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建宏;刘文操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 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的关节镜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国川;张英泽;王福川

    儿童髋关节滑膜嵌顿症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小儿骨科疾病,由滑膜皱襞嵌压在关节间隙而引起[1].有学者报道MRI和B型超声可以观察到嵌顿的滑膜[2,3].笔者尝试应用关节镜手术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 股骨头坏死少层面面积测量法优化研究

    作者:何海军;陈卫衡;刘洪智;李泰贤;陈志伟;王均玉;刘道兵;谢斌;王荣田

    目的:通过MRI多层面坏死面积平均值与坏死体积对照性研究,优化股骨头坏死面积测量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87例(120髋)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三科确诊为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的患者,采用PHILIPS Achieval 1.5T超导核磁共振仪扫描,选取TSE序列T1WI冠状面的成像作为的测量资料,T1WI上的成像参数均为TSE TR为500 ms,TE为20 ms,层厚为3.5 mm,层距为0.3 mm,FOV为374,共扫描12个层面.根据股骨头坏死病灶分布规律,将MRI T1WI冠状位像中显露股骨颈为完整的正中层面标记为第0层(L0),0层之前由后向前分别顺次标记为第1、2、3、4…层;0层之后由前向后分别顺次标记为第-1、-2、-3、-4…层.采用Auto CAD 2007软件测量所有层面的坏死面积百分比并取其平均值,然后按坏死发生频率由低到高依次减少层数,先减去坏死发生的频率低的L-3层面,计算余下8个层面的坏死面积平均值,再逐层减去L5、L4、L-2、L-1、L3层面,即分别得出7、6、5、4、3层坏死面积平均值,将这些层面面积平均值分别与MRI坏死体积比值进行比较,终优化形成少层面面积测量法.结果:120髋MRI坏死体积百分比值为0.333±0.151.不同层数坏死面积平均值中,9~3层坏死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321±0.117、0.317±0.136、0.312±0.147、0.333±0.153、0.348±0.172、0.365±0.174、0.377±0.202;其中,当测量层面为9层或依次减少到4层时,其坏死面积平均值与坏死体积百分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测量层面减少到3层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RI坏死体积法,120髋ARCO分期标准坏死面积A、B、C3级分别为12、43、65髋;4层坏死面积平均值法坏死面积A、B、C3级分别为10、32、78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结果整体上一致性较高.结论:4层坏死面积平均值法(L0、L1、L2、L3)与坏死体积测量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一种相对准确、方便、可行的股骨头坏死少层面面积测量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关节镜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早期病变的中期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李春宝;齐玮;王志刚;李众利;魏民;蔡谞;张强;朱娟丽;刘洋;刘玉杰

    目的: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早期病变进行麻醉下推拿活动联合关节镜清理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全身麻醉下推拿活动及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滑膜切除、软骨修整手术治疗22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早期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7~35岁,平均24.7岁;病程10~41个月,平均22.1个月.经6个月正规保守治疗髋部受限疼痛等症状无缓解.通过患侧髋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mHHS评分、NAHS评分对比进行术前和术后随访评估.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26~44个月,平均30.2个月.患髋屈伸、内收外展、伸直位及屈曲90°位的内外旋角度范围分别由术前的(78.2±10.2)°、(36.3±6.4)°、(31.1±9.2)°及(37.3±10.5)°升至术后的(113.5±8.4)°、(55.7±8.4)°、(58.7±2.1)°及(60.1±9.8)°;VAS评分由术前的8.5±9.4降至术后的5.5±7.1;改良的Harris和NAH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0.8±6.9及56.9±6.25升至术后的88.1±10.4及84.6±5.4.结论:全身麻醉下髋关节推拿活动及关节镜手术能够有效恢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症状,延缓关节畸形及强直,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陶瓷对陶瓷与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早期效果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杨礼庆;李希;付勤;王程

    目的:回顾性研究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符合标准的42例患者(44髋)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类型为DePuy公司Pinnacle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CoC组)和Duraloc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MoP组),均为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其中CoC组20例22髋,男12例,女8例,年龄21~49岁;MoP组22例22髋,男13例,女9例,年龄42~55岁.手术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术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测量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按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陶瓷对陶瓷全髋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关节疗效相当,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 阔筋膜张肌骨瓣在髋关节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张功林;章鸣;蔡国荣;郭翱;张文正;胡玉祥;丁发明

    目的:介绍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的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采用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6~49岁(平均34岁);右侧3例,左侧6例.其中,髋臼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髋关节结核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用骨刀从髂骨上切取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修去股骨头与髋臼软骨面,在髂骨和股骨头与颈上做一骨槽,将带蒂髂骨瓣用松质骨螺钉固定至骨槽中.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经临床观察和2~5.4年随访(平均3.4年),所有患者关节融合牢固(术后12~14周),术后5~6个月逐渐恢复轻工作,部分患者8~10个月恢复了有一定强度的工作.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的方法具有促进骨愈合,避免骨延迟与不愈合,提高治疗效果的优点.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17髋

