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

中国CT和MRI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중국CT화MRI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影响因子: 1.5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131
  • 国内刊号: 44-159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7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CT和MRI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成林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作者:李新民

    目的:研究X线、CT、MR的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OCD)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对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1只)膝关节镜及手术证实的OCD的X线、CT、MR征象,评价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影像学特点。结果(1)病变好发于股骨内侧髁(30只73.2%)。(2)其X线表现为有小骨片自关节面剥离,骨片密度较高,边缘锐利,周围有透亮线环绕,其下为容纳骨片的骨床,可见明显的硬化边。(3)CT表现为在缺损的骨破坏区可见未脱落的死骨片,部分可见到一个大部分呈游离状态的骨片的一端仍连在关节面的骨皮质上。(4)MR表现为关节软骨下局灶性小病变,病变在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有低或高信号带环绕在病变周边,软骨下骨板变薄或消失,部分可见关节软骨断裂或消失。(5)MR对病变的检出率较高。结论 OCD的X线、CT、MR表现比较独特,MR可对其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 乳腺癌X线摄影与磁共振成像的对比研究

    作者:洪勇;王娟婷;夏学文;彭剑峰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的乳腺X线摄影与MRI的对比研究,探讨两者对乳腺癌的单独、联合诊断价值,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47例乳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乳腺X线及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乳腺X线摄影诊断准确率83%(39/47),MRI诊断准确率为91%(43/47);两种影像检查联合的诊断准确率为98%(46/47),明显优于单一乳腺X线摄影或MRI检查(P<0.05)。结论 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乳腺X线摄影高;两者结合能显著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筛查和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 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强化表现及分析

    作者:廖雪燕;谢鉴津;邱菊生;邱清香;许凯华;任碧连

    目的:研究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强化表现及原因,以提高小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小肝细胞癌的25个癌灶的少见CT强化表现,与典型肝细胞癌强化图像对比,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0例患者共发现25个癌灶。除2例患者平扫呈等密度影,其它病灶平扫均呈低密度灶。增强后5例动脉期呈高密度影,门脉期、平衡期等密度影;2例动脉期、门脉期呈高密度影,平衡期呈低密度影;3例动脉期、门脉期呈高密度影,平衡期仍呈高密度影,边缘见环形廓清现象;2例增强后动脉期呈等密度影,门脉期、平衡期呈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2例增强后三期未见明显强化,即“三低”病灶;3例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边界较清楚并呈轻度不规整,门脉期仍呈低密度影,病灶内散在更低密度灶,较前明显,平衡期呈低密度影;3个患者呈多灶性起源,其中2例患者各3个病灶,各病灶呈现同步强化;1例患者2个病灶,呈不同步强化。结论小肝细胞癌的少见强化表现多种多样,但三期动态CT扫描技术是小肝细胞癌诊断的可靠影像学诊断方法。

  • 螺旋CT及MRI在外伤性视神经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志强;陈湘光;范伟雄

    目的:探讨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诊断及疗效判断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TON患者50例,采用三维重建CT技术及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扫描进行术前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术后采用STIR序列扫描评估视神经减压情况。结果螺旋CT检出率90.0%(45/50)与MRI检出率88.0%(44/5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检查视神经管骨折部位管前型10例,半管型13例,全管型19例,蝶鞍型3例,MRI检查视神经损伤类型水肿23例,鞘膜下出血6例,移位1例,萎缩19例,二者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行减压术后经磁共振STIR序列扫描,70.0%(35/50)的患者视神经损伤明显改善,16.0%(8/50)改善不明显,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水肿或萎缩,另有14.0%(7/50)无改善,眼球内陷,存在水肿、出血或萎缩。结论三维重建CT技术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管骨折,并准确定位,STIR序列扫描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准确判断视神经损伤情况,并具有评估视神经减压情况的作用,二者结合诊断,可为临床制订合理诊疗方案提供更加充分和实用的影像学支持。

