功能的关系,本研究目的在于阐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ST段抬高类型的临床意义.
-
颅内血肿穿刺简易定位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出血量大于30 ml以上,用血肿穿刺引流进行治疗,目前已是一个广泛开展的治疗办法.穿刺前,精确定位是首要问题,除直接在CT引导下直接定位外,患者床边操作选择穿刺点,是大家直接面临的问题.北京朝阳医院报导的数次划线法,能准确定位,为近年许多医院采用的方法,但其方法操作比较繁杂,除了在头颅CT片上量出佳穿刺层面表皮至血肿中心短距离,与后枕部至血肿中心的短距离外,还要在患者头皮上几次划线,才能确定具体位置,类似做几何题,步骤多,需器具较多,不够方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研究,找到了用学生三角板与直尺直接定位的简捷方法,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