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4-12
  • 曾用名: 生物磁学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申宝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B超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开放手术后复发肾结石

    作者:阳宁;罗志刚;刘水清;陈仙;龙丙衡;龙向阳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开放手术后复发肾结石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46例开放手术后复发肾结石患者施以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其中全鹿角状结石13例,部分鹿角状结石26例.多发性结石7例.结果:46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2rain;30例一期取净结石(65.2%),5例因穿刺出血仅建立经皮肾通道,12例接受二期PCNL,术后结石清率82.6%.7例术后发热,2例需要输血,1例气胸,经保守治疗均好转.结论: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开放手术后肾结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结石清除率高,可以作为开放手术后复发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

  • S100A1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王妍;贺修胜;董娟慧;陈苏琼;李丽;李春成;姚旭炯

    目的:探讨S100A11在胃癌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1对配对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100A11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S100A11 mRNA的表达量(1.26±0.03)高于正常胃癌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量(0.75±0.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1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0.94±0.05)明显高于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量(0.39±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A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封闭式引流在四川地震伤员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黄枫;董航;黄学员;罗伟东;高怡加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地震伤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创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7月我院8例有皮肤、软组织损伤及伤口感染的四川地震伤员,采用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治疗.结果:VSD治疗时间为7-27天(平均12.8天),行游离植皮、带血管蒂皮瓣转移或直接缝合修复创面.其中3例因气性坏疽截肢术后、创面不规则伴随骨外露及感染,行多次负压引流,后行皮瓣转移及游离植皮修复创面.结论:与传统的引流及创面处理方式相比.VSD能消除感染,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在地震伤创面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与耐药率动态变迁特征分析

    作者:佟爱华;董梅;匡铁吉

    目的:分析我院5年来葡萄球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葡萄球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保持抗菌活性较强的抗菌药物有万古霉素,利副平,四环素等.但5年来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普遍增高的趋势,其中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明显.结论: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MRS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高度重视MRS的检测和报告,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及时有效的检测和控制葡萄球菌医院感染.

  • MTA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作者:程建国;霞明;文峰;黄继征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MTA1蛋白的表达.结果:5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42例MTA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4%.而癌旁组织中10例MTA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0%,差异有显著性(P<0.05);MTA1高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MTA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并有望成为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在荣;张丽荣;潘玉琴;何帮顺;王波;王书奎

    目的:研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同型半脱氨酸(Hey)、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检测29例原发性甲减者、35例甲亢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甲减患者Hcy、TG、Tch、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1、0.01、0.01),而HDL-C水平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表明,甲减患者Hey与FT3、FT4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r=-0.432、-0.354,p<0.01、0.01),与TG、Tc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39、0.452,p<0.01、0.01);而与HDL-C、LDL-C均无相关性.甲亢组Hcy和Tch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0.01),Hcy与FT4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r=-0.408,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对判断甲状腺功能有辅助作用;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了Hcy及血脂水平的代谢;血清Hcy水平升高是甲减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聂锋;刘洪涛;刘晓阳;齐晓军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ED)治疗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对19例(21个节段)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采用MED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人均在术后9天内出院,全组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术后按Nakai标准行功能评级: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7%.结论:MED术能尽快解除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髓核对神经的急性压迫,防止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恢复快和有效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可作为治疗急性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手术方法.

  • 儿童白血病患者血浆循环DNA定量分析

    作者:孙开胜;邹爱军;李子博;左雅婵;王留杰

    目的:通过对儿童白血病患者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分析血浆循环DNA含量用于儿童白血病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血液微量DNA抽提试剂盒提取血浆循环DNA,以SYBR GreenI荧光染色法分别检测4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标本血浆循环DNA含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循环DNA对儿童白血痛的诊断价值.结果:儿童白血病患者血浆循环DNA含量为(30.04±15.13)ng/mL,高于对照组(12.22±7.10)n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DNA含量16.31 ng/mL为诊断儿童白血病佳临界值,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6.96%和75.0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结论:血浆循环DNA定量检测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用于儿童白血病诊断方法.

