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

    作者:李红;王秀芬;王燕;徐和平;胡建峰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N) 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 (FBG)的浓度可以反映体内血栓前状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其抑制物( PAI) 等对调节纤溶和平衡纤溶系统功能起关键作用,血清脂蛋白(a)[Lp(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已成为共识,它与DN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故我们同时观察DN患者血浆中Lp(a)、tPA、PAI、FBG含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开启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思路

    作者:侯文广;刘克强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又称血浆羧基肽酶B、R、U,属于羧基肽酶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生理情况下,经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thrombinthrombomodulin compound,T-TM)激活,转变为活化的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activated 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a)下调纤溶活性,防止血栓过早被纤溶酶溶解,从而使血栓更加稳固.作为纤溶系统的负调控因子,TAFI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变化的研究

    作者:高彩云;王敏;张光

    目的 通过观察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正常足月新生儿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含量,比较三者间t-PA、PAI-1和t-PA/PAI-1的区别,为临床上早期发现溶血病患儿的凝血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治疗,防止病情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测34例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30例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同龄健康新生儿血浆t-PA、PAI-1,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及外周血血小板数量(PLT).结果 HDN组与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及正常新生儿组比较,t-PA 、PAI-1均明显升高,其中以t-PA增高更为明显,t-PA/PAI-1显著升高(P<0.01);重度溶血病组与轻度溶血病组比较,t-PA、PAI-1明显升高,t-PA/PAI-1显著升高(P<0.05);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t-PA、PAI-1、t-PA/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病组与轻度溶血病组比较,PLT降低(P<0.01).结论 HDN患儿存在纤溶与抗纤溶作用的平衡失调,且与溶血的程度密切相关,溶血程度越重越明显;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血小板在新生儿溶血病凝血功能检测方面敏感性较t-PA、PAI-1低.

  • 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淑健;王士昌;戴华;肖文良;冯忠军;李慧春;刘晓梅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织型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变化.方法测定39例AMI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浆t-PA、PAI及AⅡ水平.结果AMI后血浆t-PA水平降低,PAI及AⅡ水平升高,依那普利可使血浆PAI及AⅡ水平降低,t-PA水平升高.结论依那普利可提高血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血浆AⅡ水平.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玻璃体连接蛋白与血管重构

    作者:姚吉芳;鹿育萨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1](PAI-1)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认为PAI-1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相关,PAI-1、玻璃体连接蛋白(VN)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正备受关注.使人们对心血管疾病及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和探索的途径,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国霞;李茹香

    冠心病(CHD)是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连续的临床事件,从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型心绞痛(SAP)发展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AS的起使步骤[2],而粥样硬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标志[3,4].vWF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组织因子(TF)、凝血因子Ⅶ(F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与CHD密切相关.这些血栓形成因子参与早期血管粥样硬化损伤,促进冠状动脉斑块生长、血栓形成及临床预后的发展.现将vWF在CHD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阐述如下.

  • P-选择素和内皮素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与糖尿病肾病

    作者:侯淑芬;李英

    糖尿病引起肾损害的确切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糖尿病肾病(DN)的基本病变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细胞外基质(ECM)增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降低有密切关系.P-选择素能准确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程度,内皮素(ET)随内皮细胞受损加重,释放增加.纤溶活性降低与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降低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增加有关.本文就糖尿病肾病与导致肾微血管病变因素综述如下.

  • 蝉花菌丝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间质uPA、PAI-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玉宁;陈以平;王立红;赵宗江;刘伟敬;李建军;邓跃毅;胡春梅

    目的:探讨蝉花菌丝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间质uPA、PAI-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冬虫夏草组、蝉花高剂量组、蝉花中剂量组和蝉花低剂量组,实验周期为25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肾组织uPA、PAI-1蛋白及其mRNA表达,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肾小管间质中PAI-1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而uPA蛋白及mRNA的表达则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虫草组和不同剂量的蝉花菌丝组的PAI-1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而uPA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0.01);蝉花菌丝大剂量组的PAI-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又较蝉花小剂量组和虫草组为低(P<0.05~0.01).说明蝉花菌丝能下调UUO大鼠肾小管间质PAI-1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上调UUO大鼠uPA蛋白及mRNA的低表达,并呈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结论:本研究表明蝉花菌丝通过调节UUO大鼠肾小管间质uPA/PAI-1蛋白及mRNA的表达紊乱而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药理作用.