    作者:闵重函;周瑛;张洪美

    目的:对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3年随访结果探讨治疗中的细节和过程,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由门诊收治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12例17髋,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年龄32-54岁,平均43.25岁;女7例,年龄29-64岁,平均48.80岁.所有患者中强直性脊柱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障碍继发关节病变4例,晚期类风湿患者3例.入组患者病程5.25-20年.术前患者均有关节畸形强直,失去正常功能,伴有静息痛,影像学提示相应患髋关节间隙消失、骨硬化伴骨小粱通过原股骨头位置至相应髋臼.以Harris评分系统随访,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3年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Harris评价系统,术前疼痛平均(1.18±3.32)分,功能平均(0.01±0.01)分,活动度平均(0.01±0.01)分及关节畸形平均(0.01±0.01)分,对比术后疼痛(40.00±0.01)分,功能(31.53±5.36)分,活动度(1.94±0.05)分及关节畸形(4.00±0.01)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叉(P<0.05).由于功能渐进性的改善,使总分在术后6个月、1年及3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平均分分别为(77.47±5.34)分、(80.95士4.01)分及(82.90±3.39)分.在关节功能土步态、支具使用、上下楼梯、穿脱鞋袜、坐车于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分别为(9.59±1.54)分、(8.88±2.69)分、(3.29±0.99)分、(3.75±0.66)分及(6.01±0.01)分;而前3项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47±1.18)分、(10.06±1.75)分及(3.76±0.66)分;在关节活动度上各向活动角度均在术后实现一次性矫正并持久维持稳定.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康复情况良好.结论:经3年随访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固定畸形12例

    作者:陈功亭;郭世强;刘向明;陈涛

    强直性脊柱炎有30%髋关节受累[1],但是髋关节伸直固定在0°~10°位,屈曲固定在80°~100°位较罕见.我院自1999年5月-2002年7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此类疾患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大转子滑移截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应用

    作者:胡文林;张占丰;施利华

    目的:探讨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强直髋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9岁(37~62岁).临床效果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7.3个月.Harris评分术前43.96±8.46,术后88.00±6.11,术后评分明显改善(t=-18.34,P=0.00).所有大转子截骨均骨性愈合,未见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假体脱位发生.术后感染1例,大转子区域疼痛1例.结论: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手术暴露的方式,未发现严重的截骨相关性并发症,截骨愈合率可靠.

  • 髋关节滑膜囊肿病因及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立峰;徐三中;林向进

    目的:探讨髋关节滑膜囊肿的常见病因和早期、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自1999年至2007年,收治4例髋关节滑膜囊肿,自1978到2002的文献中,用关键词"髋关节"、"滑膜囊肿"在中国知网上(CNKI)检索到1例,用关键词"synovial cyst"和"hip"在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上检索到20例.25例髋关节滑膜囊肿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14~76岁,平均52.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股沟中点内侧无痛性包块及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采用超声、CT、MRI诊断,对25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髋关节滑膜囊肿的病因,原因不明者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例,外伤2例,股骨头坏死2例,骨关节炎1例.常见症状有腹股沟区无痛性肿块9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7例,腹股沟区局部软组织肿胀5例,深静脉血栓3例,股动脉受压1例.手术前经超声(多普勒)确诊13例,超声+CT检查确诊8例,超声+CT+MRI检查确诊2例,经髋关节腔造影确诊1例,经局部囊肿穿刺造影确诊1例.结论:髋关节滑膜囊肿发病率低,起病隐匿,常由髋关节慢性炎症引起,诊断常被延误,并发症严重,应引起重视.彩色超声多普勒是一种早期、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早期临床研究

    作者:赏后来;赵建宁;王与荣;郭亭;周利武;程秀红;周娟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13例(13髋),其中男10例,女3例.10例髋臼骨折曾行单纯内固定治疗,3例曾行保守治疗.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3例全部得到随访,持续1年,分别拍摄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患侧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术后随访1年,未见假体松动征象,Harris评分平均(83.38±3.33)分,较术前(37.19±20.12)分明显提高.结论:陈旧性髋臼骨折因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后骨折再次移位,大面积不规则骨缺损等问题,治疗难度大,术中恢复解剖位置困难,THA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有效手术方法.但较普通全髋关节置换,需很强手术经验和技巧.

