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血管用药:小心驶得万年船
长期用药,小心药物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物也可能有一些毒副作用,比如心血管科常见的药物阿司匹林.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阿司匹林是个好东西.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预防、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阿司匹林作为防治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经济、有效的首选药物,在心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第一线大显身手、造福人民.然而,如此好的一种药物,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会对阿司匹林过敏,服用后会发生荨麻疹,甚至诱发哮喘,俗称"阿司匹林哮喘";还有的病人因为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刺激作用而发生消化道出血,这也是患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还有些患者因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出现容易出血的倾向,比如刷牙牙齿出血,妇女月经量偏大,伤口不易止血等问题,甚至出现脑出血、内脏出血等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
叶酸联合维生素B6对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疗效观察
大量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 )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Hcy 每升高5μmol/L ,脑卒中风险增加59%,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约32%。健康成人空腹血浆半胱氨酸( H cy )平均水平在5~15μmol/L ,当 Hcy水平为≥10μmol/L ,属于高 H cy 血症,伴有高 H cy 的高血压,被称为“H型高血压”。补充叶酸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浆H cy ,伴随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1]。荟萃分析结果认为,叶酸联合维生素B12能够进一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联合维生素B6治疗效果不明确[2]。我国是 H 型高血压高发国家,高血压人群伴有H cy升高的比例高达75%。本研究拟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观察叶酸联合维生素B6治疗对血浆H cy水平的影响。
-
高血压伴糖尿病降压治疗的体会
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伴糖尿病药物联合降压的临床治疗,从中总结出治疗两种疾病并存时血压控制体会,供临床工作人员参考.结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И受体阻滞剂(ARB)和二氢吡啶类拮抗剂(CCB)联合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D)治疗,能达到较理想降压水平.结论:合理联合降压达标治疗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进行此次研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各5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提示观察组所得结果更佳(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舒张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舒张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28例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后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舒张压的大小分为试验组1(舒张压小于64 mmHg)、试验组2(舒张压65~70 mmHg)、试验组3(舒张压71~90 mmHg)、试验组4(舒张压大于91 mmHg)各32例,选取3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舒张压70~90 mmHg),观察4组研究对象的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和试验组4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8.1%、25.0%、18.8%和31.3%)明显高于对照组(9.4%),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舒张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要对患者的舒张压进行严格控制。
-
持续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持续管理使血压得到较好控制;方法:对某社区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建档、健康指导及定期血压检测;结果:经过持续管理以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的管理使血压得到较好而稳定的控制,减少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操作简单、可行,值得推广.
-
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特点.方法:收治OSAHS患者120例,以OSAHS轻重分为轻-中、重两组,另外选择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OSAHS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较单纯高血压组有明显增大(P<0.05),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OSAHS程度越重,高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 高血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脑血管事件 -
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134例,分析4种不同高血压类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杓型血压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46.5%,超杓型血压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3.3%,非杓型血压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70.7%,反杓型血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75%.其中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越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与特点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常见于老年人.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证实,收缩压及脉压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肯定关系,能更准确地预测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心衰以及脑卒中等.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强调,50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是比舒张压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1].65~74岁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病患者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心血管病危险性增高3倍,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增高2倍,心血管病病死率增高2倍.青年和中年人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与心血管危险性有关,而老年人中ISH比舒张期高血压(DH)更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美国高血压监测和随访(HDFP)研究多元回归分析表明,60~69岁组除外其他危险因素,SBP每升高1mmHg,年死亡率增加1%.
-
血压变异性对血透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压变异系数对血透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冠心病,脑出血,脑梗塞)是否有影响.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10月期间,选取100名维持性血透患者参加研究,在考虑性别,年龄,透析年限,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素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血压变异性分为高变异系数组(A组)和低变异系数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 组心力衰竭发生事件明显高于B组患者,心胸比及BNP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脑梗塞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冠心痛、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维持透析患者血压平稳,减少血压变异,可减少血透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分层处理
1994年,Muller 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念,并指出70%~80%的心脑血管事件是易损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导致。此后,易损斑块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普遍接受。近10年来,研究者从病理、影像、组化、免疫等各个角度对易损斑块的内在结构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易损斑块“致病性”的理解,巩固了易损斑块概念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血管疾病中的地位。
-
祸不单行——高血压与糖尿病(一)
据统计,2012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9亿,患病率仍处在持续上升阶段,约占世界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20%,居各类疾病之首,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首要死因.此外,心血管疾病还会带来身体机能缺失和社会经济损失等不良影响.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中,主要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两者若共存,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则成倍增长,其病变的程度也极为严重.
