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血栓与止血学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혈전여지혈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医学院
  • 主办单位: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213
  • 国内刊号: 44-151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血栓与止血学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刘泽霖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峻;徐升强;胡先泳;崔天盆

    目的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AT)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CS2000 i全自动血凝仪对130例PHC患者及11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D、Fbg和AT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D-D水平及Fb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浆A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D-D、Fbg与AT联合检测可以客观地评价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凝血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宜斌;朱贵明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门诊按期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产前行PLT、Hb、Fbg及D-D检测并观察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正常产妇组PLT和Fbg均高于产后出血组和严重出血组,而D-D低于产后出血组和严重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前(孕33~34周)Fbg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呈负相关(r=-0.463,P<0.05),产前(孕33 ~ 34周)D-D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呈正相关(r=0.482,P<0.05),而PLT与产后出血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产前(孕33-34周)检测Fbg及D-D对孕妇产后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检测PLT和Hb预测价值不明确.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至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京滨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8月以TIA收住院患者176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展至脑梗死将患者分为梗死组(72例),非梗死组(104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TIA发作情况及血压、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血管彩超检查结果.结果 发作时间> 30 min及发作次数>3次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P<0.01),梗死组糖尿病、高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及大动脉狭窄的患者明显高于非梗死组(P<0.01),而梗死组血压>140/90mmHg的患者33例(45.8%)低于非梗死组78例(75.0%)(P<0.05).结论 TIA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且伴有高血糖、高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及大动脉狭窄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而不适当降压等原因所致早期血压降低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增高.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窦红菊;杭海芳;陈琼;邹丽芳;朱琦;胡钧培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120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静脉血的白细胞数(WBC)、血小板(PLT)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 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明显的时候,MPV却是大;肿瘤患者化疗后WBC <2.0×109/L及2.0-3.0×109/L之间时,PLT数和MPV与化疗前(WBC≥4.0×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疗后WBC在3.0-4.0×109/L之间时,PLT数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PV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PV在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造血恢复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结合观察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能更好地了解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有利于指导化疗后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 三种不同止血方法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伟伟

    目的 研究不同的止血方法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患者行止血药物注射治疗,B组患者行止血钳钳夹止血治疗,C组患者行电凝止血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结果 A组患者在血管显露、渗出性出血、喷血性出血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100.0%、88.89%;B组患者在血管显露、渗出性出血、喷血性出血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0.0%、100.0%;C组患者在血管显露、渗出性出血、喷血性出血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100.0%、50.0%.总不良反应率A组为86.67%,B组为26.67%,C组为23.33%.结论 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出血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助于迅速有效的止血,促进病情转归.

  • 糖萼蛋白的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血小板活化因子对脑梗死病人筛选诊断的意义

    作者:何娟;闫荣;方琪;戴克胜

    目的 建立血小板糖鄂蛋白ELISA方法,并且用于临床检测;SGC,P选择素,GP1 bα对脑梗死患者筛选和诊断的意义.方法 用biotin标记SZ-2制备biotin-SZ-2,建立ELISA方法测定GC,检测35例健康人,35例脑梗死患者.用流式检测35个脑血栓患者的GP1 bα表达和检测25个脑梗塞患者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SGcEHSA测量范围0.15-5.25 ug/ml,灵敏度:50 ug/l,精密度:批内低、中、高值变异系数分别为8.25%、7.35%和3.99%(n=6),批间分别为9.55%、8.82%和5.48%(n=6);准确度:平均回收率为101.88%.35例脑梗死血清中的SGC浓度:健康对照组SGC浓度为2.04±0.46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的SGC浓度为;3.4±0.34 u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脑血栓组血小板p选择素(12.6±1.9%)阳性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6±1.50%),脑血栓血小板GP1 bα(13.8±2.7)%阳性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31±6.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选择素,GP1ba,sGC均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筛选和诊断的标志物.

