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性脑膜中动脉动静脉瘘自行闭塞一例
患者 男性,42岁,因“颅脑外伤后1个月,右眼突出伴有颅内杂音20 d”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车祸致颅底骨折及右侧颞骨骨折,予以保守治疗;治疗10 d后出现右侧眼球突出及颅内杂音.体检:右眼视力0.5,右眼球向外突伴结膜充血;眼底检查见静脉充血水肿;右侧眼眶、额部及颞部可闻及与心率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头部CT示右侧颞骨累及蝶骨见骨质不连续.DSA示右侧颈总动脉造影见海绵窦区造影剂滞留,血流自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动脉晚期及静脉期见血流引流向眼上静脉、岩下窦及翼窝(图1);后循环造影见血流通过后交通动脉进入海绵窦区;压迫右侧颈动脉后行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右侧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显影良好.
-
经静脉入路采用Onyx或联合弹簧圈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12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岩下窦入路10例,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2例.单独应用Onyx 8例,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4例.结果 ①治疗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完全闭塞10例,少量残留2例.单独应用Onyx 栓塞治愈6例,好转2例,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愈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6.7%,无加重或死亡病例.② 2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③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6~32个月,无复发及加重者.结论 静脉入路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确实,安全可靠.
-
垂体瘤伴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患者女,39岁,头痛伴恶心,呕吐半年,突发左眼突出1个月,在外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同时发现左侧海绵窦区异常信号(图1),考虑垂体瘤,并累及左侧海绵窦.2003年12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合并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图2 2A、B).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仅行压颈试验.近3月来,左眼肿胀渐缓解,来我院复查脑血管造影发现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消失(图2 2 C、D).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鞍区病变,自行出院.医师建议患者定期复查.
-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属于良性血管错构瘤,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1].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实质内,而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多位于海绵窦区,通常侵入鞍底海绵窦.由于其部位特殊,血供丰富,手术切除困难,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海绵窦血管瘤多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2].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收治3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并将其全部切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经眶上静脉-眼上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Kim等[1]报道CSDAVF约占所有硬脑膜动静脉瘘的64%.CSDAVF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视力进行性下降、颅内杂音、搏动性耳鸣、头痛等[2].治疗CSDAVF的方法主要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并且首选经静脉途径栓塞,常用的静脉途径包括岩下窦途径、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直接穿刺眼静脉等.但有时经上述途径栓塞时,微导管难以到达海绵窦的栓塞部位,并且直接穿刺眼静脉时常需要眼科医师辅助切开眼睑、暴露眼静脉[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眶上静脉-眼上静脉途径,采用弹簧圈及Onyx栓塞治疗3例CSDAVF,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八例治疗分析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多由眼动脉发出的筛前、筛后动脉供血,因而血管内栓塞危险性相对较大,多采用开颅手术治疗.DAVF好发于横窦-乙状窦区和海绵窦区,而颅前窝底DAVF相对少见,约占颅内DAVF的10%.62%~91%的患者以颅内出血起病,而颅内DAVF总出血率仅为15%[1-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自2000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8例颅前窝底DAVF,现将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
卒中样发病的椎管内畸胎瘤破裂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d于2011年8月18日来我院急诊.患者于1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憋胀,精细动作较前欠灵活,但尚能持物、行走,无其他症状.既往有吸烟、饮酒史,体检体形肥胖,内科情况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根据患者急性起病,以偏身症状为突出表现结合既往烟酒史,初步考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查头颅CT示:右侧侧脑室前角前方、第三脑室内、小脑上池、双侧海绵窦区可见多发小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CT值-2~6亨斯菲尔德(HU),右顶脑沟、脑裂增宽,诊断报告为:(1)脑室及脑池内多发点状低密度影,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行磁共振检查;(2)考虑右顶局限性脑萎缩,请结合临床.
-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头痛5个月,突发视物成双4个月,左眼球突出 1个月”于2010年9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4月初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枕部阵发性胀痛,伴后颈部牵痛,每天数次,每次持续约数小时,服用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后可缓解.于5月30日下午1点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视物成双,呈左右叠影,遂于6月1日至医院就诊,查头颅MRI和CT 血管成像(CTA,图1,2)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当天头痛明显加重即刻停药,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后复视头痛稍有好转,但停用后头痛又明显加重,为爆裂样头痛并伴左眼眶后明显疼痛,于7月18日查左跟视力下降,左眶上切迹压痛阳性,左服外上运动稍迟钝,头颅MRI、双眼MRI、颈椎MRI、腰穿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当时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营养神经等治疗,复视好转,但左枕部及左眼眶后疼痛仍反复发作.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约占所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0.4%~2.0%[1],好发于海绵窦和中颅窝.由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易发生出血及海绵窦区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长期以来,对它的诊治一直是神经外科界的难题之一.我院1990~2002年收治17例CSHAs,报告如下.