  • 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分析

    作者:覃关道;潘枝婉;韦岑

    目的:研究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胰腺囊实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8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采用CT、MRI进行诊断,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CT、MRI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结果、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两者检查结果相比,也没有统计学差异。CT检查时间低于MRI检查时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MRI诊断胰腺囊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者的诊断率都比较高,尽管MRI的检查时间要比CT诊断时间长,但可以多方位成像,且对囊性成分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别对出血尤为敏感;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诊断方式,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伤椎高度变化的MSCT与临床疗效的评价

    作者:杨朝林;刘日新;袁国奇;刘海明;熊诗俊;梁辉清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伤椎高度的变化的MSCT与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经MSCT检查确认25例患者的病变椎体,术前在CT图像上模拟穿刺路径及选择PVP穿刺方式,术后一周内及术后半年进行伤椎复查,对影像数据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MSCT及临床角度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单侧椎弓穿刺成功率92%,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术前、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及视觉评分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半年后随访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及视觉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T能为PVP中穿刺针的选择及穿刺路径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能协助临床改善PVP效果,并能在术后随访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影像表现

    作者:谢艺才

    目的:分析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表现,探讨MR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U显示1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均存在梗阻水平异常软组织占位信号影伴患侧输尿管和肾盂不同程度积水,肿瘤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MR联合MRU及增强扫描能够全面准确地显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强化情况和周围组织改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胸部多排螺旋CT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在胸段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作者:李学农;张文清;胡宴宾;陈仲平;和建冰;李刚毅

    目的:探究胸部多排螺旋CT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在胸段食管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90例食管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胸部多排螺旋检查,并对食管癌进行分期,术后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分期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单用超声内镜、单用胸部多排螺旋及二者联合应用三种检查方法T与N分期的准确性。结果二者联合应用在T1、T2分期准确性高于MDCT,但与EUS差异小,T3、T4分期准确性及总准确性要高于单用EUS及单用MDCT;二者联合应用在N分期上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ROC曲线面积均高于单用EUS、单用MDCT,单用EUS敏感性为68.5%、特异性为70.6%、准确性为68.9%,ROC曲线面积为0.901;单用MDCT敏感性为63.0%、特异性为64.7%、准确性为63.3%,ROC曲线面积为0.853;二者联合应用敏感性86.3%、特异性82.4%、准确性为85.6%,ROC曲线面积为0.952。结论胸部多排螺旋CT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胸段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

  • MSCT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丹;胡春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的原始及后处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病变11例位于膀胱三角区,5例为弥漫性,2例位于两侧壁,2例位于前壁。其中15例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3例为膀胱壁广泛性增厚,2例仅表现为膀胱壁毛糙。增强扫描后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表现为较明显强化,MPR及VR可以更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关系。结论腺性膀胱炎在MS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而重建技术对腺性膀胱炎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 颅脑MRI运动伪影产生原因和抑制消除办法

    作者:李登维

    目的:探讨颅脑MRI运动伪影产生原因和抑制消除办法。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的1630例需要接受颅脑MRI检查的患者,依据检查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815)和对照组(n=815)。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颅脑MRI检查,给予研究组患者加垫法的基础上颅脑MRI检查,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一次扫描成功率96%(24/25)显著高于对照组60.0%(15/25),一次性扫描失败率4.0%(1/25)显著低于对照组40.0%(10/25)(P<0.05)。结论加垫法的基础上颅脑MRI检查能够有效抑制消除运动伪影,从而促进图像质量、工作效率及医院综合效益的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

  • 双低剂量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陆东旭;王瑞;范占明;刘锟;晏子旭;申艳光

    目的:利用双低剂量(80kV,30ml碘对比剂)结合迭代重建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图像质量及应用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收集60例主动脉术后接受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并分为两组。第一组采用120kv、60ml对比剂扫描方案,第二组采用80kv、30ml对比剂扫描方案扫描。第一组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第二组组采用迭代算法(SAFIRE)重建。比较两组间的主观(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记录两组辐射剂量。结果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总体主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部分主动脉节段的图像噪声和SNR略有降低;第二组辐射剂量比第一组降低约72%(2.12±0.15mSv mSv vs.7.47±0.54,p<0.0001),对比剂用量减少50%(30ml vs 60ml,p<0.0001)。结论80kv、30ml对比剂全主动脉CTA扫描方案结合迭代重建算法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