  • 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指标检测

    作者:贺斌;赵柏程;钱利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早期指标检测以及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75例中重度热烧伤患者.Ⅱ度或ⅡⅢ度烧伤面积累计20%-70%TBSA.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3d、7d、14d和21d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结果:75例烧伤患者中有14例(18.7%)并发ARF,其中10例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烧伤合并ARF组烧伤面积和脓毒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烧伤合并ARF组Scr和BUN水平分别在住院7d和14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烧伤合并ARF组入院时mALB水平已达到正常值34倍,21d时达到大值,在观察期间一直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烧伤合并ARF组滤过钠排泄分数均大于2%.烧伤面积与脓毒症是烧伤后ARF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和0.23,P均<0.05).结论:烧伤合并ARF与烧伤面积与脓毒症相关,mALB是早期监测ARF的有用指标.

  • mPCNL术后结石成分分析的意义

    作者:陈金洋;罗志刚;刘跃光

    目的:评价mPCNL术后结石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中心2003-2008年连续515例因单纯性肾结石行mPCNL治疗的病例,根据术后结石成分分为感染性结石组(A组:磷酸镁铵、碳酸磷灰石、尿酸铵结石)和非感染性结石组(B组),对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性结石好发于双侧,有多发性,结石负荷较大.mPCNL治疗过程中手术灌注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术后发热率(T≥38℃)较对照组高,一期结石清除率较对照组低.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PCNL术后结石成分分析对感染性结石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普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向恢利;朱烽;蒋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普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所致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离体血管环和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实验模型,以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EDR)、内皮细胞活力以及生化参数为指标,用LPC作为损伤因子,用普伐他汀作为保护药,观察LPC对内皮的损伤作用及普伐他汀的保护作用.结果:LPC与血管环共孵或内皮细胞显著性地抑制了血管EDR反应,增加了血管MDA含量,并导致培养的内皮细胞的活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性降低;普伐他汀与血管环或内皮细胞共孵,浓度依赖性地减轻了LPC对血管EDR的抑制作用(P<0.05),保护了内皮细胞的活力(P<0.05).恢复了细胞eNOS活性及NO含量(P<0.05),抑制了内皮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P<0.05).结论:LPC能直接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普伐他汀对LPC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显著性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PC触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抑制血管内皮血管内皮细胞NO的合成有关,普伐他汀通过抗氧化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 Fibulin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甲基化检测

    作者:焦南林;徐国祥;李佳嘉;张帆

    目的:检测Fibulin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on-small cell h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59例NSCLC患者术后病理蜡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提取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DNA,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Fibulin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59例NSCLC标本中,25例(42.4%)Fibulin3表达水平比相应癌旁组织下调(P<0.05);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甲基化22例和5例检出Fibulin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其阳性率分别为37.3%和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P<0.001),并与临床分期(P=0.035)及淋巴结转移(P=0.011)相关.结论: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Fibulin3基因失活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ibulin3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成为NSCLC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记物.

  • 合贝爽联用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桔红;刘颖望;周许生;李晓宇

    目的:探讨合贝爽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及斑块(A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合贝爽治疗组、辛伐他汀治疗组与合贝爽联用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患者33例,持续用药治疗15周,分析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AP面积,血脂和CRP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各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持续用药治疗15周后,所有患者的CRP、LDL-C、TC与TG的水平明显降低,HDL-C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它3组的治疗效果相比,合贝爽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疗效佳,该组患者血脂各指标的变化除TC外,其它4个指标与其它三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得更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变得更小,P<0.01.结论:舍贝爽联合辛伐他汀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变薄、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液微环境.

