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检测

    作者:周志中;吴竞生;徐俊;叶山东;马礼坤;徐修才;厉小梅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败血症患者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心病、56例糖尿病、63例SLE、30例败血症及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sEPCR水平.结果:sEPCR在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浆中的sEPCR水平(P《0.001),败血症患者血浆sEP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SLE合并血栓及SLE无血栓患者的sEP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5及P《0.001),但SLE并发血栓的sEPCR水平与无血栓患者的sEPCR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中sEP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sEPCR可能是促使糖尿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形成及并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sEPCR与SLE患者发生血栓无明显关系,而主要参与SLE患者及败血症患者炎性反应过程.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P-选择素、凝血酶调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珩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 sP-sel)、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夹心法(ELISA),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浆sP-sel和TM水平.结果:术前患者血浆sP-sel和TM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前较术后高(P《0.05).结论:血浆sP-sel和TM含量的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作者:刘秀娥;杨林花;王宏伟;乔振华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者进行常规DI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者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数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者(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F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DIC
  • 快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前期(Pre-DIC)的实验检测

    作者:程大卫;张威;阮长耿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DIC/Pre-DIC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775例DIC实验检测进行分析.结果:KPTT、PT、TT和3P的异常检出率≤25%,Fb和AT-Ⅲ的异常检出率≥50%,D-二聚体的异常检出率达93%.结论: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测定法检测血液凝固系统和纤溶系统等一组相关项目,可快速实验室诊断DIC/Pre-DIC.

  • 抗凝血酶Ⅲ对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疗效的观察

    作者:熊石龙;文志斌;何晓凡;刘发益;汉建忠;何美霞;曹燕娜;李俊成;贺石林;刘文芳

    目的:观察抗凝血酶Ⅲ(AT-Ⅲ)对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以脂多糖(LPS)和组织凝血活酶静注形成DIC.分别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3P试验、血小板计数、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AT-Ⅲ对LPS及组织凝血活酶所致的DIC均有防治作用,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与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程度明显减弱,PT改变与对照组几无差异,3P试验强阳性程度减小,病理切片显示高浓度AT-Ⅲ组心、肝、肺、肾等脏器的炎症反应及病理性损害明显减轻.结论:AT-Ⅲ对LPS和组织凝血活酶所致DIC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聚乳酸纳米颗粒对大鼠凝血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华芳;胡豫

    目的:研究聚乳酸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聚乳酸纳米颗粒悬浮液、表面活性剂、生理盐水,检测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APTT、PT、TT、Fbg.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PTT、PT、TT、Fbg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纳米颗粒及其表面包被的吐温80对大鼠内、外源凝血系统均无影响,从而为其作生物大分子载体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敏感实验室检测指标的观察

    作者:唐志琴;黄繁嫱

    目的:对反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检测120例Pre-DIC患者,30例DIC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血浆中PT、TT、KPTT、Fbg、D-Dimer、sP-选择素、凝血酶调节蛋白及BPC的变化.结果:Pre-DIC组及DIC患者组BPC、Fbg、D-Dimer、sP-选择素及T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对Pre-DIC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于诊断早期DIC的敏感实验室检测指标依次为:sP-选择素、TM、D-Dimer、BPC、Fbg、KPTT、PT、TT.敏感度依次为:96.7%、90.8%、81.7%、80.8%、76.6%、63.3%、56.7%、50.8%;而其特异性分别为60.5%、55.3%、73.7%、47.4%、26.3%、44.7%、42.1%、36.8%.虽然Pre-DIC组患者sP-选择素、TM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升高程度不及DIC组.随后发生DIC的76例患者sP-选择素、TM较非DIC患者升高明显.结论:sP-选择素、TM为DIC时出现异常早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它们反映了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及内皮损伤程度,可作为诊断DIC得首选指标.

  •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恩;陆雪芬;张素平;杨宁;曾国玲;殷建瑞;黄云旗;祁风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12小时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100万u或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30分钟内滴完.随后静滴低分子葡聚糖500mlqd×10天.结果:接受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22例(A组),接受150万u 25例(B组),两组之间溶栓后各时间点的ESS积分和ESS相对增加值虽差异无显著性,但B组相对高于A组,溶后第90天Barthel指数≥95分(完全和基本完全恢复)A组9例(40.9%),B组13例(52%).症状性脑出血和全身出血B组高于A组,死亡每组各2例.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12小时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高,相对安全,剂量越大,疗效相对较好,但出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 精制去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石杰;胡有志;冯德勋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一种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状态,预后极差,恶化为Q波AMI或猝死的风险远远大于SA,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积极寻找有效药物治疗非常必要.我院心内科从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间,应用精制去纤酶治疗UA 2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眼挫伤致前房出血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陆穗

