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隙性脑梗塞社区治疗分析
目的 比较社区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和住院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及其他医院近3年86例病人,分成2个组:社区非医院组,住院组,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均以降低血压和颅压为主.结果 社区治疗治愈率高于住院组,有效率大于9.3%.
-
167例微卒中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目的 对167例微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头颅CT,MRI)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167例微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微卒中发病年龄高峰为60~79岁,其发生率约占卒中病例的15.8%(167/1052),以腔隙性脑梗塞为多见61.1%(102/167),其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5%(61/167),脑内出血2.4%(4/167).②临床表现较隐匿,主要有头痛,头晕,一过性肢体乏力,一过性肢体麻木,晕厥.③伴发的高危因素中,以高血压为多见.且较高比倒的患者存在Ym.-~增高和c反应蛋白指数增高.④经CT.MRI检查发现143例(85.6%)可见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病灶直径多以小于10mm为主.结论 微卒中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起病形式隐袭.炎症反应可能是微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微卒中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对5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压测定及头颅CT或MRI检查,并对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伴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率增高.结论 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一例外籍急症患者的处理报告
对一频繁呕吐、腹泻伴昏睡的外籍船长,经临床医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脑供血不足.此例处理经过提示:旅行医生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提高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及时、准确地处理国际旅行者的各类病症.
-
社区医院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1例
目的:加深脑血管疾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我社区1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治过程。结果本例患者以单纯嗜睡就诊,结合化验及CT确诊,经过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脑血管疾病近年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提高警惕,全科医师应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生率。
-
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蚓激酶肠溶胶囊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蚓激酶肠溶胶囊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90%;对照组总显效率60%.结论 蚓激酶联合活血化瘀药的疗效优于单用活血化瘀药治疗.
-
阿托伐他汀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96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HI高于对照组,且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丁可以提高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并且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较阿司匹林更好,临床价值较高。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6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4例;其中观察组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44-68岁,平均年龄(52.4±3.5)岁,对照组中包括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3.5±3.2)岁。本院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胞二磷胆碱0.5g,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加之以5%的葡萄糖300ml),14d/疗程。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之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ml/次。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用药后病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94.1%,显著高于对照组85.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8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及临床分析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硬膜下血肿的17%~25%,诊断较难,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更难,结合我科近年经手术或临床证实本病的8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表现及机制探讨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组8例病人,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6岁。临床表现有头痛、记忆力减退、神志欠清晰、反应迟钝、肢体乏力及偏瘫等症状。本组病人均无明显颅脑外伤病史。 8例病人均进行CT扫描,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向头侧扫描9~10层,层厚距10 mm,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 CT表现 (1)血肿形态、密度及部位:8例患者均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式半月形等密度灶,与皮质分界不清,病灶单侧6例,双侧2例。波及额、颞、枕、顶3例,额、颞、顶3例,双侧额、顶2例。血肿大小不等;(2)占位效应: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结构移位,其中双侧血肿移位较轻。同侧外侧裂池消失,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3)增强后:2例患者注射造影剂后,血肿边缘出现点或线状强化,显示出血肿轮廓;(4)伴随疾病:3例术前及5例术后均证实存在脑萎缩。3例并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骨窗均未见骨折征。3 讨论 血肿为等密度的成因:考虑主要有如下两点:(1)硬脑膜发病伴有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致CT值与皮质层相近;(2)反复缓慢少量出血的同时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逐渐崩解。 CT特征: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平扫主要依赖于硬膜下血肿的占位效应,而不是血肿本身。这主要包括:(1)中线结构移位;(2)病侧外侧裂池消失;(3)皮髓质界面内移;(4)侧脑室形态改变。当双侧硬膜下血肿平扫不易区分时,可行CT增强扫描,注入造影剂后显示血肿边缘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有助于诊断,本组两例患者均因增强得到明确诊断。
-
腔隙性脑梗塞126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126例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探讨临床常见的危险因素与腔梗病变发生的关联性.