  • 眼眶淋巴管瘤的MRI诊断价值

    作者:张武

    目的:研究眼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眼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特点。20例均行MRI扫描,其中1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5例为局限性淋巴管瘤,其中3例位于肌锥外间隙,2例位于肌锥内间隙;单囊型2例,多囊型3例。15例为弥漫性淋巴管瘤,同时累及肌锥内外间隙,4例累及眼睑,1例同时累及泪囊;单囊型2例,多囊型13例。局限性淋巴管瘤表现为局部类圆形肿块,边缘不规则或规则,边界清晰;弥漫性淋巴管瘤表现为弥漫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晰,信号不均匀。MRI表现:2例呈长T1长T2信号影(与眼外肌信号相比),信号均匀;18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14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无强化。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及形态,尤其对肿瘤内部信号特征的改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 MRI扫描对卵巢纤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慧;阎守芳;沈比先;谢井文

    目的:探讨MRI扫描对卵巢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检查资料。结果15例均为单发病灶,边缘清楚、光滑,呈类圆形8例、卵圆形6例、分叶状1例,病灶平均(6.9±2.5) cm,11例直径≥6cm,4例<6cm;11例为实性肿块,其中4例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7例直径较大的肿瘤平扫信号不均,以稍长T1、短T2信号为主,内部可见散在的斑片状长T1WI、长TWI2水肿信号区;4例为囊实性肿块,囊壁及内部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囊壁较厚且不均匀,内壁较光滑,无壁结节,囊性部分呈长T1WI、长T2WI水样信号。增强扫描实性肿块、囊实性肿块的实性部分及囊壁呈均匀的轻度或中度延迟强化,信号强度缓慢上升、持续强化,强化程度弱于子宫肌层,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卵巢纤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扫描可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在卵巢纤维瘤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对肝癌结节血液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朱勇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分析肝癌结节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对其诊断价值作出评价。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来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分析对照组正常肝实质、肝癌结节组及癌周肝实质组间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指数(HAI)等参数。结果三组间的HBF、HBV、HAP、HAI、HPP、MTT及PS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5)。肝癌结节组HBF、HAI、MTT及HAP高于对照组肝实质,PS低于对照组肝实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BV与HPP与对照组肝实质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结节组HBF、HAP、HAI、MTT及HPP高于癌周肝实质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HBV及PS与癌周肝实质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癌周肝实质组的HAP、PS、MTT及HP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HBF、HBV与HAI与对照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肝癌结节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检测方面良好的分辨力,能有效鉴别出不同性质组织间的血液灌注差异,提高了对肝癌结节进行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1.5T超导型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赵凯

    目的:探讨与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临床价值。方法12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者(232个病灶)分别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检查,然后选取不同b值进行DWI成像及高分辨T2加权成像,测量ADC值。结果使用低b值时,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及高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值时,肝癌和肝转移瘤与正常肝组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肝脏占位性病变的DWI图像特点及ADC值的不同范围,可准确的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较大的价值,瘤/肝比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 肝内胆管错构瘤影像学诊断

    作者:杨峰;黄博;向浩;宋萍

    目的:探讨胆管错构瘤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本院证实的胆管错构瘤患者共13例CT及MRI资料,观察病变在CT及MRI图像上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胆管错构瘤在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的囊性病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边界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改变(T1WI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病灶显示为明显的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出现边缘强化及结节状强化,MRCP成像显示肝内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通,肝内胆管树分支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终确诊有赖于采用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 磁共振内耳水成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王全;周航;朱琳;姜洪;孙臣义;宋长悦

    目的: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手术治疗前进行头颅内听道MRI及螺旋CT检查,对所有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及统计学处理,探讨MRI内耳水成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46例患者中(行双侧检查共292耳),其中MRI检出前庭导水管异常13例(20耳),CT检出5例;MRI检出内耳畸形15例(19耳), CT检出11例,漏诊4例;MRI检出内听道狭窄5例(8耳),CT检出2例,漏诊3例;MRI检出耳蜗纤维化4例(5耳),CT检出4例(4耳);单纯依据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77.40%(113/146),单纯依据MRI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3.84%(137/146)。结论 MRI水成像技术可应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评价,可提供准确、可靠的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神经的解剖学信息,可对耳蜗纤维化、神经发育等诊断提供准确依据,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 CT导向下弹簧式自动活检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杜焕旺;赵军

