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4-12
  • 曾用名: 生物磁学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申宝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生物缓释膜的研制及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高玉香;闫玉华;金中秋;周雄;商旭敏

    目的:研制手术治疗青光眼用的生物缓释膜.方法:以曲安奈德(TA)作为模型药物,壳聚糖与明胶作为载体,溶剂挥发法成膜;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其结构与组成.植入兔眼巩膜瓣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生物缓释膜中TA与载体材料相容性好,药物以微晶形态存在膜中,活性完好.植入实验结果显示,缓释膜与眼组织生物相容性好,膜中持续缓慢释放的药物能有效抑制纤维增生和滤过泡瘢痕化.术后8周,结膜及巩膜瓣下房水减压房完好,能有效维持滤过,且降眼压效果明显.结论:青光眼手术中采用生物缓释膜给药,疗效优于传统给药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新方法.

  • 老年人脑梗死15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桂芝;刘芳;赵玉;张春丽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常见的病因.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家族史等.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尽早明确老年脑梗死的病因,积极预防各种危险因素,给予充分的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发生.

  • 常规模拟定位和CT模拟定位的比较

    作者:赵金早;周大明;赵九军

    目的:对比食管癌放射治疗中CT模拟定位和常规模拟定位的优劣.方法:对6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同时行CT扫描和常规模拟定位;用三维计划系统制定治疗方案,比较分析这两种定位方法所描述靶区肿瘤的大直径和等剂量分布情况.结果:两种定位方法肿瘤大直径对比差别前后、右后、和左后分别为:2.0±0.5、4.3±1.2、1.4±0.35、4.0±1.1、1.5±0.4、3.6±1.2;等剂量曲线分布为60例和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模拟定位较常规模拟定位能更充分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并反映其非对称性生长.

  • 妊娠期糖耐量标准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作者:

    目的:探讨不同的诊断标准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4年产前检查并分娩,无显性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单胎孕妇共337例,按糖尿病不同的诊断标准分成三组进行比较:干预组78例(OGTT(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血糖值达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予饮食调整、运动指导,和或胰岛素治疗);未干预组91例(OGTT值小于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但第2小时血糖≧7.8mmol/L,一般产科检查,无相应血糖的检测与治疗);对照组168例(OGTT正常,且第2小时血糖<7.8mmol/L一般产科检查).结果:未干预组在巨大胎与干预组及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干预组在妊娠周数与对照组及未干预组之间有差异.三组在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未干预糖尿病组与巨大胎有关.建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标准采用空腹血糖≧5.8mmol/L和或75克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mmol/L.

  • 补肾清肺方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影响

    作者:吴华振;彭秀峰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补肾清肺方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补肾清肺方低剂量组(C组)和补肾清肺方高剂量组(D组).B、C、D组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与雾化吸入激发制作哮喘模型.于OVA激发结束后24 h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炎性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并测定BALF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结果:补肾清肺方的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及EOS数量;BALF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水平显著下降.D、C组与A组、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结果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清肺方能明显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影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从而改善哮喘气道炎症.

  •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疗效评估

    作者:李猛;罗霞;甘甜

    目的:探讨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心肌梗死(AMI)经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灌注疗效.方法:采用99mTc-tetrofosmin(P53)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54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追踪记录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SPECT显示无复流组22例,有复流组32例,两组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有复流组有增加趋势;另外,急诊PCI组的预后明显好于择期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对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治疗疗效进行可靠的无创性评价.

