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麻疹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建立和运转

    作者:许文波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病死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超过10%,少部分病例伴有巨细胞肺炎、包涵体脑炎等严重后遗症,个别病例会并发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在全球广泛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之后,麻疹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得到了成功地控制.即使如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近年来,每年仍有接近3000万人感染麻疹病毒,在2000年还有超过77万例的死亡病例.

  • 来自噬菌体抗体库识别KG1a细胞的scFv5C1的高效表达、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隋建华;李文辉;姜学英;何一心;宋增璇

    目的为深入研究源于噬菌体抗体库特定单链抗体(scFv)的功能和其识别抗原的分子特征,将识别KG1a细胞的单链抗体5C1 scFv高效表达、纯化;用scFv测定未知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Mr);并研究5C1 scFv对KG1a部分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基因重组构建表达5C1 scFv的载体pSTE-5C1,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金属离子螯和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高纯度的活性5C1 scFv;借助生物素-链亲和素的高亲和力和高灵敏度的显色系统,用Western blot分析其识别的KG1a细胞膜蛋白的Mr;用聚集实验分析5C1 scFv对KG1a细胞同型聚集的影响。结果 5C1 scFv在大肠杆菌中获高效表达,纯化后活性蛋白产量可达每升培养物50~60mg,纯度大于95%;成功地测定了其识别抗原的Mr为(85.0/124.5)×103;并确认5C1 scFv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KG1a细胞的同型聚集。结论高效表达纯化的5C1 scFv特异性识别Mr为(85.0/124.5)×103的KG1a细胞膜表面分子,此分子可能是一种在KG1a细胞表面表达的参与细胞同型聚集的分子或受体。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抗原本质及克隆抗原分子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人IFN-ε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李莉莉;张振龙

    目的 表达并纯化人IFN-ε,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利用PCR技术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获得目的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IFN-ε,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进行了优化.产物的表达形式为包涵体,经过纯化复性后,获得高纯度的活性蛋白IFN-ε.对IFN-ε的理化性质和抗病毒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长活性、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活性进行了鉴定. 结果 IFN-ε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后纯度大于95%,抗病毒活性为1.2×105 IU/mg,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MxA. 结论 成功表达了人IFN-ε蛋白,并证明此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胞增殖的活性.

  • 遗传性May-Hegglin异常的实验室检查

    作者:郝冀洪;朱芸

    May-Hegglin异常(May-Hegglin anomaly,MHA)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May于1909年首次报道,1945年Hegglin较为伞面地描述了该病的特征.MHA表现为PLT减少、巨大PLT和粒细胞包涵体三联征.由于该病患者PLT减少,并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紫癜、淤斑、月经量过多等),临床上常易误诊为原发性PLT减少性紫癜(ITP).

  • Russell小体与Mott细胞再认识

    作者:史敏;李顺义

    目前国内对Russell小体与Mott细胞的认识尚不统一,形态学描述也不一致,给初学者和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笔者根据WHO(2008)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和欧洲白血病网络形态学项目组提出的新观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Russell小体与Mott细胞的名称和形态学特点作一阐述.

  • 特殊巨幼红细胞包涵体一例

    作者:史敏;王彩云

    巨幼细胞贫血是常见的贫血之一,其主要形态学特点是红系和/或粒系巨样改变.我们发现一例巨幼细胞贫血除符合巨样改变特点外,其巨幼红细胞胞质内还可观察到巨大粉红色包涵体及其他异常表现,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

  • 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重组表达的包涵体复性及ELISA方法的建立

    作者:党双锁;王宏仓;贾晓黎;袁利超;王宝峰;张欣;张正国;程延安

    目的:通过对vacA重组工程菌表达产物包涵体的变性、复性,提高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建立ELISA方法,讨论VacA抗原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已经构建的表达VacA抗原的工程菌,用IPTG诱导,表达的包涵体通过系列条件的变性、复性、透析,并经活性鉴定.所制抗原用以包被ELISA板,建立ELISA方法并确定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工程菌可表达Mr 3 300的目的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条件优化后的包涵体经SDS-PAGE显示纯度达95%以上,活性经ELISA法测定正常人126例和blot电泳测定结果符合率为97.1%.结论:包涵体变性复性后生物活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作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制备的候选抗原及临床检测的诸多方法的抗原原料.

