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5-氟尿嘧啶缓释剂区域植入化疗在中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使用5-氟尿嘧啶缓释剂区域植入化疗对中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诊治的186例中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术中化疗药物剂型的不同选择,分成治疗组(94例,术中区域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中人氟安800 mg)和对照组92例(术中氟尿嘧啶2000 mg腹腔冲洗)。两组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D2),术后均接受FOXFOUR方案化疗,共计6个化疗周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年,记录两组术后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腹膜炎、切口感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9.6%vs.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腹腔转移率比较(69.1%vs.52.2%,11.7%vs.26.1%,18.1%vs.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19、6.298、4.174,均 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中使用5-氟尿嘧啶缓释剂区域植入化疗,能有效提高中期胃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腹腔转移率,并且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Vitapex糊剂在根尖周炎消毒和充填治疗中的作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 Vitapex 糊剂在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消毒和充填中的效果。方法450颗根尖周炎患牙分为两组,根管消毒试验组共240颗患牙,分别以每组80颗患牙行Vitapex糊剂,氢氧化钙糊剂,樟脑苯酚根管消毒,根管充填试验组以210颗患牙行Vitapex糊剂和普通根管充填糊剂充填试验,Vitapex糊剂组108颗患牙,普通根管糊剂组102颗患牙,全部患牙按随机化原则分配,比较Vitapex糊剂与其他材料的消毒和充填效果,以有效率和达到Ⅰ,Ⅱ,Ⅲ级的牙数表示根管消毒效果,根管充填试验组的疗效评价标准为随访期治愈,有效,无效牙数和有效率。结果根管消毒组中Vitapex糊剂组,氢氧化钙糊剂组和樟脑苯酚组的有效率为90%、71.25%和73.75%,Ridit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apex组优于氢氧化钙糊剂组和樟脑苯酚组,根管充填组Vitapex糊剂组充填术后随访1、6、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5.37%、97.22%、98.14%,而普通根管充填糊剂组有效率为76.47%、85.29%、88.23%。结论 Vitapex糊剂的消毒效果优于氢氧化钙糊剂和樟脑苯酚,其充填效果优于普通根管充填糊剂。
-
不同危险因素肺栓塞患者抗凝3个月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肺栓塞(PE)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2013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诊治的45例PE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危险因素分为短暂危险因素组(A组)、持续危险因素组(B组)及危险因素未明组(C组),观察各组抗凝治疗3个月的治愈率、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抗凝治疗3个月后A、B、C各组治愈率分别为81.3%、0与14.3%。治疗前后比较,A组呼吸困难(87.5% vs.12.5%)与胸痛(50%vs.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呼吸困难(85.7%vs.14.3%)、咯血(35.7%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 A 组肺动脉收缩压与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B 组 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肺动脉收缩压与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危险因素PE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疗效不同,除短暂危险因素组疗效显著外,其余各组多数未治愈,应3个月后复查相关检查,根据结果适当延长抗凝疗程。
-
附加锁定加压钢板与微创稳定系统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逆行髓内钉术后股骨远端骨不连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附加锁定加压钢板(LCP)与附加微创稳定系统(LISS)联合自体骨植骨术(ABG)治疗逆行髓内钉术后股骨远端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逆行髓内钉术后股骨远端骨不连患者按附加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附加LCP联合ABG组(附加LCP组,21例)和附加LISS联合ABG组(附加LISS组,2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内固定拔除术后1年患膝关节SF-36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9.8个月(12~36个月),附加LCP组和附加LISS组的骨愈合率分别为90.5%和100%(附加LISS组:OR=3.2,95%CI 0.7~1.3),附加LCP组中2例伴患膝关节僵硬患者(为AO33C1型和AO33C2型)分别于术后7、9个月发生骨再不连。两组患者的平均骨愈合时间[(9.7±1.8)个月vs.(5.1±0.6)个月]、骨再不连时间[(8.0±0.8)个月vs.0个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vs.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上[(109.3±20.2)min vs.(112.8±2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拔除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患者在疼痛水平[72.8(66.7~77.8)分 vs.84.4(78.9~94.0)分]和总体健康感知方面[62.0(57.0~67.0)分 vs.67.0(62.0~72.0)分]的SF-3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附加LCP联合ABG术适合治疗AO33A型的逆行髓内钉术后股骨远端骨不连患者;而对于AO33C型的骨不连患者的处理,采用附加LISS联合ABG术较附加LCP联合ABG术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