  •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诱因分析及监测

    作者:李争鸣;谭亮;刘晓玲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的诱导与三代头孢用药时间长短的关系,调查高产AmpC酶菌株在我市医院及不同病室的分布,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初筛、FOX三维确证试验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率;以稀释渐进突变法对耐药突变株进行筛选;并回顾性调查比较临床高产AmpC酶和非高产AmpC酶患者用药的时间.结果: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总检出率为13.9%,其中绿脓假单胞菌为43.6%,摩根氏菌为25.0%,阴沟肠杆菌为20.9%,弗氏枸橼酸杆菌为14.2%,粘质沙雷菌为13.3%,奇异变形杆菌为7.7%,鲍曼不动杆菌为10.1%,产气肠杆菌为6.9%,肺炎克雷伯菌为5.5%,大肠艾希菌为1.9%;头孢他啶(CAZ)和头孢噻肟(CTX)对持续高产AmpC酶突变株的选择能力强,头孢吡肟(FEP)选择性较弱,亚胺培南(IPM)无选择性;临床高产AmpC酶患者三代头孢平均用药时间为8.62±1.63 d(3-18 d),非高产AmpC酶患者平均用药时间4.91±1.53 d(1-11 d),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抗生素诱导产生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存在种属差异性,且诱导能力的变化存在时空变化.

  • 鸡西市1957-2003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高广信;郭艳萍;刘春喜;戴博

    目的:了解鸡西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鸡西市1957~2003年麻疹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57~1966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年平均发病率为1280.03/10万,每年1~6月份发病占病例总数的83.09%,使用麻疹疫苗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4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使用麻疹疫苗后整个流行呈明显下降态势;发病主要集中在1~7岁年龄组,占84.09%,男女性别比为1.27∶1.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白花蛇舌草豆甾醇抑制人肝癌细胞体外生长的靶基因调控

    作者:张硕;王宏韬;石振艳;张丽;宋衍芹;岳旺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白花蛇舌草豆甾醇(Stigmasterol from Hedyotis fiffusa willd.,SHD)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靶基因调控.方法:MTT法评价SHD在0、5、10、50、100 mg/L浓度下,于24、48、72 h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率变化.分别提取人正常肝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SHD作用后的SMMC-7721细胞的总RNA,逆转录合成单链、双链cDNA后,体外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与人HO4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杂交芯片图像,利用软件获得SHD抑制人肝癌的靶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SHD对SMMC-7721具有体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SHD使癌基因fos、myc、ras、pim-1、met、rel下调至正常水平,使抑癌基因NF-2和磷酸激酶MAP2K6的表达上调至正常水平.结论:SHD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显著的体外抑制作用;SHD抑制SMMC-7721细胞的作用由多条靶基因协同,并通过胞内外信号转导途径协调完成.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林;王春波;云惟康

    目的:通过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探讨其远期疗效及瘤床加量照射和放化疗顺序等问题.方法:8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术后行三维适形放疗,50Gy/25次,1次/天,5次/周,瘤床局部加量10~16 Gy/5~8次.化疗采用蒽环类为主的方案,65例肿瘤直径>1cm者先化疗3个周期后放疗,然后再化疗1~3周期,13例肿瘤直径≤ 1cm者在术后3~6周放疗,然后化疗4~6个周期.ER/PR阳性者均行内分泌治疗.结果:全组病人5年生存率100%,5年无瘤生存率91.4%.3例乳腺局部复发,3例分别出现肺、肝和骨转移,其中2例死于肿瘤转移.总复发率7.1%.瘤床加量组局部复发率低于未加量组(P=0.04).放化疗顺序对肿瘤复发率无影响(P=0.15).美容效果优良率94%,一般者3.6%,差者2.4%.结论:放射治疗是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瘤床加量照射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放化疗顺序对于局部复发率影响不大.

  • 异丙酚静脉联合利多卡因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利君;高阳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联合利多卡因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使用异丙酚,B组用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观察两组病人的诱导剂量、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2min、手术结束时,SBP、DBP、HR、SpO2的变化和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诱导期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1).A组诱导后2min BP下降,HR减慢及SpO2降低程度较B组明显(P<0.01).B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镇痛效果好.

