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XSB小鼠肝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的表达

    作者:余立凯;黄安斌;杜戎;沈凌汛;宋优;侯晓华

    目的 观察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肝脏的表达,探索调节性T细胞在狼疮肝损害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以8周龄正常C57BL/6雄性小鼠作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PCR方法,检测Foxp3在8周、16周龄雄性BXSB小鼠肝脏的表达. 结果 正常组C57BL/6小鼠肝组织Foxp3阳性细胞呈深棕黄色,位于肝小叶的肝血窦和(或)窦周隙内,且分布较均匀;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肝组织内Foxp3染色呈浅棕黄色,明显弱于正常鼠,且分布在界板周边较明显.8周、16周BXSB组小鼠肝组织内Foxp3 mRNA表达水平(0.30±0.04、0.18±0.03)较正常对照组(1.08±0.08)明显降低,16周BXSB组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8周BXSB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BXSB小鼠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Foxp3分布和表达量下调有关.

  • 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系

    作者:朱冬林;吴雪琼;席云;钟逾;张俊仙;安慧茹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肝损害组),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60例(无肝损害组),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筛选出的10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位点中,NAT2启动子区域rs4646243的T等位基因和rs4646246的A等位基因构成的突变纯合及杂合基因型均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保护性有关联,rs1115784、rs1041983和rs1799930的纯合突变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风险相关联,其中rs1041983和rs1799930的突变纯合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高度关联.在10个标签SNP位点中发现2个单体域,位于单体域1的单体型‘TGAA’和位于单体域2的单体型‘TAG'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相关联.在NAT2基因上还发现2个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保护性的单体型:位于单体域1的单体型‘CGGG’及位于单体域2的‘CGG’.结论 汉族人群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检测NAT2基因及单体型,可以在抗结核治疗前筛选出肝损害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

  • 并殖吸虫对肝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银忠;王文林

    并殖吸虫是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的病原体.并殖吸虫病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东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我国有并殖吸虫病报告的省、市区达24个.由于并殖吸虫成虫与童虫均具有游走性,在人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还可移行至肝脏、脑、脊髓、眼等器官,引起异位病变.近年来,在浙江、安徽等省陆续发现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并殖吸虫病[1~5],同时,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并殖吸虫对肝脏的损害作用[6~8].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并殖吸虫肝损害的认识,现将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损害171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晓晶;赵勇;周博

    为进一步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对患者肝损害及肝功的影响,探讨其规律性,我们对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确诊住院的212例HFRS患者均作了肝功能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preS/S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吴蓓颖;蔡刚;林佳菲;陆秋涯;李琳;樊绮诗

    目的 隐匿性乙肝感染与严重慢性肝损伤的病毒学与免疫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拟通过研究隐匿性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揭示隐匿性乙肝发生及其致慢性严重肝损伤的病毒学因素。方法 收集瑞金医院门诊及住院HBsAg阴性患者的血清,抽提DNA,利用巢式PCR方法对隐匿性感染进行检测;克隆阳性标本的preS/S区全长基因并测序分析,探讨其突变类型与严重慢性肝损伤的关系。结果 在全部468份HBsAg阴性血清中共检出隐匿性HBV感染69例,HBcAb单独强阳性组、HBeAb单独强阳性组、HBeAg单独阳性组、HBcAb与HBsAb同时强阳性组和5项指标全阴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6%、8.7%、36.4%、18.3%和0%。隐匿性感染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HBsAg阳性感染患者,隐匿性HBV preS/S区缺失突变、preS2基因M1I和Q2K突变,S基因Q129N/R/P、G185R和S210R突变的频率明显高于HBsAg阳性组。伴严重肝损伤的隐匿性感染较无严重肝损伤隐匿性感染患者在性别比例及血清HBV-DNA水平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伴严重肝损伤的隐匿性感染的HBV在preS2基因M1I和Q2K,S基因G185R和S210R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无严重肝损伤者,但 preS缺失和S基因Q129N/R/P的突变频率低于无严重肝损伤者。以伴严重肝损伤的隐匿性感染与HBsAg阳性严重肝损伤者相比,后者HBV-DNA水平明显高于前者,但preS2基因M1I和Q2K、S基因G185R和S210R突变的频率明显低于前者。结论 隐匿性感染与HBsAg阳性病人之间致慢性严重肝损伤的病毒学因素存在不同;preS2区M1I和Q2K以及S区G185R和S210R等突变对于隐匿性乙肝患者而言,可能是评价其是否进展为严重慢性肝损伤的有用指标。

  •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刀豆蛋白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中的表达

    作者:曲建慧;韩絮琳;万谟彬

    目的观察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害肝组织内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以研究ICAM-1在这种肝损害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ConA以18mg/kg的剂量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8 h后肝组织ICAM-1的表达,并观察血清ALT的变化.结果 8 h后出现明显肝损害(ALT水平升高),肝组织内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ICAM-1参与了ConA小鼠肝损害的病理过程.

