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清抗衰老因子klotho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抗衰老因子klotho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与114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调查,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klotho表达水平.结果 病例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血清klotho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中位数32 pg/ml比43 pg/ml,P<O.001).以klotho 血清值的中位数37 pg/ml作为分界值,高血清klotho的OR值为0.345(95% CI:0.171~0.693).结论 血清klotho表达水平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相关,血清klotho蛋白高表达可能有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作用.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别差异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和性质.方法 对81例ACS患者的81处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其中男性60例,女性21例,分析病变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比较男女两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男性患者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80.0%比4.8%,P<0.05).两组患者的病变支数和罪犯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在病变处的小管腔面积(MLA)[(3.45±1.39) mm2比(3.85 ±2.55) mm2]、外弹力膜面积(EEM) [(13.73±5.00)mm2比(15.28±6.53)mm2]、斑块面积[(10.27±4.86) mm2比(12.01±5.21) mm2]和斑块负荷[(0.73±0.11)比(0.81±0.11)]等方面小于男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ACS患者的破裂斑块比例明显低于男性(23.8%比51.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是斑块破裂的危险因素(OR3.874,95%CI:1.602 ~ 10.703).结论 ACS患者男性的破裂斑块比例高于女性,多因素校正后吸烟是斑块破裂的危险因素.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别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在ICU的护理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在综合ICU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近2年来泸洲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心内科及心胸外科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进入综合ICU的208例患儿的护理特点和重点操作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所有在介入术后进入ICU的患儿均接受了有较强针对性的加强护理,在ICU的观察时间为6~8h,仅5例发生较轻心律失常,均顺利转出ICU.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在综合ICU给予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既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再狭窄的特点及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例,将符合要求的病例分为支架再狭窄组217例、非支架再狭窄组420例,分析DES再狭窄的特点及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较小的血管直径、重叠置入支架、分叉病变、钙化病变、开口病变、支架断裂与DES再狭窄相关,DES再狭窄多为局限性再狭窄,但是前降支开口病变多表现为弥漫增生性再狭窄.结论 糖尿病、较小的血管直径、重叠置入支架、分叉病变、钙化病变、开口病变与支架断裂是DES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前降支开口病变置入DES后的再狭窄类型多为弥漫增生性,与其他类型病变不同.
-
BuMA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目的 比较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系统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多中心、非劣效性检验研究,国内9个中心参与研究,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同期入选224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超过1周,需要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其中BuMA支架组(试验组)113例,Endeavor支架组(对照组)111例.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270 ±30)d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定的晚期管腔丢失.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30 d、90 d、180 d、270 d、360 d和54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支架血栓事件,并继续随访到术后720 d.结果 支架置入后(270±30)d的晚期管腔丢失,BuMA组和Endeavor组分别为0.24 mm和0.5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540 d的MACE发生率,BuMA组为6.19%,Endeavor组为8.11%(x2=0.3097,P=0.5788).继续随访到术后720 d,MACE发生率,BuMA组仍为6.19%,Endeavor组为9.91%(x2=1.0533,P=0.3048).结论 BuMA生物降解药物涂层冠状动脉支架与Endeavor冠状动脉支架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晚期管腔丢失,提示BuMA支架在降低支架再狭窄方面可能优于Endeavor支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前降支开口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结果观察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前降支开口病变采用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87例,其中男66例,女21例,年龄41~75岁,平均(61.9±8)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cross-over术)44例和B组(前降支支架精确定位术)43例;观察两组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对比剂总量、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安全性,并且术后临床随访1、3、6、12、18个月,6 ~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终点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手术全部成功,但A组的对比剂总量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耗时明显比B组少.术后住院期间两组肌钙蛋白Ⅰ指标相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在TIMI血流,A组的前降支有更好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趋势.随访18个月结束时,A、B两组总的终点事件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4.5%和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功能不全(NYHAⅢ~Ⅳ级)、心绞痛发生、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再住院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降支开口病变行cross-over术较精确定位术相比更为简便、安全,远期临床疗效也更为优越.
-
房间隔缺损等效圆转换在封堵器选择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比较房间隔缺损长径CT血管造影术(CTA)测量值及等效圆直径(ECD)理论值与房间隔缺损参考标准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探讨以等效圆转换解决房间隔缺损形状影响封堵器选择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96例成功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患者均于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以除外冠心病,将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进行三维容积重建,采用CT横断序列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房间隔缺损的长径a(ASDa,a)与短径b(ASDb,b),运用Zanchetta转换公式ECDz =√b4/a2+a2-b2,计算ECD理论值,参考回归方程Y(ASO)=1.03X(ECDz)-0.45±1(mm)指导封堵器的选择.于术后第2日拍摄正、侧位胸片,在侧位胸片上测量封堵术后封堵器的腰部直径(POS),以此作为房间隔缺损直径的参考标准.再分别运用等面积转换公式ECDs√ab、等周长转换公式ECDc=b+2(a-b)/π、以及等周长转换公式的简化公式ECDcs=b+2(a-b)/3计算各自的等效圆直径理论值.首先将各等效圆直径及ASDa分别与ASO型号相比较,筛查差值≥0 mm的病例数,并进行x2检验;其次比较房间隔缺损三种等效圆直径理论值及ASDa与参考标准值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值与参考标准值及与术中选择使用的封堵器型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SDa与ASO之差>0 mm者共8例,ECDz与ASO之差>0 mm者1例,Fisher' Exact Test示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Ds、ECDc及其简化形式ECDcs之差均>0 mm.各等效圆直径及ASDa与POS相比,ECDz标准差大,为2.29 mm;ECDc标准差小,为2.05 mm;ECDz与POS相关性良好(Y=1.10X+2.42;R2=0.89,P<0.05),ASDa与POS的相关性与之相近(Y =0.98X +2.54;R2 =0.89,P<0.05),ECDc与POS的相关性强(Y=1.06X +2.38;R2 =0.91,P<0.05).结论 房问隔缺损等效圆转换能克服参考大径选择封堵器的局限性,且等周长转换与金标准有更好的相关性,是指导封堵器选择的理想工具.
