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F-κB与肝星状细胞凋亡

    作者:刘文滨;王吉耀

    肝纤维化类似其他组织实质细胞的损伤修复过程,其本质是肝脏细胞外间质纤维生成和降解失平衡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SCs)是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HSCs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HSCs的活化和增殖与其凋亡受到抑制有关,而核因子NF-κB能抑制多种类型的细胞凋亡,且在激活态HSCs中活性持续存在,这样通过与核因子NF-κB的相互作用来促进HSCs的凋亡,终减少HSCs的数量以逆转肝纤维化的发展,将可能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的靶点.

  • 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作者:黄光存;张锦生

    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当肝受到各种损伤时,HSC可被激活并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增殖、游动、收缩能力增强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大量合成.参与HSC激活过程的因素主要有ECM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化性应激产物及其他可溶性化学物质,它们需通过细胞内与细胞增殖及ECM合成与降解、细胞内ECM与血管活性物质等的信号转导才能发挥作用.

  • 茅台酒诱导金属硫蛋白的作用及其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程明亮;吴君;王海琴;徐列明;谭英姿;刘平;李诚秀;黄能慧;姚玉梅;任兰振;叶兰;李铃;贾美琳

    目的探讨饮用贵州茅台酒(下称茅台酒)不发生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用茅台酒灌胃连续56d,断头取血测生化指标,剖服取肝称重计算肝系数及测肝组织金属硫蛋白;鼠分离培养肝星状细胞及对人体肝星状细胞作用,观察肝星状细胞增殖和胶原生成的情况.结果茅台酒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肝脏MT含量分别为216.0ng.g1±10.8ng.g-1和10.0ng.g-1±2.8ng.g-1,茅台酒组明显增加(P<0.05).经茅台酒诱导的动物CCL4中毒与对照动物CCL4中毒相比,肝脏MT含量分别为304.8ng.g-1±12.1ng.g-1和126.4ng.g-1±4.8ng.g-1,茅台酒组明显增加(P<0.05);MDA含量分别为102.0nmo1.g-1±3.4nmo1.g-1和150.8nmo1.g-1±6.7nmol.g-1,茅台酒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动物CCL4中毒时肝MT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023,n=20,P<0.01).茅台酒浓度为0,10,50,100,200g.L-1增殖HSC的各管570nmA值分别为0.818,0.742,0.736,0.72,0.682,0.604.自10g.L-1浓度起,茅台酒对肝星状细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P<0.05,P<0.01).茅台酒浓度为0,10,50,100,200g.L-1增殖HSC细胞层中蛋白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61.4,59.9,49.2,50.1,48.7,34.4μg.g-1,100~200g.L-1浓度的茅台酒对细胞Ⅰ型胶原分泌有明显抑制作(P<0.05).将其中茅台酒浓度0,50,100g.L-1组细胞进行基因表达分析,计算机图象分析β-actin(n=3)基因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88,0.74,0.59,100g.L-1浓度的茅台酒能明显抑制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P<0.05),而50g.L-1低浓度组作用不明显(P>0.05).10g.L-1浓度茅台酒组与10g.L-1浓度酒精组相比,对体外培养人肝细胞的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6.4±2.3和-8.4±2.3,茅台酒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茅台酒诱导肝脏金属硫蛋白含量增加,从多环节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及其胶原蛋白生成可能是干预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机制.

  • 树鼩肝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作者:闵峰;郝飞;刘冰;刘国栋;黄纪明;蒋天伦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树鼩肝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物合成功能.方法采用体外两步灌流法分离树鼩肝细胞,用L15培养基予以培养,光、电镜下动态观察培养肝细胞形态结构,同时并检测不同时相点培养上清中清蛋白、总蛋白及甲胎蛋白的含量.结果该方法分离的肝细胞经台盼蓝拒染试验证实肝细胞即时存活率达90%以上,1 h~3 h肝细胞开始贴壁并伸展,同时可见双核细胞,培养3 d~10 d肝细胞相互接触,布满视野,肝细胞维持此状态至培养18 d.接种后1 d肝细胞合成清蛋白为6.8 g·L-1·d-1,7 d达峰值为12.8 g·L-1·d-1,并维持至14 d,以后逐渐减少至终止培养;培养1 d肝细胞的甲胎蛋白分泌量处于较高水平为3.45 mg·L-1·d-1,3 d达峰值为6.23 mg·L-1·d-1,以后逐渐减少,17 d检测不出.结论体外培养的树鼩肝细胞具有良好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合成功能,能够满足肝炎病毒体外培养的需要,也为我们深入研究肝炎病毒复制机制创造了实验条件.

