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肺间质异常的吸烟者的肺容积和肺气肿
背景和目的:吸烟与肺气肿及放射学所见的肺间质异常有关,但是我们尚不了解肺间质异常与肺总量减少及肺气肿范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一个吸烟者队列研究中获得了2416份肺部高分辨率CT(HRCT),从中寻找肺间质异常的吸烟者;并且用线性回归来评价肺间质异常和HRCT所测定的肺总容量及肺气肿之间的相关性.
-
吸烟患者肺间质异常对肺总量及肺气肿的影响
吸烟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肺气肿,使肺总量增加.高分辨CT(HRCT)检查发现吸烟可同时导致肺间质异常.肺间质异常的出现可能降低患者肺气肿及肺总量增加的程度,但是肺气肿与肺间质异常的关系尚不明确.2011年3月10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该项相关研究文章(N Engl J Med,2011,364:897-906).入选2007年11月至2010年4月招募的21个医疗中心的2508例年龄45~80岁、吸烟指数≥10包·年的患者,其中白种人1867例(74.4%)、黑色人种641例(25.6%).按照美国胸科协会及欧洲呼吸病协会的推荐标准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同时在深吸气和平静呼气位进行HRCT检查.使用气道检测工具对HRCT中的肺气肿和肺总量进行定量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肺间质异常.
-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十)
1.下列哪项检查结果对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价值
A.潮气量低于正常B.肺活量低于正常C.血氧分压低于正常D.残气量/肺总量>40%E.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
答案:D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和小气道的慢性炎症,造成肺组织弹性减退,肺泡腔持续扩大,回缩障碍,造成残气容积和残气容积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因此残气容积占肺总量的百分比>40%,说明肺组织存在过度充气,对阻塞性肺气肿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表现及肺功能检查(PFT)等综合分析确定.PFT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 FVC)及FEV 1/FVC,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肺总量(TLC)、残气量(RV)等指标,反映肺的整体功能,当肺组织破坏>30%时才会出现异常[2],对COPD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测定比较
目的 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比较,探讨其在临床的鉴别和诊断作用.方法 测定6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3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FVC)、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弥散功能(DLco)(实测值/预计值).测定结果在两组患者之间和与正常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阻素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明显低于正常人组,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明显高于正常人组,与正常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慢性阻寨性肺病患者的弥散功能(DLco)值明显下降,与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测定肺弥散功能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和诊断.
-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0例病因分析
目的 了解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部疾病.方法 对我院自2004~2005年,50例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在50例中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部疾病是肺活量(VC)下降明显,用力肺活量(FVC)正常或升高,肺总量(TLC)下降,补吸气量(IRV)及深吸气量(IC)均下降.结论 结果表明引起肺组织损害,肺及胸阔膨胀受限肺容量减少的疾病均可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
肺弥散功能检测在COPD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肺弥散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和3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测,同时选择4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弥散功能(DLco)值较对照组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肺弥散功能检测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鉴别诊断.
-
黄芪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黄芪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血气分析、肺功能、PO2和SaO2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47例IPF患者除常规抗感染及吸氧等基本治疗外,分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黄芪治疗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血气分析、肺功能、静息PO2,和运动SaO2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IPF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症状及肺部CT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肺总量、肺活量及PO2、SaO2、DLCO治疗后明显上升(P<0.05) ,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黄芪治疗组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比较,肺总量、肺活量及PO2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黄芪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PF,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解善预后.