经皮肾镜取石术与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L)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收治的159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手段分为PCNL组和URL组,分析比较两种取石方法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 PCNL组与URL组的总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7.4%(76/78)和87.7%(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结石长径≥1.5 cm时,PCNL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URL组(100% vs.81.8%,P=0.002),但住院时间比URL组延长[(8.3±3.2)d vs.(5.1±2.7)d,P=0.034],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大于URL组[(9.7±2.4)g/L vs.(4.1±2.2)g/L,P=0.000],而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结石长径<1.5 cm时,PCNL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血红蛋白下降值均大于URL组(P<0.05),而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时,URL具有微创、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结石较小(长径<1.5 cm)者,而对于较大的结石(长径≥1.5 cm),PCNL术更具优势。
-
低钠血症患者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患者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血钠低于130 mmol/L低钠血症患者,收集其发生ODS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ODS与未发生ODS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ODS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0例低钠血症患者,其中12例(5.00%)发生ODS。ODS组患者血钠水平更低[114.6(108.0~117.5)mmol/L vs.122.3(118.2~124.3)mmol/L,P<0.001],且更多存在慢性低钠血症(100.00%vs.7.46%,P<0.001)、纠正低钠速度过快(83.33%vs.4.82%, P<0.001)、营养状态不良(58.33%vs.6.58%,P<0.001)、脏器功能衰竭(66.67%vs.18.86%,P=0.001)、严重感染(50.00% vs.3.95%,P<0.001)、长期使用利尿剂(75.00% vs.14.91%,P<0.001)、慢性酒精中毒等因素(16.67%vs.0%,P<0.001)。而在性别、年龄、血压、血钾浓度、空腹血糖浓度、总胆固醇浓度、甘油三酯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颅脑病变史、长期吸烟史等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低血钠、慢性低钠血症病史、纠正低钠速度过快、营养不良、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长期应用利尿剂、慢性酒精中毒等可能是ODS发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上对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控制补钠速度及进行综合治疗。
-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2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周、6个月,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β1-AR Ser49Gly多态性,分析受试者心肌梗死后1周、6个月左心室重构、LVEF与β1-AR Ser49Gly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β1-AR Gly49等位基因携带者与Ser49Ser基因型个体两组间心肌梗死部位、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等因素无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心肌梗死后1周Gly等位基因携带者和Ser/Ser个体其LVDD分别为(49.02±1.82)mm和(50.21±2.03)mm,LVEF分别为(54.56±7.64)%和(53.74±6.80)%,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梗死后6个月Gly等位基因携带者和 Ser/Ser 个体其 LVDD 分别为(54.08±4.68)mm 和(52.50±4.24)mm,LVEF 分别为(53.97±6.58)%和(55.09±7.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β1-AR 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不全无关。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前列腺体积大于100 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3月至2015年10月TUVP和开放手术(O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随访1年资料。结果 TUVP 组术中出血量(173.9±83.5)ml、持续膀胱冲洗时间(2.5±0.9)d、尿管留置时间(5.1±1.2)d、住院天数(7.1±1.1)d明显少于OP组[(316.2±87.2)ml、(4.4±1.7)d、(8.1±1.4)d、(10.1±1.8)d](P均<0.05),但术后并发症膀胱刺激症状(28.6%)、术后血尿(21.4%)、尿道狭窄(5.7%)、尿路感染(15.7%)、勃起功能障碍(5.7%)发生率明显高于OP组(4.4%、2.9%、0、4.4%、0)(P<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PVR)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术式都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TUVP能达到微创治疗的效果,但该术式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不优于OP术式。
-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性分析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手术的276例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医疗记录,对合并与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径、多灶性、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等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在2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48例(17.4%)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乳头状癌患者相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者女性比例更高、肿瘤大径更小、淋巴结转移以及 TNM 分期为Ⅲ/Ⅳ期的比例更低(P<0.05)、患病年龄更小(P=0.074)。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桥本甲状腺炎与女性(OR=6.133;95%CI=1.437~26.175)、肿瘤大小(OR=0.406;95%CI=0.204~0.807)、淋巴结转移(OR=2.304;95%CI=1.174~4.522)、TNM分期(OR=0.187;95%CI=0.044~0.801)显著相关,与年龄临界相关(OR=1.023;95%CI=0.998~1.048;P=0.07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乳头状癌患者相比,女性(OR=5.930;95% CI=1.363~25.798)以及患病年龄更轻(OR=1.034;95%CI=1.003~1.065)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独立临床因子。结论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密切相关。与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相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乳头状癌患者女性更多见,年龄更年轻,而女性和年轻正是影响甲状腺癌死亡率重要的预后因子。
