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游离植皮联合VSD治疗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疗效分析

    作者:杜晓健;张玲;曲家富;曹立海;赵国志

    目的 探讨治疗足底负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根据伤足足底残留软组织的厚度采用自体皮片游离植皮联合VSD治疗足底负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37例应用全厚或中厚自体皮片游离植皮联合VSD方法 治疗足底负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获得良好的疗效.结论 选择性游离植皮联合VSD方法 是治疗足底负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 VSD联合冰石愈伤软膏治疗足跟部负重区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军虎;杨杰;梁晓军;王嵘;宋涛;李毅;潘文杰

    目的 探讨VSD联合冰石愈伤软膏治疗足跟部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根据足底软组织损伤的程度与厚度,给予不同次数的VSD材料覆盖,负压吸引,待足跟部跟骨已被软组织完全包裹,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呈颗粒状且有一定厚度后,给予冰石愈伤软膏换药治疗.结果 本组13例创面均完全愈合,无感染.负重后行走无皮肤反复水泡样破溃.结论 VSD联合冰石愈伤软膏是治疗足跟部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洪武;郑祖根

    髋臼骨折发生率相对较低, 80年代以前,关于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争论较大.近2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臼顶负重区及后柱解剖复位和关节协调的重要性,使髋臼骨折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骨质疏松症松质骨连接性参数改变与计算机辅助测量

    作者:戴克戎;汤亭亭;薛文东;吴小涛;黄遂柱

    目的松质骨连接性参数主要指小梁骨的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是反映松质骨显微构筑的重要参数,而松质骨的构筑情况可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本研究旨在观察骨质疏松症小梁骨连接性参数的改变,并介绍一种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方法对老年人和青年人股骨头负重区与非负重区、卵巢切除后7周大鼠椎体骨以及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的椎体标本,进行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的测量.并发展了小梁骨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的计算机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即采用5μm硬组织切片将其光镜图像输入计算机,用我们自行编制的程序进行分析,结果与人工计量方法比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0.95,r=0.99).结果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股骨头标本的节点数明显下降,游离末端数明显上升(均为P<0.05),卵巢切除3个月后椎体小梁骨的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也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而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这些参数有一定的改善,其中骨小梁节点数和末治疗组比较,其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小梁节点数的下降和游离末端的增加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特征,这两个参数的计测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预测和药物疗效评定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髋臼四边体

    作者:严广斌

    髋臼窝后方由坐骨体内翻形成的四边形区域称四边体,有的学者称为四方区。髋臼四边体( quadrilateral area of acetabulum )上界为弓状线,下界为坐骨垂直体底部坐骨结节上缘,前界为闭孔后缘,后界为坐骨大切迹。四边体是髋臼的内侧壁,同时也是髋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侧与骨盆的前柱毗邻,后侧即为坐骨体,与髋臼内侧壁形成坐骨大切迹,形成了髋臼的大部分关节面。四边体有防止股骨头后移进入骨盆的作用。髋臼窝顶部是髋臼的主要负重区,四边体顶部是负重区的组成部分,四边体内壁维持股骨头与主要负重区的接触。人体在站立位时,负重力线由第5腰椎、骶骨经骶髂关节下传至四边体内侧壁,经阻挡作用,股骨头滑移至顶部负重区,髋关节压力均匀分布在髋臼负重面上。

  • 逆行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跟底中小面积缺损

    作者:陈雪松;肖茂明;王元山;管力;黄敢;张黎明;周晨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已广泛运用于足踝部创面修复,但逆行转位时存在蒂部臃肿、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远端部分坏死等并发症.带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大改进[1,2],张发惠等[3]报道了低旋转点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依据,但腓动脉终末穿支缺如、纤细等变异并不少见.我院自2005年以来,应用逆行单一腓动脉主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跟底负重区中小面积皮肤缺损6例,效果良好.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骨力学调控系统研究及预防

