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氯沙坦和螺内酯对急性前壁心梗左心室纤维化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分别使用螺内酯和氯沙坦治疗后血浆Ⅲ型前胶原(PⅢNP)、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浓度变化.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对AMI后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132例AMI患者均为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50例,年龄41~65岁之间.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氯沙坦组48例,螺内酯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入院后(9±1)天及发病后3月、6月和12月分别测定血浆PⅢNP、LN和HA的浓度.结果:入院后(9±1)天氯沙坦组与螺内酯组患者血浆PⅢNP、LN和HA浓度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但3月、6月和12月后比较其浓度进行性降低,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结论:氯沙坦和螺内酯可抑制急性前壁心梗左室纤维化.
-
肺错构瘤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CT、MRI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肺错构瘤的CT和MRI的表现,以及3例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肺错构瘤病灶光滑整齐,浅分叶3例,无深分叶征和毛刺征.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例为"爆米花"样钙化.4例病灶内有脂肪密度.3例肺错构瘤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轻度增强(5HU-16HU).6例T2WI呈高信号中夹杂分隔样低信号.结论:钙化(典型的爆米花样钙化)、脂肪密度是其特征性表现.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和MRI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改善化疗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9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NP化疗方案;治疗组在NP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8天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均用药2个周期.观察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变化、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患者在疗效控制情况、生活质量Kamofsky评分、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可显著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
-
微创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动力髋部螺钉(DHS)与常规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4例,其中应用微创DHS 40例(微创DHS组),常规DHS34例(常规DHS组),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比例、血红蛋白变化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病人均获得12~24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不愈合病例及死亡病例.微创DHS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例、血红蛋白变化量和住院天数均低于常规DHS组(P<0.05或P<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使用微创DHS和常规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微创DHS治疗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前交叉韧带不同断裂程度对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的生物力学影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断裂和部分断裂对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10例新鲜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作为ACL完整组,在200N轴向载荷下,测试膝关节0°、30°、60°、90°髌骨内外侧关节面应变,测试完毕后随机将标本造模成前内侧束(AMB)切断组和后外侧束(PLB)切断组,各5例,在上述条件下测试,再将ACL中下1/3全切作为全切组进行测试.结果:膝伸直0°位各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膝屈曲30°、60°、90°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应变变化趋势为ACL完整组>PLB切断组>AMB切断组>全切组.且髌骨内侧面应变小于髌骨外侧面应变(P<0.05).结论:ACL完全断裂,在不同栽荷和角度下,对髌骨内外侧关节面的应变均有影响.ACL部分断裂在膝关节屈曲30°、60°、90°位可引起髌骨内外侧生物力学改变.ACL完全断裂,髌骨外侧应变高于髌骨内侧应变,其意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
胎儿胃底后壁、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的动脉解剖
目的:研究胎儿胃底后壁、贵门及食管腹段后壁的血液供应.方法:取30例胎儿尸体(6-10月),5%红色过氯乙烯填充胎儿胃的动脉血管,解剖观察胃底后壁、贲门及食管腹段的动脉血管的来源,测量动脉支数,血管长度,口径,分布.结果:胎儿胃底后壁、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的血液由胃上动脉供给.胎儿胃上动脉起于左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出现率为49.26%,1-3支不等,平均长(5.86±0.21)mm,起始点平均外径(0.32±0.08)mm.结论:胎儿胃底后壁、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有1-3支动脉血管供应,即胃上动脉分支:食管支,胃底支,贲门支.动脉分布的研究为全胃切除和残胃血供提供形态学依据.