  • 血栓调节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作者:史书红;白晓丽;付艳红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分布于血管内皮表面的质膜蛋白,也是凝血酶受体,对血管内凝血起重要调节作用.初是因其在体内外强大的抗凝功能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将血浆可溶性TM作为内皮损伤的标记物[1.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抑制剂,抑制纤维蛋白水解和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硬化在糖尿病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实验了解TM、PAI-1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趋势.

  • 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谢晓云;张晓瑞;赵宝珍

    脂肪组织仅仅作为能量贮存组织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的发现是近年内分泌学科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之一.至今已发现几十种脂肪细胞因子及蛋白质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等.近年对瘦素的研究已显示出对摄食、能量消耗、交感神经系统及脂代谢的影响,而脂联素(adiponectin)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发现的另一种重要的血浆激素蛋白.

  •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

    作者:董存岩;朱金富;杨德森;刘遂心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56例冠心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中的纤溶激活系统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PAI-1活性(AU/mL)高于正常人群(1.04±0.18比0.52±0.07,t=20.42,P<0.001),t-PA活性(IU/mL)低于正常人群(0.35±0.09比0.38±0.04,t=2.81,P<0.01);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与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比,A型行为类型PAI-1的活性高(1.19±0.19比0.90±0.12,t=5.25,P<0.01),而t-PA活性低(0.30±0.08比0.37±0.09,t=3.5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各种血管性事件的发生.

  • 组织纤溶系统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

    作者:袁璐;崔笑荷

    目的:阐述影响纤维蛋白代谢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分析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结构的改变对瘢痕的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01/2006-05有关瘢痕病理发生机制的文章,检索词为"瘢痕,纤维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检索Pubmed所有有关瘢痕病理发生机制的文献,检索词为"scar,fibrin,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与纤维蛋白和瘢痕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与瘢痕病理发生机制相关文献.排除标准:临床治疗.资料提炼:共检索到关于纤维蛋白和瘢痕的文献692篇,其中英文文献217篇,纳入1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病理性瘢痕与创伤密切相关,它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异常沉积延长了急性反应期造成的.瘢痕组织中存在组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由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构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失衡致使纤维蛋白不能完全降解.组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能在病理性瘢痕的病理发生机制中发涣酥匾饔?病理性瘢痕的组织纤溶系统学说为瘢痕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结论:瘢痕的纤溶系统理论观点新颖,立论充分,有望为瘢痕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活性的动态变化

    作者:邱燕陵;史燕顺;陈飞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变化在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和60例同期住院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活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相比,t-PA活性明显,PAI活性显著增高(P均<0.01).恢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平衡失调,故检测其血浆t-PA,PAI活性动态变化可作为脑梗死诊断与治疗的一个客观参考指标.

  • 不均匀恒磁场对小鼠血栓形成及血浆t-PA等的影响

    作者:沙建慧;杨中万;夏文春;张长民

    目的研究不均匀恒磁场N极和S极对小鼠尾部血栓形成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影响.方法小鼠分组为空白对照组(A)、血栓对照组(B)、不均匀恒磁场N极组(C)和S极组(D),C、D组小鼠分别在N极朝向鼠体和S极朝向鼠体的鼠盒内饲养7 d.用致血栓药角叉菜胶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PA及PAI活性.统计学处理用组间资料t检验.结果小鼠尾部平均血栓形成长度百分数C组和D组分别为(28.07±15.52)%和(21.37±16.50)%,比B组(43.73±17.25)%明显减少(依次为t=2.310 2, 0.01<P<0.05;t=3.244 2,P<0.01).C与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C、D组与A组相比,t-PA活性明显下降(依次为t=4.503 7,P<0.01;t=2.519 5, 0.01<P<0.05;t=2.317 0,0.01<P<0.05).B、C组与A组相比,PAI活性明显增高(依次为t=5.193 7,P<0.01;t=2.234 0, 0.01<P<0.05).C、D组与B组相比,PAI活性明显下降(依次为t=3.166 3,P<0.01;t=4.387 4,P<0.01).结论不均匀恒磁场有抗血栓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浆PAI的释放有关.