-
腔隙性脑梗塞脑CT与MRI扫描的30例对比分析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动脉深穿支及其分支闭塞,造成脑深部的病灶,其大直径不超过20mm.由于病灶微小,某些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脑CT扫描常呈阴性,临床容易漏诊,而磁共振(MRI)能显示梗塞3~5mm病灶,且显示时间早,较脑CT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几年收集的3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CT及MRI做一对比分析.
-
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慢性头痛45例临床观察
1病例资料
2009~2012年本院慢性头痛患者45例,女性26例,男性19例,年龄42~69岁,头晕病史4个月~2年,均呈慢性头胀、头昏,其中脑血管病后遗症4例(能自理及正常交流),比较严重的失眠4例,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4例,冠心病7例,不同程度血脂异常16例,伴有眩晕发作3例。合并慢阻肺2例。26例患者头部CT检查有腔隙性脑梗塞,6例患者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提示有颈内动脉斑块形成,其中明显伴有管腔狭窄1例。治疗过程:口服剂量4粒/次,3次/d,短服药1个月。服药期间均未静点药物,其中发现高血压合并患者血脂异常4例患者,加用降压调脂药物,其他患者原有基础疾病治疗方案不改变。 -
小量脑出血88例临床表现与颅脑CT分析
小量脑出血极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或其他疾病,值得临床医师重视.现对近年来笔者单位收治的88例小量脑出血患者,报告分析如下.
-
老年急性阑尾炎术后继发脑腔隙性脑梗塞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逐年进行性增高 , 约占急性阑尾炎总数的10%.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降低, 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内科疾病,这给阑尾炎的围手术期的治疗带来许多不便与困难,且术后的并发症多.我院自2006年3 月~2009年2月共收治老年急性阑尾炎65例,其中术后继发脑腔隙性脑梗塞23例,对其围手术期处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
腔隙性脑梗塞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多年来80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1例因并发症死亡以外,其余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该病预后良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
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和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超急性、急性腔隙性脑梗塞LI的诊断价值及其规律。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及MRI证实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低场磁共振DWI在预期脑微出血发生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腔隙性梗死数目影响为明显,其次年为龄,即年龄每增加1岁,脑微出血发生增加1.132倍。
关键词: 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腔隙性脑梗塞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
某高校退休职工2013年头部CT体检结果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提升,高校教师作为高知人群对健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退休教师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更是特别注重自我保健工作。根据需要和调研,我校在2013年常规体检中对退休教工增加了头部CT平扫体检项目。现将检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为今后开展高校教工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区,临床体征类型多,以运动性偏瘫多见。结论腔隙性脑梗塞在老年人中具有高发性,症状无特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或误诊,对于高发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早发现早治疗,结合CT或MRI提高诊断准确率。
-
老人频繁咬舌要防脑梗塞
上了年纪的人,因为吃饭或说话不小心咬伤舌头很常见.可是,如果经常"不经意"地咬伤舌头,就得格外当心了.因为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叫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医学专家从多年对脑血管病人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梗塞的发病症状复杂多样,其中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高又比较特殊的脑梗塞,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占脑梗塞患者总数的近20%.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发病之初,症状不明显,可能会有讲话不太利索、口角稍有流涎、吃饭吞咽动作减慢、常咬自己舌头等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轻微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大脑局部微血管发生梗塞,脑组织缺血、坏死,使舌头失去灵活性所致.此外,精细动作差,如吃饭时掉筷子等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轻微症状也是其表现之一.
-
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指中风发病后二周至半年者。近年来,笔者运用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该期患者38例,取得满意疗效。 一、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急性期过后,发病二周至半年的门诊病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同时经头颅断层扫描仪器检查确诊。随机设治疗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大82岁,小50岁,平均61.5岁;断层扫描示脑血栓形成30例,腔隙性脑梗塞8例;病程2~4周者25例,1~6个月者13例;初次中风者32例,再次中风者6例;原有高血压病史者26例,有糖尿病史者15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