  • 阴囊纵隔血管蒂皮瓣尿道成形Ⅰ期治疗尿道下裂26例

    作者:张志斌;万伟东

    目的:介绍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Ⅰ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方法.方法:于阴囊纵隔部设计以纵隔血管为蒂,宽1.5~2cm,长等于尿道外口至冠状沟距离的皮瓣,切取后成形尿道,修复下裂.结果:本组26例皮瓣全部成活,成形尿道排尿通畅.术后6例出现尿漏,4例换药治疗后自行愈合,2例半年后行瘘修补.随访6月至2年,无尿瘘及尿道狭窄.阴茎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是Ⅰ期治疗尿道下裂的良好方法.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过程中PTEN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的作用

    作者:徐万里;戴淑真;王培林;姚勤;赵新蕊;李茜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过程中PTEN突变及微卫星不稳定的作用.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26例、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atypical endometriosis,aEMs)7例、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25例,应用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及ABI测序系统对各组中PTEN基因第5和第8外显子突变情况检测,应用PCR-SSCP银染方法对5个微卫星监测点Bat25、Bat26、D2S123、D5S346及D17S250的微卫星不稳定(MSI)进行检测分析.结果:EAOC组、aEMs组及EMT组中PTEN的突变率分别为30.76%,14.29%及8%;MSI发生率分别为46.15%.28.67%及0.EAOC组中PTEN基因突变率和MSI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EMs和EMT组(P<0.05),并且EAOC组中PTEN突变率与MSI发生率呈正相关.(r=0.409,P<0.05).结论:PTEN突变及MSI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过程.

  • 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作者:凌林;胡名松;杨春芬

    目的:总结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21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采取以呼吸机辅助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21例患者中治愈15例,死亡4例,2例放弃治疗.结论:严重的胸部创伤并发ARDS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地采用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成功救治胸部创伤并发ARDS患者的关键.

  • 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周立;李华南;刘华林;曲政海

    目的:分析儿童社区获得性金葡菌肺炎应用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1-1至2009-3-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儿科及青岛市儿童医院诊断社区获得性金葡菌肺炎患儿22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温、咳嗽、肺部罗音、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0±2.26天,有效率100%,不良反应发生率4.5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金葡菌肺炎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可快速改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 20例不完全川崎病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正浩;许致胜;郑杰;王庆发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1年来收治的不完全川崎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不完全川崎病例全部仅有1-4项符合主要标准,30%的惠儿发生了冠状动脉损害,70%的惠儿无并发症.所有确诊或拟诊的惠儿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17例痊愈.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症状具有不典型性,应掌握其临床特点,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三种检验方法在诊断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璐;吴移谋;李忠玉;周曦;陈忠东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宫颈拭子样本沙眼衣原体的检测效果.方法:采集300例20-50岁无感染症状女性宫颈分泌物,分别采用细胞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胶体金法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培养阳性或两个非细胞培养方法检测为阳性,定为真阳性,称为"扩大金标准".结果:300例受检查者.按"扩大金标准"CT感染者共36例,发病率为12%(36/300),细胞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胶体金法敏感性分别为72.22%、91.67%、52.78%.特异性分别为100%、98.11%、98.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6.84%、86.3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5%、98.85%、93.88%.结论:三种检测方法均可用于CT感染的诊断.

  • B7-H4和FOX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春燕;眭文妍;李维;罗招阳

    目的:研究B7-H4和FOX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B7-H4蛋白和FOXP3蛋白在11例正常乳腺、25例乳腺良性病变、272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运用原位杂交检查B7-H4 mRNA在10例正常乳腺、10例良性病变、20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B7-H4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3.39%)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64.00%)和乳腺正常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2.67%)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60.00%)和乳腺正常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7-H4和FOXP3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和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B7-H4和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6,p<0.001);B7-H4 mRNA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良性病变组、乳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7-H4 mRNA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B7-H4和FOXP3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可能与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相关.