  • 表达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克隆的构建

    作者:白杨;黄文;林焕健;王继德;陈烨;张兆山;周殿元;张亚历

    目的:构建含Hp热休克蛋白60(Hsp60)基因的重组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sp60的佐剂功能和免疫原性奠定基础.方法:提取Hp染色体基因,用PCR方法扩增Hsp60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并通过免疫印迹实验研究其免疫原性.结果:分离得到了1.6kb的Hsp60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该基因的高效表达,在37℃诱导表达3 h后,表达产物占细菌总蛋白的27.2%.表达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其中主要是包涵体的形式,目的蛋白占不溶性蛋白的76.6%.经免疫印迹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被Hp感染患者血清所识别.结论:成功地克隆并表达Hp Hsp60基因,为Hp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 运动神经元病与TDP-43蛋白的病理性表达

    作者:朱明伟;刘佳;王鲁宁;桂秋萍

    目的 认识TDP-43蛋白在运动神经元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表达特征.方法 对4例经尸检病理证实的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脑和脊髓切片进行泛素、磷酸化TDP-4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情况,并与同年龄、无神经疾病病史的3例病例的脑和脊髓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4例病例具有运动神经元病典型的临床与组织学特征,其脑和脊髓组织中,3例存在神经元泛素阳性包涵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丝团样包涵体,致密圆形包涵体及路易样包涵体;2例存在明确的TDP-43阳性表达,表现为广泛分布于大脑运动皮层及脊髓前角的各种形态的神经元胞浆包涵体及胶质细胞包涵体,1例存在脊髓前角神经元TDP43弱阳性表达.对照病例无泛素阳性及TDP-43阳性包涵体发现.结论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广泛TDP-43蛋白阳性表达,且其阳性包涵体具有一定特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机制.

  • 包涵体肌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作者:胡静;李娜;袁军辉;赵哲;沈宏锐;梅丽

    目的 探讨包涵体肌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0例包涵体肌炎患者的临床、骨骼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病理特点.结果 骨骼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病理特点:肌周膜、肌内膜、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大小不等,散在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内可见边缘空泡,空泡周边淀粉样物质沉积,可伴破碎红纤维、肌纤维类型或分布异常.电镜:肌原纤维结构紊乱,Z线排列不整或消失,肌浆包涵体内可见大量髓磷脂小体和吞噬空泡聚集,周边可见脂滴、糖原颗粒.结论 包涵体肌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困难,骨骼肌活检病理分析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标准.

  • 麻疹致病和流行特点及全球防控研究进展

    作者:史昌河;王者令

    麻疹是传染性强的疾病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发现,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易感人群中,其二代绝对发病人数(R0)为12~18,即1个麻疹病例,可感染12~18个易感者.麻疹发病前驱症状是发热、鼻炎、咳嗽、结膜炎,接下来出现斑丘疹,伴有不同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等,重症麻疹的并发症有急性脱髓性脑病、麻疹包涵体脑炎以及致命的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等[1-2].