  • 热休克蛋白70对严重创伤休克后肝脏的作用

    作者:罗东林;周继红;刘宝华;熊仁平;叶秀峰;徐祥;陈金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严重创伤休克后肝脏作用.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致严重创伤模型,动态观察伤后8 h大鼠肝组织HSP70、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变化.HSP70表达测定采用免疫印迹法,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伤后HSP70在肝组织中表达迅速增加,6 h达到峰值,伤后8 h仍维持较高水平;创伤合并休克后,HSP70表达高峰提前至伤后4 h,持续表达至伤后6 h后逐渐下降,死亡前在肝组织中仍有少量表达.创伤休克后血清ALT、TB伤后4 h开始明显增高(P<0.01),白蛋白下降(P<0.01).肝脏镜下创伤休克后6 h肝窦内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在创伤休克早期,HSP70可能参与了肝组织细胞抗损伤机制的启动,但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HSP70的过高持续表达,则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HSP70在创伤休克后肝保护与肝损害过程中可能发挥双重作用.

  • 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临床探析

    作者:余意;程先鸣

    目的 对老年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导致的肝损害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化疗的49例老年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导致肝损害的特点.结果 134例老年肿瘤患者中,化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49例(36.6%).肝损害的出现与否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发生肝损害的患者中,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者占10.2%,伴有肝脏转移者42.9%,均明显高于没有肝损害的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老年肿瘤患者与没有肝损害的患者肿瘤类型明显不同(P<0.05),但与肿瘤分期关系不大(P>0.05),36.7%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出现在化疗前2个周期.肝功能损害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升高比率大,占30.6%.肝脏功能恢复正常者45例.结论 肝脏转移可能是导致肝损害的主要易感因素之一,肝功损害和年龄、性别、分期等无关,老年肿瘤患者化疗所致的肝损害预后一般较好,大多不需减量或者延迟化疗.

  • 肾移植后并发肝损害的护理

    作者:常秀敏

    肝脏损害是肾移植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移植肾的存活.2005~2006年在我院施行的肾移植26例中,有6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在临床护理中我们体会到,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准确鉴别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肾移植术后的肝脏损害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 5例大剂量氨甲喋呤致严重皮肤粘膜炎的护理

    作者:王飞华

    大剂世氨甲喋呤在防治髓外白血病,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恶性淋巴瘤的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同时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损害、消化道溃疡、严重的皮肤粘膜炎、骨髓抑制等.我科从1996年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65次患儿行大剂量氨甲喋呤(HDMTX)245人次,其中出现严重皮肤、口腔粘膜炎5例次,占2.04%,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产前诊断胎儿型多囊肾1例

    作者:许幼峰;张岳灿

    孕妇,38岁,G3P1孕31周,非近亲结婚.因全身瘙痒,疑妊娠肝损害来院诊治.常规彩超检查示:单胎头位,双顶径8.4 cm,股骨长5.9cm,胎盘附于后壁,成熟度二级,羊水少,羊水指数1.7/1.2cm.

  • 应用超声直方图定量判断慢性肝炎的疗效

    作者:王力建;王竹梅

    目的:探讨超声直方图定量诊断在判断慢性肝炎疗效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直方图测量了520例正常人及454例慢性肝炎不同病期及治疗后的肝脏灰阶值.结果:慢性肝炎三组随病情加重,直方图值升高,肝损害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差.结论:超声直方图以具体的数据判断慢性肝炎的不同病期及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及量化指标.

