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细胞C3A的无血清培养研究

    作者:蔡理全;赵逸超;汪艳;高毅

    目的 研制一种无血清培养基,并与其他三种常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比较,探讨自主研发无血清培养基在肝细胞培养上的可行性.方法 以肝C3A细胞株为目标细胞,四组无血清培养基组均采取逐渐降低血清浓度方法(10%、5%、2.5%、0%),以达到完全无血清培养,与完全培养基组(阳性对照)及基础培养基组(阴性对照)在细胞活力、生长曲线、功能及相关功能基因上进行比较.结果 细胞培养24 h后开始生长,并保持与阳性组相似的生长率.从第2天起,自主研发无血清培养基组尿素合成率就明显高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P<0.001),在白蛋白合成上,实验组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al-time qPCR结果提示,在UGT、GST、AFP和ALB表达上,实验组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075、0.504、1.000),但在CK18、CK19和HNF4α表达上,却明显低于阳性组(P<0.001).结论 新研发的无血清培养基在肝细胞培养中与完全培养基基本相同,能维持细胞形态、活力及主要功能,使肝细胞能更好地应用于生物人工肝治疗中.

  • 从邪正理论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思路

    作者:王汉裕;林路平;吴树铎;邝卫红

    急性肝衰竭是临床上危急重症之一.笔者在梳理历代中医辨治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深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指出"邪实"盛极、正气在极短时间内急遽受损而至"本虚",进而出现"邪实本虚"并存的病机演变特点;据此提出"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的基本治则,临床治疗需从祛邪(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与扶正(补益正气)两个方面切入,并应密切注意病情快速转归,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参考和借鉴.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边瓯;陈富荣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称扩散因子(Scatter factor),1982年Strain等首先报道从血小板提取出来.一年后相继有报道从人血清,兔血清及急性肝衰竭病人血浆中提取到.因其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具有强大的促有丝分裂作用故而得其名.

  •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对急性肝衰竭患者Alb、PTA水平的影响

    作者:颜艳;江涛

    目的 探究甘草酸镁注射液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对急性肝衰竭患者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我院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基础上予以序贯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lb及PTA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9%(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AST、AL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PTA、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2.58%,与对照组的12.9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明显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福山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系为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或重型肝炎病变基础上并发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肝衰竭(acuta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a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no-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1].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及慢加急性肝衰竭多属重型肝炎类型,而慢性肝衰竭常为肝硬化失代偿的终末期临床表现.肝性脑病常与腹水、门静脉高压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衰竭等症候群合并发生,肝性脑病为重型肝炎诊断重要依据之一,病死率极高.开展肝性脑病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研究是提高肝性脑病存活率和治愈率有效措施.

  • 儿童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治疗成人急性肝衰竭1例附文献复习

    作者:叶征辉;赵红川;黄帆;王国斌;余孝俊;侯刘进

    目的 总结儿童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治疗成人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低龄儿童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治疗成人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供体为4.5岁儿童,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质量为544.6 g,受体体质量52 kg,移植物受体体质量比为1.05%.手术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艰难康复,相继并发脑水肿、应激性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损伤、小肝综合征、肺不张、肺部感染、真菌感染、腹腔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经对症综合治疗后,移植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3周再生至移植成人标准肝体积大小,住院102 d后康复出院.术后10个月随访受体肝功能正常,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儿童小体积供肝可以成功应用于成人受体,但需要根据供肝情况选择合适的受体、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精细管理.

  • 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急性肝衰竭模型的建立

    作者:黄一鸣;王励;李进军;张毅;陈文捷;杨扬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D-氨基半乳糖(D-Gal)对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影响并建立不同程度急性肝衰竭(ALF)猴模型.方法 将12只食蟹猴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23、0.25、0.27 g/kg.各组动物均在清醒状态(无麻醉)下,将相应剂量的D-Gal溶液经前臂静脉一次性注射入猴体内.记录猴的存活时间,观察是否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性脑病症状.分别于给药前0 h,给药后12、24、36、48、60、72、96、120、144 h测量生命体征,留取血标本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等指标.取肝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低剂量组猴全部存活,仅出现一过性肝损伤,无肝性脑病症状,给药后60 h,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达峰值,后逐渐恢复,120 h后基本恢复正常;中剂量组猴病程进展稍缓,在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及肝性脑病症状后逐渐恢复,仅1只死亡;高剂量组猴均出现肝性脑病症状后死亡,存活时间(72±13)h,肝功能严重受损.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示,低剂量组肝组织散在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中、高剂量组可见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片状坏死伴有明显出血.结论 中、高剂量组均符合ALF模型标准,中剂量组ALF程度较轻,有利于肝移植手术等实验的开展;高剂量组ALF程度较重,适用于相关治疗方案疗效评价.

  • 肝移植与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张洪涛;窦科峰;陶开山;李琳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ilson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三磷腺苷(ATP)7B基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铜转运P型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 K-F环)等.