    作者:尉伟卫;吕泽斌;李磊;高丽丽;池雷霆

    骨力学调控系统贯穿于生命活动始终,是骨组织赖以适应生物力学和非生物力学等外界环境的主要调控机制。股骨是人体重要的负载骨,而股骨头又是应力集中的部位,其结构和功能与应力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应力作用使股骨头拥有独特的结构单位以满足其功能;另一方面股骨头为适应不断改变的力学和非力学环境,自身的骨质及结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该文通过探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骨力学调控系统机制,试图通过合理负重以减少骨塑型期和骨重建期的股骨头应力性吸收、坏死来预防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 老年人髋关节软骨负重区和非负重区的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王泓;马信龙;张园

    目的 研究髋关节负重对髋关节软骨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11例股骨颈骨折(头颈型)病人(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70~85岁)的正常新鲜髋关节软骨负重区和非负重区,做哑铃型试件共22个.用Bose Endura TEC3270动态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一维拉伸试验,测定髋关节的破坏载荷、伸长比、Lagrange拉应力、Cauchy拉应变,做应力-应变曲线,比较两区的力学特性.结果 软骨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非线性指数曲线关系.负重区的拉伸性能破坏载荷38.183 N,伸长比1.166,应力5.968 MPa,应变17.888%;非负重区拉伸性能破坏载荷25.565 N,伸长比1.148,应力4.379 MPa,应变15.970%.两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关节关节软骨负重区优于非负重区拉伸力学性能.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朱国明;陈林林;吕晗;李剑;姜渤;汪辉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因髋臼先天性发育缺陷所导致的长期生物力学异常而逐渐出现的髋臼浅而平,股骨头退变,半脱位,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并发展为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劳累及远行后疼痛,跛行,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 3D打印钛合金孔隙支架骨长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王中汉;王辰宇;刘贺;李忱;秦彦国;蔡晓宇;王金成

    背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孔隙钛合金支架作为骨替代物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目的:介绍并讨论3D打印孔隙钛合金支架各项参数对骨长入效果的影响,总结出适于骨长入支架的参数特点。方法:作者以“Three-dimensional(3D)printing,Scaffold,Titanium,Bone ingrowth”为关键词,检索2006至2016年期间PubMed、Springerlink、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初检文章125篇,筛选后对42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3D打印钛合金支架的孔隙尺寸、孔隙率、孔隙形状和表面处理方式等参数,对于骨长入效果或体外支架内成骨细胞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合适的孔隙尺寸和孔隙率对于支架内组织的氧供和血管生成有着促进作用;孔隙形状和表面处理方式则主要对于支架内成骨细胞有着调控作用,影响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等行为。综合适于骨长入几项参数,通过3D打印技术可制造适宜的支架,以达到佳的骨长入效果,获得高强度的骨-支架界面的稳定性。

  •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6例

    作者:李江;何健明;陶铁英

    足跟部为人体负重区,因其皮肤、皮下组织的解剖特性,适应行走,负重与缓冲震荡的功能特点,要求在修复时尽量达到恢复原有功能.笔者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累及负重区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志礼;卜海富

    目的 探讨累及负重区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6例累及负重区髋臼骨折患者,明确分型后分别采用K-L入路10例、髂腹股沟入路1例、前后联合入路5例,应用重建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骨折3~5个月均骨性愈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估:解剖复位9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髋关节功能按D′Aubigne-Postel标准评估: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例,异位骨化1例.结论 术前正确掌握负重区情况及骨折分型、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及入路、术中良好的关节面重建及复位、采用简单有效的固定、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提高该型骨折疗效的关键.

  •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臼顶接触性研究

    作者:高烁;王雷;吴啸波;何全杰;徐凤松;刘弘扬

    目的:探究髋臼横断骨折四种内固定方式的臼顶接触性变化。方法采用成人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断骨折模型16个,随机分成四组,予以 A 组:前柱重建接骨板,B 组:前柱锁定接骨板,C 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D 组: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通过垂直加载至生理体质量600 N,维持1 min,用双页型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 I 组和 A、B、C、D 四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变化。结果生理体质量600N 下,A、B、C、D 组内固定后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与 I 组比较,负重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同时 A、B、C、D 组之间比较,接触特性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并且接触特性依次增强。结论在生理体重600N 下,对髋臼横断骨折予以四种不同内固定,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且骨盆缘下接骨板优于前柱接骨板,能增加臼顶负重面积,降低臼顶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同时锁定接骨板的接触特性强于重建接骨板。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负重区
  • 应用“T”型骨牵引器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作者:蔡执中;桂平;欧阳筱玺

    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多为传导暴力致伤,治疗的目的是使股骨头回位至臼顶负重区之下,并恢复臼顶关节面的平整,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研制了一种"T"型骨牵引器,自1991年以来,我们将其应用于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取得满意效果.