  • 人肝脏星形细胞培养激活及其c-fos,c-jun的表达

    作者:朱永红;胡大荣;聂青和;刘国栋;谭朝霞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人肝脏星形细胞(HSCs)表型及其c-fos和c-jun表达的改变.方法将分离的正常人HSCs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培养细胞形态改变,对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铺展片进行PCNA、Ⅰ型前胶原、α-SMA,c-fos及c-ju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常人HSCs在含100 mL/L小牛血清中培养时,其表型由原代培养初期的静息型转变为原代培养后期及传代后的激活型.激活的人HSCs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特征,其表达PCNA、Ⅰ型前胶原及α-SMA明显阳性.刚分离的正常人HSCs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其c-fos及c-jun表达均为阴性,而在含100 mL/L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后,c-fos及c-jun表达为阳性.原代培养d10及传代培养d 3的HSCs其c-fos及c-jun表达持续阳性.结论在含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时,人HSCs自发地激活,这种激活可能与c-fos及c-jun表达增加有关.

  • 不饱和脂肪酸对L-02和HLF细胞增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作者:范建高;曾民德;洪健;李继强;邱德凯

    目的探讨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以MTT法、透明质酸(HA)RIA法及3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4种不同浓度的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对无血清培养正常成人肝细胞(L-02)、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增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结果油酸、亚油酸可影响HLF细胞和(或)L-0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合成胶原和HA,而花生四烯酸对其增殖及合成ECM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肝内游离的不饱和脂肪酸增多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 Decorin对肝星形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

    作者:王桂琴;陆慧琦;王皓;孔宪涛;仲人前;黄超;高锋

    目的探讨decorin对肝星形细胞合成胶原及层粘连蛋白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肝星形细胞株(HSC-T6细胞)经decorin(10mg·L-1)作用后,采用免疫组化和细胞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分析观察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水平的变化.经灰度扫描,随机计数30个细胞,计算单个细胞的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灰度值与蛋白水平或mRNA表达量成反比.结果 Decorin(10 mg·L-1)作用24h,免疫组化染色HSC-T6细胞灰度值分别为(α1)Ⅰ、Ⅲ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在处理组为114.7±35.2、133.4±36.7和149.4±34.3,而对照组为97.5±30.1、123.0±27.7和142.7±32.6,表明处理组细胞(α1)Ⅰ、Ⅲ型胶原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水平比对照组细胞分别减少17.6%(P<0.01)、8.4%(P<0.05)和4.7%(P<0 05);细胞原位核酸杂交其灰度值分别为Ⅰ、Ⅲ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在处理组为75.7±11.6、77.0±10.8和79.0±11.6;对照组为65.9±13.1、69.6±14.5和76.8±7.0,表明其(α1)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4.8%和10.6%(P<0.01),层粘连蛋白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ecorin能使HSC-T6细胞转录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水平降低,提示对肝星形细胞合成功能有负调控作用

  • Decorin对肝癌细胞株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素莲;王桂琴;田树华

    目的:探讨decorin对肝癌细胞株增殖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ecorin和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肝癌细胞株(SMMC-7721、MM45)共同孵育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胞的存活情况、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A的分布.结果:Decorin在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肝癌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核浓缩、细胞膜皱摺、凋亡小体形成,而且其诱导凋亡作用呈剂量效应.结论:Decorin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 bcl-2/bax基因在铁诱导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曹治宸;白玉;宋艳改;甄真;勾凌燕;庄甲举;刘景冬