  • 世卫组织发布首份丙型肝炎治疗指南

    作者: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其第一份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指导《丙型肝炎感染者筛查、关护和治疗指南》,指南提出了九项重要建议,其中包括增加接受丙型肝炎感染筛查人数的方法,关于如何减轻肝炎感染者肝损害的建议以及关于如何选择和提供适当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治疗的建议。在发布该指南的同时,WHO推出了更有效和更安全的口服肝炎药物,并且承诺在今后几年提供甚至更新的药物。

  • 痰热清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作者:余慕明;王力军;卢斌;柴艳芬;寿松涛

    目的 观察痰热清对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痰热清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退热、淋巴结缩小、肝功能恢复和治愈时间.结果 痰热清治疗组退热时间为(2.6±1.2)d,肝功能恢复时间为(8.7±3.3)d,病程(9.5±2.3)d,较常规治疗组能明显缩短[分别为(6.3±1.1)d,(10.3±2.43)d,病程(11.2±2.1)d,均P<0.05];痰热清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70.0% vs 33.3%,χ 2=8.076,P<0.05).2组总有效率、淋巴结缩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热清对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较好疗效,特别是伴有肝功能损害者.临床应用安全,可作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 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一例

    作者:王春燕;张静;赵伟

    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是指短期内接触较大量或长期接触二甲基甲酰胺而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二甲基甲酰胺是一种工业用料,一般为职业中毒,可经呼吸道、皮肤和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进入人体后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胃等重要脏器.本品尚无特效解毒剂.中毒后需迅速清除毒物,一般给予抑酸、保护消化道粘膜、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较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经过治疗后大多可治愈,目前报道死亡病例较少,一般死于肝坏死、肝功能衰竭.现将本院救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 β-七叶皂苷钠联用阿米卡星致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一例

    作者:唐建国;杨春辉;薛杨勇;徐丹;檀书斌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主要副作用为耳、肾毒性,β-七叶皂苷钠应用临床后有静脉炎、过敏性药疹、休克、横纹肌溶解、过敏反应、肝损害、心动过缓及肾功能不全等副作用报道[1].

  • 丹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血管活性物质及肝功能干预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媛媛;康利民;王伟

    目的 通过观察丹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浆TXA2、PGI1浓度及肝功能的变化,探讨丹参对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肝损害的作用.方法 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患者在入院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28例和丹参组29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和丹参治疗14 d.检测其TXA2、PGI1及肝功能的改变.结果 入院时两组TXA2,TXA2/PGI1比值无明显差别,入院后3,7,14 d丹参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PGI1各时间点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丹参组14 d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丹参对于SAP肝损害的治疗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丹参可能通过纠正血管收缩/舒张因子之间的平衡而改善肝脏微循环,这可能是其治疗SAP肝损害的作用机理之一.

  • 谷胱甘肽防止幼兔全胃肠外营养所致肝损害

    作者:蔡威;洪莉;吴江

    目的研究氧化损伤及凋亡在全胃肠外营养(TPN)相关肝损害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谷胱甘肽防止TPN相关肝损害的有效性.方法将35只出生后6~8天的新西兰兔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2,母乳喂养);PN组(n=12,全肠外营养组,持续静脉营养10天);PN+GSH组(n=11,全肠外营养+还原型谷胱甘肽20 mg/kg·d).10天后比较3组间肝功能、肝脏光镜和电镜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以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PN组血直接胆红素、胆汁酸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N+GSH组(P<0.05).PN+GSH组病理无胆管扩张和胆汁淤积表现,电镜超微结构变化与病理相符.PN组肝组织MDA含量及肝细胞凋亡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N+GSH组(P<0.05,P<0.01).结论氧化损伤及凋亡在TPN相关肝损害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谷胱甘肽可明显减轻TPN所致肝细胞损害,可能与其抗氧化、抗凋亡作用有关.

  • 一氧化氮对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时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作者:梁力建;罗时敏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硬化肝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进一步肝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 26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4组,TPN组7只,TPN+L-Arg组6只,TPN+L-NAME组6只,TPN+L-Arg+L-NAME组7只.测定肝功能、肝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含量、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肝脏NOS比活性,观察肝脏β-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情况. 结果 TPN组、TPN+L-NAME组和TPN+L-Arg+L-NAME组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其余大鼠均成活.与TPN组比较,TPN+L-Arg组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AST明显降低(P<0.05),ALT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肝TG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脂肪变性程度减轻.TPN+L-NAME组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AST、ALT明显升高(P<0.05),肝TG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组血清ALB、A/G比值无明显差别.各组肝脏NOS比活性无明显差别(P>0.05),β-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为++. 结论一氧化氮在硬化肝全胃肠外营养时的进一步肝损害有保护作用.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的疗效

    作者:王迎雪;邢文英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肝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7.22%(35/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30/36)(P<0.05);③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8.33%,与对照组5.5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患者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在改善肝功能、消除抗结核病药致肝损害体征与临床症状方面有积极作用.

2123 条记录 6/107 页 « 12345678...10610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