    目的:探讨CT导向下弹簧式自动活检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入住我院的88例肺部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导向下弹簧式自动活检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穿刺成功率、病理学诊断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88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8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73%(86/88);(2)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肺鳞癌35例,肺腺癌18例,小细胞肺癌13例,结核球6例,结节病4例,炎性假瘤6例,肺炎3例,错构瘤3例,病理学诊断准确率为100.00%;(3)穿刺后出现8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09%(8/88)。结论 CT导向下弹簧式自动活检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用于诊断肺实质性占位病变,安全、高效、风险低,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CT应用于胰腺癌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价值研究

    作者:崔庆周;郭宏强

    目的:探讨与分析CT应用于胰腺癌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16例胰腺癌和16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比较2者胰腺肿胀或局灶性密度减低及强化方式、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钙化、假囊肿形成、胰管改变、肾脏受累情况。结果2组胰腺肿胀和局灶性密度减低及弥漫性强化减低、被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胰管截断、肾脏受累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采用CT用于诊断胰腺癌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提供准确信息,进而为临床鉴别提高重要参考价值。

  • 脾脏肿瘤CT、MRI诊断

    作者:陆永文;谢婷婷;王成林

    目的:探讨脾肿瘤CT、MRI影像表现,提高脾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或已明确诊断的脾脏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良性脾肿瘤13例,恶性脾肿瘤17例。良性肿瘤以血管瘤、脾囊肿、脾脓肿多见;脾血管瘤多表现为多囊性或实性占位,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随扫描时间延续强化向病灶中心填充,MR扫描T2WI具有典型的“灯泡”征;脾囊肿常见于外伤后,呈囊性占位,增强后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以淋巴瘤、转移瘤多见;脾淋巴瘤患者,脾脏可均匀肿大或大小正常,可有多发实性结节或孤立的不均质肿块,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转移瘤不多见,继发于恶性肿瘤血行播散,呈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结论认真分析脾脏肿瘤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脾脏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 脾脏 肿瘤 诊断 CT MRI
  • 臀肌挛缩症的影像学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伟锋;陈俊伟;赖丽莎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在臀肌挛缩症(gluteus muscle contracture, GMC)中的应用及与临床手术对照。方法经临床诊断及外科手术证实GMC共18例。术前常规行X线及MR检查,X线为骨盆正位,MR检查包括轴位T1WI,T2WI及T2WI FS与冠状位T2WI。2名患者术前行CT检查。结果全部18例患者,X线检查全部可见骨盆倾斜,15例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影,3例臀肌旁卵圆形高密度影;2例CT主要表现臀肌形态萎缩变小;MR检查15例双侧臀肌变薄,3例单侧臀肌变薄,肌间隙增宽并见脂肪信号影增多,15例患者共27侧臀中肌纤维条索样改变,18例患者共33侧臀大肌外侧缘自髂骨翼至股骨大形态萎缩变小粗隆行程可见增厚纤维条索影,冠状位可显示纤维条索行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为臀肌挛缩症,并与影像学检查相符;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病变诊断率分别为100%,93.8%及94.7%,但臀小肌病变诊断假阴性率为21.7%。结论 X线及CT髂骨致密线影对GMC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MR能直接显示受累萎缩的臀肌及增厚纤维条索影,对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胃癌转移性淋巴结MSCT诊断与术后病检的多中心对照评价