-
Le Fort Ⅰ型截骨术定位平面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上颌牙根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制订截骨平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上颌牙槽清晰或出土后仍有牙保留的颅骨,在颅骨梨状孔下缘至上颌结节作一连线作为模拟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以上颌牙槽缘为标志,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侧上颌各牙的牙槽缘至上述模拟截骨水平的距离及牙槽缘至各牙根尖端的长度,然后计算出上颌各牙根尖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结果:上颌各牙相对的牙槽缘至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逐渐缩小,右侧中切牙为21.09±1.53 mm,左侧中切牙为20.96±1.64mm,右侧第二磨牙为14.94±1.52 mm,左侧第二磨牙为14.95±1.59mm;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从中切牙至第二磨牙也逐渐缩小,而两侧尖牙牙根尖距离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49±1.74mm,左倒为4.69±2.14mm,第二磨牙牙根尖距离Le 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右侧为4.65±1.63mm,左侧为4.49±1.89,两侧尖牙牙根尖和第二磨牙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水平的距离均比较接近.结论:上颌各牙根尖至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的距离均在4mm以上,根据前牙中尖牙牙根尖的位置和后牙中第二磨牙牙根尖的位置,LeFort Ⅰ型术式截骨线水平在13、23(3|3)根尖及27、27(7|7)根尖上方4mm以上,按此平面作截骨水平较为安全,不易损伤牙根.
-
对淤血再灌注肠神经组织损伤机制的探讨
目的:建立大鼠肠淤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淤血再灌注肠神经组织损伤的机制,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6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阻断门静脉1h后开放的方法建立大鼠小肠淤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只进行同样腹部手术操作但不夹闭门静脉,正常组不手术.6小时后取各组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然后处死动物,取距回盲部15厘米处肠管1厘米,采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察肠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小肠壁肠神经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可见,正常组、对照组为正常肠道管壁结构,实验组肠壁各层有比较明显的淤血、出血,小肠绒毛固有层水肿,黏膜上皮有脱落、坏死;实验组MAP-2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肠淤血再灌注可能导致肠道神经元数量减少,其机制可能与肠淤血再灌注造成的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有关.
-
PPARγ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GFP-C1-PPARγ,观察小鼠PPARγ基因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采用克隆和亚克隆技术构建小鼠PPARγ基因真核表达栽体,脂质体Lip2000介导转染MDA-MB-231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验证其mRNA和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该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含有PPARγ编码区序列且插入方向正确,转染后观察该基因亚细胞定位于胞核,胞质有弥散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PPARγ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该基因在MDA-MB-231细胞中成功表达,PPARγ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胞核.
-
基于基因芯片蝎毒多肽提取物对H22肝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表达谱基因芯片研究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对H22肝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药物作用机理.方法:建立H22肝癌皮下荷瘤模型,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ESV组、Gemcitabine和TNP-40组,每组15只;无菌摘取皮下肿瘤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方法制备cDNA荧光探针,进行芯片杂交,然后对芯片进行图像扫描,后用Imagene4.0软件包对荧光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作用于荷瘤小鼠后,有127个基因表达下调,433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其中35个基因与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TNP-470处理组下调基因一致,有40个与化疗药物Gemcitabine处理组下调基因一致.结论: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可能同时具有细胞毒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双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药物.
-
一种改良的逼尿肌急性分离方法及离子通道电流检测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适合膜片钳技术的逼尿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为排尿相关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平台.方法:采用H型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相混合的鸡尾酒酶液对新鲜离体的大鼠膀胱逼尿肌条在37℃条件下振荡消化,α-actin免疫荧光染色对分离并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在膜片钳工作台上分别对其进行L型钙电流和BKca钾电流的全细胞记录.结果:可获得大量的单个逼尿肌细胞.经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平滑肌细胞.分离细胞活性良好,在膜片钳实验系统上可记录到多种通道电流.结论: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活性好的逼尿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膜片钳技术.
-
PTEN和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mTOR和PTEN蛋白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内mTOR和PTE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免疫组化法和RT-PCR两种方法结果均显示,脊髓损伤后mTOR表达明显下降,而PTEN的表达明显增加;两者呈负相关(r=0.862,P<0.01).结论:PI3 K/PTEN/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调节位点和节点PTEN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而mTOR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该信号转导通路在介导实验性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一种高效经济的小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新技术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高效的小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为进行NOD小鼠的胰岛移植提供实验条件.方法:将5-7周龄、体重20~25 g的雄,陛昆明小鼠的胆总管结扎,并逆行Hank's液和胶原酶P灌注和分离消化,依次加入84%、67%、50%浓度的Histopaque介质后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胰岛细胞.双硫腙(dithizon,DTZ)和台盼兰染色分别鉴定胰岛细胞.用含5.6mmol/L葡萄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胰岛细胞,培养后的第3、5、7、9、11天取细胞上清检测胰岛素水平,并用16.7mmol/L的高浓度葡萄糖进行刺激,检测胰岛素水平确定胰岛细胞功能.结果:每个胰腺的胰岛细胞收获量在1200±124个,且纯度和活性均大于90%;体外培养9天内胰岛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无显著差异,至第11天时则明显减少(P<0.05);应用16.7mmol/L葡萄糖刺激后,第5、7、9、11天的胰岛素分泌水平较第3天的明显减少(P<0.05),然而在第7天、9天、11天时的胰岛素水平较第5天时显著降低.结论:胆总管逆行注射Hank's液和胶原酶P消化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Histopaque纯化的方法可以获得大量状态良好的胰岛,且胰岛细胞数量多,分泌状态良好.本分离方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胰岛细胞分离方法,同时离体后于5.6mmol/L葡萄糖DMEM培养第3天胰岛细胞胰岛素储备功能佳,为移植研究的佳状态.
