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织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作者:邱雪峰;董念国

    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关键启动因子,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等在受到不同刺激后通过各自信号转导途径诱导其表达.组织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组织因子反义RNA、抗组织因子抗体、FⅦai、rTFPI、rNAPc2等抑制其表达已取得一定进展,而组织因子小干扰RNA可能成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 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心肌无复流

    作者:黎娜

    组织因子(TF)是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临床并发症密切相关.凝血和炎症共同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二者也是心肌无复流的发生发展基础,TF将凝血和炎症紧密联系,使二者相互作用.近些年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缺血心肌TF表达增高,应用抑制TF的单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实验动物输注TF可促进心肌无复流的发生.急性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患者TF水平也升高.TF可作为心肌无复流的预测指标.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TF的生理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TFPI有抗血栓、抗炎症、抗增殖作用,输注TFPI可减轻心肌无复流的程度,为治疗心肌无复流开辟了新领域.

  • 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对组织因子诱导的凝血酶生成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作者:万槐斌;杨艳敏;朱俊;黄毕;王娟;吴双

    目的:体外评价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对组织因子途径诱导的凝血酶生成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方法:采集6个健康成年人(年龄从26~60岁)空腹静脉血。分离乏血小板血浆,采用递增浓度的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预处理,采用校正的自动凝血酶法测定组织因子诱导的血浆凝血酶生成。通过血小板连续计数法评估组织因子诱导的全血血小板聚集。

  • 化学合成小干扰核糖核酸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作者:邱雪峰;董念国;孙宗全;苏伟;史嘉玮

    目的:探讨血管壁组织因子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基因沉默作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大鼠组织因子的25 bp双链siRNA分子.使用组织因子siRNA、对照siRNA转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实验共分6组(各组n=5).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后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组织因子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因子蛋白表达.结果:siRNA成功转染到血管平滑肌细胞,转染效率约(90.0±2.3)%.3对候选siRNA筛选出基因抑制效率高一对,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24 h组织因子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减少(86.0±0.6)%,转染48 h蛋白质印迹分析组织因子蛋白表达减少(92.0±1.0)%,同时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因子表达明显减弱.结论:RNA干扰能明显下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 阿托伐他汀对培养的兔脂肪细胞凝血和纤溶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李洁琪;赵水平;方颖;吴立荣;李屏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培养的兔脂肪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凝血因子Ⅲ)、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正常兔(n=4)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细胞,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甲羟戊酸加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后两组分别设有不同浓度,以阿托伐他汀或甲羟戊酸孵育兔脂肪细胞24小时后收集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脂肪细胞TF和PAI-1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F和PAI-1蛋白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随着阿托伐他汀浓度的增加,TF和PAI-1蛋白水平逐渐下降,在阿托伐他汀浓度为10μmoL/L时,其抑制作用大,脂肪细胞TF、PAI-1蛋白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甲羟戊酸加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加入1 μmol/L甲羟戊酸后阿托伐他汀对脂肪细胞TF、PAI-1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可以被甲羟戊酸逆转,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加入100μmol/L的甲羟戊酸几乎完全逆转了阿托伐他汀对脂肪细胞TF、PAI-1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抑制兔脂肪细胞TF、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甲羟戊酸代谢途径实现的.

  • 抗血小板制剂与冠心病介入治疗

    作者:吴永健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的策略,对于接受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尤其如此.由于介入治疗不可避免的破坏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使斑块内的促凝物质(组织因子)和内膜下组织暴露于血液,诱发内源性凝血,从理论上讲,如果在没有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介入治疗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因此,充分地抗血小板治疗是冠脉介入治疗的前提.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改变

    作者:王华;杨杰孚;张传宝;包承鑫;胡云建;褚德发;钟优;李宏义;张瑞生;刘德平;曾学寨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活性、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等高凝状态指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探讨慢性心衰患者中凝血系统激活状态以及炎症反应.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慢性心衰患者(心衰患者根据是否有心房颤动分为两组:心衰1组为无心房颤动者,心衰2组为合并有心房颤动者)、心功能正常的心脏病患者(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TF活性和TFPI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Fg、用免疫浊度法测定hs-CRP.结果:慢性心衰患者各组TF活性、TFPI活性、D-二聚体、Fg水平显著高于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0.01).慢性心衰患者各组中hs-CRP也显著高于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心衰1组和心衰2组之间TF活性、TFPI活性、D-二聚体、Fg、hs-CR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衰患者中TF活性与LVEF负相关(r=-0.38,P<0.05),Fg水平与hs-CRP正相关(r=0.37,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存在凝血系统的激活,TF促凝活性明显增加,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并且左心室收缩功能越低的患者中TF促凝活性越高.慢性心衰患者中hs-CRP显著升高提示心衰中存在炎症反应,并且与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联.

  • 辛伐他汀对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组织因子表达及活性的作用

    作者:黄燕;陈浩;陈连凤;朱文玲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组织因子(TF)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胆固醇喂养和动脉内膜剥脱术制作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两组①不接受治疗(对照组);②辛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治疗组,每日10 mg/kg体重).免疫组化和双染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F在斑块中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TF抗原含量;底物发色法测定斑块TF活性.结果: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所有细胞类型均有TF的表达,其中巨噬细胞是TF的主要来源.辛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还可增加成熟型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同时明显减少斑块内TF的表达及活性(P<0.01).结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F的表达及活性是辛伐他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机制.

  • 组织因子与冠心病

    作者:夏大胜;王佩显

    组织因子作为因子FⅦ/FⅦa的细胞膜表面受体,是生理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启动因子,许多炎性介质能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形成血栓以及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组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心肌缺血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冠心病相关病理过程作一综述.