    作者:邓晋郁;李玉林;于昭;范伟雄

    目的:研究MSCT对胃癌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选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12年6月-2014年9月住院部收治的200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检查,对其淋巴结的数目、直径和强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分析,并与术后病检结果进行对照,以评价MSCT检查的优劣。结果 MSCT检查根据淋巴结直径的3个标准,检出率分别为23.91%、66.14%和9.95%;以强化程度的3个标准,检出率分别为26.98%、62.14%和10.88%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其诊断的灵敏度为90.94%、准确性为92.74%、特异性为95.64%;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χ2=9.38、7.22、4.06,P<0.05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①MSCT在对胃癌转移性淋巴结进行影像判定检查时不同标准下的显示率不同;②MSCT对胃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扫描检查时具有特异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价值较高;③术前检查结果可作为临床诊疗方案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诊断临床价值分析与研究

    作者:吴树材;范开琴

    目的:评价与分析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检查78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并进行增强扫描。采用盲法阅片,比较与分析诊断结果、病理结果、手术结果。结果 CT血管造影和横断面图像敏感度分别为97.44%(76/78)、83.33%(65/78)(X2=7.88,P<0.05);特异度分别为92.31%(72/78)、89.74%(70/78)(X2=0.11,P>0.05)。准确度分别为94.87%(74/78)、87.18%(68/78)(X2=5.53,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判断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其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度,同时特异度较高。所以临床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术前中央型肺癌患者,为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 4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胸部CT比较分析

    作者:陈春晖;房涛;王道建;谢梓建

    目的:分析4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胸部CT,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回顾资料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儿科治疗支原体肺炎的46例患儿的CT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侧肺叶病变者34例占73.9%(其中右侧者20例,占58.8%,左侧者14例,占41.2%),双侧病变者12例占26.1%;单叶段病变者20例占43.5%,多叶段病变者26例,占56.5%。病变累及分布右侧肺上叶14例、中叶6例、下叶21例;左侧肺上叶16例、中叶6例、下叶18例。其中,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大片实变影)共32例;肺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30例;肺间质浸润性病变(散在斑点或斑片状影)10例,磨玻璃影4例,多数多叶片病变中大片实变影和斑点或斑片状实变影共同存在。此外,其他病变还包括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11例,肺不张2例。经系统治疗后,肺间质浸润性病变10例治疗后7天内复查CT发现病灶全部吸收;肺实质浸润性病变36例中,7天内病灶吸收11例,14天内13例,21天内7例,5例超过21天病灶吸收者均合并有其他脏器受累情况。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点,单侧多于双侧,右肺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常见,其次是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少是散在斑点或斑片状影,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立于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可以确定治疗效果。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琪;汪秀玲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L)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PCNL的CT、MR及MRS及表现。结果 PCNSL影像学特点如下:1.好发于深部脑组织,如额叶、胼胝体及基底节区。2.病灶CT上表现为等、高密度,瘤周水肿呈轻中度。3.MR上T1呈等、低信号,T2呈等、稍低信号,边界清楚。4.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特征性的表现包括“缺口征”、“蝶翼征”等。5.在1H-MRS上,PCNSL特征性的表现为高耸的Lip峰,且其常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氮-乙酰天冬氨酸(NAA)缺失。结论 PCNSL的CT、MR表现多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1H-MRS可以帮助提高PCNSL正确的诊断率。

