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临床感染病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림상감염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397
  • 国内刊号: 11-567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杭州市庆春路79号浙医一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李兰娟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张建春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HBV DNA≥107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70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拉米夫定( 100 mg/d)和阿德福韦酯(10 mg/d),疗程为96周;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0.5 mg/d),疗程为96周.采用x2检验对两组的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情况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9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7.1%( 34/35)、94.3% (33/35)和48.6%( 17/35),单药治疗组分别为77.1% (27/35)、77.1%( 27/35)和1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4.200和7.835,P <0.05或P<0.01).治疗96周,联合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而单药组累计有2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患者都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HIV/HCV合并感染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邓莉平;桂希恩;熊勇;高世成;荣玉萍;杨蓉蓉;胡锦枝

    目的 了解开展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后湖北省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201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或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诊的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死亡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方法分析晚期肝病对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影响.结果 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随访期间5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4%,其中28例(52.8%)死于肝病相关的疾病.男性患者(RR=2.63,P=0.05),受血感染(RR=2.15,P=0.04),基线CD4+T细胞计数<50个/μL(RR=2.83,P=0.02),随访结束时HIV RNA载量≥104拷贝/mL( RR=2.79,P=0.00)及并发终末期肝病(RR =7.79,P=0.00)与死亡显著相关,而cART持续时间>5年是死亡的保护因素(RR =0.03,P=0.00).合并晚期肝病者的病死率高达52.7%(29/55).结论 肝病已成为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现晚期肝病者死亡的风险高.

  • 伊曲康唑口服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作者:段文冰;张钰;魏永强;黄芬;魏小磊;韦祁;李小芳;戴敏;冯茹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对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南方医院血液科收集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伴粒缺的136例患者,将其分为伊曲康唑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伊曲康唑组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3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对照组中ANLL 30例,ALL 38例,l例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伊曲康唑组化疗后粒缺期间给予伊曲康唑口服液,持续至中性粒细胞计数>0.5 ×l09/L,或是体温正常且影像学无IFI改变时停用.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两组IFI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x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伊曲康唑组1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17.9%(12/67),对照组32例发生IFI,发生率为46.4%( 32/69),两组IF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P<0.01).伊曲康唑组中ANLL患者IFI发生率(6/36,16.7%)低于对照组中ANLL患者的发生率(17/30,56.7%)(x2=11.53,P<0.01).伊曲康唑组女性患者IFI发生率(3/35,8.6%)低于男性(9/32,28.1%)(x2 =4.35,P<0.05),同时也低于对照组中女性患者IFI发生率(17/38,44.7%)(x2=11.98,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患者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女性患者,疗效更加显著.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二年疗效比较

    作者:宋伟泉;徐尧江;张要栋;吕国才;郑临;杨益大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 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年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接受LAM联合ADV初始抗病毒治疗,60例接受ETV单药抗病毒治疗.每1~3个月检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超声波或C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x2检验比较两组在治疗12和24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累计生存率.结果 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和ETV单药治疗组各有45例至随访结束.两组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在治疗12个月(x2=2.12和2.88,P>0.05)和24个月时(X2=3.21和3.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3.5% (10/23)和36.4%( 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LAM和ADV初始联合组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发生病毒学突破,但均未检测到病毒学变异;ETV单药组分别有1例(2.2%)和2例(4.4%)发生病毒学突破,并在24个月检测到1例(2.2%)发生病毒变异.LAM+ADV初始联合组和ETV组治疗24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基线)相比,Alb水平上升(F=18.9和17.3,P<0.05),TBil和ALT下降(F=16.5、17.1和23.7、24.8,P<0.05),PT缩短(F=22.7和24.5,P<0.05),CTP评分和MELD评分下降(F=18.5、17.8和24.2、23.8,P<0.05).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6.7% (10/60),ETV单药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8.3% (11/60).两组均未发现有血清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病例.结论 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且耐药变异率低;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24个月时高于单药组,两种方案在临床上均可使用.