  • 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高艮枝;张志伟

    肺平滑肌瘤病的命名及生物学行为评价仍存在争议.本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报告1例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病例,肺转移性平滑肌瘤多见于有子宫肌瘤切除病史的女性,而该患者子宫及双附件区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细胞异型轻,见个别多核巨细胞,无出血坏死,核分裂象2个/50HPF,Actin阳性,Vim 阳性,HHF35阳性,CD68阴性,CK阴性,故诊断为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

  • 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在高糖环境中的形态学变化

    作者:蔡志强;王勤章;丁国富;李云飞;范勇洪

    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下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酶解法分离培养豚鼠膀胱Cajal样细胞,分为无糖组、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mmo/L)、高糖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15、30、60mmol/L),通过光学倒置显微镜及c-kit抗体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葡萄糖浓度分别为30、60mmol/L组较无糖组、正常对照组(5mmoI/L)及15mmol/L组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标记后显示蛋白染色部位减少,有核着色迹象.结论:高糖环境可导致Cajal样细胞的形态异常,数量减少,可能引起其功能学的改变,提示其可能是糖尿病膀胱病变的的影响因素.

  • 脑缺血损伤后BMSCs移植及GAP-43表达在脑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刘广义;曹文;王锡波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骨髓间基质干细胞颅内移植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在中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各6只,再灌注组48只.再灌注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细分为再灌注3h、8h、16h、24h、3d、7d、19d和21d 8个时间点各6只.缺血时间均为1h;细胞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各36只,移植时间细分为16h、24h、3d、7d、19d和21d 6个时间点各6只:跑台运动训练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运动组各24只,训练时间细分为3d、7d、19d和21d4个时间点各6只;水迷宫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和康复组各24只,训练时间细分为3d、7d、19d和21d 4个时间点各6只.另4只大鼠作为细胞移植的供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UNEL和GAP-43在皮层区、海马齿状回阳性细胞中的表达,用TTC法观察皮层及海马梗死灶的改变.按照Bederson评分标准进行神经行为检测及功能评分.结果:缺血/再灌注3h点TUNEL阳性细胞增加,24h点达高峰,21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表达;GAP-43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3h点在两区表达增加,19d点达高峰;21d时降至低.梗死灶于再灌注8~16h点开始逐渐形成,3d点梗死面体积大,随后梗死面积逐渐缩小,21d时恢复趋于正常.再灌注组缺血8h~16h点行为症状加重,24h~19d点症状逐渐改善,21d时症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激发GAP-43特异性表达有效地促进了中枢神经再生,并介导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 慢病毒载体介导RNAi稳定抑制XIAP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易小平;江春;宰红艳;邓公平;欧阳洋;周达全;纪连栋;李宜雄

    目的:探讨运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抑制效率及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建立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方法:应用pGJCSIL-PUR慢病毒载体构建针对XIAP的ShRNA载体,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病毒上清转染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经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并扩大培养得到稳定克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免疫印迹检测癌细胞内XIAP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caspase3/7活性测定和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3个XIAP-ShRNA慢病毒栽体(X1、X2、X3)及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对XIAP的抑制效率均达70%以上;MTT检测显示X1、X3稳定抑制XIAP后胰腺癌细胞增殖明显减慢,但caspase3/7活性及细胞凋亡并没有明显增加.结论:慢病毒栽体介导的靶向XIAP的RNAi可有效抑制XIAP表达,降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成功建立的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 反义uPAR质粒对从大鼠滑膜VEGF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存;董金波;史晨辉;王维山

    目的:初步探讨反义uPAR质粒对在佐剂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其中8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2只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大鼠从模型,15日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为模型对照组、空质粒治疗组、重组质粒治疗组,后2组踝关节腔内分别注射空质粒及重组反义uPAR表达质粒,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关节炎指数,关节滑膜大体变化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踝关节滑膜uPAR,VEGF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治疗组关节炎指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及空质粒治疗组(p<0.01).uPAR和VEGF定位于滑膜组织细胞质,uPAR及VEGF表达结果,重组质粒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空质粒治疗组(p<0.01).反义uPAR表达质粒可以显著抑制大鼠滑膜组织uPAR、VEGF的表达.结论:反义uPAR表达质粒对AA大鼠滑膜血管翳及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质粒 AA大鼠 VEGF
  • 骨皮质核DNA分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文慧;张东;黎梅;杨璞;许冰莹