  • 卵巢肿瘤定性诊断及卵巢癌术前分期: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任明达;刘树学;唐玉德;张雄彪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以及卵巢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83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病例,分析其MRI形态及信号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MRI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度以及卵巢癌术前分期准确度。结果 MRI清晰显示卵巢肿瘤形态学特征;同时显示肿瘤内的某些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特性。MRI对卵巢肿瘤定性诊断准确度为95.2%,良性肿瘤准确度为96.9%,恶性肿瘤准确度为85.0%;卵巢癌术前分期总准确度为73.3%。结论 MRI在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以及卵巢癌术前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 磁共振三维技术在距骨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玉茹;王宏;杨军;冯虎;穆学涛;张超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维技术在距骨损伤评估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6例距骨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距骨损伤。分别对患者实施关节镜检查与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果并分析影像学特征。使用磁共振三维技术对距骨损伤进行评估。结果经活检发现内侧病灶左右径、前后径、深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测为金标准,发现MRI诊断距骨损伤的灵敏度为90.0%(20/23),特异度为95.7%(22/23),准确度为91.3%(42/46),与关节镜诊断的灵敏度95.7%(22/23),特异度95.7%(22/23),准确度95.7%(44/46),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序列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t2-3D-space-fs序列图像比t2-2D-pd-fs-sag更加清晰,t2-3D-space-fs图像为清晰,易于对病情进行诊断。结论磁共振三维技术中t2-3D-space-fs序列扫描对于距骨损伤的评估具有十分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所得影像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图像清晰,对于距骨损伤的诊断与伤情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MSCT对肺减容术肺形态及功能预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顾亚律;陆信;凌锋;杨立民;郝金钢;张世先;聂祖庆;秦靖婷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定量指标对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LVRS)患者肺形态及功能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行LVRS患者,术前一周完成CT和肺功能试验(PFT),出院前至术后6个月复查CT和PFT。MSCT采用深吸气末扫描全肺,后处理工作站中定量测定肺密度、全肺功能性肺容积、预保留肺的功能性肺容积、拟手术“靶区”容积等形态学指标。应用术前CT 测定的容积数据与PFT测得的FEV1.0%、FEV1.0/FVC计算术后预测值,将预测值与术后PFT实测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预测值与术后PFT实测值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MSCT能直观、定量评估LVRS病变的范围、程度、类型等形态学信息,并能良好预测术后肺功能。

  • 磁共振成像在矽肺合并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涛;王权;郭彩凤;张海燕;华志红;戴冉;贾康康;潘士成;宋志方

    目的:探讨MR成像技术在矽肺合并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12例矽肺合并肺部肿块患者进行扫描成像检查,常规使用横轴位T1WI、T2WI及SPIR回波序列,通过对肿块MRI信号及形态学改变进行分析,对病变性质提出初步诊断。结果12例矽肺肺肿块患者磁共振扫描结果提示,矽肺合并肺癌9例,矽肺融合团块3例。经临床随访和活检定性,符合率达到100%。其矽肺团块磁共振成像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病灶胸壁和纵隔两侧常可见有较粗大的条索状牵拉影与胸膜相连。团块信号变化与邻近胸壁软组织相比在T1WI相上表现为等信号,整体病灶信号较均匀,在T2WI及SPIR相表现为等低不均匀信号影。矽肺合并肺癌肿块多表现有分叶征,磁共振T1WI为等信号,T2WI及SPIR相为高信号。9例矽肺合并肺癌患者中,2例合并肺不张,1例有阻塞性肺炎。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矽肺合并肺肿块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谢启约;耿俊山;谢佳固;李红伟;侯庆宇;王勇

    目的:观察和探讨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且进行急诊头CT平扫检查,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入院7d后再次进行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和分析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47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患者出现局灶性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对患者再次进行头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47例患者均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其中2例发现出血转化,剩余的45例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其中1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针对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在1周内复查头CT平扫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其中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患者占绝对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增强CT扫描造影剂外渗在复查CT梗死灶内均出现高密度改变。全部病例中发现出血转化17例(36.17%),其中经增强CT扫描可预测的出血性转化11例,预测准确度73.3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早期应用头CT平扫基础上的增强CT扫描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脑出血转化,有助于快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转归。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

    作者:方佃刚;李志勇;吕晓静;孟宪磊;干芸根

    目的:探讨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个月至12岁。14例进行了MRI平扫和增强,4例仅做了MRI平扫。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痴笑样癫痫、性早熟。首发症状为痴笑样癫痫9例,性早熟5例,肢体抽搐2例,运动发育迟缓2例。MRI表现为鞍上下丘脑附近区域单发结节,附着于灰结节和乳头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mm者14例,>15mm者4例,大直径24mm。病灶同脑灰质比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18例中2例合并坏死囊变。14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未见强化。结论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当患儿出现痴笑样癫痫或性早熟,MRI表现为下丘脑附近区域类圆形结节影且无强化,应首先考虑本病。

  •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合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预测冠状动脉介入疗效的临床价值