  • 缺血坏死股骨头负重区抗压强度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王锐英

    [目的] 对比研究正常股骨头、塌陷前期、塌陷早期和塌陷晚期股骨头负重区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单侧新鲜人股骨头6个作为对照组;髋关节置换中取出人股骨头57个,将其中新鲜头下型骨折股骨头作为实验1组,其余坏死股骨头按塌陷前期、塌陷早期和塌陷晚期分成实验2、3、4组.在AGS-10KND万能生物材料实验机上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观察5组标本股骨头负重区的力学刚度及强度,对每个标本的测试结果进行标准化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组标本的刚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实验1、2、3、4组;5组标本的大负载由高到低依次为实验1组、对照组、实验2、3、4组.5组刚度及大负载经多样本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刚度及大负载行两两比较ι检验,对照组和实验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晚期负重区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导致股骨头塌陷并逐步进展.塌陷前期是保留股骨头治疗股骨头坏死,为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防止股骨头塌陷变形的关键时期.

  • Trapdoor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临床观察

    作者:廖怀章;汤中华;杨西检;孙连益

    自2000年2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经股骨头负重区开瓣死骨清除并髂骨块植入术,治疗Tieat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1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髋臼后柱(壁)骨折的护理

    作者:陈书勤

    髋臼骨折是累及髋关节面的严重创伤,髋臼后柱骨折是指骨折线始于坐骨大切迹经臼后壁达坐骨结节,髋臼后壁骨折是指累及髋臼后缘或上方负重区的骨折.我院自1994年9月~2002年9月共收治髋臼后柱(壁)骨折98例,32例行手术治疗,经系统的骨科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软骨修复的影响

    作者:孙延山;姜鑫

    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以促进血管的增殖,本实验旨在探讨通过VEGF增加损伤区域的血运,观察其是否可以促进软骨的修复.一、材料与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静脉麻醉、消毒后,取膝关节外侧入路,暴露股骨滑车负重区的软骨面,制作直径4 mm、深2 mm的全层软骨损伤的模型.实验组关节内注射30 μg VEGF-A混合0.2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5 ml生理盐水.术后3、6和12周随机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4只兔处死,切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

  • 跖内侧岛状拇外展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溃疡

    作者:黄宗贵;袁海涛;戴海

    足跟溃疡常是由于糖尿病、脊髓损伤、跟骨骨髓炎等所引起,其修复已不十分困难,但容易复发,因为足跟是足底的主要负重区,如果所转移的皮瓣无感觉或厚度不够,皮瓣将容易磨损、坏死而复发.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跖内侧岛状拇外展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溃疡5例,随访1~6年,效果满意.

  • 髋臼骨折术后残留移位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坤龙;方跃;栾富钧;屠重棋;杨天府

    目的 通过术后CT评价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探讨累及负重区和非负重区的残留移位(台阶移位和间隙移位)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48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后CT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关节面残留移位是否累及负重顶,将患者分为负重区组(30例)和非负重区组(18例).髋关节功能按Merle d'Aubigné-Postel标准评定;术后关节面复位质量采用CT评价,于CT片上测量残留移位的两个指标(台阶移位和间隙移位)大值.所得数据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 结果 负重区组残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成强负相关性(rs=-0.722,P=0.001);非负重区组残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无相关性(rs=0.481,P=0.059).临床随访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负重区组台阶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成极强负相关(rs=-0.825,P=0.002),而间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无相关性(rs=0.577,P=0.134). 结论 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仅与关节面残留移位大小相关,还与残留移位部位相关.与非负重区相比,累及负重区的残留移位是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素;在负重区台阶移位值越大,髋关节功能越差.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