    目的:为探讨在白骨化案件的骨皮质中提取到一定质和量的可供核DNA分析的DNA模板,本文从受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较小的骨皮质中有效地提取到了核DNA,并成功地进行DNA分析,进行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方法:采集10根无关个体胫骨骨皮质,分别用有机法、Chelex-100法、有机法结合Chelex-100法、有机法结合磁珠纯化柱法4种方法提取骨皮质核DNA,用常规荧光标记复合STR基因分型法成功分析骨皮质核DNA,获得满意STR基因座分型.结果:有机法能提取到骨皮质核DNA,进行STR分型时部分样本图谱峰值不均衡;仅用Chelex-100法提取的核DNA得不到STR分型结果或出现较多的等位基因缺失;有机法结合Chelex-100法、有机法结合磁珠纯化柱法提取的核DNA均能成功进行STR分型,没有等位基因的缺失,其中有机法结合磁珠纯化柱法提取的核DNA检测成功率高.结论:骨皮质中能提取到核DNA,可以成功地进行DNA分析.

  •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

    作者:梁汝庆;华烨;丁新生

    目的:探讨巴曲酶不同用药次数联合依达拉奉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42只沙土鼠,随机分为I/R组,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组(分3个亚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 min后再通建立沙土鼠脑I/R损伤模型.联用组注射依达拉奉(10mg/kg),12h1次,同时注射巴曲酶(8BU/kg),q.o.d,分别给药3次、5次、7次;对照组注射等量依迭拉奉,同时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同巴曲酶,q.o.d,共7次;I/R组、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沙土鼠CA1区凋亡细胞率及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①联用组CA1区凋亡细胞率明显少于I/R组和对照组(均P<0.05);联用≥5次各组CA1区凋亡细胞率明显少于联用3次组(P<0.05);②脑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联用组和对照组与I/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联用≥5次各组与联用3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显著减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增强缺血脑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且随联用巴曲酶用药次数增加(>3次)从而具有更强的脑保护作用.

  • 黄芩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活化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明;陈伟强;李岩;高智群;邝枣园;简玲敏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LPS(终浓度1μgomL-1)和LPs+黄芩苷(终浓度10,50,100μmol moloL-1)处理生长良好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及其上清液中TNF-α、IL-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含量变化.结果:LPS刺激RAW264.7细胞可导致NF-κB激活,上调TNF-α、IL-6表达;黄芩苷预处理能降低LPS诱导的NF-κB出活化和TNF-α、IL-6表达.结论:黄芩苷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下调LPS诱导的巨噬细胞TNF-α、IL-6的生成,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 新疆维吾尔族人寻常型银屑病与HLA-Cw*0602等位基因的关联研究

    作者:朱明明;普雄明;吴卫东

    目的:寻找新疆维吾尔族人银屑病与HLA-Cw*06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新疆维吾尔族人2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的HLA-Cw*0602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携带该基因的银屑病患者与其家族史的相互关系.结果:①病例组HLA-Cw*0602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73%vs24%,X2=108.551,OR=10.171,95%可信区间6.410~16.140,P=0.000),且无性别差异;②携带HLA-Cw*0602等位基因的银屑病患者发病年龄早于不具有该等位基因的患者(80.2%vs28.6%,X2=10.256,OR=0.950,95%可信区间0.920~0.981,P=0.001);③有银屑病家族史患者携带HLA-Cw*0602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无银屑病家族史的患者无显著意义(X2=0.000,OR=0.986,95%可信区间0.252~3.860,P=1.000).结论:新疆维吾尔族银屑病患者与HLA-Cw*0602等位基因高度关联,且携带该等位基因的银屑病患者易发生早发型(发病年龄≤40岁)银屑病,但不能确定有家族倾向性.