    作者:禹晖;张金赫;尹吉林;章明;梁瑛;安文峰;贾林旺

    目的:探讨MPI结合DSCT心脏检查在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方面的价值。方法28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均在支架置入术前l周及随访期内完成MPI和DSCT检查,比较术前及术后MPI和DSCT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结果支架置入前SDCT及CAG显示病变狭窄部位以左冠状动脉占绝大多数,为33处,其中以前降支较多,为24处;右冠状动脉13处,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基本一致;支架置入前后比较冠脉狭窄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1)。MPI提示支架置入术后缺血心肌节段数明显少于术前,梗死心肌节段数则无显著差异。支架置入术后总负荷评分和负荷静息评分差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支架置入术后与术前相比,LEVEF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术前行MPI结合DSCT,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冠脉狭窄的部位、数量及程度;而且能够判断缺血存活心肌的情况,可以对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进行准确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常规MRI检查在未降睾丸诊断价值

    作者:陈泽文;陈忠;张子钦;叶文钦;梁长松;李伟峰

    目的:探讨常规MRI检查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在未降睾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手术证实未降睾丸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T1WI、T2WI-FS、增强)及DWI检查。采用双盲法评估并计算MR常规检查、DWI联合常规MRI检查对于隐睾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隐睾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DWI上呈高信号。联合应用T1WI、T2WI-FS、增强检查及DWI的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4%与94%,高于常规MRI检查。结论联合应用T1WI、T2Wl-FS、增强检查与DWI序列有助于提高不可触及隐睾的准确定位和诊断。

  • 白血病肺浸润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徐锋

    目的:对使用64层螺旋CT检查白血病肺浸润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该检查方式对于白血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确诊为白血病肺浸润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血病肺浸润患者的胸部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为常见的为间质病变(100.0%),特别是以小叶间隔增厚为显著;其次为毛玻璃样病变(30.0%);结节状改变(20.0%);气腔实变(10.0%),实变部位以双肺下叶多见。结论白血病患者一旦出现胸部症状时,应当考虑是否为肺浸润,采用螺旋CT对患者肺部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与其他并发症进行鉴别。

  •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MRI与CT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雷扬

    目的:评价与分析MRI与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用MRI和CT进行扫描检查,根据本次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病变程度,同时与临床骨质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采用MRI检查I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骼病变敏感性为33.33%(26/78)明显高于CT检查17.95%(14/78)(P<0.05),对于II级以上病变采用MRI与CT检查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骨质异常率明显高于MRI检出率(P<0.05)。结论相对MRI来说,采用CT扫描检查具有更高分辨率,其可有效诊断强直性骶骼关节病变,而采用MRI检查可更好的显示关节软骨异常和脂肪沉积等病变,一般用于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患者,为临床及早发现和诊断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全肝MR容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黎钢;沈比先;谭四平;谢井文;况军

    目的:探讨全肝MR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纤维化的可行性。方法89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存在肝纤维化(S1-S3组),另选35例无肝纤维化患者为对照组(S0组),所有患者行全肝MR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分析其主要特征,记录达峰时间(TTP),信号上升大斜率(MSI),大强化率(MER),对比分析S0-S3组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征、TTP、MSI、MER。结果 S0组及S1-S3组AO的TIC形态无差异。S1-S3组的PV、LHL及RHL的峰值相对滞后,波峰宽大,LHL及RHL曲线形成较长时间平台期,峰值不明显。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中AO的TTP、MS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组间的TTP、MSI、ME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肝MR容积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征及参数可以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颞骨段面神经鞘瘤6例CT误诊分析

    作者:何绪成;齐连君;嵇辉;赵莉

    目的:探讨颞骨段面神经鞘瘤CT影像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颞骨段面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6例均以听力下降、面神经麻痹及搏动性耳鸣就诊,行颞骨CT扫描。CT影像表现为颞骨较大软组织肿块、颞骨骨质破坏、面神经管扩张及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无明显囊变及坏死,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6例CT检查误诊为颈静脉球瘤4例,胆脂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为面神经鞘瘤。结论对CT表现为颞骨较大肿瘤且以骨质破坏为主的病变,如伴有面神经管扩张时应警惕面神经鞘瘤。

中国CT和MRI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