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线粒体tRNAThr T15941C突变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本文报道一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母系成员和正常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经过数据比对筛选突变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该家系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此外,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同质性的tRNAThrT15941C的突变以及ND1 C3497T突变,T15941C突变位于tRNAThr基因TψC环上高度保守的61号碱基,突变破坏了原有的57A-61T的碱基配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也发现T15941C突变改变了tRNAThr的二级结构,可能会引起线粒体tRNA代谢障碍.结论 线粒体tRNAThrT15941C和ND1 C3497T突变可能是这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发病的重要分子基础.该家系表现出的线粒体DNA同质性突变,发病年龄等表型差异,提示核基因、环境因素和线粒体遗传背景等可能对tRNAThrT15941C突变的表型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
胃癌线粒体D-loop(CA)n和ND1及ND5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胃癌组织及其切缘的正常组织,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对胃癌线粒体D-loop调控区D-loop-(CA)n及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Ⅰ的ND1和ND5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及测序分析.结果:胃癌组织样本中D-loop-(CA)n调控区、ND1和ND5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0.8%(31/61)、39.3%(24/61)和21.3%(13/61),正常组织均未见有序列改变.胃癌组织D-loop-(CA)n调控区、ND1和ND5基因突变率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560、29.878和14.550,P值均<0.001.测序共鉴定出17个突变位点,11个位点为同义突变未引起氨基酸改变,6个位点为错义突变发生了氨基酸改变.mtDNA突变类型主要为碱基替代(76.5%,13/17),其中碱基转换和颠换各占23.5%(4/17)和52.9%(9/17).结论:胃癌mtDNA突变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
线粒体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背景线粒体在真核细胞中的作用是产生细胞生理活动所需能量的中心.而在耳蜗的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血管纹中均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综合征和非综合征耳聋.通过对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耳聋的致病机理有更深刻的了解.
-
线粒体DNA 1555/1494突变耳聋文献回顾
目的:通过对线粒体DNA 1555/1494突变耳聋文献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听力学特点,探讨影响耳聋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以“线粒体DNA 1555/1494突变”和“感音神经性聋”为主题词,检索中文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英文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对线粒体DNA 1555/1494突变耳聋患者病例进行基本信息和听力学相关信息统计,按照性别、基因突变信息、是否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年龄、用药情况、发病间隔、发病年龄、单倍型、突变异质率以及耳聋程度等相关项目编辑excel表格,按需要导入SPSS 19.0软件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9篇,资料完整的线粒体DNA A1555G和C1494T突变携带者324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共285例,华裔254例,其他亚裔18例,非亚裔13例,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39例均为华裔。明确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230例,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使用发生耳聋92例。2例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1年听力正常。统计分析发现用药患者的耳聋程度较未用药患者重(X2=25.414,P<0.05)。无论是否用药,发病年龄与耳聋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用药后发病间隔与耳聋程度无相关(R=0.054,P>0.05)。另外,线粒体DNA 1555/1494突变异质率与耳聋程度显著正相关(R=0.823,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mtDNA A1555G/C1494T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对于线粒体DNA A1555G/C1494T相关耳聋进行早期耳聋基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突变携带者,严禁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
线粒体突变与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
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相当一部分由遗传因素引起.关于遗传性聋的总发病率在我国还没有可靠的统计资料,在发达国家,60%的耳聋因遗传缺陷引起,发生率约为1/800~1/1000 [1].遗传性聋是指因遗传因素造成的内耳畸形或内耳毛细胞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先天或迟发的感音神经性聋[2].
-
线粒体DNA突变与耳聋
自1962[1]年发现世界上首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很多种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近十年来已经明确了几个与耳聋有关的线粒体突变.