  • 妊娠晚期高雄环境对子代雌鼠性腺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影响

    作者:尹亚童;祁秀娟;王瑞静;邢彦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晚期高雄环境对子代雌鼠性腺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可能致病因素.方法:16只妊娠Wismr大鼠被随机分为A、B两组各8只(A为实验组,B为对照组),A,B两组大鼠均取妊娠第15-20天的相同时间于颈部皮下分别注射等量丙酸睾丸酮和中性茶油,均于孕2l天剖宫产,A组子代雌鼠14只,B组12只;观察子代雌鼠脐带血中睾酮(T)水平、出生体重、阴道开口时间和发情周期、出生100天时体重、乳房发育情况及卵巢、子宫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①A组子鼠脐带血中睾酮(T)水平明显增高(P<0.05);②A组子鼠出生体重较B组明显降低,而出生100天时A组子代雌鼠体重明显高于B组(P<0.05);无明显发情周期;出生100天时乳房数明显低于B组;阴道开口时间较B组无明显差异③A组子代雌鼠子宫积水扩张明显,卵巢中闭锁卵泡较B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妊娠晚期高雄环境下子代雌鼠表现出类似PCOS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功能异常,推测妊娠晚期母体雄激素过高可能是PCOS的早期致病因素.

  • 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作者:邵晓云;黄岚珍;孙莉;徐绍业

    目的:建立稳定高效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培养体系.方法:取不同胎龄的小鼠分离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观察不同胎龄小鼠对分离和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从不同胎龄小鼠均分离得到胚胎成纤维细胞,但佳分离时间为13.5~14.5 d;传代时在室温下消化单层贴壁细胞可随时控制消化时间,效果良好.结论:从13.5~15.5 d胎龄小鼠胚胎分离培养胚胎成纤维细胞效果佳.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霉素和塞来昔布

    作者:祝春来;张邦乐;宦梦蕾;黄秋菊;苏丹;周四元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霉素和塞来昔布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研究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和塞来昔布,眼眶取血并抗凝,离心分离血浆,采用乙酸乙酯提取血浆中的阿霉素和塞来昔布,N2吹干乙酸乙酯,残留物用50μL甲醇溶解,取20μL用于LC/MS/MS分析.结果:用LC/MS/MS法检测大鼠血浆中阿霉素和塞来昔布的线性范围为1-800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检测血浆低、中、高三个浓度(8、50、500ng/mL)阿霉素的回收率分别为101.2%、95.1%和91.4%,检测血浆低、中、高三个浓度(8、50、500ng/mL)塞来昔布的回收率分别为105.6%、106.8%和93.7%.大鼠尾静脉注射5.8mg/kg阿霉素和3.8mg/kg塞来昔布的半衰期分别为2.3 h和3.6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70 ng·h·mL-1和1480ng·h·mL-1.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快速,适甩于阿霉素和塞来昔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人工寒潮对高血压大鼠P-选择素的影响

    作者:罗焱;聂亚雄;夏鹏飞;高帆;尹剑;朱云龙

    目的:探讨人工寒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小板活化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随机分成三组: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组大鼠按双肾双夹法复制成RHRSP模型;用鼠尾测压仪(HX21型)经尾动脉测量收缩压,肾动脉狭窄术前测量1次,术后每4周测量1次,观察12周,分别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12周末对每只大鼠放入人工寒潮箱进行人工寒潮,4小时后舌下静脉取血约2ml.流式细胞仪检测RHRSP全血中p-选择素(CD62p)表达阳性率,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不同时期各组全血中CD62p表达阳性率比较: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组CD62p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2对照组(P<0.01);b.CD62p表达阳性率、随血压的升高而逐渐增多,与高血压大鼠MAP成正相关关系;c.t检验结果表明:高血压组CD62p表达阳性率在经历人工寒潮后较前显著升高(P<0.0).结论:高血压大鼠的CD62p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人工寒潮后CD62p表达更高.