  • 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h1/Th2的体外调节

    作者:王培培;彭亮;于君;苏玉洁;高志良

    目的 探讨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FMSC)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h1/Th2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2-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同时从孕妇中期羊水中提取h-AFMSC.将h-AFMSC分别与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健康捐献者的PBMC共培养72 h,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健康捐献者的PBMC单独培养组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不同组PBMC IFNγ(Th1)和IL-4(Th2)的变化情况,计算Th1/Th2比值.对共培养前后数据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P>0.1满足球形假设检验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共培养72 h,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PBMC与h-AFMSC共培养组的Th1细胞比例与其PBMC单独培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F=0.82,P>0.05),但Th2细胞比例明显下降(F=10.24,P<0.05),从而导致Th1/Th2比值显著上升(F=17.28,P<0.01).健康捐献者PBMC与h-AFMSC共培养组的Th1、Th2和Th1/Th2比值与其PBMC单独培养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F值分别为0.54、0.68和0.74,P值均>0.05).结论 h-AFMSC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Th1/Th2有体外调节作用,具有作为移植种子来源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可能性.

  •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6周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叶英;常啸;李家斌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 -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AM治疗组(53例)、ADV治疗组(50例)和LAM+ADV联合治疗组(52例),每24周检测患者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载量.单用LAM或ADV组中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患者分别在24.48和72周加用ADV或LAM进行优化治疗.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生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 治疗24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ADV组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6.0% (35/53)、34.0% (17/50)和90.4% (4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82,P<0.01);治疗96周时,三组患者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2%(51/53)、86.0% (43/50)和100.0% (52/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5,P>0.05).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LAM+ ADV组的ALT累计复常率分别为86.8% (46/53)、82.0%(41/50)和94.2% (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3,P>0.05),但ALT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95,P<0.01).治疗96周时,LAM组、ADV组以及联合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达到31.3% (10/32)、20.7%( 6/29)和38.7%( 12/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3,P>0.05).LAM组无早期应答1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1例;ADV组无早期应答19例,发生病毒学突破1例;联合组无1例发生早期无应答和病毒学突破.Logistic回归显示,24周完全病毒学应答与基线HBeAg、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HBV DNA载量相关.分层评价发现,对于HBeAg阳性、HBV DNA >6.28×106拷贝/mL和ALT≤5×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LAM、ADV单药治疗和初始联合治疗24周时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26、10.921和6.100,P<0.05或<0.01);对于基线HBV DNA >6.28×106拷贝/mL的患者,ADV单药治疗24周,无1例产生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 LAM+ ADV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改善肝功能的能力,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和降低耐药变异率,尤其对HBeAg阳性、HBV高载量和ALT≤5×ULN的患者更值得推荐使用.

  •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鲁文;陈辉;樊骋;王立坤;李汛;龚作炯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细菌感染患者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及活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细菌感染患者,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无细菌感染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PBMC中CD4+CD25+ CD127low 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从各组患者PBMC中分离的CD4+ CD25+ CD127low Treg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变化.采用One-way ANOVA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细菌感染患者PBMC中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无细菌感染患者[(4.07±1.18)% vs.(9.74±3.00)%,t=9.35,P<0.01].加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分离得到的Treg细胞的MLR,Treg细胞抑制同源性PBMC增殖能力被明显削弱,cpm=(22.79±4.94) ×103,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无细菌感染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cpm=(6.43±1.19)× 103和(5.96±1.25)×103,t=16.09和16.51,P均<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存在Treg细胞数量及活性下降.