  • 卵巢上皮性包涵体的起源与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的发病机制

    作者:相丽;李杰;王立杰;Wen-xin ZHENG;孔北华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包涵体的起源与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自2000年5月至2010年4月间收治的卵巢浆液性肿瘤患者及行预防性附件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标本共198份.其中,卵巢肿瘤标本138份,包括卵巢浆液性囊腺瘤53份、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44份、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41份;无明显病理学变化的同侧卵巢及输卵管标本116份(卵巢及输卵管分别为60、56份),取自60例行预防性附件切除术患者的一侧附件.HE染色后镜下观察所有标本的病理学形态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单染色法检测其免疫表型配对盒基因8抗原( PAX8)、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微管蛋白(tubulin)、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免疫组化双染色法检测其免疫表型PAX8/calretinin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PAX8、calretinin单染色法检测显示,90%( 54/60)的卵巢表面生发上皮细胞的免疫表型为PAX8阴性(-)、calretinin阳性(+),HE染色后镜下观察符合间皮组织的形态特点,为间皮型上皮;但有10%(6/60)的卵巢表面生发上皮细胞的免疫表型为PAX8(+)、calretinin(-),HE染色后镜下观察其与输卵管上皮组织的形态相似,为输卵管型上皮.60份正常卵巢中共有921个卵巢上皮性包涵体,表现出两种免疫表型,79%( 728/921)为PAX8(+)、calretinin(-),HE染色后镜下观察其与输卵管上皮组织的形态相似,为输卵管型包涵体;21%(193/921)为PAX8(-)、calretinin(+),HE染色后镜下观察其与间皮组织的形态相似,为间皮型包涵体.免疫组化PAX8/calretinin双染色法进一步验证了卵巢上皮性包涵体的这两种免疫表型.免疫组化PAX8、calretinin、tubulin单染色法检测显示,免疫表型为PAX8(+)、calretinin(-)、tubulin(+)的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和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均包含纤毛型细胞和分泌型细胞2种柱状细胞,形态上接近输卵管黏膜上皮;而免疫表型为PAX8(-)、calretinin(+)、tubulin(+)的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和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则为单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与间皮组织的细胞形态类似.免疫组化tubulin、Ki-67单染色法检测显示,分泌型细胞与纤毛型细胞数的比值和细胞增殖指数在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及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中呈明显递增趋势(P<0.05).结论 免疫表型为PAX8(+)、calretinin(-)的卵巢上皮性包涵体可能起源于输卵管,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的发生可能与分泌型细胞的克隆扩增有关.

  • 粘脂贮积症Ⅰ型酶学诊断与产前诊断

    作者:王和

    粘脂贮积症Ⅰ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定位于10号染色体,是因为溶酶体α神经氨酸苷酶缺乏,导致涎酸大量贮积所致.粘脂贮积症Ⅰ型临床主要表现为Hurler样面容、骨骼发育不良,眼底红斑.该病常规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中不存在粘多糖,但含大量涎酸寡糖,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中有包涵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多含粗包涵体,其中多为中性多糖和粘脂.用检测酶活性的方法可对粘脂贮积症Ⅰ型进行病因学诊断与产前诊断.

  • 以胸闷为首发症状的肌原纤维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丛丽;周风华;詹霞;迟相林

    肌原纤维肌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骼肌疾病,以包涵体或蛋白质沉积为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慢性进行性肢体无力,以远端肌无力为主,部分患者可兼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肌病甚至以心肌病变为主要症状。现报道1例以胸闷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肌原纤维肌病患者,通过临床特点、病理活检及文献复习,了解其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

  • 隐性遗传性包涵体肌病一例随访

    作者:何志勇;袁云;王小同;胡蓓蕾;柯将琼;邬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9岁,9年前出现双足尖抬举费力,能缓慢独立上楼,双小腿肌肉萎缩,上肢不能持重物,手指抓物费力;6年前足尖不能抬起,下蹲站起困难,上楼需扶持,并逐渐加重,平地行走作摇摆状.

  • 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意义

    作者:朱明伟;王鲁宁;汤洪川;李向红;桂秋萍

    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脑和脊髓内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并评估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Gallyas-Braak银染色法研究4例经临床和传统病理方法诊断的多系统萎缩的脑和脊髓标本,以8例运动神经元病的脑和脊髓,6例无神经系统症状和病理改变的同龄人脑标本作对照.结果 4例病例中3例的脑和脊髓白质发现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该包涵体位于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呈半月形、镰刀形、火焰形.主要分布于脑桥、小脑、苍白球-壳核、延髓白质纤维束,脊髓外侧束,且与髓鞘变性脱失的分布一致.另有1例临床缺乏植物神经症状,黑质和脊髓中间外侧柱细胞无明显病变者,其脑和脊髓白质未观察到这种包涵体.所有对照病例的脑和脊髓白质内也未发现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结论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是散发性多系统萎缩特异性较高的病理标志,提示少突胶质细胞变性可能与多系统萎缩的髓鞘脱失有关.