-
尿毒症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事件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尿毒症透析患者血脂改变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入选尿毒症透析(HD)患者85例,腹膜透析(PD)患者46例,分别检测透析间期患者肾功能、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多种脂蛋白、载脂蛋白以及脂蛋白(a),统计透析至今发生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次数并计算其百分率.结果:PD患者血T G和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HD患者,其中高TG血症以及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并发症的百分率高于HD患者;而HD患者高TC血症以及脑出血等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PD患者.结论:尿毒症两种透析方式患者血脂紊乱方式有所不同,HD患者的肝素化以及PD患者显著的高TG血症可能是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类型及百分率差异较大的原因.
-
持续性房颤复律的护理体会
心房纤颤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患者中为常见,在其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中,其血液动力学障碍和血栓等心脑血管事件引人关注,有资料显示,在患有房颤的人群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是不合并房颤人群的2~6倍[1].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减慢心室率和抗凝治疗是提高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生存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30例持续性房颤转复窦性心率的有效护理,总结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中国2004年公告的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达1.6亿人,血脂异常患者1.6亿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4000万人,肥胖6000万人,超重2亿人.烟民高达3.5亿人,还有5.4亿人被动吸烟.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占各种原因死亡的1/3,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一大杀手,其预防尤被重视.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存活的危险因素,为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临床依据.结果:心脏病死亡35例(59.3%),终止透析死亡13例(22%),脑血管病死亡6例(10.2%),恶病质4例(6.8%),猝死1例(1.7%).结论:心脑血管事件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研究进展
随着治疗技术发展,进行腹膜透析治疗(peritoneal dialysis,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这些患者的死亡率仍较高,其原因除了弗明汉危险评分所涉及相关危险因素外,近些年来这些患者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亦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证明炎症与PD患者的死亡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存在密切关系.该文对PD患者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和病因及其可导致的临床结果进行阐述.
-
高血压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现场调查,对患者基本信息、血压控制情况和相关指标情况、心脑血管患病情况等进行统计.结果 实施早期管理前,患者血压稳定率为50%,血压达标率为20%,经过早期康复管理后,患者血压稳定率达到74%,血压达标率为6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实施之后为14%,实施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早期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发生率,提高患者阶段性的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
脉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
脉压(pulse pressure,PP)升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评价血压状况的4种血压测量指标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平均血压(MBP)[1,2].PP值为SBP与DBP之差,PP差增大说明大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是反映血管壁厚/管腔直径比值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因此,PP升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是冠心病(CHD)、脑卒中及左心室肥厚(LVH)等发生的有力指征,PP的测量包括常规的肱动脉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内动脉压记录和特殊部位的测量等.PP的作用独立于其他血压测量值,特别是MBP.临床医生和保健医生多习惯看到SBP的重要性,特别是老年人,但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强调了PP作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预报因子的重要性[3].
-
不同危险分层对糖尿病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分层对糖尿病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煤矿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302例患者作为观察队列,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将研究队列依据发病风险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组,随访38~53(48.01±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一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分析不同危险分层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1)随着发病风险的增加,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血管死亡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率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发生猝死事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校正年龄及性别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发病风险的增加,相对于极低危组,中危和高危组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RR)分别增加1.42倍(95%CI:1.02~ 1.96,P<0.05)、2.26倍(95%CI:1.67~3.04,P<0.01).结论 在作为高危人群的糖尿病患者中,缺血性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增加、高血压、BMI、总胆固醇水平、吸烟可预测该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随着发病因素增加,临床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