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监护
急性心包填塞是心内直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3.4%[1].严密监护和观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抢救病人生命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0年1月~1999年6月共行各种体外循环手术1560例,经再次手术证实的心包填塞17例.本文着重总结监护要点和体会.
-
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鱼精蛋白和抑肽酶同时过敏的观察与分析
自1999年以来,我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52例.其中分别出现鱼精蛋白过敏6例,抑肽酶过敏3例,均经抢救治疗脱险,平安回病房.但同时出现鱼精蛋白和抑肽酶过敏仅1例.现分析如下:
-
皮质类固醇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使用已逾30年,多年以来,对使用此类药物的病理生理学机理研究亦在不断发展之中,尽管临床中一直使用着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但它们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
-
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婴幼儿脱机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ALI)婴幼儿患者脱机及呼吸力学影响.方法 体外循环术后患婴12例术后出现ALI和脱机困难,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PS进行治疗,观察血气、呼吸力学变化及脱机情况.结果 气管内给药后婴幼儿患者自主呼吸平稳,自主呼吸频率明显降低,自主呼吸潮气量明显增加,三凹征消失,胸骨凹陷减轻,PaCO2明显降低,气道峰压(PIP)由436.18±10.25)cm H2O下降到(25.11±5.14)cm H2O,肺静态顺应性(Cstat)由治疗前的(1.49±0.65)mL·cm H2O-1·kg-1上升到治疗后6 h的(1.95±0.50)mL·cm H2O-1·kg1;气道阻力(Raw)由治疗前的(128.17.±26.34)cm H2O·L-1·s-1下降到(78.56±18.22)cm H2O·L-1·s-1.12例婴幼儿患者用药后均撤机成功.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应用PS可明显改善心脏病婴幼儿患者术后呼吸力学指标,提高肺动态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患婴呼吸功耗,使呼吸机撤离容易.
关键词: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幼儿 呼吸力学 体外循环手术 撤机困难 -
妊娠期体外循环手术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体外循环手术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及母婴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心外科21例妊娠期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2±3.4)岁.结果 母亲19例生存,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婴儿6例引产,2例死亡,生存13例.随访13例存活新生儿8个月至8年,并对4例年龄大于6岁的儿童进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ISC-Ⅳ)测试,得分分别为92分、104分、106分、90分,平均98分,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100±15)分].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对于妊娠期合并严重心脏病患者是可行的,手术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孕周、体外转流时间、是否深低温等,应采取多学科合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
轻度血液稀释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自1967年Neville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预充以来,血液稀释已成为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必要手段.目前常采用的稀释方法有轻度血液稀释(HCT28%-32%),中度血液稀释(HCT25%-28%),重度血液稀释(HCT20%-22%),深度血液稀释(HCT<18%).稀释度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血容量、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方法以及氧合器的质量等来决定.预充量与对机体的影响成正比,预充量愈小对患者不利影响愈轻.本院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中采用轻度血液稀释方法,对8例先心患者成功施行了体外循环手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
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32例体会
目的 探讨对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本文回顾了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32例10kg以下低体重先心病婴幼儿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资料,对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了分析,并对术前准备、外科技术、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了探讨、总结.结果 全组术后住院死亡1例,病死率3.1%,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6~85(平均4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70(平均42)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4~72(平均16.5)h,术后住院时间7~15(平均9)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结论 重视和改进术前、术中、术后的各个环节,是低体重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微创心脏外科进展
目的回顾近年来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比较胸部小切口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颤或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心血管外科介入手术、胸腔镜手术以及机器人手术的特点,展望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前景。
-
体外循环手术节约用血的体会
体外循环手术属输血量较多的手术,而输入异体库血会给患者带来多种损害.我院开展心内直视手术已经多年,在节约用血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
体外循环使用一次性物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在手术中的应用,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随着科学的发展,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管理好一次性医疗用品,保证手术使用,也成了手术室的重要任务.我院自2003年以来,每年均施行上百例体外循环直视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直视下心脏手术的创伤大,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品种多,数量大,如管理不善不仅会增加患者感染机会,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
高压氧对体外循环手术后非出血性脑部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0引言体外循环后非出血性脑部并发症对心脏手术后患者生命造成重大威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我们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 HBO)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临时心脏起搏在体外循环术后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0 引言 2001年,我们应用起搏导管救治4例体外循环手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颤动患者,现报告如下.
-
体外循环手术后呼吸机撤离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1 一般资料我科ICU 2000-10/2002-01收治体外循环手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2400例,因为各种原因脱机困难者24(男20,女4)例;成人14例,2岁以下婴儿10例;年龄1 d~62岁,平均28岁;体质量2~84 kg. 带机时间长169 d,平均42 d. 病种分类:二尖瓣病变3例,主动脉瓣病变1例,联合瓣膜病2例,三尖瓣病变2例,马凡综合征1例,动脉瘤2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室间隔破裂各1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冠状动脉右室漏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右室双出口2例.
-
体外循环手术药物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我院手术室每年平均完成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近400例,自1980年至今已有30余年的体外循环手术配合经验,其中巡回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体外循环手术药物的配制方法已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模板.
-
心脏外科620例体外循环手术临床总结
我院自1994-05~2003-06,共实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620例.现就体外循环手术总结如下.
-
体外循环手术中鱼精蛋白不良反应分析
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是一项重要措施,但其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我院自1996年9月-2000年9月进行体外循环手术668例,其中发生鱼精蛋白不良反应48例,现报道如下:
-
高原地区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应用
体外循环转流中血球破坏严重,库血使用量大,易感染血源性传染病,引起输血并发症及免疫抑制.我院从1991~1999年对146例病人采用了术日自体放血然后再回输病人体内的输血方法.经观察全组病人放血中及放血后心功能维持满意,血粘度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保证了重要脏器的灌注,改善了微循环及紫绀,大大减少了库血使用量.
-
老年心脏肿瘤外科治疗
老年人患心脏原发性肿瘤较为罕见,由于老年人多伴有冠心病或其他一些老年性疾病,故施行外科手术具有较多的特殊性.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于198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施行老年心脏肿瘤体外循环手术32例,现报道如下.
-
体外循环术后低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电解质变化快,波动大,尤其是后天性心脏病人,术后容易并发低钾血症.低钾可影响病人心功能恢复,增加心肌细胞应激性,易诱发心律失常,成为严重心律失常及室颤的诱因.因此心脏手术病人应及时监测血中钾离子浓度,给予及时处理,使钾离子维持在正常水平.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共完成体外循环手术189例,其中有低钾血症15例,现分析低钾原因及护理对策.
-
体外循环手术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在体外循环( CPB)手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心脏手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CPB术后因肺部合并症死亡的患者约占CPB术后总死亡率的1/3[1,2].体外循环致肺损伤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血液暴露于人工仪器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3]、肺缺血—再灌注性损伤[4]、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5]所致.体外循环激活了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内皮细胞等,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发生,而后者在体外循环所致的肺功能不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肺泡-动脉氧差、肺内分流、肺水肿程度、肺顺应性和肺血管阻力等指标,我们可以证明体外循环能造成肺损伤,随着对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性肺损伤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许多对抗体外循环所致的炎症反应的方法,有些措施已在临床应用.针对CPB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在CPB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