    目的研究bcl-2、bax基因在铁负荷诱导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右旋糖酐铁复制大鼠高铁负荷模型,以CCl4攻击.观察各实验组(高铁组、CCl4组、CCl4+高铁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血清铁(serum iron,SI)、肝组织铁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DNA含量,bcl-2、bax表达量,计算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和增殖指数(poliferation index,PI).结果高铁组不仅大鼠SI、肝组织铁及MDA含量增加,而且AI升高,bax水平上调,PI无明显变化.CCl4+高铁组与高铁组相比,MDA、AI、bax均有显著增加.结论高铁负荷诱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为:上调促凋亡基因bax水平,催化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氧自由基产生.铁负荷与CCl4有协同引起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 一种简便经济的肝库普弗细胞分离方法

    作者:周琎;詹志林;张磊;雷海鸣;张蕴春;卞建民

    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经济、高效的肝库普弗细胞分离方法,为研究库普弗细胞在肝病及全身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参照国内外文献方法加以改良,采用前灌流液在体灌流肝脏后,再用Ⅳ胶原酶离体灌流消化,Percoll分离液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库普弗细胞,贴壁培养;锥虫蓝测定细胞活度,并用荧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吞噬功能实验行细胞纯度鉴定.结果 肝库普弗细胞的获得量为(5~10)×107/肝,细胞活度为90%以上,细胞纯度95%以上.贴壁后细胞呈典型的星型或三角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63(ED2)阳性,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质内被吞噬的碳素颗粒.结论 本方法简便、高效,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便于推广使用;获得的细胞活度和纯度较高,可用于库普弗细胞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金艳书;吴学敏;娄金丽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苦参的主要成分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4-11在锦州医学院免疫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分设苦参碱0.5,0.75,1g/L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顺铂组).①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吵作用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调至5×10 8L-1,按每孔100 μL接种到96孔板内,培养24 h后加入不同浓度(0.5,0.75,1 g/L)的药物,继续培养72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后用酶标仪测A值.实验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顺铂组),每组设6复孔.②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苦参碱(0.5,1 g/L)处理48 h后,消化并收集细胞,冲液后固定,4℃过夜.次日再冲洗2次,染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9 L-1,流式细胞仪检测,按FACSort软件多正态拟合程序进行曲线拟合分析,计算DNA含量,得出细胞周期(G1、S、G2+M)的百分比.③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DNA Ladder条带出现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苦参碱(0.5 g/L、1 g/L)处理48 h后,消化并收集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109L-1,然后按细胞DNA提取试剂盒说明操作,提取细胞DNA,8g/L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有无DNA ladder条带出现. 结果:①苦参碱在0.5,0.75,1 g/L浓度时均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24%、26.05%和50.77%,存在着明显地浓度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②苦参碱0.5,1g/L浓度组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浓度依赖关系(36.96±1.98,48.41±3.12,27.30±1.11;t=-7.37,-11.04,<0.01).③苦参碱(0.5,1g/L)作用后可使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直方图上显示典型的细胞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10.21%、18.01%.④提取细胞DNA、电泳,可见苦参碱1g/L组出现典型的梯形条带,苦参碱0.5g/L组梯形条带不明显,而对照组未见梯型条带.结论: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存在着明显地浓度依赖关系;苦参碱可能是通过将人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其增殖,通过诱导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等,发挥其抗肝癌作用.

  • 以胶原凝胶为支架原位构建可注射型工程化肝

    作者:张博峰;赵云山;郭振华;刘巨超;张兰;徐飞;李荣;徐迎新

    背景:为了解决肝移植供体的不足,具潜力的肝组织工程技术悄然兴起,为肝组织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前景.目的:探索种以新生人鼠月f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凝胶为支架材料,可原位注射的工程化肝组织构建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实验方法探索,于2007-03/2008-02在斛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成年雌性SD大鼠及出生24h以内的雄性新生SD大鼠.方法:以胰酶消化法获取新生人鼠肘细胞,以PKH26标记后与液态胶原复合,采用注射方法植入大鼠肝脏.主要观察指标:于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植入当天及植入后第3,7天序贳取样、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自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类肝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观察植入细胞的示踪荧光.结果:①以胶原为基质构建的T程化肝组织能方便地植入到肝脏.②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移植区域主要由PKH26阳性细胞组成.③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移植区域肝细胞在胶原凝胶中可存活、生长.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植入肝细胞能够表达白蛋白.结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胶原凝胶为基础构建可原位注射的工程化肝组织足可行的.这种办法对于发展以组织工程为基础的原位肘脏重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异种移植猪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钟;杨欣荣;戴新征