-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于人类个体基因(包括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异常所致的耳聋。它可以分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和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两大类。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通常为染色体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同时伴有多种其他临床表现或疾病的耳聋,这类患者约占遗传性耳聋的30%。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患者耳聋为其特异性症状,一般不伴有其他临床表现或疾病,约占遗传性耳聋的70%。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分为如下四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性染色体连锁(X连锁隐性遗传DFNX和Y-连锁遗传DFNY )以及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1]在这四种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因线粒体DNA突变率高,检测手段复杂,故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导致耳聋的机制。
-
线粒体12SrRNAA1555G突变耳聋家系的异质率研究
目的:利用SNaPshot技术检测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K-11)母系成员的突变异质率,探讨家系中异质率的分布状况和遗传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提取基因组和线粒体DNA,针对12S rRNA A1555G突变,设计SnaPshot引物和探针,并对K-11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异质率检测,分析K-11家系母系成员突变异质率的分布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 K-11家系共四代,耳聋是此家系的唯一临床表型,家系母系耳聋成员的听力下降时间、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家系中每位家系母系成员的12S rRNA A1555G突变异质率均不同,低为82.32%,高为94.65%,整体平均异质率为87.99%,个体间异质率传递无明显规律可遵循;按照家系每代间分析,第II-IV间平均异质率分别为88.27%、86.78%和90.31%,每代间平均异质率逐渐增加。结论 K-11家系内部个体间异质率传递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每代间的平均异质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耳聋 线粒体突变 异质率 SNaPshot技术 -
非综合征性耳聋一家系分子病因学分析
目的 从分子病因学角度分析一具有母系遗传特性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耳聋原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及缝隙连接蛋白26编码基因(GJB2)全序列分析.结果 接受检测的该家系先证者(Ⅲ-5)及另一母系成员(Ⅲ-1)均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先证者聋前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 C1494T突变的另一母系成员(Ⅲ-1)聋前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原因之一,该突变致聋程度的不一致性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
膀胱癌中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异常基因型的长期积累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1].膀胱镜检能在直视下进行可疑病变的检测,但它是一种创伤性诊断方法,又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它在早期诊断和普查中的应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膀胱癌无创性诊断常用的手段[2],但敏感性较低,容易漏诊.开发对患者特异、敏感无创伤的早期诊疗手段成为膀胱癌成功治疗的关键.目前认为肿瘤生物学特征不仅取决于核遗传物质,而且与mtDNA关系密切.mtDNA缺乏组蛋白保护,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极易受到致癌物的攻击,进而诱发突变[3-4].目前,线粒体突变在不同的肿瘤中已多有报道,而本文主要针对其与膀胱癌相关性进行探讨.
-
扬州市278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扬州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患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耳聋的分子病因.方法 所选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中、重度NSHI患者,共278例.利用耳聋基因芯片诊断试剂盒和直接测序2种方法筛查4个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GJB3 (538C>T),SLC26A4(IVS7-2A>G、2168A> 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及1494C>T)突变.结果 在278例耳聋患者中,2种方法共检出145例携带致聋突变(突变比率达到52.2%).GJB2突变患者人数88例,其中纯合突变51例(18.3%)、单杂合突变25例(9.0%)、复合杂合突变12例(4.3%).SLC26A4纯合突变14例(5.0%)、单杂合突变26例(9.4%)、复合杂合13例(4.7%).235delC纯合突变/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1例(0.4%),235delC纯合突变/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1例(0.4%),线粒体DNA12SrRNA AI555G突变2例(0.7%);阴性133例(47.8%).结论 扬州地区耳聋患者GJB2突变高于全国的遗传性耳聋平均发生率.应用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耳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诊断筛查,值得推广应用.
-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癫痫、预激综合征和神经肌源性损害
青年女性患者,肾病综合征起病,病程中逐渐出现糖尿病、癫痫、预激综合征及神经肌源性损害等多系统病变;经外周血细胞线粒体基因组检测证实线粒体DNA 8969位点G→A发生点突变,它是线粒体病的一个新基因位点突变.提示一旦高度疑似线粒体病,虽未发现经典位点基因突变,仍需检测整个线粒体基因组.警示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肾外多系统受累并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不要仅限于肾活检病理诊断,以免误诊、漏诊.
-
应用DNA pooling技术对一例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1个非综合征母系遗传耳聋大家系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使用365对常染色体全基因组扫描标记(STRPs),应用DNA pooling方法对该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通过比较患者pool与患者亲属pool及对照pool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别,发现全基因组共45个位点患者pool中出现某一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并通过统计学处理确定其差异,这些位点即为连锁分析的候选位点.结论:这些位点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可能与导致母系遗传性耳聋的相关基因连锁.