-
多层支架重叠法封堵冠状动脉穿孔一例随访观察
患者男,74岁.因反复活动后胸痛10年就诊.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积极准备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造影显示(图1A):左主干无狭窄;前降支中段长病变,狭窄约90%;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段均有40%左右的局限性狭窄.遂对前降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经桡动脉途径,以Sprinter legend 2.0 mm×15 mm球囊对前降支病变行预扩张,置入Firebird 2 3.0 mm×33 mm支架一枚,以16 atm(1 atm=101.325 kPa)释放(图1B),再造影见支架中间部位对比剂漏出,呈喷射样,提示冠状动脉破裂穿孔(图1C).此时患者出现头晕、出冷汗等心脏压塞的症状,血压降至75/45mmHg(1 mm Hg =0.133 kPa).立即将支架球囊以4 atm扩张,暂时封堵冠状动脉破口.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紧急经心尖部行心包穿刺,抽出大量不凝血.给予静脉大量快速补液,患者血压逐渐恢复至120/65 mm Hg左右.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拟置入1枚带膜支架封堵冠状动脉破裂穿孔处,但因前降支成角、带膜支架直径较粗无法通过而放弃.
-
碎裂QRS波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于2006年由Das等[1]明确定义,是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上出现各种形式的RSR'波形,有或无病理性Q波,除外束支传导阻滞,且QRS时限<120 ms,包括QRS波群中出现≥1个R'波或R波有切迹,或S波有切迹(图1).2008年Das等[2]又对同时存在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和起搏心律的fQRS即宽fQRSs(fragmented wide QRS,f-wQRS)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使fQRS有了更完善、全面的定义.研究显示,fQRS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脏功能等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操作简便且易于辨认,逐渐成为无创心电学诊断的热点之一,现就其研究进展及现状做一综述.
-
维生素K拮抗剂与血管钙化
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是一种抗凝剂.通过影响维生素K循环使肝细胞中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抑制、内源性抗钙化蛋白的功能受到干扰,进而产生抗凝和促进血管钙化的作用,而血管钙化可引起类似收缩期高血压的病理改变.基质γ-羧基谷氨酸(gamma carboxyglutamic acid,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是一种分泌性抗钙化蛋白,具有维生素K依赖性,其功能发挥与Gla基团有关.MGP可抑制钙盐及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沉积,并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1].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干扰维生素K循环,使Gla生成受阻,从而影响MGP抗钙化作用的发挥,出现血管钙化[2].目前有多种新型抗凝药物(如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贝曲沙班、奥米沙班等;Ⅱa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逐渐进入临床[3],替代有诸多缺点的维生素K拮抗剂[4].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并发症和防治进展
主动脉瓣狭窄常见于高龄人群,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未经治疗平均存活仅1~3年.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的传统方法,但患者多因高龄、伴左心室功能障碍或多种并发症而致死亡率明显增加[1].据报道,约30%患者因无法承受外科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给不适宜外科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患者带来希望.PARTNER-B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高危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患者术后1年随访,TAVI组较传统治疗组死亡率明显降低(30.7%比50.7%,P<0.001)[2].