  • STAT4和STAT6蛋白在COPD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永仓;许西琳;贾丽君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中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4(STAT4)和6(STAT6)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复制COPD大鼠模型,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PD组及对照组大鼠肺组织STAT4和STAT6蛋白的表达.结果:STAT4蛋白在COPD大鼠肺组织中呈不同强度的阳性表达.而STAT6蛋白在COPD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P<0.01).经统计学分析,两因子呈负相关性(r=0.783,p<0.01).结论:COPD大鼠肺组织中STAT4蛋白的表达占优势,而STAT6蛋白的表达被抑制.

  • Doxy对大鼠动脉内膜损伤后MMP-1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圣刚;李胜;戈小虎

    目的:观察动脉内膜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变化,探讨Doxy和MM-1对动脉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损伤模型,治疗组用多西环素30mg·kg-1·d-1干预,免疫组化测定损伤动脉中MMP-1的表达,弹力纠维染色观察损伤动脉内膜面积、管腔面积的情况.结果:①MMP-1阳性指数于损伤后3d表达高,以后逐渐减少,28d时达低值,Doxy治疗组MMP-1表达的阳性指数3d,7d,14d均低于手术组(P<0.01),而28d则与手术组无明显差别(P>0.05).②内膜面积自术后7 d开始增加,28d后达高值,管腔面积自术后7 d开始减少,28d后达低值.Doxy治疗组14 d及28 d内膜面积明显小于手术组,管腔面积明显大于手术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脉内膜损伤后MMP-1强烈表达,Doxy可以显著降低血管损伤后前2周MMP-1的表达,提示它可能防治动脉内膜损伤后再狭窄而不需长期给药.

  • IGF2基因组印迹系统人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张丽荣;渠利利;王波;何帮顺;潘玉琴;徐勇飞;朱蝉;王书奎

    目的:构建携带IGF2印迹系统的腺病毒载体,并验证其在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中的功效,为IGF2印迹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人源的IGF2印迹系统启动子H19、增强子enhancer及甲基化区域CTCF克隆至穿梭质粒pDC-312中构建IGF2基因印迹系统,从pDC-315-EGFP质粒中扩增出EGFP片段插入到构建好的IGF2印迹系统中,然后与腺病毒骨架Ad5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有感染能力的腺病毒Ad-H19-CTCF-enlmncer-EGFP,命名为Ad-EGFP;构建好的腺病毒分别感染IGF2基因印记保持的细胞MCF-7和GES-1及IGF2基因印迹丢失的细胞HRT-18,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三种细胞中表达的差异.结果:转染腺病毒载体的HEK293细胞表达EGFP随着时间逐渐增强,并且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EGFP在HRT-18细胞中有大量表达,在MCF-7和GES-1细胞中不表达或仅有少量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IGF2基因印迹系统的腺病毒载体,证明其在IGF2基因印迹丢失的肿瘤细胞中特异性的表达,在正常细胞及IGF2基因印迹保持细胞中不表达,为IGF2基因印迹系统应用于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 S100A9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佳;王要军;刘海军

    S100A9是钙结合蛋白8100蛋白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参与炎症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生长抑制、诱导细胞凋亡等,近年来研究发现S100A9时肿瘤的生长、增殖及侵袭有着重要作用,可能会成为肿瘤诊治的新靶点.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拟对S100A9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 IL-18、IL-10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进展