  • 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赵晓林;曹叔宾;陈为民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83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73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21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83例中57例为巨块型(68.67%),16例为结节型(19.27%),10例为弥漫型(12.04%).73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 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钙结合蛋白PV的表达变化

    作者:吴松;于晓杰;黄良;李明波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模型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PV)在脊髓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讨其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实验组结扎后分别存活1,3,7,14或21 d,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PV在脊髓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对照组,PV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髓背角Ⅱ层,Ⅲ~Ⅵ层只观察到少量散在分布的PV样阳性神经元,脊髓前角Ⅷ层和Ⅸ层内也可见少量多极的大型阳性神经元.术后各时间点PV样阳性神经元表达下降,14d下降显著,21d表达有所上升,但还是低于7d组.脊髓后角PV免疫阳性产物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术后14d后角PV表达低,与对侧和对照组以及1、3 d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后PV表达变化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为进一步揭示PV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 茶多酚影响乳腺癌组织C-Jun蛋白表达研究

    作者:陈信义;张燕明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移植性小鼠乳腺癌(EMT6)肿瘤组织中C-Jun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EMT6细胞系,经培养传代后,以纯系BALB/c小鼠为荷瘤动物进行肿瘤移植;采用茶多酚灌胃及局部注射两种干预措施,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乳腺癌组织C-Jun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茶多酚两种给药途径的肿瘤组织C-Jun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茶多酚可明显抑制原癌基因蛋白C-Jun表达,这一环节可能是参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重要过程.

  • 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调控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与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作者:蒋凤荣;张旭;戴晓明;黄玉芳

    目的:研究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对H2O2造模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凋亡相关基因和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探讨其对HUVEC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H2O2构建HUVEC凋亡模型,运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F-κB表达情况.结果: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可以减少H2O2造模的HUVEC的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并能降低NF-κB的表达.结论: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可以通过NF-κB路径,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从而起到抗HUVEC凋亡的作用.

  • 肢体远程预处理通过上调机体抗氧化酶活性诱导兔脊髓缺血耐受

    作者:张怡;熊利泽;董海龙

    目的:证实抗氧化酶活性上调是肢体远程预处理(remote preconditioning,RPC)诱导兔脊髓缺血耐受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方法:6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远程预处理组、缺血组及RPC+缺血组(对照组n=6,余组n=18).RPC组行双下肢短暂缺血2次(每次10min,间隔10min);缺血组仅行脊髓缺血模型;RPC+缺血组在远程预处理后1h行脊髓缺血;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于脊髓缺血再灌注后48h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脊髓,作为对照.余三组分别于再灌注后6h、24h及48h评分后取材,各时间点各取6只.所有动物于缺血前、缺血20min、再灌注20min及再灌注6h采动脉血测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于取材后测定脊髓匀浆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再灌注后6h、24h及48h时对照组、远程预处理组及远程预处理+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每个时间点RPC组均高于对照组,RPC+缺血组高于缺血组(P<0.05);其中缺血20min时,缺血组血浆SOD、CAT活性低于对照组,RPC+缺血组低于RPC组(P<0.05);而与缺血前相比,缺血20min时缺血组及RPC+缺血组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再灌注24h和48h时,脊髓匀浆SOD、CAT活性对照组低于RPC组,缺血组低于RPC+缺血组(P<0.01);而MDA含量再灌注24h时对照组高于RPC组,缺血组高于RPC+缺血组(P<0.05).脊髓匀浆SOD、CAT活性与神经功能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RPC诱导脊髓缺血耐受的机制可能为上调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机体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介导的损伤,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 高山红景天对肝纤维化大鼠PDGF-BB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艳军;高旭珍;康巍

    目的:观察单方生药高山红景天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秋水仙碱组(C)、红景天高剂量组(D)、红景天低剂量组(E).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用四氯化碳诱发肝纤维化.各组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动物,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Ⅳ型胶原(CⅣ);RT-PCR检测肝组织PDGF-BB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该中药治疗,大鼠血清中LN、PCⅢ、HA、CⅣ水平明显降低(P<0.01);大鼠肝组织内PDGF-BB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测改善显著.结论:单方生药高山红景天能有效地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内PDGF-BB mRNA表达,降低ECM的分泌而达到的.