  • 浙江省2008—2010年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冯晴;孟忠华;王拥军;吕杭军

    目的 调查浙江省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8—2010年浙江省无偿献血人群血液筛查中发现的206例HIV感染献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得这些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利用SPSS16.0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浙江省采供血机构献血者中HIV感染率分别为0.09‰(49/552 585)、0.11‰(64/601639)和0.15‰(93/600 893),平均感染率为0.12‰(206/1 004 063).全省有5个地区的献血者HIV感染率在0.10‰以上,其中温州地区高,为0.21‰.男性献血者HIV感染率为0.19‰,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的感染率0.02‰(x2=96.21,P<0.01);>25 ~35岁献血者HIV感染率0.19‰,为各年龄组高(x2=41.94,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献血者的感染率为0.21‰,明显高于高中及本科学历以上组(0.11‰和0.02‰,x2=78.62,P<0.01).2008年初次献血者HIV感染率为0.12‰,高于再次献血者的0.05‰(x2=7.26,P<0.01),其余两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6和1.35,P>0.05).3年间街头献血感染率均高于非街头献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5、22.0和16.8,P<0.01).结论 浙江省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呈逐年增长态势,应加强对低学历青壮年男性等重点人群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筛查,确保血液安全.

  • 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衍秋;陈卫庆;梁伟峰;陈邦涛;陈能考

    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抗HBV药物,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且耐药率较低,长期治疗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已有大量报道,但对CHB患者细胞因子及肝纤维化影响的报道国内较少[2].肝纤维化是CHB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当感染HBV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活化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在肝脏局部炎性反应和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 (IL-10)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为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对CHB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对77例CHB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硬度指标的影响

    作者:李宏文;徐玉琴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及组织学改善,但失代期肝硬化患者长期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是否会取得明显的组织学改善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肝脏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应用Fibroscan检测此类患者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的肝硬度值,探讨核苷(酸)类药物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和组织学的影响.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基因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虞玲华;殷新光;余亚威;邬万新;张燕萍

    在胚胎发育、组织分化过程中,调控细胞分化与增殖的信号通路,如Hedgehog( HH)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而其同源基因SonicHedgehog (SHH)在哺乳动物中作用为广泛.研究显示,SHH信号通路中的转录因子Gli1功能异常可阻碍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组织器官发育,提示Gli1可能与各种类型癌症的发生相关[2-4].在肝脏的发育和疾病过程中,SHH信号通路参与肝脏母细胞的分化以及成熟肝脏损伤后的肝细胞再生过程[5].当HBV损伤肝细胞后,SHH信号通路将激活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如果转录因子Gli1功能异常,终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本研究检测了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Gli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情况比较,探讨其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 不同病原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作者:刘亚敏;李颖;任彦;平蕾;杨悦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为常见.其中EV71型感染发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较多见[1-3],而CoxA16型所致临床表现多较轻.我们于2009年初步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免疫细胞改变[4].有研究表明EV71相关手足口病T细胞异常可作为重症发生的预测指标[5],但不同病原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细胞免疫变化是否也有不同,目前尚无定论.为进一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不同病原感染所致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趋势,我们随机对急性期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进行了分析.

  • 2009-2011年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霉烯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金志刚;方璐;王琴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实验室诊断和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可以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增加此类酶的检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肺炎克雷伯菌为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为了解我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的变化,本研究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1916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其进行ESBLs和碳青霉烯酶检测,并对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髋关节感染猪霍乱沙门菌一例

    作者:陈亚宝;高灵宝

    患者男,35岁,2011年6月29日因受凉后出现左髋关节疼痛,不能下地行走.入院后查体:患者左髋部无红肿,左腹股沟深压痛,轴向叩击痛阴性,髋关节能自行屈曲活动,左髋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各向活动均痛性受限,托马斯( Tommas)征阳性,4字试验阳性,末梢循环及感觉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10.81×109/L,中性粒细胞0.752,红细胞沉降率88 mm/l h;超敏C反应蛋白90.6 mg/L,提示左髋关节感染性关节炎.患者自诉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史,予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核磁共振(MR)提示:左股骨头颈部骨髓水肿,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左髋关节囊内积液,左髋部软组织水肿,故左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大.患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史5年,间断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入院后常规抗炎、对症治疗无效,左髋关节疼痛加剧,不能活动,示内科治疗无效,遂行左髋关节切开引流术.术中见关节囊内含暗红色浑浊脓液约30 mL,吸尽脓液,并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切除少许关节囊敞开引流,置入引流管一根另戳空引出.