-
肺气肿并发肺大疱肺减容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肺气肿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大泡一般继发于阻塞性肺气肿.一般采用肺减容手术切除部分无功能的肺组织,减少肺总量,使膈肌恢复正常隆状,使压迫的正常肺泡复张,加大呼吸功能,改善气体交换,从而改善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我科2004年1月~2004年10月施行4例肺减容手术,1例为双侧肺减容术,3例为单侧肺减容术.现就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位与排痰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反复发作,造成气体排出受阻,患者肺总量减少、残气容积和功能残气量增多等,为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的一组肺部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由于支气管黏膜炎症水肿加重,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大多数病人出现排痰困难,严重痰液阻塞常影响病人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为患者安排合理舒适的体位及采取有效的排痰方法是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肺总量、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肺总量(TLC)、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经济能力及自身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周3次;观察组50例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28 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LC、免疫球蛋白水平及QOL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肌酐水平下降,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水平升高,肺功能TLC水平升高,QOL评分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肌酐水平较低,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水平较高,肺功能TLC水平较高,QOL评分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58%(29/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液透析治疗相比,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QOL,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呼吸指数及氧和指数监测在评估儿童肺水肿发生中的价值
在儿科,肺水肿病因复杂,易误诊为普通肺部感染,而延误抢救时机,甚至部分患儿由早期肺部感染迅速进展为肺水肿,如果能根据客观指标定量判断,及时预测病情,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肺水肿是一种肺血管外液体增多的病理状态.肺泡大量积液时肺总量减少、肺顺应性下降、弥散功能障碍、气体交换障碍.该病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如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
肺功能非特异性表现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肺功能非特异性表现(NS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行肺功能检查的120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功能表现分为NSP组(n=20)与肺功能正常组(n=100),详细记录其肺功能指标,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筛选出NSP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正常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肺呼气容积(FEVl)、肺活量(VC)、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大自主通气量(MVV)、FEVl/FVC均明显高于NSP组,而RV/TCL低于N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P组患者的临床可表现为阻塞性和(或)限制性疾病,但9例患者无肺部疾病。单因素分析显示NSP组年龄、BMI、吸烟史、吸烟量、阻塞性疾病、限制性疾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BMI高、既往吸烟史、存在阻塞性疾病及限制性疾病是N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吸烟、肥胖可增加NSP发生的风险,临床上NSP可表现为阻塞性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特点,在临床实际中需要积极鉴别。
-
特发性肺纤维化肺功能改变29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查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29例早期IPF患者及29例成年健康志愿者的肺功能.结果:29例IPF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肺活量(VC)(2.02±0.58)L,肺总量(TLC)(2.84±0.68)L,弥散功能(Dko)为(12.73±3.39)mL/(min.mmHg),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VC(3.48±0.56)L,,TLC(4.74±0.74)L和DLco(23.48±1.83)mL/(min.mmHg)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IPF常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肺活量(VC)、肺总量(TLC)下降、弥散功能(DLco)减少,常规肺功能检查可早期发现IPF.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粘液溶解剂、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1,2].其中支气管扩张剂是目前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引起支气管扩张的程度不如在哮喘病人中那样显著(在哮喘病人中通常可以提高FEV115%),且对肺功能的改善几乎没有作用,不能减少肺总量及肺过度充气状态,但可以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此外,支气管扩张剂还可减轻呼吸肌疲劳,提高粘膜清除能力.目前应用的支气管扩张剂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及茶碱类药物.
-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伴微小瘤形成一例
患者 女,38岁.因反复咯血3年,再发1周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咯血,量不多,多为痰中带血,偶有轻咳,无咳黄色脓痰、发热、心悸、气促、消瘦和乏力.曾于外院多次住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给予抗感染、化痰和止血等处理,效果不佳.3年来咯血反复发作,近l周来咯血加重,每天约2次,每天总量约200 ml,色鲜红.入院查体:呼吸运动双侧对称,呼吸节律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左下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心电图示:大致正常;胸部CT示: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右肺中叶有少许纤维;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轻度下降,小气道功能轻度损害(肺泡通气量3.68 L,功能残气量1.94L,残气量/肺总量46.5%,功能残气量/肺总量52.7%,第一秒用力呼气量1.89L,一秒率89.4%).
-
恶性胸腺瘤合并肥大性骨关节病1例报告
患者 男,21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低热,体温38.0℃~38.2℃,给予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2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并发现四肢关节肿大、疼痛.肺功能: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肺总量轻度减少.抗骨骼肌柠檬酸提取物抗体(CAE-Ab)未做检测,其余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肺功能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病人的肺功能变化.方法:使用肺功能检测仪,对12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胸腔积液主要导致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病程长短对肺功能有影响,病程长,肺功能障碍多且重,年龄因素对肺功能也有影响,年龄高的肺功能障碍多且程度加重.结论:积极的胸腔抽液治疗对肺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结核 肺/并发症 胸腔积液/病理生理学 肺活量 肺总量 -
1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肺弥散功能观察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常见疾病,两种疾病均有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两者间难以鉴别,目前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具有同样X线改变,无法明确鉴别,肺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均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检查指标中一秒率(FEVl/FVC)下降,残气量/肺总量(RV/TLC)增高,其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