  • 高血压肾硬化患者TGF-β1t-PA PAI-1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高岩;程海;付玲

    目前研究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活性的异常在肾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GF-β1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以探讨其在高血压肾硬化过程中的作用.

  • 肾病综合征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干预研究

    作者:胡颖;卢兴国

    肾小球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PA/PAI)是调节ECM降解的重要酶系,研究表明肾炎病变组织中存在PA/PAI的异常表达[1],但在肾炎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报道甚少.本研究测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改变以及低分子肝素(LMWH)干预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 子癎前期患者血浆和胎盘组织中PAI-1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朱颖军;陈叙;李健敏;师宜荃;王凤霞

    目的探讨子癎前期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其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应用ELASA法,检测2003-04-01-2003-10-01住院的42例子癎前期和15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AI-1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对应胎盘组织中PAI-1的表达情况.结果重度子癎前期组血浆PAI-1明显高于轻度子癎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01);轻度子癎前期组血浆PAI-1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在子癎前期患者的胎盘中呈阳性表达,重度子癎前期高于轻度组和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癎前期患者血浆PAI-1升高,并随病情加重,提示其对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发生、疗效监测有重要价值.

  • 纤溶活性和新生儿疾病

    作者:田利远;张英谦;胡皓夫

    近年来,随着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调节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纤溶活性改变与儿科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新生儿出血倾向,新生儿DIC,儿科危重症的纤溶活性的研究,可能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抢救成功率.1 纤溶系统调节机制理论研究进展纤溶系统包括4种主要成分,即纤溶酶原、纤溶酶原致活因子、纤溶酶和有关的抑制物.纤溶酶原在致活因子的作用下,一般通过精氨酸560-缬氨酸561之间的键断裂被激活,产生纤溶酶.纤溶酶是一种肽键内切酶,可使蛋白质及多肽链的精氨酸-赖氨酸键断裂,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为纤维蛋白碎片(FDP).纤维蛋白原终产物中含有两个碎片D和一个碎片E.碎片D由于交联的γ链可形成碎片D二聚体(D-dimer),分子质量为63000~81000u,是判断凝血纤溶活性的重要指标.整个纤溶过程受纤溶酶原致活因子抑制物调控.目前对纤溶酶原激活物(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在纤溶调节机制中的作用研究颇多.PA至少包括两种成分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PAI则包括PAI-1和PAI-2两种形式.在全部t-PA中,只有少量存在于血浆中的t-PA具有活性,其余则酶性失活,和抑制物如PAI-1、抗纤溶酶、C1形成复合物.PA通过将纤溶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纤溶酶启动纤溶系统[1].PAI-1是主要的t-PA和u-PA抑制物,是关键的纤溶活性调节因子,PAI-1的完全缺乏可因纤溶亢进导致异常出血,包括颅内出血、轻度损伤后出血不止、手术后严重出血等.PAI-1是快速反应的t-PA抑制物,以竞争性抑制的方式干扰t-PA和纤维蛋白的结合,而t-PA和纤维蛋白结合后则可免受PAI-1的抑制,但在溶解状态可迅速受到抑制.因此认为,人类血浆纤溶活性可能是t-PA在产生的纤维蛋白数量和循环的抑制物浓度之间平衡分配的结果[2,3].

  •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TNF-α、t-PA/PAI-1变化

    作者:张晓平;刘冬妍

    通过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比值,证明2型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患者TNF-d水平明显增高,t-PA/PAI-1比值明显减低.以便正确分析2型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

  • PAI-1启动子区4G/5G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晨;李江;罗兵

    目的:初步探讨人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其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和发色底物法(ELISA),测定96例脑血管病病人,其中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组65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CH)组31例和60例对照组的白细胞PAI-1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血浆PAI-1活性。结果: CI组血浆PAI-1活性明显高于其它二组,各组中均以纯合子4G/4G基因型患者的PAI-1血浆活性水平为高,5G/5G基因型低,杂合子4G/5G基因型居中;4G纯合子基因型与其它二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4G/5G与5G/5G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CI组4G/4G纯合子型基因型与对照组(Contro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组基因型与CH组及CH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CI 4G纯合子基因型患者血浆PAI-1活性与同型男性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纯合子4G/4G基因型可能是C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G纯合子个体可能具有较高的CI发病倾向,尤其可能与女性CI发病相关。

142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