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4-12
  • 曾用名: 生物磁学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申宝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邵明学;吴向起;李小波;朱灏;田乃亮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59例在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行单纯PCI治疗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IABP治疗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3天,IABP+PCI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单纯PCI组(P<0.05),且血小板低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血小板均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和IABP留置时间是IABP辅助PCI治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IABP辅助下PCI治疗时血小板的显著减少,与患者年龄及IABP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 125I粒子联合深部热疗在骨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坤尧;曹瑞治;陈晓东;李阳;叶燕彬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深部热疗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骨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125I粒子植入联合深部热疗治疗组和单独采用125I粒子植入的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与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但治疗组缓解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局部病灶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深部热疗在骨转移瘤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尚晓娜;刘学梅;朱香妮;邵亚军;段倩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35例疑似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都接受常规超声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再将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诊断效能.结果:在35例产妇中,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02处心脏异常情况,其中房室间隔异常35处,动脉心室连接异常28处,房室连接异常25处,动脉干异常14处.二维联合超声心动图对各种类型心血管畸形的正确诊断率都高于常规超声(P<0.05).35例产妇胎儿的PI值为53.44± 7.55,CPR值为62.99±5.39.常规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50.0%、96.6%和16.7%,而二维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100.0%、100.0%和66.7%,二维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都高于常规超声(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胸壁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利于对心脏形态学进行客观评估,提高诊断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姜三七对子宫肌瘤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政;郑雪绒;赵亚宁;杨瑞霞;杨小欣

    目的:探究姜三七对子宫肌瘤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姜三七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姜三七组给予黄体酮注射液和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腹腔注射,16周后建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模型建立后,姜三七组予0.1 g/ml的姜三七混悬液10 ml/k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各组大鼠子宫湿重、子宫系数、子宫组织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子宫湿重、子宫系数明显升高,而姜三七组大鼠子宫湿重、子宫系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30%)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ER的阳性表达率(90%)明显较高,姜三七组大鼠子宫组织ER的阳性表达率(75%)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R的阳性表达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30%),而姜三七组大鼠子宫组织ER的阳性表达率(35%)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Bax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姜三七组大鼠子宫组织Bax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强,Bcl-2的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三七能够降低子宫肌瘤大鼠子宫组织细胞凋亡、ER、PR及Bcl-2的表达,增强Bax蛋白表达.

  • 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

    作者:朱蓉;陆强;孙明忠;居会祥

    目的:探究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易感基因的携带情况及突变类型,为耳聋患者治疗或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21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4个常见耳聋易感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的9个突变热点筛查.结果:821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耳聋易感基因筛查阳性375例,阳性率为45.7%,不同性别之间阳性率无明差异(P=0.625).375例存在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研究对象中,4个易感基因的9突变热点共检测出447例点突变,其中GJB2基因的有241例点突变(53.9%),以235 del C位点突变率高;SLC26A4基因的有126例点突变(28.2%),以IVS7-2 A>G位点突变为主;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有79例点突变(17.7%),绝大部分为1555 A>G位点突变;而GJB3基因仅有1例点突变(0.2%).375例存在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研究对象中,304例发生1种突变(81.1%),有70例发生2种突变(18.7%),仅有1例发生3种突变(0.3%).结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GJB2基因的235 del C位点以及SLC26A4基因的IVS7-2 A>G位点突变率较高,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有助于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诊断、干预及治疗.

  • 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老年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杨春艳;王晖;宋宇龙;李扬;马列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老年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胃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术中接受右美托咪定麻醉处理,联合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泵入乌司他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及S-1003水平、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的变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S-100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7dPOCD、高血压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用于老年胃肠肿瘤切除术可有效控制患者手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好.