-
恶性肿瘤患者LGT指纹转阴前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危重病人预警蛋白(Lost Goodwill Target,LGT)指纹由阳性向阴性转变后是否出现有意义的差异指纹.方法:应用CM10弱阳离子芯片结合表面增强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检测1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析组)LGT指纹由阳性向阴性变异前后血清样本的蛋白质指纹谱,以质/核比(M/Z):11100+H~11900+H,出现丰度>10%峰簇(cluster),视为LGT阳性,反之为阴性.另选择12例肿瘤患者,各取1份血清样本,间隔1wk检测1次,再选择5例肿瘤患者连续两天血清标本各1份,以此作为影响因素对照组.去除与对照组相同差异指纹后,寻找LGT转阴后差异蛋白质组指纹.结果:分析组中恶性肿瘤患者LGT指纹由阳性向阴性变异时,有17个蛋白质指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差异指纹44个,其中M/Z为1007、1057的指纹与分析组相同,将之剔除后,剩余了1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质指纹,其中上调指纹的m/z(质/核比)值分别为12262、6933、7964、8069、1171、915和1232.下调指纹的m/z值分别为2740、2818、4089、8828、2932、3191、3261和801.结论:SELDI-TOF-MS技术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捕获的m/z:12262、6933、7964、8069、1171、915和1232蛋白质指纹呈上调趋势,m/z:2740、2818、4089、8828、2932、3191、3261和801蛋白质指纹呈下调趋势,可视为恶性肿瘤患者LGT指纹由阳性向阴性转变后伴随的相关蛋白质组指纹图谱.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表达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B,CB)在不同时段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Cathepsin-B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hCathepsin-B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强,6h达高峰,48h仍保存高水平.结论:Cathepsin-B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增强,可能在神经元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mNUDC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探索小鼠核迁移蛋白C(mNUDC)在毕赤酵母分泌表达的方法.方法:应用PCR扩增本实验室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b-his-mNUDC中的mNUDC基因,使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毕赤酵母真核表达栽体pPICZaA-his-mNUDC,电击转化酵母茵株KM71后,经摇瓶发酵和甲醇诱导,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鉴定上清中重组mNUDC蛋白表达量.结果:经过PCR方法,有效扩增了mNUDC基因,构建了pPICZα A-his-mNUDC酵母表达质粒,序列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含mNUDC基因的质粒与设计相同,mNUDC蛋白得到正确表达.使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可以检测到mNUDC的稳定、高效地分泌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mNUDC基因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 A-his-mNUDC,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分泌型离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NUDC蛋白对小鼠的生物活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
布地奈德对A549细胞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表达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刺激气道上皮细胞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表达是否涉及核因子κB(NF-κB),并探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对气道上皮细胞TSLP表达和NF-κB核转位的影响.方法:A549细胞与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和布地奈德共同孵育,以不加任何细胞因子或布地奈德培养的A549细胞为对照组,采用RT-PCR方法测定TSLP 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TSLP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β(10 ng/ml)及IL-4(10 ng/ml)显著刺激A549细胞TSLP mRNA表达,且NF-κB(p65)核转住增加(均P<0.05).布地奈德干预后TSLP mRNA的表达和NF-κB(p65)的核转位显著减少(P<0.05).结论:细胞因子促进气道上皮细胞诱导性表达TSLP与NF-κB激活有关,抑制TSLP表达和NF-κB激活可能是布地奈德治疗哮喘的重要机制.