-
连续血管内超声评价完全可降解聚-L-乳酸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1个月支架弹性回缩
目的 评价完全可降解聚-L-乳酸(PLLA)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1月内早期支架弹性回缩.方法 将XINSORB支架(XINSORB组)和EXCEL支架(EXCEL组)随机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内,术后即刻、2h、4h和6h行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后4周复查IVUS.早期支架直径弹性回缩量定义为支架释放时球囊平均直径分别与支架术后即刻、2h、4h和6h支架置入部位直径之差.早期支架直径弹性回缩百分数定义为支架直径弹性回缩量与球囊平均直径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早期支架面积弹性回缩量定义为术后即刻IVUS所测量的支架平均面积分别与术后2、4、6h及术后4周时支架平均面积之差.早期支架面积弹性回缩百分数定义为支架平均面积弹性回缩量与术后即刻支架平均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结果 16头小型猪共置入32枚支架(XINSORB组16枚,EXCEL组16枚).XINSORB组术后即刻、2h、4h和6h支架直径弹性回缩量和百分数分别为(0.05 ±0.06)mm、(1.72±1.78)%,(0.10±0.07)mm、(3.34±2.43)%,(0.08±0.06) mm、(2.59±1.89)%和(0.09±0.05) mm、(2.99±1.69)%.EXCEL组不同时间点该两项指标分别为(0.02±0.06)mm、(0.58±2.02)%,(0.06±0.10)mm、(2.17±3.30)%,(0.07 ±0.08) mm、(2.19±2.72)%和(0.07 ±0.09)mm、(2.41±2.76)%.XINSORB组术后2h、4h、6h和4周支架面积弹性回缩量和百分数分别为(0.05±0.13) mm2、(0.62±1.90)%,(0.04±0.35) mm2、(0.29±4.95)%,(0.22±0.46) mm2、(2.87±6.65)%和(0.31 ±0.27) mm2、(4.30±3.66)%.EXCEL组不同时间点该两项指标分别为(0.01 ±0.11)mm2、(0.04±1.59)%,(-0.03 ±0.36)mm2、(-0.44±5.34)%,(0.08±0.23) mm2、(1.02±3.41)%和(0.10±0.22) mm2、(1.44±3.35)%.不论是造影还是IVUS随访,两组支架均未发生明显弹性回缩,且弹性回缩程度相似.不同时间点IVUS均未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征象.结论 完全可降解XINSORB支架和EXCEL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1月内,造影和IVUS随访未发现显著的支架弹性回缩,两组支架弹性回缩程度相似.两组支架均未见支架贴壁不良征象.
-
心肌缺血对左回旋支冠状动脉内和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对兔左回旋支(LCX)冠状动脉内和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于LCX中点以远3~5 mm处钩置临时起搏导丝(深度:A组至LCX内,B组至LCX以下1~2 mm的肌层).结扎LCX中点,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观察结扎前及结扎180 min内两组起搏阈值.结果 A、B两组基础起搏阈值分别为(0.82 ±0.12)V和(0.80 ±0.12)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起搏阈值相比,两组结扎后各时间点起搏阈值均明显增高,分别为(4.37 ±0.59)V和(3.97±0.96) V(P <0.05).结扎前20 min,两组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相似;结扎10 min均急剧增高(P>0.05);结扎20 min均明显回落,分别为(2.13 ±0.59)V和(1.89±0.75) V(P >0.05).自此至结扎3h,A组起搏阈值保持该水平不变(P>0.05),B组则逐渐增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6±1.65)V比(1.60±0.62)V,P<0.05].结论 心肌缺血导致兔LCX冠状动脉内和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均明显增高.缺血20 ~ 180 min,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持续升高,但LCX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维持在基础起搏阈值的2倍水平,均在可起搏频率内.
-
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释放支架对小型实验猪冠状动脉内膜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由融入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构建的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置入小型实验猪后对损伤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 将10只正常小型实验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即融入无定型磷酸钙纳米颗粒构建的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组,5只)和对照组(普通聚左旋乳酸支架组,5只),选取合适的冠状动脉随机置入1枚普通聚左旋乳酸支架或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8 d取股动脉血采用免疫吸附法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支架置入术后4周所有实验动物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后,处死动物并取支架置入部位血管固定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炎性细胞及炎症积分、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核因子(NF)-κB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分析.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动物术后对动物觅食、活动等一般情况无影响.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CRP浓度显示,两组术前与术后28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支架置入部位血管炎症细胞(27.32±1.50比54.12 ±3.99,P<0.05)及炎症积分(1.04±0.17比2.08±0.23,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内膜增生面积增加、管腔面积减少、面积狭窄百分比升高及支架置入部位α-SM-actin平均光密度值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其于冠状动脉置入后支架部位炎症较普通生物降解支架明显降低,未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亦不会导致内膜明显增生.
-
多变量回归分析与预测诊断能力评价
临床预测诊断能力研究是医学科研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预测诊断分析,我们可以推知未来特定时间长度内的患病风险,从而有针对性的干预高危人群,提高医疗干预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此类方法,利用容易获得的临床数据估算那些在临床过程中不易测量或必须通过侵袭性手段以及昂贵的测量方法才能获得的临床数据.借助预测模型,医学工作者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干预能力,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
经微导管导丝交接技术在逆向开通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及体会
近年来,逆向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显著提高了血管的开通率[1],通常,当逆向导丝成功通过闭塞病变到达前向指引导管内后,交换300 cm或者330 cm的RG3导丝通过至前向指引导管外完成体外化,然后前向送入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导丝的支撑力比较强,但缺点是比较费时,有时会造成侧支的损伤,而且如果导管室没有长导丝,就会影响到逆向技术开通完全闭塞病变的成功率.近,"经微导管导丝交接技术"(kissing microcatheter)的出现并在CTO病变的应用显示其可以减少上述不利情况,同时具有简化操作步骤等优点[2-3].为了更好地推广此技术,现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例行经微导管导丝交接技术的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