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底皮肤撕脱伤跟垫部的后期处理
足部辗挫伤致足底皮肤撕脱伤并非少见.此类损伤经外科修复后往往残留足底功能障碍,如行走疼痛、慢性溃疡、外形臃肿等.我院2000年9月至2001年5月,以健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创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
虎口部皮肤缺损的外科修复与临床研究
拇指功能占手部功能的50%左右,充分发挥拇指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必须保持正常大小的虎口,虎口一旦挛缩变小或消失,将使拇指外展、内收及捏持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拇指正常功能的发挥,也就影响到整个手部的重要功能,而虎口的特殊部位决定了虎口处皮肤缺损后难以直接缝合及植皮,多数需行皮瓣转移或移植修复,除手背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及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外,现将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效果较好的几个用于虎口修复的皮瓣介绍报道如下。
-
损伤控制:外科学新进展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一词是美国海军的用语,指船只受损时维持驶向目的地的临时措施,自然并不是永久性修复.不论在战时或平时,损伤控制已成为外科策略,以限制严重创伤和手术的叠加效应而避免完整的外科修复.贯彻于其中的理念是在严重创伤或疾病面前,外科首先是挽救性命、保存功能,而非做一个完整的手术.
-
吻合血管神经小肌肉游离移植动态修复晚期面瘫围手术期护理
面瘫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感染、外伤、面部肿瘤手术、创伤等引起的面部自主运动丧失,表情丧失,额纹消失,无皱眉及扬眉功能,眼裂扩大,下睑外翻,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晚期面瘫的外科修复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1].
-
额部扩张皮瓣全鼻再造手术的护理
额部扩张皮瓣全鼻再造术,是整形再造外科修复鼻大部或全部缺损常用的治疗手段.我科1996年以来,应用扩张后额部皮瓣行全鼻再造2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对手术的完成和效果的保护起到独特作用,体会如下.
-
衔接式T字形皮片修复手部创面
临床上用规范的鼓式取皮机取一整张自体皮片,完全覆盖手背创面,这是目前整形外科修复手部创面较常用的方法.但手术中经常遇到一些一鼓皮不能完全覆盖的创面,还需要另外取皮的大手掌病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对取皮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衔接式T字形皮片的方法,经临床应用.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道损伤的外科修复时机与术式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 my,LC)临床应用已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今天,LC 相关胆道损伤(LC-associated bile duct injury,LCBDI)的发生率并未如人们曾经所预期的那样,随着学习曲线的延伸而有明显的下降,目前仍维持在0.3%-0.5%左右的高位.LC-BDI的外科修复已成为临床胆道外科日益多见的问题.
-
骨科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材料简称生物材料,是指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检查、治疗疾患等医疗、保健领域,而对人体组织、血液不致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1].
-
针对手部复杂组织缺损病症刍议相应的外科修复方法
目的:探讨手部复杂组织缺损患者刍议显微外科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部复杂组织缺损患者66例,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患者采取常规疗法,试验组3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显微外科修复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3.63%,明显低于试验组96.96%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针对手部复杂组织缺损的患者我们运用显微外科修复疗法治疗的效果良好,经过治疗后的患者受伤部位改变较为明显,不良反应较少,并且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管缺损35例体会
目的 总结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管缺损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Ⅱ型19例、Ⅲ型15例,Ⅳ型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胆漏5例,经1~3周引流后痊愈。全部病例拔管后均获6个月的随访,有27例随访达3年,未见明显胆道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Mirizzi综合征胆管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关键词: Mirizzi综合征 胆道缺损 带蒂脐静脉 外科修复 -
头皮大面积缺损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
目的 总结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的经验及教训,探讨外科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对头皮撕脱伤头皮保存完整者急症实施吻合血管的头皮再植,对保存不完整者尽可能寻找血管实行部分再植;对头皮缺损但帽状腱膜完整者根据污染情况实施急症植皮术或二期植皮修复;对伴有大面积颅骨外露者应用带蒂斜方肌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结果 再植头皮大部坏死1例,部分坏死2例;带蒂斜方肌皮瓣部分坏死1例,寄养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完全坏死1例,其余皮瓣及植皮均全部成活,颅骨完全覆盖.结论 对急性期头皮撕脱伤应尽力予以再植;对帽状腱膜完整者植皮修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带蒂斜方肌皮瓣血运可靠,适应于修复头顶枕部的缺损;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颅骨大面积外露具有供皮量大、抗感染能力强的优点,适用于颅骨长期外露的患者.