-
RANTES在新疆卡波氏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KSH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的表达与分泌因子(RANTES)在新疆卡波氏肉瘤(KS)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卡波氏肉瘤相关病毒(KSH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新疆卡波氏肉瘤组织及正常皮肤中趋化因子RANTES进行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利用感染KSHV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作为卡波氏肉瘤研究的细胞模型,分别在含有佛波酯(TPA)和不含佛波酯的ECM培养基中培养.培养1d,3d,5d后各收取一批细胞,通过RT-PCR检测HUVEC细胞中趋化因子RANTE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KS切片中RANTES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感染KSHV的HUVEC,在含有TPA和不含有TPA的培养基中RANTES的表达都呈现出先低后高的变化趋势.5 d后,接受TPA刺激的HUVEC中RANTES表达显著上调.结论:RANTES在新疆卡波氏肉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受KSHV调节,感染细胞初期抑制RANTES的表达,之后促进其表达.
-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子痫前期胎盘检测中的作用
目的:制备兔抗人富含半胱氨酸蛋白(Cyr61)多克隆抗体,并用该抗体检测Cyr61蛋白在重度子痫前期(PE)和正常妊娠胎盘中的差异表达.方法:用RT-PCR法从Hela细胞中克隆Cyr61全长mRN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得到兔抗人Cyr61多克隆抗体.然后用此抗体对14例重度子痫前期胎盘进行检测,并与孕周匹配的14例正常胎盘比较.结果:Cyr61DNA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一致;Western blot竞争法证实制备的兔抗Cyr61抗体与商品化的羊抗Cyr61抗体有共同的靶点;用制备的兔抗人Cyr61蛋白抗体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重度PE胎盘中Cyr61蛋白含量较正常胎盘含量降低(14.2±1.0 vs.29.2±1.1 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Cyr61融合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高的兔抗人Cyr61抗体.重度PE胎盘中Cyr6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
一种更有效的肝癌靶向性条件复制型腺病毒的构建及体外抑瘤作用
目的:分别构建以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300bp启动子和800bp增强子-300bp启动子调控复制的条件复制型腺病毒(CRAd),对两种病毒的务件复制性以及溶瘤作用进行比较,为肝癌靶向性治疗提供更优良的载体.方法:以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AFP基因启动子(AFPp)和增强子(AFPe),构建表达质粒pAFPp-EGFPluc和pAFPep-EGFPluc,通过检测报告基因EGFP和luciferase的表达鉴定启动子和增强子的活性后,构建穿梭质粒pDC311-AFPp-E1A,pDC311-AFPep-E1A并包装出腺病毒Ad.AFPp-E1A和Ad.AFPep-E1A.利用Western blot、病毒增殖、细胞病变、细胞活力等鉴定并比较两种病毒的复制能力和溶瘤作用.结果:Ad.AFep-E1A和Ad.AFPep-E1A均可在AFP阳性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且具有一定的溶瘤作用,以后者的选择复制性和溶瘤性更为明显.感染病毒Ad.AFPp-E1A后的HepG2、Hep3B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4.23±7.13)%、(61.18±12.63)%;感染病毒Ad.AFPep-E1A后的HepG2、Hep3B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6.65±5.43)%、(24.49+3.31)%.结论:被截短的800bp增强子片断,在对AFP启动子起到增强作用的同时,可以为腺病毒包装进更多的治疗基因提供空间,从而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复制型病毒载体.
-
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和比较评估
目的:动态观察运用不同方法建立的两种实验性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并比较评估两组模型的特点.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被动吸烟(单一组)和被动吸烟与细菌内毒素(LPS)气管注入的复合方法(复合组)制造大鼠COPD模型,运用HE染色及半定量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两组模型肺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复合组的气道慢性炎症、重塑改变及气流阻塞情况均较单一组严重;单一组、复合组模型各时间段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第20天时复合组管壁及平滑肌层均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而第40天及60天时复合组仅管壁较单一组显著增厚(P<0.01).结论:COPD模型的形成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的反复刺激引起管壁纤维性增生增厚及平滑肌层增厚,即气道重塑,终导致气流受限;复合组COPD模型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均较单一组COPD模型显著.