  • 单纯放疗与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白海燕;刘宇;李小琴;雷玉荣;宋怀敏

    目的:比较单纯放疗与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官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7例,按住院序号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放疗,观察组在常规放疗的的间歇给予同步化疗,静脉滴注600mg/m2的5-氟尿嘧啶以及50 mg/m2的顺铂,每周一次,共治疗6个周期.每次化疗结束后半小时内开展体外放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肾功能受损以及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两组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近期有效率为90.63%(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4%(32/44)(P<0.05).经过3年的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以及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肾功能受损以及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 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葛大明;翁润民;程福宏;王旭阳;张党锋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对老年人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结合患者意愿,分为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采用持续骨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的持续时间及发生率,根据Harris标准对两组患者患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优良率.参考Matta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组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的持续时间及发生率明显短于或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患髋功能按Harris标准进行评分,得分62-95分,平均80分;手术组患者患髋功能按Harris标准进行评分,得分82-98分,平均91分,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按Harris标准进行评定,手术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参考Matta标准,手术治疗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丁洁;王龙;赵学敏;王鹏;邓奇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ICVD患者86例为病例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12个月.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86例为健康组.检测并对比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d研究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病例组治疗前血清中hs-CRP、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中OX-LDL、hs-CRP、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和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血清中OX-LDL、hs-CRP、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ICVD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OX-LDL、hs-CRP水平,减小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有助于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Harris评分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于洋;王振虎;赵力;龚龙;姚会欣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Harris评分和预后的临床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三年临床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26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13例.分别给予患者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前术后疼痛评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周和3个月的疼痛评分组间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的优良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Harris评分提高患者临床预后,是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

  •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小关节的研究

    作者:王兆宁;郑立峰;陈岩;王宝;王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和腰椎小关节的特点,分析退变性滑脱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从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于我科收集L4-5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作为DS组,共46例患者.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原则,纳入46例L4-5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作为DSS组.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评估两组病例的如下参数:PI、PT、SS、LL、TK、SVA、小关节方向、小关节不对称性、小关节退变分级和滑脱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参数的差异.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小关节方向与其他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小关节方向不同将滑脱患者,分为小关节矢状化程度重的A组和矢状化轻度相对较轻的B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DS组小关节退变分级高于DSS组(P=0.045).DS组PI和PT大于DSS组(P<0.001),小关节角度小于DSS组(P=0.004),两组小关节不对称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483).DS组小关节方向与PI、LL、PT、滑脱程度和小关节退变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A组小关节退变分级高于B组(P=0.037),PI、PT和滑脱程度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小关节矢状化程度和退变较重,PI较大,大PI和小关节矢状化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CT对绞窄性肠梗阻伴不可逆性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进锋;张华文;白国栋;王菲;王敏茹

    目的:比较绞窄性肠梗阻不可逆性缺血坏死和可逆性缺血坏死患者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特征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因绞窄性肠梗阻需行紧急手术者,其中30例为不可逆性缺血坏死(缺血组,n=30),30例为可逆性缺血坏死(非缺血组,n=3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尿素氮、C反应蛋白等)和影像学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尿素氮、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缺血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未增强肠道影像平均CT值≥16.5 HU、增强/未增强平均比值<1.5、肠系膜积液和游离腹膜液均与不可逆缺血性坏死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未增强肠道影像平均CT值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27和0.914,增强/未增强平均比值<1.5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08和0.735.结论:除肠系膜积液或游离腹膜液之外,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平均CT值对诊断不可逆性缺血坏死有一定参考价值.

  •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作者:刘莹;胡杰;杨磊;汪正燕;荣薇;熊斌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保乳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每组34例.保乳手术组患者采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总有效率及5年生存率均优于保乳手术组(P<0.05);保乳手术组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肿瘤远处转移率均低于改良手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EA、CA15-3、TPA水平均降低,且改良手术组低于保乳手术组(P<0.05).结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均能有效治疗早期乳腺癌,但保乳手术效果优于改良根治术,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血清CEA,CA15-3及TPA水平,而且并发症及复发率较低.

  • 大蒜素诱导人白血病HL-60细胞程序性坏死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作者:熊春雷;姚青林;冯品;王晓光;张静宜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检测程序性坏死明确大蒜素处理后HL-60细胞的死亡方式,并以JNK、RIP1和RIP3为靶点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HL-60细胞后,在不同时间点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非选择性caspase抑制剂z-vad-fmk研究细胞凋亡在其中的作用;50 μM大蒜素处理HL-60细胞后,检测LDH释放量和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反映细胞程序性坏死程度,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RIP1、RIP3表达和JNK磷酸化程度;使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处理HL-60细胞,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RIP1与RIP3相互作用,并通过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量和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研究JNK在大蒜素抗白血病活性中的作用.结果:大蒜素可显著抑制人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这种作用并不完全依赖于诱导细胞凋亡;50 μM大蒜素可诱导HL-60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这种作用可被程序性坏死的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逆转;50 μM大蒜素可显著增加HL-60细胞RIP1的表达和JNK的磷酸化水平,而对RIP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50μM大蒜素可显著增加RIP1与RIP3的相互作用,使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可逆转大蒜素的抗白血病作用.结论:一定剂量的大蒜素可通过激活JNK增加RIP1与RIP3的相互作用,诱导人白血病HL-60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进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 脂膜修饰对阿糖胞苷脂质体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王继波;金景玉;刘继民;刘兆刚;姜晓丽