-
海绵窦区真菌性肉芽肿一例
患者 女,31岁.因"头痛3个月,复视1个月,左眼睑下垂7d"入院.检查:左眼睑下垂,左眼球内收、外展受限,可轻微向上、下活动,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4.5 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头颅MRI示:左侧海绵窦区见不规则等T1、稍长T2混杂异常信号影,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向内侧侵及蝶窦左侧.
-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
应用液体胶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复杂,处理方法多样.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可以获得佳的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2月到2008年2月应用液体胶介入栓塞治疗的16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现报道如下.
-
经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体会
一、临床资料男2例,女8例.年龄36~58岁,平均49.3岁.10例患者均有结膜充血,5例有突眼,6例有明显的颅内杂音,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并伴复视.全部病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单侧8例,双侧2例,单纯颈外动脉供血6例,颈内、外动脉同时参与供血4例,单一眼上静脉引流4例,眼上静脉、皮层静脉及岩下窦引流6例.3例行CT增强扫描或CTA检查见海绵窦区高密度影,均可见增粗的眼上静脉.8例行MRI检查提示眼眶内增粗的血管流空影.2例行眼超声波检查提示眼上静脉扩张.
-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误诊分析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血管畸形,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易造成误诊、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例早期误诊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经口腔颅内异物穿通伤合并异物残留一例
患者女,3岁,因筷子插入口内6h伴恶心、呕吐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格检查:患儿神志清楚,哭闹,Glasgow 评分为14分,见一支普通黄褐色竹筷插入右侧上颌部皮肤,并经口腔斜行刺向颅底,皮肤外及口腔内可见竹筷末端及体部,长约12 cm神经系统功能查体来见异常.颅底CT 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右侧颌面部偏中线处见条状低密度影,自右侧面部、颌下,颞下窝穿透蝶骨体及小翼延续至颅内颞部、海绵窦区、鞍上池右侧,病变紧邻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低密度影末端见少许高密度影(图1).头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CTA)见右侧海绵窦颈内动脉外侧圆形低密度影,附近血管形态完好(图2).临床诊断:颅底骨折、颅内异物.
-
第15例蛋白尿-高热-左眼球突出、失明(Ⅱ)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5期第359页讨论和分析感染性海绵窦血栓形成(septic 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临床急症.它多是因面部感染(50%)、鼻窦炎(30%)、牙部感染(10%)和中耳炎(7%)等侵犯至海绵窦区,继发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造成眼静脉回流受阻和海绵窦周围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和第Ⅴ对脑神经第一支受累,从而出现一系列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病的感染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厌氧菌多见[1,2].
-
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偏头痛
尽管伽玛刀(r-刀)已成为神经外科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但有关的并发症并不少见. 在作者治疗的病人中, 随访到2例发生偏头痛, 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病例一, 女, 41岁, 因月经紊乱二年入院. 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 化验检查见PRL为1026ng/dl, MR示鞍内有一1×1.5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 信号均匀, 略突向鞍上. 考虑为垂体腺瘤. 经神经外科和放疗专家讨论后行r-刀治疗. 治疗以50%的等剂量曲线覆靶区, 近视路和海绵窦区等剂量曲线分别为15%和30%, 予55Gy的中心剂量. 治疗后第五天始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 为搏动性针刺样, 首先出现于左侧眶后, 然后逐步增强并扩展至同半侧头部, 伴恶心、畏光. 症状每10~15天发作一次, 发作前无先兆, 常持续一天, 睡眠后缓解, 对止痛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查体无阳性体征, 腰穿脑压不高, 复查MR较治疗前无改变. 于治疗后7个月始发作频率减少, 至今22个月中发作三次.
-
多静脉途径Onyx胶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多种静脉途径Onyx胶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1例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分别采用经股静脉岩下窦联合 Onyx胶栓塞治疗、经面静脉眼上静脉结合 Onyx胶栓塞治疗。结果21例病人共行栓塞治疗26侧,21侧采用经股静脉岩下窦介入栓塞治疗,5侧采用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治疗;治疗后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23侧完全闭塞,瘘口完全消失,有3侧虽然海绵窦填塞完整,但1侧出现少量岩下窦引流,2侧出现少量翼丛引流,在压颈2个月后消失;经静脉途径 Onyx胶栓塞治疗后16例病人完全治愈,治愈率90.47%;治疗后3例病人出现头痛伴有呕吐,采用西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1例病人治疗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6个月后症状自行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7个月无复发情况。结论多静脉途径 Onyx胶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式。
-
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观察护理
目的 探讨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17例海绵窦区DAVFS患者行介入手术过程中给予心理护理、围手术期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行介入栓塞DAVFS瘘口,无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弹簧圈联合ONYX胶介入栓塞海绵窦区DAVF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法,充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是患者成功康复的关键.
-
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6例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评估经额颞颧硬膜外入路切除的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症状,影像学显示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增强呈现不均一强化,6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较为少见,具有自身临床特点,可采用额颞颧硬膜外手术方法可以大限度切除侵入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