-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高龄老年(≥8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从广东省慢病防治示范基地东莞寮步镇选取资料完整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患者,抽取空腹血液检测尿酸、血生化等指标,分析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同时用Logistic回归进行高尿酸血症发生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共入选资料完整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3例,尿酸水平为(389.42±102.34)μmol/L,总患病率为50.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9.5%,女性患病率为50.4%,总体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P=0.83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甘油三酯、BMI、收缩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空腹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高尿酸血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且与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BMI和肾小球滤过率相关。
-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TI-RADS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与甲状腺结节超声评估系统(TI-RA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75例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通过 TI-RADS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级,与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FNAC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诊断的符合率为90.56%,FNAC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85.7%(18/21),特异度为93.8%(30/32);TI-RADS分级与FNAC对照,诊断符合率为80.2%(381/475),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39.0%(41/105),特异度为91.9%(340/370);TI-RADS与手术病理对照,诊断符合率为90.6%(48/53),诊断甲状腺癌敏感度为85.7%(18/21),特异度为93.8%(30/32)。结论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超声评估系统对于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肾损伤家兔血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变化
目的:探讨内毒性休克所致急性肾损伤(AKI)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变化的意义以及液体复苏对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LPS造成脓毒症休克AKI模型。动物数字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液体复苏组,每组6只。在模型前基础状态(Tx)、成模时(T0)、成模后3 h(T3)及成模后6 h(T6)测定每一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测定血、尿NGAL及肌酐,HE染色和透射电镜显微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各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肾功能在基础状态时无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不同时间的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较基础状态时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在T0、T3、T6,平均动脉压(MAP)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较基础状态(Tx)明显下降,在T3、T6时,HR及SVV升高,心脏指数(CI)、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降低,较基础状态(Tx)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液体复苏后3 h及6 h后,与休克时(T0)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MAP、CI、SVRI、GEDVI、ITBI明显升高,SV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血肌酐明显升高,观察6 h与基础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组和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液体复苏组尿NGAL在3 h,血清NGAL在观察6 h均明显高于基础状态(P<0.05)。尿和血清中NGAL在不同时间点无明显相关性(r=0.767、P=0.075;r=0.698、P=0.302)。HE染色镜下可见液体复苏组肾小球结构完整、肾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水肿、管腔变小,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较模型组程度轻。应用透射电镜对各组肾小球、肾小管进行了观察,液体复苏组肾小球结构完整、肾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水肿、管腔变小,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较模型组程度轻。结论尿和血清NGAL在内毒性休克所致AKI中明显升高,NGAL可能是早期诊断内毒素性休克所致AKI较好的生物学标志物。早期充分液体复苏可能有助于肾功能的改善。
-