  • 支气管内膜及淋巴结结核合并淋巴瘤一例

    作者:管彩虹;楼雅芳;赵凯;谭群亚

    患者女,35岁,待业.因"左颈部肿块8个月,咳嗽、咳痰伴声音嘶哑4个月余"于2010年11月25日到杭州市红会医院外科就诊.患者8个月前发现左侧颈部及颈根部出现肿块,伴有局部隐痛,夜间盗汗,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局部皮肤红肿,到浙江省肿瘤医院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找到抗酸杆菌1条,提示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随后到杭州市红会医院结核病治疗中心门诊行2HRZE/6HR正规抗结核治疗2个月,由于患者服药期间出现全身无力及关节酸痛不适而间断停用利福平及乙胺丁醇,到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口服中药等治疗,效果欠佳,肿块无明显缩小.4个月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呈阵发性,夜间较剧,痰较多,白色黏稠,痰中无血丝,伴有声音嘶哑、咽痒等不适,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声带麻痹,考虑颈部肿大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所致,随后收治杭州市红会医院外科.

  • 皮肤诺卡菌感染一例

    作者:潘永;黄凯;冯威健;刘淑梅;要洁

    患者女,59岁,因"肺癌1年余,发现左肘后包块2个月"于2011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因痰中带血,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为左肺癌可能,8个月前于我院行左肺穿刺提示左肺腺癌,曾行肿瘤射频消融术及伽马刀治疗,病情平稳.入院前2个月患者发现左肘后包块,质软,约栗子大小,无触痛,未予重视.近1个月左肘后包块进行性增大,疼痛明显,局部活动受限,1d前出现咳嗽、咳黄痰,伴发热,体温高39 ℃,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有干燥综合征病史约20年,规律服用甲泼尼龙治疗(32 mg,3次/d),另有Evens综合征病史10年,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多年.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满月脸,体形肥胖,ZPS评分3分,双肺呼吸音粗,右上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肝脏剑突下5 cm可触及,质硬,无压痛.左侧肘后部可见一拳头大小包块,局部皮温升高,伴明显压痛,远端组织水肿,双下肢凹陷型水肿.

  •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马葵芬;姜赛平;贾红宇;张幸国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存在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细胞癌的危险,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项重要问题.目前,全世界约3.5亿人感染HBV,每年有50~120万人死于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肝衰竭,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1-2].据统计,CHB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分别为30%和25%[3].CHB流行率在各地区高低不同,而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7.18%[4].经研究表明HBV DNA持续高水平是乙型肝炎进展的主要根源[5].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故CHB患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持续抑制HBV复制来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展[6].

  • 综合干预措施对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作者:杨玉敏;王文统;章华萍;郑丹;鲍雪丹;苏丽丽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更新换代和留置导管技术的普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related infections,CVC-RI)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积极有效地预防CVC-RI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起对ICU患者CVC-RI发病率进行前瞻性监测,为预防CVC-RI,于2010年4月开始在全科推行多项综合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 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王宇明;王小红;毛青

    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12—14日在重庆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承办.本次会议无论从规模和影响上都较首届会议有很大的提高,是我国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兰娟院士及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出席并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病毒性肝炎领域的专家出席了大会,并汇报了自己关注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对当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也为在下一步针对病毒性肝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会议共持续两日,30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报告含专题报道22个、大会发言8个,共收录论文120余篇,内容涉及病毒性肝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多个方面.现将本次大会的内容简要综述报道如下:

  • 联合治疗将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方向

    作者:刘克洲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简称《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的时间"[1].由此可见,对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措施,这已成为国内外各大CHB防治指南的共识.

中华临床感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