    目的:观察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实验室完成,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n=5)及SD大鼠(n=123).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n=41),分别在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移植震荡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悬液、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②实验评估:观察移植肝细胞的病理变化、培养和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活率.结果:①各组移植肝细胞的活率及凋亡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时间长.肝细胞体外培养1 d后,3组肝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凋亡,以单纯肝细胞移植组凋亡率高,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较单纯肝细胞移植组为低;移植后1,2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5 d时,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活率则明显高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②各组移植肝细胞的坏死率:移植后1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坏死率明显上升;移植后2 d,3组肝细胞坏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高于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 d,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大幅度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无明显变化,但显著低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5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进一步上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显著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结论: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有抑制培养和移植肝细胞凋亡、提高移植肝细胞活率的作用,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和Ⅰ型胶原结合可增强抗培养和移植肝细胞凋亡的能力,延长移植肝细胞的生存时间.

  •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中细胞材料的选择

    作者:刘鸿凌;辛绍杰;貌盼勇

    学术背景: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和重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装有细胞材料的生物反应器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理想的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应具备成熟肝细胞的所有功能.目的:了解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研究情况和新进展.检索策略:主要检索1994-01/2007-06美国国立图书馆网站(PUBMED)、国内全文网站康健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文CHKD网站有关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文献,主要为英文检索,辅以中文.关键词为人工肝(liver,artificial)和/或肝细胞(Hepatocytes),干细胞(stem cell),肝细胞系(Liver cell line)和永生化肝细胞(immortalization hepatocytes).检索到685篇文献,不采用未发表的文章.经初步筛查,排除研究目的不同及内容重复的文献,详细阅读27篇.文献评价:所选文献主要来源于Hepatology, Journal of Artificial Organs,Gastroenterology,Annals of Surgery,Tissue Engineering,Journal of Hepatology,Biomaterials等著名杂志,主要为论著.资料综合:目前国内外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成人肝实质细胞:主要体现在安全性好,细胞生物学功能相同,大障碍是来源匮乏,活力难以长时间维持.②猪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中应用多的细胞材料,目前已进入Ⅱ/Ⅲ期临床研究,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注意免疫反应和内源性反转录病毒感染的问题.③肝细胞株:是重要的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之一,来源容易.依靠其获得方法不同,可分为肝肿瘤源性、经传代建立以及病毒转染后的细胞株.④肝干细胞:是非常有潜力的细胞材料,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结论:目前应用于生物人工肝临床研究的肝细胞主要有猪肝细胞和肝肿瘤细胞株,各有优缺点,永生化人肝细胞、肝干细胞等能否应用于临床,仍需深入探究.

  •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秋艳;李双月;刘婧;杨静娴;王为;马小军;袁权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 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 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 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 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 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 低氧诱导小鼠胎肝间质细胞表达红细胞生成素

    作者:刘革修;张洹;何冬梅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小鼠胎肝间质细胞中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取孕14.5 d小鼠胚胎肝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及传代,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细胞在体积分数为0.95的N2和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混合气条件下培养,分为培养0(对照组),2,4,8,16,32 h组,在相应时间下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结果:①在常氧压下培养的胎肝间质细胞中,红细胞生成素mRNA及其蛋白水平均较低.②低氧培养则可显著提高胎肝间质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红细胞生成素mRNA在低氧培养4 h时即显著增高,8 h时达到高峰水平,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红细胞生成素与β-actin信号比从对照组(4.92±2.31)%增加到(26.69±7.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红细胞生成素蛋白在低氧培养4 h时显著增高,16 h时达到高峰水平,Western检测红细胞生成素与β-actin信号从对照组(3.57±2.34)%增加到(19.81±6.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低氧预处理可诱导胎肝间质细胞表达红细胞生成素,提示低氧预处理小鼠胎肝间质细胞在组织缺血损伤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如治疗脑缺血和心肌缺血等疾病.