高表达染色质重构分子SNF5影响子宫内膜癌增殖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SNF5分子对子宫内膜细胞癌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发生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株SNF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质粒转染技术,转染低表达SNF5的细胞株;CCK8实验比较低表达SNF5细胞与转染SNF5后以及高表达SNF5细胞间增殖能力的差异;利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探究SNF5分子对子宫内膜细胞癌增殖影响的机制。本研究不同组别间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着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程度的逐渐增高,SNF5的表达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子宫内膜癌细胞 RL-952的 SNF5的表达含量高(2.82±0.1),JEC 细胞次之(1.85±0.16),HHUA细胞低(0.31±0.02)。为进一步探究SNF5分子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行为的具体机制,CCK8实验显示:HHUA-SNF5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HHUA细胞(3.8±0.5)倍,且恰好与高表达SNF5分子且高度恶性的RL-952细胞持平。为进一步探究SNF5影响细胞增殖的机制,克隆形成实验显示:HHUA-SNF5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高于 HHUA 细胞(5.0±0.3)倍;实时定量PCR显示:三个与增殖相关分子的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Sox2上调(2.4±0.7)倍(P<0.001),Nanog上调(1.5±0.4)倍(P<0.001),Oct4上调(1.9±0.2)倍(P<0.001)。结论 SNF5可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癌中增殖相关分子(Sox2、Nanog 和 Oct4)的表达,以促进细胞自我更新,进而促进细胞增殖。
-
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目的:再次评价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及向药厂索取资料,全面收集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7月,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再次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计1098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纳洛酮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NIHSS 评分、ESS 评分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纳洛酮注射液仅有少量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纳洛酮注射液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安全性好,但由于所纳入的研究质量及数量有限,仍需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低强度超声波体外促进成骨细胞与人工骨改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低强度超声波(LIUS)对体外培养的人成骨样细胞 MG-63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观察LIUS对MG-63细胞在人工骨块上的附着的影响。方法分别利用MTT、细胞化学钙钴法检测被LIUS作用后的MG-63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值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Image pro-plus 6.0软件分析ALP表达情况;利用方差分析法检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后用扫描电镜观察MG-63细胞在人工骨块上的附着情况。结果超声作用3、7 d,MG-63细胞的增殖活力A值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G-63细胞胞质ALP的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通过作用了LIUS作用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复合材料的孔隙内部可见大量MG-63细胞附着,细胞伸出伪足明显,并向四周伸展。结论 LIUS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增强细胞活性并可促进人成骨样MG-63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上的附着。
-
乳腺癌间质干细胞对紫杉醇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乳腺癌及癌旁组织来源的间质干细胞(BC-MSCs,BN-MSCs),探讨其对紫杉醇诱导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MSCs,成骨成脂诱导法检测其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记。收集MSCs 48 h的培养上清液(BC-MSCs-CM,BN-MSCs-CM),分别与紫杉醇共同处理MCF-7细胞,MTT实验检测各不同处理组MCF-7细胞的抑制率及细胞生长状况,细胞分析仪检测MCF-7细胞凋亡及细胞活力情况。结果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能够分离培养出MS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形,诱导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该MSCs高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14、CD45表面分子标志;BC-MSCs-CM+紫杉醇处理组的细胞抑制率低于紫杉醇处理组;紫杉醇+BC-MSCs-CM处理组MCF-7细胞凋亡率(27.60%±2.12%)低于紫杉醇组(47.8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BC-MSCs-CM处理组MCF-7细胞活力(72.07%±2.09%)高于紫杉醇组(51.30%±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能够分离培养出BC-MSCs,和BN-MSCs相比,BC-MSCs能够显著减少紫杉醇诱导MCF-7细胞的凋亡,增加其活力。
-
阿托伐他汀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v)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影响及保护作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HUVECs 低糖培养贴壁后分为对照 A 组;持续性高糖 B0组、持续性高糖+不同浓度药物(0.1、1.0、10.0μmol/L Atv)B1~B3组;波动性高糖C组。高糖干预、药物培养24 h 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NOX4和NOX2/gp91phox亚基的表达。所有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SPSS 17.0软件处理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各组细胞增殖均降低(CCK-8 D450值:B0组0.74±0.085 vs. A组1.20±0.045,P<0.01;C组0.56±0.083 vs. A组1.20±0.045,P<0.01),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糖对 HUVECs 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2)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NO含量及SOD活性明显降低、NOX4 mRNA及NOX2/gp91phox mRNA的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波动性高糖组变化趋势更明显[早期凋亡率:B0组(23.48±0.73)%vs. C组(27.33±0.89)%, P<0.01]。(3)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升高持续性高糖诱导的SOD活性及NO的释放,减少细胞凋亡,抑制NOX4 mRNA及NOX2/gp91phox mRNA表达的增加幅度,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持续性高糖与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均有损伤作用,其损伤作用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作用来实现的,波动性高糖较持续性高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更大。不同浓度的Atv对持续性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