  • 加兰他敏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续政;张黎明;沈月娥;周珊珊

    目的:研究加兰他敏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链脲菌素(STZ)组(10只),加兰他敏组(15只).侧脑室注射STZ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加兰他敏3mg/kg,共6周.结果:术前三个组之间潜伏期及过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0天加兰他敏组潜伏期为48.64±8.41 s,过平台次数为0.74±0.40,与ST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加兰他敏组潜伏期为26.33±9.51 s,过平台次数为3.33±1.51,与ST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兰他敏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宫颈癌及其外周血中VEGF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素梅;赵淑萍;杨堃;隋爱华;吕振华;刘相萍;马德花;孙芳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宫颈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及外周血循环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了50例宫颈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VEGF 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应的外周血中的VEGF mRNA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均与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宫颈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但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以敏感且特异性的检测出宫颈癌组织及外周血中VEGF mRNA的表达,且方法准确可靠,操作方便,在肿瘤的微转移的诊断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VEGF有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潜在的分子靶点.

  • 人三叶因子1大肠杆菌及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吴炜;孙勇;吕尚军;张勇;彭曦

    目的:构建人三叶因子1(hTFF1)的大肠杆菌及毕赤酵母表达载体.方法:从人胃窦部提取总RNA,经RT-PCR得到hTFF1 cDNA,用PCR方法扩增hTFF1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到大肠杆菌的表达载体pET32α及毕赤酵母的表达载体pGAPZαA中,构建原核及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32α-hTFF1和pGAPZαA-hTFF1.结果:通过双酶切和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插入pET32α和pGAPZαA中的片段为hTFF1基因片段.结论:重组质粒pET32α-hTFF1和pGAPZαA-hTFF1成功构建,为在比较原核和真核细胞中hTFF1高效表达的情况及下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抗原负载DCs诱导的CIK细胞对B16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高江涛;谢遵江;贺业春;方传龙;付艳军;谢立平;郑金华

    目的:探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诱导的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B16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DC和CIK细胞,取部分DC进行肿瘤抗原负载,将其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共培养3d,即为抗原负载的DC-CIK.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分别于瘤周围皮下注射经Brdu标记的CIK、DC-CIK、抗原负载DC-CIK.按注射细胞进行分组,测量注射前后各组小鼠的瘤体积,计算抑瘤率,比较其抑瘤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CIK细胞在皮肤中的分布及杀伤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抗原负载DC诱导的CIK细胞组抑瘤率(86.57%)高于CIK细胞组(33.34%,P<0.05)和DC-CIK细胞组(61.08%,P<0.05);光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癌组织周围,特别是癌巢周边.透射电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体积大,核有切迹,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表面有突起,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结论:CIK细胞经抗原负载DC诱导后抑瘤作用明显强于单纯CIK细胞和DC-CIK细胞.

  • 外源热稳定葡萄糖淀粉酶处理对初烤烟叶的影响

    作者:LI Wen-peng;刘维涓

    采用Thermomyces lanuginosus YNUCC4154生产的热稳定葡萄糖淀粉酶处理新鲜烟叶后进行烘烤.结果表明:处理后上部烟叶(B2K、B3F和B4F)的平均总糖和还原糖分别比对照增加2.8%和7.9%,中部烟叶(C3F、C4F和CX1K)的平均总糖和还原糖分别比对照增加20.9%和40.7%,但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等级烟叶的作用效果不同.葡萄糖淀粉酶处理样在香气质方面较未处理样效果提升明显,上部低次烟叶的整体改善程度较其他部位的烟叶明显.

  • MS培养基不同碳源和矮壮素浓度对马铃薯试管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者:赵文魁;王惠群;田梅;童建华;梁艳萍

    选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大西洋,滇薯6号),MS培养基碳源(蔗糖,白砂糖)、MS培养基矮壮素浓度(0mg·L-1、100mg·L-1、150mg·L-1、200mg·L-1、250mg·L-1、300mg·L-1)进行3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观察处理后各试管苗生长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以白砂糖作为碳源的MS培养基比以蔗糖作为碳源的MS培养基有利于大西洋和滇薯6号脱毒试管苗生长.矮壮素浓度为200mg·L-1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壮苗效果较好.