  • 血塞通联合辛伐他汀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疗效的观察

    作者:袁旭毅;陈筱琴

    目的 观察血塞通片剂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合并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CHD)降低血脂水平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合并血脂异常的CHD患者193例(观察诅104例,对照组89例),对照组二予以常规降血脂治疗药物辛伐他汀胶囊;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片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TG、TC、LDL-C、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第1个月和第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脂检验指标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前后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变化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塞通联合辛伐他汀不能改变载脂蛋白的水平,可改善血脂异常的CHD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田锦林;王海峰;曲尔青;陈硕飞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升高的相关因素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DVT患者的资料,根据Hcy水平是否升高分为两组,对两组可能影响Hcy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再以Hcy水平是否升高作为因变量,以有无静脉血栓病史、Wells评分、是否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是否合并肺栓塞、DVT类型、发病肢体、年龄、性别、体重、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塞病史,是否有吸烟、饮酒嗜好、是否有肾功能不全、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是否增高为自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危险因素.结果 HHcy占47%,男性175例Hcy平均水平(27.2±16.3)μmol/L,女性125例平均水平(17.8 ±9.3)μmol/L,男女存在统计学差异(t=5.86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是HH-cy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027、4.709;95%的可信区间:1.002 ~1.054、2.095 ~ 10.584).结论 在DVT患者中,HHcy与年龄、性别相关,而与DVT本身密切相关的因素如有无静脉血栓病史、Wells评分、是否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是否合并肺栓塞、DVT类型及发病肢体等无关.

  • 血浆置换术抢救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聂玉玲;古再丽努尔·吾甫尔;富玲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反应,以提高TTP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6月~ 2013年2月期间诊断为TTP的7例患者进行基础资料回顾性分析.7例研究对象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6 ~72岁.民族:汉族4人,维吾尔族2人,哈萨克族1人.临床表现均出现发热、不同程度头痛、神志障碍、抽搐、黄疸、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及和尿素氮及肌酐等指标升高现象.病因学分析,特发性TTP4例,占57.1%;继发性TTP 3例,占42.9%,分别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1例、感染相关1例、肿瘤相关1例.结果 经过血浆置换、间断输血浆及使用大剂量激素等综合性治疗后,7例患者中6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尽早使用血浆置换辅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是TTP的首选治疗方法,它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效果肯定.

  • 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仪的抗干扰性能研究

    作者:廖萍;周文杰;张霞;于凡

    目的 探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仪对不同浓度血红蛋白、乳糜、胆红素C、胆红素F的抗干扰能力.方法 使用SYSMEX干扰检测试剂盒,在CS-5100血凝仪上检测加入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乳糜、胆红素C、胆红素F干扰物的正常混合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T(thrombin time)、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结果 以CV低于10%为标准,血红蛋白0-2435 mg/dL,胆红素C 0-1428μmol/L,胆红素F 0-999μmol/L,乳糜0-7050 FTU内PT的检测结果不受上述干扰物影响;血红蛋白0-1948 mg/dL,胆红素C 0-1428μmol/L,胆红素F 0-999μmol/L,乳糜0-5640FTU内aPTT的检测结果不受上述干扰物影响;血红蛋白0-2435 mg/dL,胆红素C 0-1785μmol/L,胆红素F 0-1665μmol/L,乳糜0-7050 FTU内Fbg的检测结果不受上述干扰物影响;血红蛋白0-2435mg/dL,胆红素C 0-1785μmol/L,胆红素F 0-1665μmol/L,乳糜0-4230FTU内TT的检测结果不受上述干扰物影响.结论 该仪器具有强力抗乳糜、溶血性血红蛋白、胆红素F、胆红素C干扰的能力.

  • 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妊娠合并子宫瘢痕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旭菲;钟梅

    目的 研究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妊娠合并子宫瘢痕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妊娠合并子宫瘢痕成功阴道分娩产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产妇在分娩中胎头娩出时均静脉使用20 U缩宫素进行预防,观察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联合肛门塞卡孕栓进行预防,产后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三产程、产后2h时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孕栓联合缩宫素有利于缩短第三产程、减少妊娠合并子宫瘢痕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 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上的价值

    作者:梁逸仙;叶锦俊;赵丽;秦曼妮;李文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与抗凝血酶(AT)活性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正常体检病人80例作为对照组,疑似DIC的产科病人26例作为实验组A、ICU病人共36例作为实验组B,分别检测各组患者D-D、AT活性.结果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A、B患者DD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T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AT可作为DIC诊断的分子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DIC的准确诊断,有利于DIC的及时治疗.