    作者:诸晓枫;李红莉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具有易损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或蚀损,继发血栓形成,并引起具有严重危害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炎症反应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主要因素,参与反应的炎症因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一个促炎症因子,会增加斑块的易损性,而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主要的抗炎症因子,则具有抗动脉硬化及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IL-18/IL-10的比值代表了机体促炎性与抗炎性动态平衡的状态,其比值失衡可能是影响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近来有研究认为,IL-18/IL-10的比值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冠脉事件的预测因子.文章就近几年来有关IL-10、IL-18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 运动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晶;卜淑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骨疾病,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已知雌激素水平下降或缺乏是导致PMO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PMOP是既可以预防又可以治疗的.其中运动在PMOP的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佳的训练方式仍在讨论之中.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耐力运动、全身振动和抗阻力运动在预防PMOP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AMPK及脂肪细胞因子调节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欢妮;尹卫东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AMPK)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能量状态的中心环节,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在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强胰岛素(Insulins,Ins)敏感性、增加脂肪酸氧化以及调节基因转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体水平,AMPK通过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等调节能量的摄入和消耗.多种脂肪源性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又是Ⅱ型糖尿病发生的基础,并贯穿于Ⅱ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研究AMPK及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将为AMPK作为防治肥胖和Ⅱ型糖尿病提供新的药理学靶点.

  •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作者:倪敏;林燕喃;郑炜

    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结构新颖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药以及其他众多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日益深入,以磁性聚合物微球为基础的快速有效的细胞和酶的分离以及靶向制剂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常用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磁性聚合物微球的新研究进展.

  • 中性内肽酶的肿瘤抑制作用

    作者:王云超;吴宏日;蔡其燕

    中性内肽酶(NEP)是一种膜整合的神经肽降解酶,表达于机体多种组织细胞中,它能通过水解多种神经肽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NEP在前列腺癌细胞的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存活以及血管的生成.NEP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cSrc介导的FAK活性、抑制P13K介导的FAK磷酸化、抑制ERM与CD44的相互作用、抑制神经肽介导的Akt活性、与PTEN作用抑制Akt磷酸化以及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FGF-2.因此,对NEP肿瘤抑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末端病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者:郭佳佳;史清钊;张玉芹

    末端病是运动损伤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在运动员中发病率尤高,治疗困难,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缩短运动寿命.近年来,在末端病研究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对末端区的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的研究比较透彻,大部分学者已达成共识.但对末端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还了解较少,临床治疗也多为非手术疗法,疗效大多不肯定,并缺乏系统的机理研究;手术治疗虽见效快,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负面影响.预防和治疗仍感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目前尚需运用组织学、细胞学、酶化学和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末端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和加强临床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从而研制出疗效肯定的损伤预防和临床治疗方法.本文通过阅读近年来有关末端病的研究报道.对末端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瑶俊;陈绍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快,它主要通过反搏球囊的充放气,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降低收缩压,减少左心室后负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高危复杂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得到有效的介入性诊治,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

  • 环孢素致慢性肾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尹智峰;王毅;秦国庆;李建军;蒋宏涛

    环孢霉素A一种真菌代谢产物,由11个氨基酸组成,能够有效减轻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半衰期,是临床应用的主要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及一些免疫性疾病,明显改善了器官和骨髓移植者的生存率,然而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慢性肾毒性尤为突出,发生率高(30%~74%),对肾脏而言,将损害移植肾脏本身.慢性肾毒性的终表现为肾小管萎缩,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但其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羿妍;王铁良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蛋白尿的确切病因仍未清楚,但基本是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免疫炎症因子异常表达以及肾小管异常等多个因素综合所致.在分子水平上,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早期事件.此外,内皮细胞结构异常和功能紊乱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可能也参与了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为更好的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 microRNAs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作者:罗恒;玄香兰;陈晓峰;王和勇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miRNAs具有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功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转移和肿瘤血管形成等过程.miRNAs可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细胞黏附力、侵袭力与迁移力.本文重点介绍调节肿瘤细胞转移表型相关miRNAs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便为肿瘤转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