信号选择性甲状旁腺素模拟肽对大鼠桡骨骨折的影响
目的:探讨间断皮下注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hPTH(1~34)]和[Gly1,Arg19]hPTH (1~34)[“G1,R19(1~34)”]对大鼠桡骨骨折的影响。方法对66只雄性SD大鼠行桡骨骨折造模,术后皮下注射hPTH(1~34)、G1,R19(1~34),行X线、融合节段骨密度(BMD)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评分在hPTH(1~34)组、G1,R19(1~34)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012±1.2905)分、(3.7649±0.6398)分和(2.0129±1.1980)分;融合节段BMD证实G1,R19(1~34)组明显高于hPTH(1~34)组和对照组(P<0.01);组织学观察G1,R19(1~34)组及hPTH(1~34)较对照组可见骨小梁分布规则,髓腔完全再通,但G1,R19(1~34)组更为显著。结论间断皮下注射G1,R19(1~34)能够促进大鼠桡骨骨折愈合,且效果比hPTH(1~34)更为显著。
-
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行保留髌骨的TK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试验组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照组未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86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33例,对照组429例。分析表明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减少保留髌骨的TKA术患者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P<0.0001)。然而WOMAC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系统的膝评分、Feller髌骨评分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33;P=0.06;P=0.12;P=0.77)。结论保留髌骨的 TKA 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减低膝前痛的发生,对关节功能并没有明显影响。
-
Napsin A诊断卵巢透明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卵巢透明细胞癌早期患者所占比例较高,但由于不能及时诊断,且对传统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药物耐药,是卵巢上皮性癌各亚型中预后差的一种,因此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Napsin A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在正常的肺和肾脏中分布广泛,是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原发性肺腺癌的免疫标记物。近年来有研究发现Napsin A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就Napsin A 诊断卵巢透明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十年的研究表明,NAFLD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影响肝脏以外的器官代谢和免疫通路的作用,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以及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相关。本综述针对NAFL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阐述。
-
高三尖杉酯碱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出现,通过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对于进入疾病进展期患者疗效仍较差。而高三尖杉酯碱(HHT)在治疗进展/耐药的CML患者疗效显著。该文就HHT在CML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CML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临床参考。
-
颈动脉夹层危险因素及其研究新进展
颈动脉夹层众多可疑危险因素与其明确的因果关系及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众多内在因素及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较多的且相关性较大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结缔组织病、遗传、颈部外伤、近期感染、偏头痛等。寻找可能危险因素对于颈动脉夹层的病因分析、诊断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颈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
-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的手术技术进展
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终末期常合并膝关节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旨在缓解疼痛,纠正力线,改善生活。外翻畸形是较少见的一种膝关节畸形,常合并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改变,涉及术前准备、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平衡、假体选择等多方面,其中软组织平衡则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术后关节功能,假体稳定性、使用寿命等问题,手术较内翻膝困难,国内外对于相关问题仍存在争论。因此如何纠正力线,如何平衡软组织,对于外科医师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