    目的:探讨经聚乙二醇包覆后阿糖胞苷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方法:以阿糖胞苷为装载药物,用经纯化的天然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包封材料,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摩尔比为1∶1,用反相蒸发法制备阿糖胞苷脂质体.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对脂质体包覆进行表面修饰,通过显微形态鉴定,装载药物的渗漏量及经37℃、48 h温育前后平均粒径的变化,对聚乙二醇包覆后阿糖胞苷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修饰后的阿糖胞苷脂质体具有较大的平均粒径和较低的药物渗漏量.当聚乙二醇浓度为2.0 mg/mL时,脂质体形态良好,药物的渗漏量比未修饰的脂质体低77.8%.温育后,脂质体平均粒径的增加值低为151nm.结论:阿糖胞苷脂质体经聚乙二醇的包覆提高了物理稳定性.

  • 丝素蛋白布洛芬复合凝胶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研究

    作者:蒋玉东;关瑛;安刚;姜波;韩博;王岩松

    目的:探讨丝素蛋白布洛芬复合凝胶对肌腱粘连的预防作用及愈合后肌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2.5 Kg-3.5 Kg成年雄性来亨(Leghorn)鸡9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0只.将左足第三趾趾深屈肌腱横断后,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合肌腱,A组动物直接缝合,B组动物在肌腱横断处周围注入丝素蛋白凝胶,然后逐层缝合,C组动物在肌腱横断处周围注入丝素蛋白布洛芬复合凝胶.在术后1、3、6周处死并取材分别进行大体实验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在术后6周进行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术后1、3、6周,创口无感染流脓,创口愈合较好,C组肌腱粘连程度评分和肌腱功能评价显著优于B组和A组.C组细胞炎性反应较少,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较轻,纤维组织排列较规则;B组有细胞炎性浸润反应,且与周围组织程中度粘连,纤维组织排列不规则;A组细胞炎性反应明显,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分界不清,纤维组织排列杂乱无序.术后3、6周,各时间点肌腱滑动距离C组远,B组好于A组,两两比较,C组与A、B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6周C组肌腱主动屈曲功优于B组,A组差,两两比较,肌腱主动屈曲功比值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腱术后功能测定比较,C组趾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B组,A组差,术后各组肌腱趾关节活动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素蛋白布洛芬复合凝胶可以有效防止肌腱粘连,且不影响术后肌腱的功能.

  • 用于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改性水凝胶初步筛选

    作者:张姝江;陈艺;姚咏嫦;谭帼馨;施雪涛

    目的:本研究对水凝胶材料加入不同复合成分进行改性后,通过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增殖情况,筛选适宜作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复合材料.方法:PEGD水凝胶中分别以8∶2和6∶4两种比例复合NVP或HEMA;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接种到改性后的复合材料表面共培养.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的生长状况.根据SEM观察结果,选择适宜的复合材料成分及比例,分别以等离子处理、丙烯酰胺接枝、真空干燥法和冻干法处理材料表面,再次接种MSCs,并以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适宜材料在接种细胞前后的抗压强度也进行了评价.结果:根据SEM结果,(8∶2)的PEGDA/HEMA和PEGDA/NVP表面完全无细胞生长;而在6∶4比例的PEGDA/HEMA和PEGDA/NVP材料表面MSCs都有生长,其中以PEGDA/HEMA细胞增殖更明显.选择(6∶4)PEGDA/HEMA复合材料分别进行三种方式表面处理,MSCs接种后在各种表面处理方式的材料都有生长,但以等离子处理后的材料表面细胞生长旺盛,形态好.细胞在(6∶4)PEGDA/HEMA表面复合培养前后,材料的抗压强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P>0.05).结论:PEGDA/HEMA(6∶4)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尤其经等离子处理表面后细胞生长更优,可以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的支架材料.