  • 远端型肌病71例的临床及肌肉病理分析

    作者:沈定国;吴士文

    目的探讨远端型肌病的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对71例远端型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Nonaka型26例,呈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以胫前肌无力为首发症状,肌肉坏死较轻,镶边空泡(rimmed vacuole,RV)多见,可见管状细丝包涵体;Miyoshi型38例,呈散发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以腓肠肌力弱为首发症状,肌肉变性坏死严重,RV少见;TMD型2例,均为散发病例,病变主要局限于胫前肌,病情进展较慢,有肌肉变性坏死,可见RV;Welander型4例,呈散发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手指、腕部无力为首发症状,可波及下肢远端,轻度肌肉变性坏死,偶可见RV;OPDM型1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下肢远端肌无力伴眼外肌、面部肌肉、咽肌无力,肌肉坏死不显著,可见RV.结论在中国Miyoshi型、Nonaka型、TMD型、Welander型及OPDM型远端型肌病均可见到,各型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 有镶边空泡的远端肌病九例临床和病理研究

    作者:焉传祝;李大年;吴金玲;刘淑萍;谭东;单培彦;徐广润

    目的探讨有镶边空泡的远端肌病(DMRV)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0~2001年9例DMR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肌活检组织病理特点,其中6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平均起病年龄25岁,全部患者均为下肢无力起病,远端受累明显,下肢近端、骨盆带肌和上肢肌群也逐渐受累.肌电图示4例为肌源性损害,5例为混合性损害.其病理改变主要为镶边空泡纤维、肌纤维萎缩和肌间质增生,肌纤维坏死相对较轻.电镜观察6例,5例可见大量的髓样结构聚集,4例发现肌质内细丝包涵体,2例有核内包涵体,其中1例可见增大的肌核内染色质完全被细丝取代,核膜破裂,核内细丝包涵体释出进入肌质内.结论发生在我国的DMRV与日本报道的病例在临床和病理特点上基本一致.电镜观察结果提示胞质内的细丝包涵体来源于崩解的肌核,肌核改变先于肌原纤维的破坏,镶边空泡的形成很可能是肌核崩解的结果.

  • 有镶边空泡远端肌病一家系GNE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勤周;焉传祝;刘淑萍;吴金玲;金波;李大年

    目的探讨有镶边空泡远端肌病(DMRV)基因突变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中国DMRV一家系姐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家系调查结果,对其GN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一家系2代7人中有2例(均为第二代)发病,均为女性,青年晚期起病,首发症状为步态异常,四肢远端受累明显,股四头肌受累相对较轻;病情缓慢进展,发病后10年左右不能行走.主要病理改变为镶边空泡形成,肌浆或肌核内可见细丝状包涵体.2例患者突变位点相同,均为T1574C和C1943T复合杂合子突变,患者父亲携带单一C1943T点突变,其母亲和胞兄、胞姐均携带T1574C单一杂合子突变.结论中国DMRV一家系与日本人比较,其临床和病理改变一致.中国人DMRV患者也存在GNE基因复合杂合子突变,1574T→C为我们首次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临床、电生理、病理及基因分析

    作者:陈彬;栾兴华;郑日亮;吕鹤;张巍;袁云

    目的 报道1个出现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的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家系的临床、骨骼肌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60岁男性,50岁时出现双下肢近端无力,53岁出现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57岁出现双眼睑下垂和眼球突出.肌酸激酶轻度增加,四肢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伤,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20%~43%.家系3代中除先证者外尚有5例在45岁后出现吞咽困难,4~20年后出现眼睑下垂,其中3例有肢体无力.对先证者左肱二头肌做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标本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抗结蛋白和泛素蛋白抗体作为一抗)和超微病理检查.对先证者和家系中另外18人进行多腺苷酸结合蛋白(PABPN1)基因检查.结果 先证者肌纤维内出现镶边空泡伴泛素阳性沉积物和成组分布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个别肌纤维出现再生改变伴随结蛋白沉积,可见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肌纤维.电镜检查发现约3%的肌纤维核内存在栅栏样细丝包涵体.先证者和另外11名家系成员的PABPN1基因存在(GCG)9异常扩增.结论 杂合(GCG).异常扩增性OPMD可先出现咽喉肌无力,伴随脱髓鞘性神经病.我国患者也存在肌纤维核内包涵体.

282 条记录 2/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