  • 髂耻滑囊囊肿7例治疗报告

    作者:李家祥

    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收治髂耻滑囊囊肿病人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7岁;右侧2例,左侧5例.2治疗本组有2例起初行穿刺抽液治疗,但效果较差.后7例均行手术探查囊肿切除术[1].手术施以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患侧垫高,自髂前上嵴顺缝匠肌内侧缘作一约10cm切口,切断缝匠肌及股直肌并向外牵开,向内牵开股血管神经暴露髂腰肌,屈曲髋关节,将髂腰肌向内侧牵开(也可自小粗隆部切断),即可见囊肿壁.穿刺可抽出淡黄色较粘稠液体,得以证实为髂耻滑囊囊肿,将囊肿(壁)完整切除,通关节腔者,修补前侧关节囊.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评估

    作者:冯卫;刘建国;齐欣;李冬松;杨晨;李叔强;付莉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20例(30髋)骨性强直的髋关节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度、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价.X线影像学随访包括对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及异位骨化进行评价.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5±6.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6.40±5.42)分;邻近受累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7例;13例外展肌力量恢复满意,跛行症状明显缓解,肢体短缩下降至小于0.5 cm;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评估发现2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股骨假体周围透光线,无关节假体脱位及翻修的病例.结论:近期随访发现THA在治疗骨性强直的髋关节中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髋邻近关节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叶鹏翰;黄雷;张峰;何贤峰;阮永平;朱彦昭;徐荣明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9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女50例,男40例,平均年龄73.2岁(64~95岁);右髋骨折50例,左髋骨折40例.根据AO分型进行分类,A2.1型11例,A2.2型21例,A2.3型25例,A3.1型9例,A3.2型6例,A3.3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2 d(2~20 d),平均住院时间12.8 d(7~24 d).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Harris髋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6.8 min(23~110 min),平均出血量150 ml(100~500 ml).90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复位优69例,良14例,差7例,平均颈干角135.6°(126°~147°).术后并发症:髋内翻2例,大转子顶点骨化性肌炎5例,螺钉切出1例,股骨近端疼痛7例,患肢短缩10例,平均短缩9.3 mm(8~14 mm).术后Harris髋部评分平均(80.5±9.8)分,优26例,良37例,中18例,差9例.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时间早,疗效满意.

  • 下肢骨干骨折伴发同侧髋关节损伤

    作者:张洪美;赵铁军;程程;陈卫衡;孙钢;张磊;顾力军

    从Delaney和Street[1]首次报道股骨干骨折伴发同侧髋关节损伤以来,欧美国家报道较多[2],国内多为个案报告[3,4].

  • 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徐国红;单军标;蒋恒;葛兴龙;任明安;厉剑峰;王利宏

    目的:探讨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保守方法治疗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5例,均为男性;年龄27~46岁,平均38.6岁.对其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治疗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63.1、86.0、74.9、63.6、64.8分,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90.5、94.5、89.7、93.9、87.8分.治疗6个月后,X线片及MRI影像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有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保守和对症处理对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有效.

  • 倒置LISS钢板结合钢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Ⅴ型骨折

    作者:宋肖舟;陈位;郑杰

    目的:探讨倒置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钢板结合钢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V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11例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5~61岁,平均5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经X线证实为Seinsheimer Ⅴ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LISS钢板结合钢缆进行治疗,并按Merle d'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患侧髋关节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分.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个月.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3~4.3个月).未发生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骨不连等并发症.按d' 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7例,良4例.结论:倒置LISS钢板结合钢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Ⅴ型骨折疗效满意,可为骨折端提供稳定的固定,为治疗该骨折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内固定选择方式.

  • 关节置换术后精神及意识异常与不完全型脑型脂肪栓塞

    作者:姚利兵;王丰爱;杨建安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轻度意识与精神异常与不完全型脑型脂肪栓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不完全型脑型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6~82岁,平均56.8岁.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头坏死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强制性脊柱炎髋强直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在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3例,全髋关节置换7例,膝关节表面置换2例)手术后发生精神及行为异常、生命体征变化、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异常,对患者的精神及行为、生命体征、颅脑磁共振表现进行连续监测.结果:12例术后出现精神及意识轻度障碍,NIHSS评分平均1.92±3.78,在排除其他因素后确诊与关节置换术后不完全型脑型脂肪栓塞有关.在经过扩容,脱水剂及神经保护药物,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激素保护及抗生素治疗后均在24~72 h后意识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正常,随访NIHSS评分均为0分,无后遗症.结论:关节置换术后不完全型脑型脂肪栓塞是造成患者轻度意识及精神状态的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经常被临床医师误诊或忽视.

  • 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文良;张雷;黄益奖;蔡春元;林瑞新;杨国敬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后随访的92.5±11.2 (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 臀肌挛缩症临床分型与关节镜下微创手术

    作者:刘玉杰;王志刚;王俊良;李淑媛;李海峰;曲峰;薛静;齐伟;刘畅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分型与关节镜下松解术的疗效.方法:臀肌挛缩症358例,男175例,女183例;平均年龄(19.7±6.8)岁(14~41岁),患者均有反复青霉素与苯甲醇溶媒肌肉注射史.按临床特点和术中挛缩束带情况分为:索条型(118例),扇型(107例),混合型(87例),阔筋膜张肌挛缩型(46例).术后根据臀肌挛缩功能综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21例,失访37例,随访时间平均3.5年(1.5~8.0年).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价,优303例,良13例,可5例.术后无复发、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根据臀肌挛缩的分型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术后疗效.关节镜监视下等离子刀微创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创伤小、操作安全、疗效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关键词: 挛缩 关节镜 髋关节
2471 条记录 4/124 页 « 12345678...1231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