  • 人卵巢癌细胞微观形态的AFM观察

    作者:韩毅敏;闫永达;隋丽华

    目的:探讨原子力显微镜(AFM)在人卵巢癌细胞微观形貌表征方面的应用.方法: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观察培养的高低转移的人卵巢癌细胞及其周围纤连蛋白原纤维和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细胞的微观形态,进一步对正常的卵巢癌细胞组织和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卵巢癌细胞组织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组织的微观结构进行AFM成像观察.结果:高转移特性的卵巢癌细胞周围的纤维少而短;而低转移特性的卵巢癌细胞周围的纤维多且长.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结构呈现不规则状,且与基底没有纤维连接.结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细胞受其生物功能的影响在基底上的形态不同.药物处理后的癌细胞微观组织发生了变化,与其核溶,核碎和核解的生理变化过程相符.正常的卵巢癌细胞组织结构之间的黏附力较小,故超声波处理后呈现分散的分布.经过紫杉醇药物处理后的卵巢癌细胞组织结构之间的黏附力较大,超声波处理后分布在基底上的结构较紧凑.

  •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李冬云;陈信义;许亚梅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反应差,诱导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生存期短,因而是白血病治疗中的难题.本文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与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多药耐药与难治性白血病,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治疗现状以及治疗展望五大方面阐述了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研究现状与进展.基础与初步临床研究显示中药配合化疗能够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临床缓解率.认为中药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和开发的商业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活性氧簇对蛋白尿的影响

    作者:牛霞;鹿玲

    蛋白尿不仅反映肾小球损伤,而且是一个独立的导致肾脏病变进展的主要因素,任何能够使蛋白尿减少的治疗干预都有利于减慢肾脏疾病的进展,遗传性蛋白尿性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获得性肾病大量蛋白尿成因目前尚未阐明.免疫异常,炎症介质及氧化应激反应均可导致肾损伤.氧自由基是肾损伤的主要介质,它作为强氧化剂是造成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之一.活性氧分子(ROS)可以通过降解肾小球乙酰肝素硫酸盐、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富含赖氨酸的NC1区域发生交联、损伤足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及与其他活性因子作用增强血清蛋白的渗透性等作用,造成蛋白尿.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活性氧造成蛋白尿的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便于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的了解和治疗蛋白尿性肾病.

    关键词: 活性氧分子 蛋白尿
  • 心脑血管疾病大额住院消费统计分析

    作者:高士洪;许风娟

    通过对医院2004-2006年心脑血管疾病大额住院消费(消费大于50 000元,以下简称大额消费)病例发病率高的前五种疾病的构成情况、药费、材料费消耗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加强大额病例中发病率高的病种的重点管理,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建议制定常见病大额病种预定额付费方案和审查报销制度;采用适宜技术;控制药费,防止过度医疗,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 医学超声治疗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严碧歌;牛俊得

    本文从超声波对人体特有的生物效应出发,用生物医学工程的观点,阐述了现代超声治疗技术基本原理及新临床应用成果,特别是在超声外科治疗技术中的新发展,展望了超声治疗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

  • 纳米粒子-生物分子复合体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作者:徐文涛;陈艳;陈伟;龙德鸿;杨旭石;沈鹤柏

    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电和催化性质;生物物质具有识别、催化和抑制的特性;纳米粒子连接生物分子从而合成了具有生物上的电、光性质的纳米粒子-生物分子复合体.本文介绍了纳米粒子-生物分子复合体系的合成,以及这些纳米粒子-生物分子复合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血管内微血栓与创伤后脑缺血

    作者:李建;刘绍明

    脑缺血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创伤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近期一些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创伤后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是脑外伤后普遍的反应,在创伤后脑缺血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2].针对微血栓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改善创伤后缺血患者的预后.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脑血管内微血栓的研究,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微血栓的形成特点和机制及治疗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微血栓 创伤 脑缺血
  • 间溴苯乙醚的合成研究

    作者:李丕高;白增山

    以间溴苯酚、金属钠和溴乙烷为原料,乙醇为溶剂,碘化钾为催化剂合成了间溴苯乙醚.考察了反应物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间溴苯酚)∶n(金属钠)∶n(溴乙烷)∶n(碘化钾)=1∶1∶1.5∶0.18,无水乙醇35mL,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为5h时,间溴苯乙醚收率为82.6%.