  • 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作者:张福庄;陶红;王国宏;陈波;袁仙仙

    目的:通过饮食及药物诱导营养性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利用钙负荷联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不同时期分别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身长、体重及腹国情况,并测量不同阶段大鼠皮下脂肪、腹腔内脏脂肪及胸主动脉血管旁脂肪组织质量;测量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变化;测量大鼠各部位脂肪含量变化;病理HE染色明确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状况.结果:模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病理HE染色证明模型组大鼠造模8周即可形成动脉硬化表现,并且伴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胸主动脉中膜厚度明显增加;模型组大鼠在造模16周开始体重、腹围、身体各部位脂肪组织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肥胖模型成功.结论:于研究16-24周时间成功构建了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共病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 地龙蛋白对人增生性瘢痕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黄敬文;王景;安丽凤;段剑飞;代宇;高宏伟

    目的:研究地龙蛋白对人增生性瘢痕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将传代好的HSF细胞分为四组,分别加入地龙样品浓度为0 mg/mL(对照组)、0.3125 mg/mL(低剂量组)、0.625 mg/mL(中剂量组)、1.25 mg/mL(高剂量组).应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测定Cyclin D1、Caspase-3、TGF-β1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Bcl-2、Mcl-2的表达.结果:地龙蛋白对HSF细胞的增殖活力有抑制作用.浓度0.625mg/mL、1.25 mg/mL样品组作用细胞48 h后凋亡率为分别为31.5%和69.2%,(P<0.01);RT-PCR显示,浓度0.625 mg/mL、1.25mg/mL样品组能够增加Caspase-3的基因表达,降低CyclinD1的基因表达,降低TGF-β1的基因表达,(P<0.01);浓度0.3125mg/mL样品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W-B方法显示,各样品组能够增加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降低Cy-clinD l的蛋白表达量,降低TGF-β1的蛋白表达量,(P<0.01);浓度0.625mg/mL、1.25 mg/mL样品组能够降低Bcl-2蛋白表达量,(P<0.01);浓度0.3125 mg/mL样品组Bcl-2的蛋白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龙蛋白诱导细胞死亡,作用机制与下调Cyclin 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量有关.

  • LncRNA在神经发育及神经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广杰;何俊豪;赵健;宋晓峰;韩平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指不具有编码蛋白能力且长度大于200nt的RN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lncRNAs在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lncRNAs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ncRNAs可以调控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星状细胞,lncRNAs,还参与调控神经千细胞的分化进程;lncRNAs表达异常与神经疾病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lncRNAs在调控神经细胞分化进程和在神经性疾病作用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白念珠菌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逄金花;唐建国;童译庆;方阳欣;李康馨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相互转换.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典型形态转换系统,与白念珠菌粘附、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宿主相关环境因素作用于白念珠菌,激活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下游应答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结合目前关于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研究,认为广泛和深入的信号通路主要有: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cAMP/PKA)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Rim101介导的pH信号通路和Tupl介导的负调控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形态转换.该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 卵巢功能低下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洋;杜伯涛;赵学玲;魏丹;黄嘉昱;李楠;封海容

    早发型卵巢功能不全(POI),又称卵巢功能低下,是多病因导致的卵泡功能衰竭,对女性内分泌功能和生育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POI患者因激素水平改变,可出现潮热多汗、月经不调、烦躁失眠以及不孕等症状,除此之外,也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以及心理健康疾病等风险.尽管其发生率只有1/100,但可使POI的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POI患者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尚未明确其病因,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POI的治疗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对POI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生物标志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训练的评估价值

    作者:米琼瑶;曹阳;杨坚;袁文超;范利;刘功亮;邢瑞蕊

    运动训练作为心脏康复的核心成分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持续周期因不同患者的状态不同或同一患者的不同状态而异.本文主要介绍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或/和冠心病患者运动训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不同的运动训练方式和训练时间对其循环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旨在为这类生物标志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训练疗效的评估价值提供参考,为心血管患者的康复训练评估提供新思路.