  • 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TF、tPA和PAI-1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美明;林闽溪;沈庆乐;李培英

    目的观察老年人(≥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夹心法.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F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对比,血浆tPA活性、tPA/PAI-1明显降低,PAI-1活性明显增高(均为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可能对老年人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与血浆组织因子的关系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徐萍;李春华;张哲;陈岩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探讨TF在无复流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0例AMI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外周静脉血TF水平.比较其中无复流者与再灌注者不同时点TF水平的变化.结果 不同时点,无复流组血浆TF水平均明显高于再灌注组(P<0.01);PCI术后即刻,两组TF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PCI术后24h,无复流组TF水平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再灌注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与血浆TF水平密切相关,TF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微血栓而导致无复流.

  • 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作者:王明山;王霄霞;潘景业;陶志华;金艳慧;谢于鹏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1-2].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组织因子的变化

    作者:郭秀凤;李运刚;李化勇;夏英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和某些T细胞亚群,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分泌,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1].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凝血和止血的主要调节因子.为探讨这两个因子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检测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MCP-1和TF的水平变化,并就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和补体激活产物的变化

    作者:刘成玉;姜忠信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发生与炎症反应所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密切关系[1].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灵敏指标,CRP可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和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参与了UA的发生与发展[2],但其与补体激活产物在UA发生与发展中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检测了75例UA患者血清CRP和补体激活产物(sC5b-9)浓度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变化的意义和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 阿托伐他汀对脂肪组织中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洁琪;赵水平;蔡运昌;方颖;吴立荣;刘兴德;李屏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TC)食物喂养兔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 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高TC组喂以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加用阿托伐他汀干预4周,于第12周末取兔皮下脂肪组织,并分离培养脂肪细胞,RT-PCR测定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 mRNA表达;同时采血分离血浆,ELISA法测定血浆TF活性. 结果高TC组血浆TF活性[(0.074±0.029)g/L]与对照组[(0.033±0.011)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 mRNA表达分别为(1.084±0.130)和(0.980±0.140),高于对照组的(0.909±0.150)和(0.823±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该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 mRNA表达分别为(0.901±0.150)和(0.803±0.120),低于高TC组(P<0.01),血浆TF活性[(0.040±0.012) g/L]降低(P<0.01). 结论高TC喂养兔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表达TF增加,血浆活性增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抑制高TC喂养兔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TF表达及活性,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具有抗血栓作用.

  • 血细胞源性组织因子的研究现状

    作者:黄细莲;陈方平

    组织因子(TF)是凝血反应的始动因子.经典的凝血学说认为[1],在血管壁完整的情况下,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TF无法与血液直接接触,循环中因无TF的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启动凝血,只有在血管壁破损时,内膜下TF释放入血方可启动凝血及血栓形成,而此过程中,血细胞成分中除血小板能够提供磷脂催化表面辅助凝血反应外,白细胞和红细胞都只是被动卷入参与了血栓的生成.

  • 抗凝血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作者:杨跃进;温绍君;谭学瑞;李家增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已形成血栓的发展,均应使用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通常都是通过对凝血过程中某一关键的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因子X和凝血酶)的抑制作用而阻断凝血过程的进行(图1).临床上抗凝血药物大都围绕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而达到抗凝血作用,根据药物对凝血酶作用方式的不同,抗凝血药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抗凝血酶药物,前者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产生或通过"介质"抑制凝血酶活性,后者是直接与凝血酶作用,用药途径可有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夏书月;郭丹;许小杨;刘放;王实

    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和血栓形成的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新近的实验数据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在血栓性事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性粒细胞源性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参与这一过程中.此外,在败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恶性肿瘤的疾病模型中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中性粒细胞源性的血栓形成过程担当重要角色.NETs是由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DNA、抗茵肽、各种酶以及组蛋白交织排列形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结构,为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诱捕和激活提供支架.近报道在NETs上依赖性自噬细胞外传递TF的现象更支持了中性粒细胞参与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性粒细胞在内皮损伤的部位聚集和激活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启动事件.NETs内富含高浓度的血栓源性TF可能是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启动及扩展所必需的.

  • 西立伐他汀抑制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因子的表达及活性

    作者:冯宁;陆国平;张曼玲;龚兰生;冯宗忱

    目的观察西立伐他汀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的THP-1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及活性的作用.方法培养的THP-1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西立伐他汀,用RT-PCR法检测MMP-2及TFmRNA,酶原电泳法测定培养基中MMP-2活性,ELISA法测定细胞内TF抗原.结果随着西立伐他汀浓度增加,THP-1细胞的MMP-2及TF mRNA水平逐渐降低.在1μmol/L时 MMP-2mRNA从93.5±10.2降至58.9±8.2,P<0.05.对培养基中MMP-2活性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0.1、1.0 μmo1/L时的光密度值分别从667.7±41.1降至498.8±7.4、469.0±21.4(P<0.05).THP-1细胞的TFmRNA水平在浓度为0.1、1.0 μmol/L时,分别降低36%及67%(80.0±15.7及41.3±16.4vs125.1±21.0,P<0.05).细胞内TF抗原含量在1μmol/L时减少50%(0.22±0.04vs0.43±0.06,P<0.05).结论西立伐他汀能抑制THP-1细胞表达MMP-2及TF,降低MMP-2及TF活性.

  • 组织因子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马景胜;邢宏松;傅华群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体内引起血液凝固的强有力的启动因子,在止血、组织修复、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TF能够识别和调控细胞信号转导,促进血管新生、炎症反应,调节细胞黏附和运动,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对TF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组织因子 肿瘤 转移
659 条记录 4/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