    前房出血是眼球挫伤常见的症状.如能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当,易发生继发性出血、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并发症,致严重后果.现将我院1995年~2001年门诊及病房的85例病人,按年龄分组,进行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化疗前)凝血功能的探讨

    作者:区小冰;佟莉贞;张力;余一平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早期(化疗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的出血症状进行分析,以探讨ALL患儿凝血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白血病出血合并DIC的诊断依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蛋白C、蛋白S和AT-Ⅲ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钟洪明;黄宇清;周德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处于高凝状态甚或血栓形成.抗活化蛋白C(APCR)是迄今所知引起静脉血栓形成(VT)的主要原因.在遗传性VT的发生率高达到20%~60%[1],而对于抗血液凝固系统中的蛋白C(PC)系统和AT-Ⅲ指标与SLE发生血栓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检测30例SLE患者血浆PC、蛋白S(PS)和AT-Ⅲ等指标,探讨其在SLE伴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 慢性血友病滑膜炎的治疗

    作者:徐瑞燚;赵永强

    血友病是指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一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甲(因子Ⅶ缺乏症)和血友病乙(因子Ⅸ缺乏症).患者自幼年起关节、肌肉等部位反复出血,其中以关节出血具特征.易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膝、踝、肘、肩等.

    关键词: 血友病 滑膜炎 治疗
  • 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丹梅;胡豫

    凝血因子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的靶因子,其在正常人血浆中浓度为0.5~2.0 mg/L.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浆游离因子Ⅶ(Ⅶa)及Ⅶ活性(Ⅶ:C)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的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并可导致FⅦa均值增高5倍.本文仅就FⅦ基因的多态性对FⅦ水平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 作者:包承鑫

    Thrombotic disease is a multifactorial disease, mult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This review summarized some risk factors reported for arterial thrombosis and venous thrombosis in recent few years.

  • May-Hegglin异常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莫武宁;甘宝文;韦红英;莫海燕

    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大专生.因术前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而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患者自诉无身体不适.体格检查:T37℃,P 78次/min,BP 179/86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检查合作,皮肤巩膜无黄疸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因其深信自身为女性曾服用雌激素约4个月,致乳房隆起约鸽蛋大小,喉结欠明显,阴茎短小约6 cm,睾丸直径约1.5 cm.实验室检查:Hb138 g/L,RBC 4.16×1012/L,WBC 5.54×109/L,中性0.69,淋巴0.21,单核0.06,嗜酸0.03,嗜硷0.01,BPC 68×109/L,肝功能检查正常,PT、APTT、TT、纤维蛋白原检查正常.

    关键词: May-Hegglin 异常
  • 静脉血栓栓塞研究进展(2)-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的环境因素

    作者:刘泽霖

    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病的因素除与遗传有关外,尚有许多环境因素的介入,即VTE发病中的获得性前置因素.它们非直接病因,但却从不同的角度注入VTE的发病机制之中,增加VTE的发病率.而且这些因素又极为常见,特别是与遗传因素并存时则更为肆虐.对这些因素的观察、研究与分析,无疑是制定防治VTE方案的有力依据.

  • 关于DIC的定义、临床、实验室标准与其计分系统

    作者:刘敏涓;刘泽霖

    本文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DIC科学标准化分会,集17篇建议稿与3次会议之总结,由Taylor JrFB(美国),Toh CH(英国)、Hoots WK(美国)、Wada H(日本)、Levi M(荷兰)等5位专家撰写稿编译(from Thromb Haemost,2001,86:1327-1330,http//www.isth.org).由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SSC)公布.

  • 女性急性阑尾炎凝血指标变化的观察

    作者:丁继勇

    凝血指标在各类疾病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对74例女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了血浆凝血指标的测定.1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女性急性阑尾炎组74例,年龄9~76岁,平均年龄为35.0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照组32例,为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合格的女性,近期无服药史,年龄12~75岁,平均为38.6岁.

  • 150例高血压病患者凝血指标初探

    作者:张洪臣;夏冰;牛海帆

    目前,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约为13.6%,高血压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前置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高血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bg)进行了检测,现小结如下.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凝血指标
  • 妊高征与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许梅燕;高眉扬;周莉

    妊高征是妊娠期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重度妊高征与DIC关系密切,妊高征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占产科DIC的26.3%,是妊高征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报道1例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并发DIC的病例,其血液系统方面的改变相当明显,当其还没有表现出妊高征的症状前已经有血液系统方面的改变.本文同时对妊高征与慢性DIC的临床概念加以介绍.

  • 第四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作者: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