  • 重型肝炎肝组织中肝前体细胞增殖分化特点研究

    作者:胡中杰;郎振为;宋晨朝;张世杰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SH)肝组织肝前体细胞(HPC)的增殖分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肝再生的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对59例SH病例肝组织标本HPC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情况进行检测;以58例普通肝炎病例作为对照.结果SH中肝细胞表达PCNA的病例(30.5%)明显低于普通肝炎病例(50.0%)(P<0 05);而HPC表达PCNA的病例(45.8%)明显高于普通肝炎病例(0%)(P<0.05);在PCNA阳性病例中,HPC增殖范围半定量为"-"、"+"、"++"、"+++"的病例的肝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46.96%±34.63%、22.44%±37.37%、2.00%±2.08%、2.01%±2.1l%.结论在病毒性肝炎的再生过程中,急性肝炎(AH)和慢性肝炎(CH)轻度病例主要是以肝细胞的增殖为主,在CH中重度有HPC的参与,而在SH中,肝脏主要是通过HPC的活化和增殖进行再生.

  • Cx43基因修饰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孙峰;郑彬

    目的 探讨Cx43基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迁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BudCE4.1-Cx43转染人肝癌SMMC-7721细胞(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仅转染空载质粒pBudCE4.1,空白组为未转染的SMMC-7721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x43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划痕荷载染料传输实验检测细胞间通讯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通过CCK-8增殖实验、细胞划痕损伤实验、小室侵袭实验评价转染Cx43基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Cx43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细胞传递的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实验组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S期细胞数减少(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SMMC-7721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P<0.05),尤以72小时为著.实验组迁移能力下降,细胞侵袭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染Cx43基因能够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迁移的能力,并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HNF1β在不同病理类型肝癌中的表达差异

    作者:吴伟;王亚奇;尚闯;蔡建平

    目的 比较人肝细胞核因子-1β(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1β,HNF1β)在不同病理类型肝癌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选取术后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各5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预后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HNF1β表达情况.结果 47例HCC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其中7例病理类型改变为ICC;HCC组患者HNF1β阳性表达率为44.2%,ICC组患者HNF1 β阳性表达率为86.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中病理类型改变组HNF1β阳性表达率为100%,病理类型未改变组HNF1β阳性表达率为35.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NF1β在HCC中的高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更差、K7表达和K19表达存在相关性(r =0.406,P=0.033;r=0.462,P=0.016;r=0.397,P=0.048).结论 HNF1β在HCC中表达低于ICC,且与组织学分级、K7表达和K19表达相关.

  • 山奈酚和槲皮素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芳芳;郑一凡;祝慧娟;沈筱筠;朱心强

    目的:观察山奈酚和槲皮素两种银杏黄酮对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接触0.1~10.0 μmol/L的山奈酚或槲皮素,作用12 h、24 h和48 h,用Nash法检测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ENRD)和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DM)的活性.分别以红霉素(10.0 μmol/L)和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阳性对照和溶剂对照.结果:0.1、1.0和10.0 μmol/L山奈酚作用24 h,ENRD酶活性分别为(0.088±0.008)、(0.074±0.006)和(0.041±0.003)μmol/(mg·min-1);槲皮素相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处理的ENRD酶活性分别为(0.082±0.007)、(0.063±0.007)和(0.034±0.005)μmol/(mg·min-1).其中1.0 和10.0 μmol/L山奈酚和槲皮素处理的肝细胞ENRD酶活性都显著低于溶剂对照组(0.085±0.011)μmol/(mg·min-1),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10 μmol/L山奈酚处理细胞12 h和48 h后,ENRD酶活性为(0.053±0.006)和(0.037±0.007)μmol/(mg·min-1);10 μmol/L槲皮素处理细胞12 h和48 h后,ENRD酶活性为(0.067±0.005)和(0.032±0.004)μmol/(mg·min-1),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P<0.01).山奈酚只有在10 μmol/L浓度下作用24 h对ADM活性出现抑制,槲皮素对ADM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山奈酚和槲皮素能明显抑制大鼠肝细胞ENRD活性;山奈酚在10 μmol/L浓度下能轻度抑制ADM,而槲皮素对ADM活性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