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常见的具侵袭性的脑部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手术、放疗和化疗取得了进步,GBM患者预后仍然较差,寻求特异性强、靶向性高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免疫治疗通过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为 GBM 治疗开辟了新道路,其中以疫苗、抗体和细胞为基础的临床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免疫治疗有望突破传统治疗策略的藩篱,有效杀灭肿瘤细胞,赋予患者新的希望。本综述回顾了当前GBM的免疫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超载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各种原因的病理性打击常引起肠道的缺血,而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常见的病理变化。经相关研究证实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等严重疾病及其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钙超载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总结、研究钙超载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及相关作用,可以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肠缺血中的再灌注损伤,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现本文就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钙超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难治和复发是导致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难治复发患者远期生存率<1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细胞)是通过基因修饰的方法获得的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近年来,可特异性识别B细胞表面抗原CD19的CAR T细胞在针对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文章综述了抗CD19 CAR T细胞在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GEP-NETs)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和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尽管其生长缓慢却较易发生转移,肝脏则是其常见的转移部位,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已经出现肝转移,而 NETs 异常分泌的激素大部分都通过肝脏代谢,当出现肝转移时这些激素会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针对肝转移进行积极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WHO分类标准为G1/G2类GEP-NETs肝转移患者,应积极手术以达到潜在根治的治疗目标?对于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射频消融(RFA)及微波消融(MA)可降低肿瘤进展时间及改善症状,肝动脉栓塞术(TAE)及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在增加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效果较好,且可在间隔4~8周后重复进行治疗,而放射性栓塞(RE)能在有效减少放射线对正常肝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杀伤肿瘤细胞,减轻有功能肿瘤过度分泌相应激素所产生的症状及控制肿瘤生长,其毒副作用小于TAE?TACE?肝移植在对患者适应证的选择上要求较高,而且移植后肿瘤易复发,总体生存率较低,仅适用于所有其他治疗均不想理的情况下进行?
-
新形势下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再思考
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生和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近年来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遇到了被培训医师素质参差不齐、培训目标定位缺乏个性化、实施管理手段不足等一些问题,教研室可通过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并优化利用、精准合理地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健全和严格执行培训制度、科室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并举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上创出自己的特色。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食管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食管血管瘤”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以“esophageal hemangioma”和“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6年3月31日。结果检索到中文文献6篇,但均无食管血管瘤患者的详细资料。检索到英文文献4篇,剔除重复报道。共检索到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病例,与我院报道的2例病例进行汇总分析。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29~64岁。2例无症状,3例表现为吞咽困难。5例食管血管瘤超声内镜下均起源于黏膜下层,4例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1例为边界不清的高回声。4例行胸部CT检查,2例病变为软组织密度影,1例病变为高密度组织影,1例病变为强化组织影。术前仅1例行胃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但提示炎性渗出及坏死组织,未能确诊。术后病理4例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毛细血管瘤。术后随访2例6个月无复发,1例8个月无复发,1例6周无复发,1例无随访资料。结论食管血管瘤临床罕见,胃镜、超声胃镜、胸部 CT 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食管血管瘤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联合胆道重建在胆管解剖显影和病变显示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条件下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对胆管系统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并联合胆道重建技术优化胆管解剖显影,提高胆管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临床或超声疑诊为胆总管扩张的患者30例,进行门静脉期后的第三期低剂量(100 kV)扫描,并分别进行传统滤波反投影(FBP)(A组)和IMR(B组)重建,C组为门静脉期120 kV-FBP。将三组扫描的薄层图像进行胆道重建以明确病变,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低管电压扫描的剂量降低的幅度、不同重建方式的图像质量差异和诊断效能。结果低管电压扫描较常规剂量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约40.2%。100 kV条件下,肝脏、壶腹、胆管内、胆管壁的IMR图像的噪声均低于FBP重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肝脏和壶腹部作为对比,IMR重建后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高于低剂量FBP重建后的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C组图像差异不明显(P>0.05)。与病理诊断标准对比,B组和C组图像对疾病的诊断较准确,Kappa值分别为0.756和0.759,但是A组图像较差,Kappa值为0.230。结论低管电压条件下IMR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了较好图像质量,提高了胆管的分辨率和解剖结构的显影,从而提高了胆道疾病的诊断效能。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7 09 10 12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