  • 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肝衰竭死亡1例报告

    作者:关春丽;张爱东;韦宏成;郭军;陈东晖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诊疗经验。患者于肾移植术后半年出现肝功能异常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后期发生肝衰竭,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给予抗病毒及人工肝支持等治疗后无效死亡。对于肾移植术前感染 HBV 的患者,应严格监测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肾功能、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等指标,以便能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若监测到肝功能下降,应立即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 改进的90%无血肝切除术与药物诱导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

    作者:宫绪萌;周彬;陈华木;杨方圆;黄月朝;钟己生;高毅

    目的 建立理想的大鼠急性肝衰竭(ALF)模型.方法 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3组:(1)传统手术组,按Higgins和Anderson法直接套扎肝蒂切除90%大鼠肝脏;(2)改进手术组,采用改进无血肝切除术切除90%肝脏组织;(3)药物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700mg/kg)+脂多糖(5 μg/kg).观察手术相关情况及建模后7d大鼠存活率;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血糖(Glu)和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建模后24、72 h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传统手术组术后出血死亡率高于改进手术组(15%vs 0);传统手术组、改进手术组、药物组大鼠建模后7d存活率分别为0、25%和15%;改进手术组及药物组处理后24、72 h,ALT、Tbi、ALB、NH3、Glu、PT等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其中ALT、Tbi、NH3、Glu、PT在改进手术组中均在24 h变化明显,在药物组中均在72 h变化明显,两组ALB则均在7d下降至低值后逐渐恢复;改进手术组残肝及药物组肝脏在24、72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表现.结论 改进90%无血肝切除术及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均可建立理想的大鼠ALF模型,可适用于不同的ALF相关研究.

  • 三黄茵赤汤防治大鼠急性肝衰竭的机制

    作者:马文校;杨运高;刁建新;刘亚伟;华何与;文小敏

    目的:观察三黄茵赤汤防治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氧化应激及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双环醇组,每组8只。各组对应给药5 d,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48 h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检测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血浆纤维蛋白原;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的变化,检测肝脏组织匀浆液SOD、MDA的含量;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黄茵赤汤高、中、低剂量组、双环醇组均能减少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的含量、缩短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时间,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P<0.05);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提高肝脏组织匀浆液SOD活性,减少MDA含量(P<0.05);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P<0.05);三黄茵赤汤中剂量组与双环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优于双环醇组(P<0.05)。结论三黄茵赤汤防治D-GalN联合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成量效关系,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三黄茵赤汤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肝细胞凋亡,以达到防治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效果

    作者:张美华;余卫;王巧瑜;温凌;萧间开;潘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10只体重约80 g的雄性清洁级SD大鼠用于BMSCs的培养。另选取体重在220~250 g的成年大鼠45只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肝衰竭模型制备以及BMSCs输注治疗。在45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30只均给予白毒伞粗毒素灌胃制备肝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肝衰竭模型组和治疗组(实验BMSCs输注治疗)。对比各组大鼠7 d生存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肝脏病理等指标情况。结果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治疗组SD大鼠体重减轻明显更少,7 d生存率明显更高。移植结束后治疗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及肝脏病理均较肝衰竭模型组显著改善( P<0.05)。结论 BMSCs输注对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

  •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学俊;江元森

    急性肝衰竭仍然是医学上难解、棘手的症候之一.佳定义为:在出现症状8周内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及凝血异常(凝血时间延长).估计在美国每年有2 00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只有200~300例患者接受肝移植[1].因为急性肝衰竭患者病前健康,患者家属和医生往往低估了疾病的严重性和疾病发展的急速性.在上世纪80年代,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达94%,较好的细心护理和治疗及肝移植的进展已经改善了这些数字.即使在现在肝移植时代,仍有38%病例死亡,主要死于这一严重疾病的并发症或得不到供肝.因为大部分患者得不到肝移植,所以,重新进一步努力认识急性肝衰竭就更有意义了,目的是保护残存的肝细胞和促进肝脏的再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体移植对大鼠肝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史贵秀;孙丽华;张跃新;杨艳;孟令梅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扩增原代SD大鼠骨髓干细胞,传代培养,形态学、生长曲线及免疫表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致肝衰竭大鼠,观察干预治疗后1d、3d、5d、7d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组织PCNA蛋白、CyclinD1mRNA表达量.结果 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形态较均一,为梭形或纺锤形,高表达CD90(94.3%),CD29(99.4%),不表达CD11b/c(5.7%),CD45(3.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肝脏组织病理损伤(P<0.05).BMSCs治疗组PCNA的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治疗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1.182±0.248 vs 0.468±0.053、0.858±0.114 vs 0.218±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肝脏病理损伤,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1mRNA的表达,促进肝再生,对急性肝衰竭有治疗作用.