  •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流变、血脂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于海亮;王海英;蒋桦;贾凤玖;杨立艳;刘振伟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血流变、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78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滴注,疗程3周;观察2组C反应蛋白、血流变、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血流变、血脂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能更显著降低UA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流变、血脂.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后凝血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王洪义;高明林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骨折后的血糖、血脂及凝血功能变化特点,分析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共收集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40例(标记为骨折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标记为糖尿病组)以及40例对照组人群(标记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血糖、胰岛素、血脂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特点,着重分析凝血指标在下肢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结果 血糖、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糖尿病组以及骨折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骨折糖尿病组相比,五个指标均没有差异性;高密度脂蛋白糖尿病组及骨折糖尿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骨折糖尿病组相比没有差异性;糖尿病组及骨折糖尿病组患者血浆中t-PA、PLG,A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骨折糖尿病组各项指标也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 <0.05);PAI-1、D-D以及FDP糖尿病组及骨折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骨折合并糖尿病组各项指标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结论 骨折不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但可增强其凝血活性,加剧其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 CD96及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毅捷;孙和顺;马亚震

    目的 研究分析CD96及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5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外周血进行检测,分析CD96及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的表达情况.结果 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p选择素、CD96高于健康对照组、完全缓解、持续完全缓解,尤其是初诊组P选择素、CD96表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高于健康对照组、持续完全缓解,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完全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之间CD9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CD96的表达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方面不存在民族差异(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CD9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CD96+缓解率为17.86%;24例CD96-缓解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期结束后复发,其中CD96+ 13例,CD96-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化疗过程中出现髓外浸润,其中CD96+ 12例,CD96-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6+白血病复发率明显高于CD96-,提示CD96表达可能与白血病复发相关.结论 CD96及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的表达有意义,有助于预后.

  • 血型不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

    作者:糜雅芬;高磊;王翠云

    目的 探讨研究血型不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本科自2011年1月~ 2013年12月间进行了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96例的临床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临床情况分析显示无一例发生溶血反应等血型不合并发症生.结论 采取了移植前血型检查结果明示于移植计划表、移植中注意控制输注干细胞滴数、移植后注意成份输血过程及滴数这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助于减少临床血型不合给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的负面影响.

  • 自制按压带应用于老年患者输液拔针后100例的效果评价

    作者:梅群超;刘菊;黄文静

    目的 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静脉穿刺数各为7d.实验组采用穿刺部位输液贴加按压止血带按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按压方法按压,观察两组拔针后使用不同按压力法,穿刺部位发生出血及皮下淤血率、两组直接护理时间及护患满意度.结果 两组按压方式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率的发生,其直接护理时间,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48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堵塞的急诊处理临床分析

    作者:王琳

    目的 观察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效果.方法 48例患者根据血栓形成时间分为A组28例(<6 h),B组20例(6~24 h),采用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对4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 经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后,A组28例患者急性闭塞动静脉内瘘立刻通畅28例,其中5例复发,有效率82.14%;B组2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立刻通畅15例,其中3例患者3个月内重新栓塞,有效率63.16%.结论 采用肝素和尿激酶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可再通闭塞内瘘血管,延长其寿命,早期治疗效果更优.

  • 中危肺栓塞患者的溶栓治疗

    作者:赵梦华;宋文奇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转归取决于PE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基础心肺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发生休克和低血压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有心源性休克急性PE患者的病死率为30%,低血压患者为15%[1].指南推荐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无禁忌证时应给予溶栓治疗[2].血压正常急性PE患者的病死率为0%~10%[3],指南推荐对此类患者可单独给予抗凝治疗[2].然而,对血压正常但有右室功能障碍的中危PE患者是否给予溶栓治疗目前尚存争议,此文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内在凝血途径的接触激活—抗血栓形成研究的新靶点

    作者:贺石林;王东生;文志斌;何晓凡

    内在凝血途径接触激活的启动因子是凝血因子Ⅻ(FⅫ),激活的FⅫa催化底物是FⅪ.但由于FⅫ缺陷并无出血倾向,FⅪ缺陷的出血倾向远较FⅧ与FⅨ缺陷为低.因此,长期以来对于内在途径接触环节的生物医学意义存在疑问.近十余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其它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对此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6].现已明确酶原型FⅫ参与血管损伤的修复,FⅫ的体内天然激活物是血小板的聚磷酸盐(polyP)、细胞外RNA和DNA(包括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外诱捕网,NETs)以及胶原和层素.令人特别瞩目的是内在途径接触激活参与血栓形成[7-10],并已成为现代抗栓研究的新热点.本文聚焦介绍这一领域的进展.

血栓与止血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