-
药物性耳聋患者线粒体tRNASer(UCN)的突变分析
目的:了解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和药物性耳聋之间的相关性,为耳聋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PCR-RFLP技术对药物性耳聋患者进行tRNASer(UCN)基因的扩增,PCR产物经测序后比对剑桥序列,筛选可能的突变位点,并讨论突变和药物性耳聋之间的关系。结果对150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共有45例药物性耳聋患者。检测到2个变异位点,1例C7492T突变,2例G7444A突变。这些变异位于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区域,可能是药物性耳聋相关的突变位点。结论对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tRNASer(UCN)的突变筛查,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耳聋的发病机制,并为预测个体的耳毒性的发生风险,提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安全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以降低耳聋的发生。
关键词: 耳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线粒体突变 tRNASer(UCN)基因 -
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与线粒体ND5 T12338C突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药物性耳聋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余杭区开展了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1个母系遗传的药物性耳聋家系进行听力学检查和遗传学分析,对先证者和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基因组和GJB2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和NCBI上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呈现母系遗传,耳聋外显率较高,但未筛查到GJB2基因突变.在家系的成员中发现2个同质性tRNASer(UCN)C7492T和ND5T12338C突变.共发现了31个多态性位点,在tRNASer(UCN)上有1个变异位点,在蛋白编码区共有20个变异位点.结论 线粒体ND5T12338C突变可能与药物性耳聋有关,是耳聋的一个致病性突变位点,这为耳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线粒体突变及不稳定在胃癌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线粒体突变及不稳定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胃癌组织及其切缘的正常组织,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胃癌线粒体D-loop调控区D-loop-(CA)n进行突变筛查及测序分析,同时进行线粒体D-loop非编码区(CA)n重复序列的不稳定(mtMSI)检测.结果 胃癌组织样本中D-loop-(CA)n调控区基因突变率为50.8% (31/61),正常组织均未见有序列改变.29.5% (18/61)发生线粒体重复序列(CA)n的不稳定.18例线粒体不稳定(mtMSI)中有16.4%(10/61)同时发生D-loop点突变,有8例同时存在核不稳定(nMSI-H).结论 胃癌mtDNA异常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
新型多基因检测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355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检测分析
目的:利用新型快速多基因检测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355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筛查,了解这些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分子病因,对新型多基因检测技术进行验证.方法:受检人群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多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和聋儿康复中心的重度非综合征性聋患者,共355例.利用SNPscan技术对GJB2、SLC26A4、MT-12S rRNA这3个基因的115个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在355例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中共找到明确基因致聋的患者89例(25.07%).其中明确GJB2基因突变致病的患者人数为53例(14.93%),纯合突变24例(6.76%),复合杂合突变29例(8.17%).除此之外,还发现携带GJB2基因的单杂合突变者3例(0.85%).明确SLC26A4突变致病的患者33例(9.30%),其中纯合突变15例(4.23%),复合杂合突变18例(5.07%).除此之外,还发现SLC26A4基因的单杂合突变携带者5例(1.41%).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突变6例(1.69%),未发现mtDNA12S rRNA 1494C>T突变.结论:应用SNPscan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准确、快速和经济有效的诊断筛查.SNPscan检测技术为大规模遗传性聋基因检测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诊断工具,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线粒体MT-RNR1基因突变与药物性聋
大多数线粒体基因突变会引起母系遗传性疾病,而线粒体MT-RNR1基因突变主要引起药物性非综合征型母系遗传性聋,其导致的耳聋为双侧、程度不等且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使用有关.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药物性聋的防治关键在"防",通过人为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性聋的发生.目前国际上对于线粒体突变导致的药物性聋的报导逐渐增多,本文对线粒体MT-RNR1基因突变引起的药物性非综合征型聋的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如下.
-
核修饰基因和线粒体DNA突变致耳聋的机制及其功能研究
线粒体突变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引起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耳聋,这些突变主要位于线粒体12S rRNA和tRNA基因上.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倡(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常常指的是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是以耳聋为单一症状,不伴有全身其他器官系统的异常,且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由显性基因所控制。早的报道可追溯至17世纪,1814年,A dam s等报道了一个四代受累的疑似耳硬化症的垂直传递的耳聋家系,其临床遗传学特征为:双亲之一是患者,子女中半数可发病;耳聋发生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可见连续几代的发病情况。在遗传性耳聋中,约22%为显性遗传,77%是隐性遗传,1%是X连锁、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或Y连锁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