  • 枸杞多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晓岚;陈芬;莫艳秀;汤银娟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相对密度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扩增.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实验,当传代细胞长满瓶底的80%以上时,先用含15%FBS和10ng/ml bFGF的DMEM完全培养基预诱导24小时,然后用不含血清含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Nestin和NF的表达.结果:预诱导后MSCs没有变化,而经枸杞多糖诱导4h后细胞即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细胞变成不规则形,立体感增强,从胞体伸出突起.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细胞Nestin、NF呈阳性.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枸杞多糖诱导可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机制可能与枸杞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 超声波对感染根管消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丽;臧立新

    目的:通过与氢氧化钙药尖消毒作用的比较,验证超声波对感染根管的消毒作用并判断其消毒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只3月龄的小型健康实验家兔随机分成二组后,制备成感染根管动物模型.对模型进行术前细菌培养后,分别做超声根管内消毒和氢氧化钙药尖消毒,术后细菌培养.结果:超声波和氢氧化钙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杀灭作用无菌种之间的差别;但杀菌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发现超声波消毒的特点是:第一,无抗菌谱的差异.第二,无热效应,根管壁表面升温不明显.第三,作用无方向性,对任何角度方向上的有机物均能使其失活.第四,越是细小根管作用越强.这些正是根管消毒所要求的特殊条件.结论:1)超声波对感染根管的消毒作用明显优于氢氧化钙药尖.2)超声波对感染根管的消毒作用无抗菌谱的差异.3)超声波对感染根管具有较可靠的消毒作用,作为一种根管消毒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

  • 地杆菌FLO株降解芘研究

    作者:周宏伟;吴锦雅

    本文研究了从海洋湿地分离的一株地杆菌(Terrabacter sp.1023)降解芘的代谢过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气象色谱-质谱连用技术检测和鉴定了芘在该菌株中代谢的主要中间产物.结果发现5 ppm以上的芘对该菌株发生抑制作用,而5 ppm以下的芘可以被该菌株代谢.其代谢途径为在4,5位双羟基化起始,终通过内脂彻底矿化为二氧化碳.

  • 生长因子PLGA微包囊成形参数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公平;姬烨;闫景龙;张东旭

    目的:优化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生长因子微包囊的制作参数,观察其释放规律,为更有效的利用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27组试验,采用不同组合因变量为制作参数,制作PLGA微包囊,检测相应情况下微包囊的包封率和粒径大小,制作多元回归方程.将包裹有BSA的PLGA微包囊置于恒温震荡培养箱震荡进行体外缓释试验研究.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的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天内缓慢释放.结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的各项参数,回归方程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PLG0A微包囊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

    关键词: 生长因子 PLGA 微包囊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作者:周永红;韦新玲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之后的平台期.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生认同度不高、全员参与性不够、课堂渗透不多和师资队伍不强,这些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困境,严重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本文提出了走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四项对策.

  •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与研究进展

    作者:赵晶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其强调在社会、认知与脑神经等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上去理解心理现象.前几年主要是对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改变、他人知觉、自我认知以及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范式是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验证社会心理学在这些范围内上的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觉和再认的社会标记、社会判断和归因、评价调节知觉和经验以及社会交互作用等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面,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展望未来的研究,其将在系统准则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把当今的社会认知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整合起来,为揭示人类高级社会心理现象的神经基础,开辟一条崭新的研究道路.