-
血插管技术在动物机体营养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机体的营养代谢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血插管技术在研究营养代谢的动态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血插管技术可用于研究不同来源或不同水平的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营养调控剂或药物对门静脉氨基酸、葡萄糖流量以及对机体内分泌因子、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影响效应;研究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动物机体自身营养调控过程的机制;研究某个器官或组织对养分的吸收和代谢特点,等等.本文简要介绍了血插管技术的类型和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充分利用此技术加深对动物营养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
转基因猪异种器官移植应用前景
转基因猪能为人类提供可移植的异种器官,解决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但是,异种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和迟发性排斥反应,它们终将导致移植物的致命损伤,是限制异种器官广泛应用的大障碍.近的一些研究,在克服免疫排斥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异种器官供体,猪携带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威胁.迄今,还没有研究证明其不会感染人类机体.本文针对异种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发生的机理,克服免疫排斥的方法以及逆转录病毒的潜在感染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研究进展
HCN是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其激活后产生If/Ih电流,能被ZD7288和Cs+特异性阻断.该通道有4个亚型,具有稳定细胞膜电位、参与心脏和神经节律调节、参与树突整合,以及调节神经递质释放等生理功能.近期实验中发现豚鼠膀胱ICC上存在Ih电流,其功能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活性维生素D3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PCNA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nti-thymocyte serum,ATS)抗体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复制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C组),分别与1、3、7、14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RT-PCR法,观察PCNA蛋白、PCNAmRNA及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肾炎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PCNAmRNA及肾小球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到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有下降的趋势.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PCNA蛋白、PCNAmRNA及肾小球中中性粒细胞计数的表达均较低(p<0.01),其中第3、7、14天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PCNA蛋白、PCNAmRNA、中性粒细胞计数各指标之间呈均成正相关.结论:活性维生素D3可以抑制系膜细胞的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细胞浸润、PCNA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
组蛋白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甲基化是细胞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完成.对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认识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直到近几年由于组蛋白甲基化修饰酶的发现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拟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甲基化的功能以及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的关系等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
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子调控
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发现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阐释白血病的发病、复发、耐药等机制,为白血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研究途径和治疗方向.LSC与正常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生物学性质.LSC具有某些特殊的细胞表面标志;有其自身的细胞周期特点.本文主要介绍LSC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简单回顾LSC的起源和特征,靶向治疗等研究进展.
-
SNP功能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SNP位点是目前基因多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测分型和功能活性研究两个层次,已经建立了高度自动化和高通量的SNP检测分型技术.本文系统介绍了在性状功能、蛋白质表达、mRNA转录、基因组结构功能等不同层次上进行SNP功能活性研究的方法,并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及结果的比较,对SNP位点功能活性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信号转导机制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重要的痴呆类型,AD是一种变性痴呆,特点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易患.AD起病侵袭,主要表现是记忆力下降,神经生化改变参与其中,许多神经递质缺陷.AD的病因至今未明.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信号传导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凋亡和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信号传导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阿尔茨海默病Aβ构象转变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为特征的"构象病",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富含β折叠的肽类聚合物是其发病机制的核心.不同构象的Aβ肽成分除分子量、溶解性、二级结构等基本性质不同之外,尚有免疫原性、神经细胞毒性等生物学功能的差别.由Aβ构象转变引起的空间结构差异,影响其与生物膜、受体等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途径关联到线粒体损伤、神经突触功能异常、早期认知障碍、神经元丢失等病理效应.本文综述了Aβ动态结构特征、Aβ构象转变与神经毒性作用的关系、抑制Aβ构象转变的靶点等,以期为明确构象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乃至"构象病"的共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研究
目的: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检测猪链球菌2型.方法:用柠檬酸盐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猪链球菌2型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层析作用对猪链球菌2型进行检测,并对试纸条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每毫升胶体金佳抗体标记量为22μg/mL,佳包被抗体浓度为2 mg/mL,佳BSA封闭浓度为1.5%,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栓出猪链球菌2型的下限为106 CFU/mL,从检测到结果判断时间为5~15 min,与其他常见致病菌及链球菌属中15个群无交叉反应.结论:获得了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猪链球菌的快速初筛和检测.