  • 急性肝衰竭小鼠血清IFN-γ、TNF-α和IL-12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邹勇;周耀勇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小鼠体内炎症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 IL-12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Balb/cJ小鼠36只,随机分为3型鼠肝炎病毒(MHV-3)注射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6)、肝组织收集组(n=24).前两组分别予腹腔注射MHV-3 100 PFU和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小鼠的生存情况;第三组予腹腔注射含100 PFU的200 μl MHV-3,分别于0、24、48、72 h各处死6只小鼠,检测血清ALT以及血清IFN-γ、TNF-α和 IL-12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行肝脏病理评估.结果:MHV-3注射组6只Balb/cJ小鼠在注射MHV-3 3 d内全部死亡,而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全部存活.注射MHV-3后Balb/cJ小鼠血清ALT的水平持续升高,在72 h 达到峰值.血清IFN-γ和IL-12的水平在感染48 h后达到峰值,随后有所回落.血清TNF-α水平持续升高,在72 h 达到峰值.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FN-γ、TNF-α和 IL-12水平与血清ALT的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7、0.921和0.734,P均<0.05).结论:急性肝衰竭小鼠体内IFN-γ、TNF-α和 IL-12均显著增加,3种炎症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可能在急性肝衰竭小鼠坏死性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及TBIL的影响

    作者:唐冬梅;陈小明;毛德文;胡小慧;石文峰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蛋白及总胆红素(TBIL)的影响.方法:将96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解毒化瘀Ⅱ方组,采用D-GalN+LPS联合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并对TBIL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LR4与血清中TBIL表达显著增强,解毒化瘀Ⅱ方能明显降低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及血清TBIL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或P<0.01).结论:解毒化瘀Ⅱ方能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及血清中TBIL水平,对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健林;罗光汉;刘志红;邓一鸣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PE)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96例次,通过比较观察血浆置换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以及炎性因子 IFN-γ等指标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清除体内代谢毒素、改善肝功,减轻病情,能否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值得进一步研究.

  • 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差异性代谢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作者:龙富立;王娜;王沙;谢丽;王明刚;张荣臻;石清兰;王秀峰;毛德文

    目的:以正常大鼠为参照,探索急性肝衰竭(AHF)大鼠血清中的差异性代谢物.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胺(D-GaIN)建立AHF大鼠模型.收集30只AHF和30只正常大鼠的血清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结合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终确定AHF大鼠血清代谢物谱中特异性的代谢物.结果:在AHF组大鼠血清中有11个主要代谢物与正常大鼠血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甘氨酸、海藻糖、十六烷酸酰胺、卵磷脂、油酸酰胺、硬脂酰胺、甘露糖、硬脂酸.结论:与正常大鼠比较,AHF组大鼠血清中存在差异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能作为AHF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有助于揭示AHF的发病机制.

  • 茵陈对急性肝衰竭大鼠CD4+CD25+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

    作者:钟璐;张荣臻;毛德文;周玲瑶;周小博

    [目的]观察茵陈对急性肝衰竭大鼠120 h存活率、肝功能(AST、ALT、TBiL)及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单味茵陈拮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行90%肝切除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将2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茵陈提取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每组60只,其中模型对照组、茵陈提取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腹腔注射给药:茵陈提取液组予茵陈提取液10 ml/kg,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予促肝细胞生长素10 ml/kg,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均给予0.9%生理盐水10 ml/kg,分别在造模成功后3个不同时间点(0 h、24 h、48 h),每组取6只大鼠观察肝功能及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率,剩余大鼠用于观察120 h存活率.[结果]茵陈提取液组大鼠120 h存活率及肝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5);茵陈提取液组大鼠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通过降低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百分率含量,改善大鼠机体炎症反应及免疫耐受,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存活率.

  • 脐血干细胞移植与肝再生增强因子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佳;张墨阳;周忠义;谢晓红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与肝再生增强因子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以期为肝脏组织工程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肝衰竭大鼠模型40只,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脐血干细胞移植组(移植组,采用腹腔移植2×107脐血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组(联合组,采用腹腔移植2×107脐血干细胞联合注射肝再生增强因子50μg·kg-1·d-1)和肝再生增强因子组(增强因子组,采用腹腔注射肝再生增强因子50μg·kg-1·d-1),每组各10只。用DAPI标记肝细胞。大鼠肝衰竭造模成功后,经治疗一个月后分别取四组大鼠的肝组织制作冰冻切片,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中DAPI标记的细胞计数。结果移植组肝脏归巢及定植的干细胞为(12.6±2.0)个细胞/100倍视野,多于增强因子组的(8.1±3.4)个细胞/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因子组到肝脏归巢及定植的干细胞又多于对照组的(3.1±3.4)个细胞/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肝脏归巢及定植的干细胞为(18.1±3.4)个细胞/100倍视野,多于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干预手段对脐血干细胞归巢、定植于肝脏有一定影响,联合组的干细胞归巢率优于单行移植组和增强因子组。因此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急性肝衰竭治疗手段。

466 条记录 21/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