-
预防中厚皮供区瘢痕的新方法——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即时覆盖
整形、烧伤外科修复面颈部及功能部位皮肤缺损广泛使用方法是切取大张中厚皮片移植[1].中厚皮供区常规治疗方法愈合后遗留增生性瘢痕[2].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移植中厚皮供区创面30例,该法在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方面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移植中厚皮供区预防瘢痕增生30例
整形、烧伤外科修复面颈部及功能部位皮肤缺损,广泛使用方法是切取大张中厚皮片移植[1].中厚皮供区常规治疗方法愈合后遗留增生性瘢痕[2].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移植中厚皮供区创面30例,该法在促进创面愈合及抑制瘢痕增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
颅面严重缺损畸形的种植赝复体修复
颅面严重缺损畸形多为颅面中部的复合组织缺损,由于常伴有邻近眼、鼻等器官的缺失,形态多样,结构复杂,目前仍是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治疗中的难题,尚缺少良好的修复方法.
-
管状成形胃一期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
目的 探讨管状成形胃一期修复下咽癌合并喉侵犯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32例下咽癌合并喉侵犯患者,行喉、咽切除,食管拔脱,胃-口咽吻合手术,其中11例采用全胃重建,21例采用管状成形胃重建.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瘘3例,均为全胃重建术式;心律失常12例;肺部感染20例;血胸1例.后期吻合口狭窄6例,均采用内镜扩张处理.采用管状成形胃重建的患者均呼吸功能良好,无胸闷气急,6例轻度夜间反流,采用药物控制.结论 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治疗下咽癌合并喉侵犯具有良好的一期修复效果,特别是采用管状成形胃重建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研究现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包括神经元及轴突的再生,神经元的整合和突触的建立[1].积极促进损伤组织的自我修复,结合必要的外科修复并尽量减轻继发性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基本途径.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自我修复神经组织一直被认为是分裂期后终末分化的组织,死亡后不能再生[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组织有自我修复的潜能.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局部组织的重建和轴突的再生.病灶处有细胞间的相互转化,包括星形细胞活化、室管膜细胞分化成为前体细胞、间质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外分子的表达增加以及少突胶质细胞活化或Schwann细胞迁移而出现的髓鞘生成[3].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自我修复的细胞学基础.
-
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韧带是保护膝关节及维护稳定的重要结构,主要包括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及内侧副韧带(MCL)和外侧副韧带(LCL).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由于运动不当、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膝关节韧带损伤.国内对于膝关节韧带裂伤多主张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给予中医中药治疗.国外大量文献报道认为关节囊内韧带(ACL和PCL)不发生自发性修复,临床上采用外科修复;关节囊外韧带(MCL和LCL)有较强的自愈能力,对MCL断裂不需要外科修复.康复治疗能够消炎、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疤痕,防止粘连,对膝关节韧带损伤手术后康复或非手术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的研究进展
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传统的标准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年来,一种基于二尖瓣叶“缘对缘”外科修复技术原理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 ——MitraClip被研发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该技术进展做一回顾.
-
手指再造病人的护理体会
断指再植、手指再造,是手外科修复与重建外科的重大发展,使严重的手功能丧失得以恢复完善的功能或部分重要功能.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断指再植手指再造、手术取得了相当高的成活率[1].手指再造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手术成败,术后的护理观察和功能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结合我院近三年来进行的手指再造术病人谈谈护理体会.
-
开放式手术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组织填充乳突修复耳道后壁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开放式手术中采用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组织填充乳突修复耳道后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胆脂瘤性中耳炎患者54例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其中采用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组织填充修复乳突术腔和外耳道后壁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自体乳突皮质骨粉、颞肌筋膜以及耳后带蒂肌骨膜瓣填充修复乳突术腔和外耳道后壁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耳道后壁完成上皮化时间为(27?.3±2.3) d,对照组为(33.9±3.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009, P <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未发现存在耳道过宽病例,形成钝角鼓膜1例(4.8%);对照组表现耳道过宽23例(69.7%),形成钝角鼓膜13例(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χ2=6.31, P <0.05)。观察组术后0.5、1.0、2.0 kHz纯音气导听阈均值提高17例(80.9%),对照组提高13例(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 P <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例(4.8%),对照组发生12例(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 P <0.05)。结论采用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组织修复乳突术腔和耳道后壁,对恢复耳道生理结构和功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