-
犬细小病毒四川流行株分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从犬粪便中分离到1株细小病毒,在F81细胞出现明显的CPV病变,电镜观察可见细小病毒样粒子,进一步理化性质鉴定该病毒具有细小病毒的特征,表明所分离病毒为CPV,命名为CPV-04-08-CN-6.根据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VP2全长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CPV04-08-CN-6 VP2基因全长1755bp,编码584个氨基酸,与CPV参照株的VP2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69%,12个核苷酸发生错义突变,导致4个氨基酸发生变异.VP2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CPV-04/08/CN-6在细小病毒分类上属于CPV-2a型.
-
他卡西醇对人黑素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目的:观察他卡西醇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TYR)mRNA表达、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他卡西醇治疗白癜风的机制.方法:体外黑素细胞培养,给予不同浓度他卡西醇(10-6、10-7、10-8、10-9、10-10mol/L)处理,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碱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多巴氧化法检测酪氨酸酶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TYR、TRP-1 mRNA的表达.结果:10-8 mol/L他卡西醇能刺激黑素细胞增殖,10-8、10-9 mol/L能促进黑素合成,10-9~10-6 mol/L的他卡西醇能显著增强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并上调TYR、TRP-1mRNA的表达.结论:他卡西醇可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并提示该药物可能通过上调酪氨酸酶家族中关键基因TYR、TRP-1mRNA的表达来提高酪氨酸酶活性,终增加黑素合成.
-
山东一株鹦鹉幼雏病病毒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目的:对青岛即墨地区发病的濒死鹦鹉进行诊断,并对BFDV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其遗传进化规律.方法:利用PCR对发病鹦鹉进行BFDV的检测,并设计引物进行BFDV全基因组的测序.结果:BFDV核酸扩增为阳性,经PCR分段扩增法获得全基因组并完成了序列测定.QDJM01株全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仅有的七株BFDV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与进化树分析.经BLAST和DNAStar软件分析,QDJM01与其他七株BFDV同源性为99.0%~99.6%,为同一个基因型.结论:此病例为鹦鹉幼雏病病毒感染,来源于不同宿主的BFDV与宿主关系紧密,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干旱胁迫对香紫苏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香紫苏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香紫苏(Salvia sclarea L)的功能叶为研究对象,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盆栽实验,在随后的5天中,分别测定两组香紫苏叶片中脯氨酸、丙二醛和叶绿素的含量,同时测定并分析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香紫苏叶片内脯氨酸的含量总体趋势增加,与干旱胁迫的时间正相关;而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干旱胁迫时,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升高,在第四天时达到大值,随干旱胁迫的加重,叶绿素含量又呈下降的趋势.其蒸腾速率变化曲线呈双峰型,随干旱时间的延长,蒸腾速率明显下降;香紫苏气孔导度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当干旱胁迫加重时,香紫苏气孔导度下降明显,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净光合速率变化与气孔导度变化曲线较为一致.结论:香紫苏生理因子和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重度胁迫会对其造成严重影响.
-
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QY201产内切纤维素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本文对海洋细菌Cellulophaga sp.QY201产内切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佳产酶的液体培养基组成为(w/v):CMCNa 0.5%,CaSein 0.3%,NaCl 3%,MgSO4·7H2O 0.3%,Na2HPO4 0.15%,NaH2PO4 0.1%,pH=7.0;佳培养条件为:500mL三角瓶装液150mL,温度为28℃,转速为100 r/min,发酵时间为36h.优化后发酵上清液的内切纤维素酶活力可达到7.85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5倍.该菌株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为内切纤维素酶的大规模制备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
芒属植物核型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
芒属植物(Miscanthus)属禾本科多年生高大草类,多分布于热带非洲至亚洲东南部.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受到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源.本文研究了芒属植物染色体制片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建立了较成熟的核型分析技术体系:预处理液为0.2%秋水仙素+o.002mol/L8-羟基喹啉混合溶液,常温下处理2h;卡诺氏固定液在4℃下固定20 h;解离步骤为:先用1 mol/L盐酸在60℃下处理15 min,再用2%纤维素酶在28℃下处理1h;再固定,压片,用改良卡宝品红染色.同时,对采自广西柳州的芒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条,核型公式是2n=2x=38=32m+6sm,按Stebbins核型标准分类属于2B型.