  • 基因编辑在艾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博文;孙永涛;康文

    随着HIV病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在HIV病毒清除和疾病治愈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通过基因编辑达到HIV病毒控制甚至完全治愈的策略倍受重视.目前基因编辑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RNA水平的编辑技术和DNA水平的编辑技术.近年来包括锌指核酶技术(zinc finger nucleases,ZFN),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技术(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CRJSPR)和NgAgo-gDNA技术在内的DNA编辑技术进展迅猛,并在HIV治疗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比较了不同DNA水平编辑方法的特点和差异,综述了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HIV治疗中的进展以及潜在的医学应用前景.

  • 心房颤动与心房重构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侯婷婷;刘广忠;陶源;赵菁菁;李为民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增加患者心衰、卒中、血栓栓塞等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房颤具有自身进展性,异位活动与折返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条件,电重构、结构重构、代谢重构等心房重构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重构又促进房颤发生和维持,形成恶性循环,称为“房颤导致房颤”.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目前,房颤已成为世界性的医疗问题,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本文就房颤与心房重构的关系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OFD1基因在初级纤毛及其与癌症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瑶;贺敬;孟宏学;姚国栋;耿敬姝

    初级纤毛是由微管组成的细胞器,它负责感受细胞内环境并参与细胞间信号的转导.初级纤毛也是细胞信号整合的枢纽,是Hedgehog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它的形成与细胞周期有关,初级纤毛的异常可以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人的乳腺癌和胰腺癌细胞中初级纤毛缺失,而在正常乳腺及胰腺细胞中呈激活状态,然而,初级纤毛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调控机制目前仍不清楚.OFD1是人类的一个致病基因,它是中心粒的末端组成成分,它负责调节中心粒的长度,同时也是初级纤毛形成所必需的基因.OFD1也定位于中心粒随体,研究表明自噬通过降解中心粒随体中的OFD1促进初级纤毛的形成,中心粒随体中OFD1基因的消除可以促进癌细胞中初级纤毛的恢复.因此,OFD1、初级纤毛和肿瘤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近期研究表明纤毛的缺失与肿瘤的细胞起源,遗传背景和肿瘤信号通路的损害关系密切,这将有助于我们对纤毛相关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包括癌症的发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

  • 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广博;张淑君;姚婕;孔珊珊;成秉林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和稳态极为重要,也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目前认为细胞死亡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程序性细胞死亡(non-programmed cell death,NPCD)即坏死(necrosis);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PCD与坏死不同,组织内无可见的炎症反应,无死亡细胞的溶解.程序性细胞死亡按其发生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凋亡(apoptosis)、自吞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类凋亡/副凋亡(paraptosis)、细胞有丝分裂灾难(mitotic catastrophe)、胀亡(oncosis)、焦亡(pyroptosis)、胞质自切(autoschizis)、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细胞侵入性死亡(entosis)、铁死亡(ferroptosis)等.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为成为研究热点,所以对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各类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做简要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作者:韩婷璐;赵振民;张辰;刘磊;童海洲;李婉迪

    皮肤是人体面积大的器官,不同来源的损伤可使皮肤正常结构遭到破坏,皮肤创面修复过程失衡,从而导致皮肤愈合缓慢或畸形愈合,损害皮肤正常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易获取、体外培养技术简单、低免疫原性、旁分泌、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而使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已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可通过多种复杂机制实现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其趋化性可使BMSC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在局部分化为多种皮肤细胞、皮肤附属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皮肤的再生,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此外,BMSC可以分泌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起到抗炎、促进新血管形成、抗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加快伤口愈合等作用.目前,BMSC已运用于多种类型皮肤损伤的临床治疗以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主要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浩;石青青;刘顺事;吴向阳;高秉仁

    干细胞移植能促使受损心肌再生和改善心功能,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选择.现在有多种干细胞用于研究,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脏干细胞.不同类型的干细胞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胚胎干细胞由于伦理问题应用受到限制.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胚胎样细胞的特性,增殖能力很强,但是有形成肿瘤的风险.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作为万能供体细胞.心脏干细胞比其它类型的干细胞能更好地表达心肌分化的标记物,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对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新医改背景下某公立三甲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郭慧;岳金凤;田丽君;宋微

    引进现代医院管理机制,开展绩效管理,全面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不断增加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新医改的目的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在大限度上调动起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改善医务人员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目前,绩效管理已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重点关注.因不同医疗结构的绩效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医院的绩效管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不仅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能动性,也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本文在新医改背景下对某公立三甲医院绩效管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介绍,深入思考并提出建议,旨在为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