  •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枯竭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王明粤

    枯竭会影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本文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从个人特征、当事人特征、工作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枯竭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咨询 枯竭
  • 2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

    作者:于辉

    目的:观察2000年3月至2003年4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选择接受TKR的患者24例30个膝关节,入院后进行术前康复教育和肢体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关节训练及步态训练等),术后护理包括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12周,效果满意,优良率达95.8%,未发生并发症.结论:TKP患者围手术期间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可以减少膝关节并发症,增强膝关节活动范围,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关节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 89例正颌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王晓平;徐晓卉;刘晶;张淑清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患者术前术后的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9例正颌外科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的过程.在这个护理过程中部分病例采取了实用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或护理诊断学技术.注重术后口腔卫生,保持术后呼吸道通畅并采取术区冷敷的方法以减轻肿胀,强调了心理护理在正颌手术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结果:全部89例经过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在应用了此护理方法后,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患者因为护理出现不良症状影响手术效果.结论:综合应用实用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诊断学在正颌外科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 老年脑肿瘤病人手术前护理临床效应

    作者:程淑平;周阿南;戚秀红

    目的:总结老年脑肿瘤病人手术前的护理临床效应.方法:分析60例60-80岁脑肿瘤病人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对症护理;术前给予正确的护理评估;合理选择血管与输液的观察,并进行术前其他准备.结果:全部病人的合并症经术前处理稳定.病人术前恐惧心理消失,认知功能提高;对呕吐频繁、颅压高头痛和癫痫发作的的病人经药物治疗对症护理症状均缓解,无坠床等意外发生;整体评估患者的心、肺、肾等功能,术前合并原发高血压、糖尿病与慢性支气管炎病例,得到良好控制;采用静脉留置针,效果良好,无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组病例术中术后病情无加重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加强术前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护理

    作者:刘雪梅;王江滨;周剑建

    回顾性总结38例应用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护理经验,认为在护理该类患者时,护理重点是使病人保持心态平和,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坚持长期治疗的信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的正确的使用和副作用的监测观察是服用药物提高疗效的保证.

  • 应用改良传统双环法乳房悬吊术矫治乳房下垂

    作者:徐健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传统双环法行乳房悬吊术的方法矫治乳房下垂效果.方法:在传统的双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的基础上在皮肤与乳腺的腺体表面之间行广泛剥离后,在乳腺的下半象限正中将腺体垂直切开,将形成的两部分乳腺复合组织瓣向内上及外上方向旋转后互相交叉重叠缝合固定成形,并将乳晕内外环的真皮行荷包缝合.术后将乳房塑形包扎.结果:应用改良传统双环法行乳房悬吊术的方法矫治乳房下垂13例,术后乳房外形美观持久,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改良传统手术方法其技术简便易行,组织损伤小,瘢痕不明显,是矫治轻、中度乳房下垂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特罗凯、易瑞沙所致中重度药疹的处理

    作者:孔德娟;肖艳红;刘立华

    目的:探讨特罗凯、易瑞沙所致中重度药疹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外涂氯洁霉素、百多邦,每5-6小时一次,二者交替使用.结果:中重度药疹得到有效控制,病人无一例因药疹而中断治疗.结论:氯洁霉素联合百多邦对特罗凯、易瑞沙所致中重度药疹有效,可临床推广使用.

  • 阴道消毒治疗护理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美玲;路利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病人的阴道护理的新方法、新手段,旨在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398例妇科手术后的病人做常规会阴护理,对其中172例使用阴道消毒治疗器[1]做阴道护理.结果:试验组的172例术后病人在尿路感染率、阴道炎、宫颈炎、息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妇科手术后病人在应用新式阴道消毒治疗器后,不但能弥补传统阴道护理方法的不足,还明显扩大了会阴护理的消毒范围,减少妇科手术后阴道、尿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新式阴道消毒护理器应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的较理想的护理方法和手段.

  • 旋切器配合腹腔镜辅助阴式切除巨大子宫16例临床观察

    作者:董玲;缪宏珠;杜秀杰

    目的:探讨旋切器配合腹腔镜辅助阴式巨大子宫全切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子宫肌瘤超过妊娠12w大小的患者,同时选择同期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16例进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开始下床活动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也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40min,观察组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24h及9.4d,对照组分别为50h及41.3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1).术后3天内高体温观察组为37.6℃,对照组为38.8℃,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出血量50-100 ml,平均77.3ml,对照组出血量100-150 ml,平均开腹手术组均123.4 ml.两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旋切器配合腹腔镜辅助阴式巨大子宫全切术扩大了手术适应症,临床是可行及安全的.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