-
用PCR方法定向突变结核分枝杆菌glmU基因
目的:结核分枝杆茵glmU基因是分枝杆菌生长必需基因,其编码产物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尿嘧啶转移酶活性,参与细胞壁前体物UDP-乙酰葡糖胺(UDP-GlcNAc)的生物合成,研究其空间结构可以定向设计酶抑制剂.方法:利用PCR方法定向突变结核分枝杆菌glmO基因,并用大肠杆菌BL21(DE3)高表达m-GlmU蛋白.结果:获得了定向突变的结核分枝杆菌glmU基因,m-glmU.纯化的m-GlmU蛋白仍具有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尿嘧啶核苷转移酶活性.结论:纯化的m-GlmU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稳定性、测定其空间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
骨骼肌肉建模及其仿真
该文首先对骨骼肌肉模型进行探讨,并且在Zajac肌肉力学模型下,通过仿真软件"Virtual Muscle 3.1.5"对骨骼肌进行仿真.根据不同的肌肉性状和肌肉骨骼运动状态进行了不同的仿真实验,并且得到很好的模拟结果.本实验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受伤肌肉,研究其特性与正常肌肉的异同,通过仿真实验的终结果,分析得出了肌肉性状变化,特别是长肱二头肌,会对肌肉施力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
敲减VEGFR-1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体外水平探讨利用化学修饰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减VEGFR-1基因治疗乳腺癌的可行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Lipofectamine2000TM作为转染试剂将同时针对人和大鼠VEGFR-1基因的小干扰RNA转染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大鼠乳腺癌细胞系SHZ-88,敲减VEGFR-1基因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半定量RT-PCR,蛋白印迹试验等检测VEGFR-1mRNA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变化.结果:靶向VEGFR-1基因的siRNA转染细胞后,两种细胞增殖均被抑制,同浓度两细胞株指标无显著差异,VEGFR-1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各对照组指标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化学修饰的siRNA介导的RNAi能成功敲减VEGFR-1基因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
生理学设计性实验中教与学双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本人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还起到教学相长的相互促进作用.
-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通过多年的建设,2007年我校<人体解剖学>获湖南省精品课程称号.在此过程中,我们围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本文对此进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的共鸣而促进<人体解剖学>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
线索折扣效应研究概述
线索折扣效应是指更残缺刺激的呈现使部分残缺的同一刺激的识别发生困难.目前,错误假设说、竞争激活模型、失匹配假说和特征调节搜索模型是解释线索折扣效应较有影响的四种理论.已有研究表明,初始点、注视时间、学习方式、策略使用、个体差异、空白间隔和呈现顺序均会影响线索折扣效应的产生.本文结尾从加强研究基础理论、精确使用测量指标、逐步提高应用价值以及大力拓展未知领域四个方面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
-
基于高校女教师身心状况的健康传播对策研究
本文首先就高校女教师健康方面的严峻现状,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身心现状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高校女教师健康重要的因素.接着从健康传播的四个层面提出了改善高校女教师身心状况的对策,其中包括自我传播层面上个人休闲观念的塑造和休闲方式的选择、组织层面上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大众传播层面上传统大众媒体专业、细化的健康类议题建构及传播对策、网络传播层面上高校女教师健康类信息的寻求和使用.后作者总结了四个层面上的各自优势并指出了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对症下药".
-
虚拟环境下距离知觉的加工与整合
距离知觉是判断环境中自我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或者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本文简要介绍了虚拟环境下的距离信息线索的加工以及多感官的整合,系统回顾近年来对距离知觉的研究与探索,并对其进行评价.后,讨论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距离知觉的一些局限性,并对于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
基于Visual C++的MIT-BIH心电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
目的:识读MIT-BIH心电数据库格式,为研究心电监护系统提供信号源,为心电算法的仿真打好了基础.方法:以VC++6.0为平台,利用面向对象语言编程读取心电数据,经过D/A转换输出到心电监护系统,仿真验证心电算法.结果:心电信号输出与回放同步,可有效控制信号源.实现截取、保存、回放任一段心电波形.结论:系统平台可作为心电信号软件管理平台,提供给心电监护系统进行仿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